折形狀
(蘇教版)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折形狀
一、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1.能夠識別復雜形狀由哪些基本形狀構成。
2.能夠將自然界的生物形狀與人使用的物品進行形狀比較。
3.能夠開展實驗探究物體形狀與承受力大小的關系。
(二)科學知識:
1.知道復雜形狀是由簡單形狀構成的,認識一些簡單形狀。
2.知道改變物體的形狀承受力的大小也會改變。
3.了解一些不易變形的物體承受力。
4.知道改變形狀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應用很廣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欣賞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狀和結構,感嘆它給人們帶來的啟示。
2.體驗與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務的樂趣。
3.意識到科學技術在解決生產,生活問題中的作用。
二、重點:探究物體形狀和承受力大小的關系。
三、難點:使蛋殼的切口盡量平直。
四、教學準備:
老師準備模型:圓錐體、圓柱體、立方體、球體、蛋殼8個半圓,紙筒24個,兩塊板(師提前必須預做實驗p18)
生準備(1)三角形紙筒、四邊形紙筒、六邊形紙筒、圓柱形紙筒(高度一樣,底部周長一樣,紙張一樣,圖畫紙好)(2)帶幾張紙。
五、教學過程:
(一)認識四種基本圖形
1.(出示各種圖片或實物)
談話:自然界里有各種各樣的物體,他們有著各種各樣的形狀,你能說出下列物體是有那些形狀構成的嗎?
2.講述:物體有各種形狀,但大多數物體是由圓錐體、圓柱體、立方體、球體四種基本形狀構成的。
(二)探究不同形狀的紙的承受力。
1.談話:紙是我們最常見的材料之一,你能想辦法給紙張改變一下形狀托起一本書嗎?
2.學生分組討論。
3.老師讓學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種筒形紙。
4.談話:我們怎么來比較這幾種不同形狀的紙,誰的承受力大呢?[
5.學生講述方法。
提醒:比較的時候在哪些方面應該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較結果?
6.談話:我們用書本檢測承受力,因為書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測試時,要輕拿輕放,盡量減少書本對紙筒的撞擊力,放書本是要對準紙筒中心,以防傾倒,一個紙筒只能做一次實驗,不可重復使用,因為紙筒被重物壓皺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會影響測試數據的準確性。
7.學生實驗,并做好記錄。
紙筒形狀
承受力
紙筒形狀
預測
實際
三角形
正方形
六邊形
圓筒形
8.小結:
(三)了解各種形狀在生活中的應用。
1.p18圖,提問:下面物體是根據什么原理做成的。為什么要這樣設計?
2.討論:我們周圍還有哪些物體也是有牢固的形狀?
(四)拓展。
1.演示(出示蛋殼)薄薄的雞蛋殼好像弱不經風,猜猜多少本子能將它壓塌呢?
2.演示,p18圓筒實驗,人站在上面。
(兩個演示實驗都是先預測老師再演示)
3.看了剛才兩個實驗,你有什么想法?
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留心觀察身邊各式各樣的物體,運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改進它們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