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科學教案 > 小學科學教案 > 《浮力》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浮力》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4-01-09

《浮力》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浮力》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及處理

  《浮力》這章一直以來都是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也是中考的必考內容之一。如何在教學中強調重點、突破難點,筆者認為需要從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入手。如果學生從實驗探究中認識到浮力的大小只與液體的深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的體積、物體的密度、液體的深度等無關,就不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因此,筆者對教材的順序做了些改動。第一節課認識浮力以及實驗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利用埋下伏筆。第二節課順理成章的引入阿基米德原理并學習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由淺入深,使學生從感性認識逐漸上升為理性認識,符合認知規律。本節課的重點是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難點是理解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

  ●○學生現狀

  浮力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是根據生活中的現象得到的一些結論是片面的。針對學生的一些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尋找真理。當然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物理規律的能力總體來說比較差。因此,需要在教師引導下完成實驗探究活動,運用反饋信息及時調控教學過程。

  ●○教學三維目標要求:

  1.知識與技能

  ⑴感受浮力的存在,理解浮力的概念。

  ⑵學習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的大小。

 、抢斫飧×Φ拇笮∨c哪些因素有關。

  2.過程與方法

 、沤洑v實驗探究,定性認識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⑵學習使用探究學常用的科學方法──控制變量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磐ㄟ^實驗探究,揭示隱藏在其中的物理規律,糾正一些片面的認識,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

 、朴脧U礦泉水瓶自制學具,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節約意識。

  ●○教學器材

  演示實驗器材:演示用彈簧測力計、燒杯、水、酒精、cuso4溶液、相同體積的鐵塊和銅塊(用細線拴好)、乒乓球、石塊(用細線拴好)。

  學生實驗器材:自制量筒、彈簧測力計、一大一小兩個石塊、細線、水、相同體積的鐵塊和銅塊

  ●○教學流程圖●○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引課:體會浮力的存在(用時大約2分鐘)配著輕松悠揚的鋼琴曲播放人們在死海里看書、打牌的錄像片段。把學生引入與浮力有關的問題上,體會浮力的存在。觀看錄像,體會浮力的存在,重溫《死海不死》中的描述。說出自己觀察到的浮力現象,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從貼近學生生活的物理現象入手,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讓學生在領略大自然的美妙與和諧中進入物理的世界,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新課:1、浮力的概念(用時大約3分鐘)引導學生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況,及每個力的施力物體。①用手托著乒乓球。②將乒乓球放入水中待靜止后。③把乒乓球按入水底,松手后。觀察實驗現象,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乒乓球在各種情況下的受力情況?偨Y出浮力的概念從學生學過的知識入手,學習新的物理概念,教育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2、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的大。ㄓ脮r大約8分鐘)提問:放入水中沉底的石塊是否受浮力作用,你能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石塊所受浮力的大小嗎?觀察思考,動手試做 選代表上臺邊操作邊講解學習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的大小,為下面的實驗探究做準備。3、實驗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用時20—25分鐘)用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根據浮力現象從浮力的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入手,提出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猜想并說出猜想依據。把學生的猜想總結到黑板上,以方便后面的實驗探究。對大家大膽的猜想給予肯定,并鼓勵大家也當一次小科學家用科學實驗驗證猜想,設計方案進行探究式實驗研究。將學生分成兩大組,一組先探究與物體的關系,稱為①②組;另一組先探究與液體的關系,稱為②①組猜想:         根據猜想自選器材,制定實驗方案,進行實驗給學生創設出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提供給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親自參與探究、發現和體驗,在探究過程中學會學習,掌握探究實驗的基本步驟和科學的方法。并逐步形成一種善于質疑、樂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把學生分成兩大組進行實驗探究,可有效的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引導學生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 指導學生實驗,對發現的問題及時糾正。找兩組實驗數據,利用投影,引導學生分析數據,總結結論。 演示浮力的大小與液體密度的關系分析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等于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  把實驗數據填寫在事先準備好的《實驗觀察單》上 分析實驗數據,總結結論 觀察實驗,記錄數據,分析數據,總結結論  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 。運用反饋調整教學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習從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實驗中所需的酒精和cuso4溶液不易準備,因此設計成演示實驗。為下節課《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學做鋪墊。(用時大約5分鐘)考考你今天你學到了什么用投影打出題目引導學生總結今天的收獲:你記住了哪些知識你掌握了哪些方法你還有什么疑問審題,舉手回答學生總結今天的收獲,提出存在的問題 從學生的反饋信息中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過程。落實新課標要求,在強調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的同時,注重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思維習慣。布置作業巧手你我他:用礦泉水瓶自制溢水杯、小水桶  網上沖浪:搜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運用“浮力的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事例。 “巧手你我他”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可以為下一節課做準備,還可以培養學生節約的好習慣。“網上沖浪”可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逐漸步入自主學習的軌道。教育學生陽光上網,使網絡成為他們學習的助手。

  附表 (注:實驗觀察單上有如下內容4個,并有空白部分供學生添加實驗記錄)實驗觀察單探究內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選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數據記錄:

  物體在空氣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1 (n)物體浸在液體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2 (n)物體所受的浮力f1-f2 (n)   

  ●○教學評價本節課把實驗探究引入到課堂中,把學生被動地學習知識變為主動地獲取知識。讓求知的欲望在教師的點撥下萌發出來;讓知識的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靈活起來;讓探究的意識在教師的引導下增強起來;讓反饋的信息在師生互動中得到及時解決;讓學生的思維在探究的過程中拓展開來。

《浮力》教學設計 篇2

  浮 力  --

  【設計理念】

  1. 通過實驗引發討論,培養學生探索事物現象的能力。

  2. 通過觀察實驗,培養學生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能力。

  3. 通過討論,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

  【教學目標】

  1. 知道一切物體在液體或氣體中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

  2. 會用彈簧秤法測浮力。

  3. 知道浮力產生的原因是液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

  4. 知道物體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決定的。會判斷物體浮沉。

  5. 會對物體進行簡單的受力分析,并知道漂浮的物體浮力大小等于物重。

  【教學器材】

  彈簧測力計、墨水瓶、燒杯、水、乒乓球(3個)、 溶液。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 什么是力?

  2. 力的測量工具是什么?(測力計)

  3. 出示彈簧測力計下掛空墨水瓶。墨水瓶受幾個力?(兩個)

  4. 兩個力是什么關系?(一對平衡力)

  5. 二力平衡的條件是什么?

  二、導入新課

 。ㄒ唬┭菔緦嶒

  1. 用手托住空墨水瓶。分析受力情況,看到什么現象?(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小了。)

  2. 分析變化原因,手對空墨水瓶的托力多大?如何求得?

  學生實驗:

  將彈簧測力計吊著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沒,觀察到什么現象?(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小了。)

  問: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現象?(浸沒在水中的物體受到水對它向上托的力。)物體在其他液體中是否也受到向上托的力呢?

  演示實驗:

  將吊著的空墨水瓶放入 溶液中,看到什么現象?分析變化原因。

  問:漂浮的物體是否也受到向上的托力呢?

  學生實驗:

  將乒乓球投入水中,設法將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說明:(一切浸入液體中的物體,都要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托力,這就是浮力。)

 。ǘ┌鍟

  一、 一切浸入液體中的物體都要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浮力

  ↓                  ↓         ↓

 。ㄊ芰ξ矬w)         (施力物體)(方向)

  分析:(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任何一個都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浮力的施力物體是液體,受力物體是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另外對浸入的理解,它包含兩種情況:①部分浸入;②浸沒。

  討論:

  1. 給你彈簧測力計、水、燒杯、鉤碼,如何測出鉤碼浸入水中的浮力?

 。1)先測鉤碼在空氣中的重力g 。

 。2)物體浸入水中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拉。

  (3)求浮力

  2. 浸在液體中物體一定受到浮力嗎?(有各種意見)

  演示實驗:

  圖1

  (1)取一只去底的礦泉水透明塑料瓶,瓶口朝下,瓶口略小于乒乓球。放入乒乓球。

  問:如果我往里面注水,乒乓球會浮起嗎?(會。因為要受到水的浮力)

  (2)往塑料瓶里面注水,F象:乒乓球被水壓在瓶底,同時有水從塑料瓶口漏出。

  (說明浸在水中的物體不一定受到浮力。為什么呢?)

  板書:二、浮力產生的原因

 。3)用瓶塞(或手)堵住漏水的瓶口,注意觀察乒乓球下面積滿水時有何現象發生?

 。ìF象:乒乓球下積滿水時乒乓球會上浮。)

 。4)將水倒回燒杯,分析原因。

  第一次乒乓球只受到水給它向下的壓力。

  第二次乒乓球下積滿了水,即受到水對它向下的壓力,而且受到水對它向上的壓力。乒乓球上浮說明向上的壓力大于向下的壓力。這就是壓力產生的原因。 >

  圖2

  我們舉特例來分析:立方體浸沒在液體中的受力情況

  立方體浸沒在水中,其左右兩個側面和前后兩個側面和面積相等,并且對應部位距水面的深度相同。

  問:水給它們的壓強是否相等?(相等)

  問:水給它們的壓力是否相等?(讓學生討論)(壓力相等并且方向相反)

  分析:(p =ρgh  p =f/s  s 一定,f =p•s)但是,上下兩表面處的深度不同,下表面處的深度更深,壓強更大,而上下兩表面的表面積相同,據p = f/s f = p•s,所以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壓力比上表面受到的壓力更大。即 > 這就是浮力產生的原因。

  板書:原因: >

  而根據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 = - ,這就是浮力。

  板書:實質: = - ,方向豎直向上。

  總結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

  問:既然一切浸入液體中的物體都要受浮力,那么為什么有的物體在水中下沉,有的在水中上浮呢?下面我們就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

  板書:三、物體的浮沉

  演示實驗:將三個乒乓球浸沒水中(一個充滿沙;一個中空;一個有部分沙,用蠟封住),松手后出現什么現象?分析討論。

  圖3

  問:浸入水中的物體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重力、浮力)它們的施力物體是誰?(地球、水)

  一個物體在受到兩個或兩個以上力的作用時,它的運動狀態由它們共同決定。

  (1)當 =g 時,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將處于什么狀態?(靜止)(懸。

  (2)當 >g 時,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將處于什么狀態?(上升)(上。

 。3)當 <g 時,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將處于什么狀態?(下沉)

  板書:

  問:沉的物體最終處于什么狀態?(靜止)為什么?(另外受到容器底對它的支持力。)(  )

  問:那么上浮的物體最終處于什么狀態?(靜止)我們就說物體漂浮在液面上,那么, 。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三、總結擴展

 。ㄒ唬┍緯饕獙W習三個知識點:

  1. 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如何,以及如何用實驗法測浮力?

  2. 浮力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3. 物體的浮沉條件。

  我們要理解、記憶,并且借助實驗,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

  (二)思考:上浮的物體( ),上浮至漂浮在液面上( )

  討論:物體的重力怎樣變化?浮力怎樣變化?浸沒在水的體積能怎樣變化?說說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關系?

  四、布置作業

《浮力》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浮力及其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

  2.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

  2.學習阿基米德善于觀察思考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探究認識浮力,會測量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學難點:探究浮力的大小與排開液體重力關系的過程。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具】

  演示實驗器材:氫氣球、大燒杯、紅毛線、演示小桌、水﹑準備一組與學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實驗器材(便于學生上講臺演示實驗方案)。

  學生實驗器材:石塊、木塊、曲別針、乒乓球、燒杯(100ml)、彈簧測力計、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鐵塊、細線。

  【教學設計】

  1.為了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領悟浮力,本節課設計了兩個探究實驗,探究式教學法貫穿于整節課的始終。做好分組實驗是本節課的關鍵。但對初中學生而言通過實驗總結出阿基米德原理難度較大,實驗對學生的實驗技能要求較高,在實驗中需要測量四個物理量(g、f拉、g桶、g桶+排水),記錄六個物理量(g、f拉、f浮、g桶、g桶+排水、g排),大部分學生對于這么多的物理量感到不知所措,無從下手,再加之實驗誤差很難得出正確的結論。于是在教學中采取將“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水中排開水的重力”兩個物理量分開測量再匯總的方法,即通過探究得出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f。絞-f拉后,將全班分為兩個大組,分別測出浸沒在水中的石塊、鐵塊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作為反饋練習,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一中,并保留表一中的實驗數據。當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時不再重復測浸沒在水中的石塊、鐵塊所受到的浮力大小,重點進行收集和算出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將實驗數據填入表二。最后將表一和表二的實驗數據綜合到一起,即表三。匯總全班的數據,得出阿基米德原理。這樣做大大簡化了繁瑣的實驗步驟,將實驗難點分散,效果較好,也節省了時間。

  2.本節課探究實驗較多,實驗的成敗直接影響學生對結論的歸納總結,為保證實驗過程合理、有序,使學生在頭腦中清楚地認識到如何進行實驗以及為什么要這樣做,在教學中采取實驗前留有充分的時間小組進行設計、討論實驗方案,在相互啟迪交流中形成共識,使學生確實明確實驗應如何進行后再分組實驗。這樣做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生實驗中減少了盲目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通過演示實驗形象直觀地在學生面前展現出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增強了學生的記憶。

  【教學評價方式】

  1.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教學評價,形式多樣有分析實驗注意事項、實驗的成功與失敗之處……通過小組的交流與評估,給學生更多機會來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以及雄辯的口才,發展學生的個性思維,激發他們的自信心。

  2、學生通過分組完成一系列探究實驗,教師要關注學生在此次活動中的主動參與程度與合作交流意識,及時給與鼓勵、強化、指導和矯正。

  【具體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1.課前根據本節課需要自制教學課件,準備各種實驗器材,多元化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2.對學生分組,前后桌4人一組,每組包括能力不同的學生,組內自定組長1名,中心發言人1名,其他人可適時補充。

  二、整個教學過程敘述

  本節課內容需1課時(45分鐘)完成。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引入新課】(約3分鐘)

  從生活中的浮力現象入手,向學生們提出問題:“氫氣球為什么會浮在空中?為什么人游泳時可以漂浮在水面上?這些小例子非常簡單,學生很自然地就會答出與浮力有關,并且通過例子還可以發現,不僅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會受到浮力,浸在氣體中的物體也會受到氣體對它的浮力。再讓學生搜集生活中浮力的現象,將學生的思維進一步的發散,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ㄕf明:從生活中的浮力現象入手,學生通過搜集生活中的浮力現象,使思維發散。通過所列舉的現象,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的身邊。)

  【新課教學】(約35分鐘)

  探究一: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嗎?(約10分鐘)

  第一環節:課題的提出。

  首先讓學生將石塊﹑木塊﹑曲別針﹑乒乓球放入盛水的燒杯,觀察實驗現象,發現木塊﹑乒乓球在水面漂浮,而石塊﹑曲別針卻沉入燒杯的底部。

  學生通過觀察有了感性認識后向學生提出問題:“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嗎?”

  第二環節:猜想和假設。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水對它的浮力。有的學生認為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不受水對它的浮力,理由是物體沒有被浮起來。還有的同學則認為在水中下沉的物體受到水對它的浮力,因為物體下沉的速度比較緩慢……到底哪種猜想正確要通過實驗進行驗證。

  第三環節:實驗設計。

  學生再次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實驗方案,然后各個小組進行交流。

  實驗器材:燒杯、水、彈簧測力計、石塊、繩。

  實驗過程:將石塊用線拴好掛在彈簧測力計的秤鉤上,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再將石塊浸沒在水中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有無變化。

  學生交流實驗注意事項:不要將石塊放在容器底部,否則容器底部對石塊有一個向上的支持力,會影響實驗結果。第四環節:進行實驗。明確實驗過程之后學生進行分組實驗。第五環節:交流評估。各小組學生代表交流實驗現象:實驗發現當石塊浸入水中后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小了。教師可以用手托住石塊,利用肢體語言讓學生更深刻領悟彈簧秤的示數變小了,說明有一個力量向上托起了石塊,在水中正是水向上托起了石塊,因此在液體中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液體對它的浮力。評估:影響實驗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實驗中石塊偏大,卡在燒杯壁上,影響了實驗效果.〈反饋練習一〉1.填空題:(1)漂在水面上的木塊受到水對它的___________,沉入水底的鐵塊也會受到水對它的_________。(2)一切浸入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的________。2.看一看,是對還是錯?下沉的物體浸在水中也受浮力( )(說明:學生們熟知在液體中漂浮或上浮的物體受浮力,但是沉在水底的物體是否也受到浮力呢?浮力的方向如何呢?學生就說不清了。通過探究實驗引起學生的認識沖突,引導學生往深層次思考。本探究過程中的重點是第三環節實驗設計和第五環節交流評估,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實驗方案以及實驗注意事項,明確如何做實驗,減少了盲目性。通過交流評估相互學習加深對實驗的認識。)認識浮力。第一環節:浮力的方向。(約10分鐘)演示實驗:找一段較粗的紅毛線,將其兩端分別固定在乒乓球和大燒杯的底部,將水注入大燒杯,直到將乒乓球浸沒,觀察紅毛線被在豎直方向拉直。將大燒杯的一端墊高,發現紅毛線仍舊被在豎直方向拉直。此實驗說明浮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第二環節:浮力大小的測量。通過受力分析總結出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f。絞-f拉。〈反饋練習二〉將全班分為兩個大組,分別測出浸沒在水中的石塊、鐵塊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作為反饋練習,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一中,并保留所測得的數據! 表一:g(n)f拉(n)f浮=g-f拉(n)  

  (說明:通過演示實驗可以形象直觀地將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展現在學生面前,再分析石塊的受力得出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從而落實知識與技能第一個目標。通過反饋練習運用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的大小,落實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第一個目標。)探究二: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約15分鐘)第一環節:課題的提出。(難點)質疑:同學們用彈簧測力計分別測出了浸在水中的石塊、鐵塊所受浮力的大小,用這種方法能不能測出一艘潛水艇潛入水中時所受浮力的大?我們有沒有辦法求出潛水艇所受浮力的大小?引導學生建立f浮與g排聯系: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將空易拉罐按入水中體會浮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學生在實驗中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將易拉罐下按過程中,易拉罐所受的浮力越來越大。要建立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重力有關系的課題需要老師慢慢進行引導。在此教師可以通過實驗引導學生發現當將易拉罐下按過程中,小桶中的水面升高,升高的這部分水的體積等于什么?學生經過討論不難回答出升高的這部分水的體積與易拉罐浸在液體中的體積相同。也就是說易拉罐浸在水中部分的體積排開了液體,因此我們把排開的這部分水的體積稱為v排,浮力屬于力,浮力的大小與v排有關系,還與哪個量更加接近?學生會比較自然的將f浮與g排聯系在一起。從而提出課題“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與它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的關系”。第二環節:猜想和假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大膽的猜測。f浮=g排;f浮>g排;f浮。第三環節:實驗設計。學生再次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實驗方案,然后各個小組進行交流。在實驗前,全班討論實驗方案,找到最優方案。由于前面已經總結了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因此在此重點討論如何收集和算出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第四環節:進行實驗。明確實驗方案之后,分小組進行實驗,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二中,并進行分析! 表二:

  g桶(n)g桶+排水(n)g排=g桶+排水-g桶(n)   

  第五環節:交流評估。各小組學生代表交流實驗現象:將表一和表二的實驗數據綜合到一起,(如表三)。匯總全班的數據,得出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f。絞排。適用范圍:液體、氣體。講解阿基米德鑒別王冠的小故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習阿基米德善于觀察思考的精神。  表三:實驗小組g(n)f拉(n)f浮=g-f拉(n)g桶(n)g桶+排水(n)g排=g桶+排水-g桶(n)1      2      ……         評估:實驗成功之處:實驗過程中注意“慢”,不要把多余的水帶出……實驗中的失誤:向溢水杯加水至水從溢水口處流出,用小燒杯接住流出的水,直到水恰好不向外流為止。小燒杯中的水應倒掉后再測g排否則g排偏大……〈反饋練習三〉1.兩手分別拿著一個小木塊和一個大石塊,把它們都浸沒在水中,同時松開手,小木塊上浮,大石塊下沉,_______受到的浮力大。2.圖中,a為銅、b為鋁,它們的體積相同,則_______所受的浮力小。3.某同學將一質量為300g的金屬塊輕輕放入盛滿水的容器中,溢出了80g的水,則金屬塊受到的水的浮力是________n。(說明:本探究的難點是課題的提出,學生一下子想不到將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與它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有關系。通過按易拉罐實驗使學生有了感性認識后理解起來較為容易。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采取將“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水中排開水的重力”兩個物理量分開測量再匯總的方法。這樣做大大簡化了繁瑣的實驗步驟,將實驗難點分散,效果較好。由此進一步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以及知識與技能第二個目標,過程與方法第二個目標。)【小結】(約5分鐘)最后,由學生交流本節課在知識上有哪些收獲、哪些遺憾.通過交流、回顧來進一步鞏固本節課的知識。(說明: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各抒己見,對學生的見解,教師都應予以肯定。教師最后畫龍點睛,簡要概括。)【布置作業】(約2分鐘)1.p93動手動腦學物理。2.課后查閱資料了解輪船的排水量!板書設計】§13-5 浮力【課后反思】1.教師應敢于放手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探究,

  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取知識,通過實踐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2.將測量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與測量物體浸在水中排開水的重力分開(要注意提示學生保證v排相同,在兩次實驗中采取讓物體全部浸沒在水中),這樣做大大簡化了繁瑣的實驗步驟,將實驗難點分散,效果較好。但同時也會給學生造成只有當物體全部浸沒在液體中才會受到浮力的錯誤認識,教學中可以通過練習加強學生對知識的完整理解。

  3.本節課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測量方法很多,可以通過評估找到最優方案進行實驗。如果仍有學生堅持自己的方案,可以允許其按照自己的方案進行,不要讓學生留有遺憾。

《浮力》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倭私飧×κ窃鯓赢a生的;

 、诶斫飧×Φ拇笮〉扔谑裁础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②經歷探索浮力大小過程;

  ③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倥囵B學生樂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

  ②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在實驗過程中勇于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猜想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教學難點】

  探究浮力與排開液體重力的關系。

  【教學方法】

  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式教學。

  【教具學具】

  乒乓球、大量筒、彈簧測力計、細線、石塊、鋁塊、銅塊、橡皮泥、燒杯、軟木塞、水、酒精、硫酸銅溶液。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景,引入新課

  播放錄像。(包含日常生活中常見到的現象:鴨子、輪船漂在水面上;潛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潛;熱氣球載著重物飛上高空等)

  同學們猜想這里面可能蘊含著什么知識呢?

  學生活動:猜想包含的知識(液體或氣體對物體有一個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大家提到了一個新詞“浮力”!案×Α痹趺从羞@么大的魔力,這一節課就讓我們共同來研究。(板書:第五節浮力)

  設計說明:通過播放生活中的浮力錄像、教師設問的方式引入浮力,能夠貼近學生的思維實際,使學生從生活中的浮力現象走向物理。

  二、探求新知

  過渡語:針對浮力這種常見現象,你想知道哪些有關浮力知識呢?

  學生活動:展開想象,分組交流、討論,各抒己見。提出一系列問題: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嗎?2.漂浮的物體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體是否受浮力?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4.浮力大小與什么有關?5.物體的浮沉有條件嗎?等。

  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板書。下面我們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無方向,方向向哪?

  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嗎(投影)

  教師演示:

  ①出示一個很深的量筒,將一個乒乓球放進去。

  問:誰有辦法不把量筒倒過來,就能把乒乓球取出來?你為什么能想到這個辦法呢?

  ②左手拿一個乒乓球,松手,讓學生注意觀察它的運動狀態;再把乒乓球放在右手手心上,松開左手時乒乓球還會下落嗎?為什么?

 、壅故炯铀罅客仓械钠古仪蚝褪种械钠古仪,讓學生進行對比。

  鼓勵學生觀察、對比、思考回答。

  學生體驗:利用桌面上的學具,將軟木塞放入水中并逐漸壓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體會:手的感覺;二是觀察:軟木塞最終的情況。嘗試得出結論。

  得出結論: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托力,這個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ò鍟阂、什么是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托力,這個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設計說明:用一個小乒乓球放在量筒中,及在手中的對比,對浮力較實際的探究,創造情景和條件,以學生參與為基礎,很容易使學生領會浮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探究二:下沉的物體是否也受到浮力(投影)

  大家知道皮球漂在水面上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物體是否也受浮力呢?討論一下看如何用簡單實驗來說明這一個問題?

  學生探究:分組討論,利用學具探討: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作用。

  到講臺展示:用彈簧秤測鋁塊在空氣中重力,再將鋁塊浸入水中,發現彈簧秤示數變小,說明鋁塊受一個向上的力,即浮力,所以在液體中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

  教師活動:巡回指導,發現做實驗好的學生典型。并引導學生歸納出測浮力的方法: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物理學中把這種測浮力大小的方法,叫等效轉換法。投影多名學生的結論,評價、鼓勵學生。

  得出結論:一切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會受到液體對它向上的浮力。

 。ò鍟2.大小f。絞-f)

  設計說明:讓學生體驗物體在液體中確實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導學生尋求測量物體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簡便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會了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將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探究三: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下面我們來進行一個造船比賽: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貨物,看一看,誰做的船載的貨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快樂游戲:造“船”比賽。學生每組一塊大小相同的橡皮泥設計造船。并觀察交流船只的差異,討論,大膽猜測,交流討論: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快樂體驗:將飲料瓶慢慢壓入水桶,體會浮力的變化,觀察水位變化情況,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變化情況。從中獲得啟示,進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可能猜想浮力與液體的密度、排開液體的體積、物體的重力、物體的體積、物體的質量、物體的形狀、深度等因素有關系。

  教師板書學生的猜測,并引導學生合并歸類,引導各小組認領實驗課題。按下列要求設計實驗報告:實驗課題、實驗目的、實驗儀器、實驗步驟。(投影:實驗報告的格式)

  學生分組探究:

  (1)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物體的密度的關系;

 。2)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深度的關系;

 。3)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液體的密度的關系;

  (4)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體積的關系;

 。5)利用測力計、橡皮泥探究浮力與物體形狀的關系。

  各小組根據要探究的課題,設計實驗。設計完畢,投影各小組設計的實驗步驟,進一步修正完善。根據修正的步驟探究課題,設計記錄實驗數據表格并交流,然后進行探究實驗。

  設計說明:讓學生從現有的知識水平出發,通過“快樂游戲”和“快樂體驗”兩個實驗,不斷的思維,提出可能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并進行因素歸類,分成各個獨立的可能因素讓各小組認領課題。通過學生團隊間的協作,進行方案設計,并對設計的方案從理論上的正確性、操作上的可行性進行全班交流討論,思辨、質疑和完善。

  學生匯報實驗過程與結論: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即: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物體的密度、質量、體積、物體的形狀等無關。

  教師活動:總結學生的結論: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的質量有關,最終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演示驗證:利用溢水杯、彈簧測力計驗證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然后說明阿基米德原理不僅適用于液體也適用于各種氣體。

 。ò鍟、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體中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即f。絞排)

  設計說明: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是本節的重點,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探究,經歷知識建構過程,便于對知識的理解。由于時間的關系只能讓學生分別來探究其中的一個因素與浮力的關系。由浮力的大小跟液體的密度和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還要經歷一個思索、推導的過程。教師做好引導,這樣才符合認知過程。

  三、智力快車道:(投影展示)

  1.小發明:將彈簧測力計改裝成一個能直接測浮力的測力計。

  2.智多星:完成課本上的例題。

  設計說明:通過小發明制作和智多星,學生間進行知識的運用,把枯燥的練習融入到生動的活動中,增強了學習興趣,從物理走向社會。

  四、收獲平臺

  總結本節所學知識,并說明自己的收獲和可能存在的在疑問:物體的浮沉與什么有關?

  設計說明:對整節課進行小結和評價,設置下節課應思考的問題,鼓勵學生課下繼續探討和研究。

  板書設計:

《浮力》教學設計 篇5

  說教材: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沉和浮的現象之后,指導學生學習有關水的浮力的知識。課文分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指導學生認識什么是水的浮力;第二部分指導學生研究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第三部分指導學生了解水的浮力的應用。

  說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理解什么是水的浮力。

 。2)認識“在水中沉著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

  2、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第一個實驗,讓學生感知水的浮力。

 。2)通過第二個實驗讓學生知道沉在水中的物體也受到向上的浮力。

 。3)聯系實際了解水的浮力的應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2)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和熱愛科學的精神。

  說教學重點:

  理解什么是水的浮力。

  說教學難點:

  理解“在水中沉著的物體也受到身上的浮力”。

  說課堂設計理念:

  1、科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科學知識。

  2、通過實驗探究引導策略幫助學生獲取知識,讓學生在實驗中學會合作、交流,并讓學生親歷水的浮力的科學探究過程。

  3、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

  說學法:

  1、 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2、 通過親身探索主動尋求真知,自主獲取知識。

  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

  (1)我們曾經學過“浮和沉”一課,誰能舉出三種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三種浮在水面的物體。

 。2)這是一塊包裝用的泡沫塑料,把它放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學生回答后,演示一下。)

  2.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關于物體在水中浮和沉的問題。

  二.實驗探究

  1.實驗探究在水中浮著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

  (1)講述:每組的實驗桌上都有一塊泡沫塑料,把泡沫塑料放入水槽中,用手向下按一按泡沫塑料,再抬一抬手,反復幾次,手有什么感覺?每個同學都試一試。

 。2)學生分組實驗。

 。3)匯報實驗結果。

 。4)講述:再用氣球做同樣的實驗,手有什么感覺?

 。5)學生分組實驗。

  (6)匯報實驗結果。

  (7)討論:

 、儆檬职锤≡谒系呐菽芰虾蜌馇颍惺裁床煌母杏X?

 、谝陨蠈嶒炚f明什么?

 。8)教師小結:以上實驗說明,在水中浮著的物體,都受到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水的浮力。(教師板書課題)

  2.實驗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

 。1)討論:

 、僭谒邢鲁恋奈矬w是不是也受到水的浮力?你是怎樣想的?

 、谠鯓幼C明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不是受到水的浮力?

 。2)講解:要想知道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不是也受到水的浮力,我們先來做一個與這個問題有關的實驗。(以下內容教師邊講解邊演示)

  首先用皮筋提起一個鉤碼,我們會看到皮筋被拉長,用直尺量一量皮筋的長度;然后用手將鉤碼向上托一托,觀察、測量皮筋的長度有什么變化?

  (3)學生分組實驗,適時記錄實驗結果。

 。4)匯報實驗結果。(用手將鉤碼向上托時,會看到皮筋的長度變短。)

 。5)講解:我們通過皮筋的長短變化,可以看出鉤碼受到了一種向上托的力,猜猜看,如果我把鉤碼放入水中,假如皮筋的長度也發生了變化,那它說明了什么?如果皮筋的長度沒有發生變化,那它又說明什么?

 。6)猜想結論。

  (7)實驗探究。(分小組進行,邊做實驗邊記錄數據,通過數據得出結論)

  通過具體的數據變化說明問題,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8)各小組匯報實驗結果。

  (9)討論交流:實驗結果說明什么?

  沉入水中的物體也受到水的向上的浮力。

 。10)總結概括:各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教師板書)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合作與交流,進行成果共享,在爭論之中啟發靈感,在辨析之中提升自己,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不斷得到發展。

  三、學以致用

  1、談話:水的浮力與我們有什么關系?

  2、看課文中的插圖。

  3、觀察、討論:

  (1)圖中是什么物體?

  (2)它們是不是利用了水的浮力?利用水的浮力做什么?

 。3)在生產和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了水的浮力?

  教師通過學生的回答,檢驗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及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4、教師小結:水的浮力在生產和生活中應用很廣,如救生圈利用水的浮力承載人的體重,各種船只利用水的浮力承載人和貨物的重量,此外,渡河用的浮橋,海上采油的鉆井臺,浮在水上的航標燈等,也都應用了水的浮力。

  四.總結交流

  1.教師簡單概括本課教學內容。

  2.鞏固練習:

 、偈裁词撬母×Γ克母×κ窍蛑膫方向的?

 、跒槭裁丛谒心馨岩粋人托起來,而在岸上卻托不起來?

  3.談話激趣:

  科學無時不在,無處不有。只要我們善于觀察、認真思考,身邊的科學一定能為我們所利用,一定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我們服務。

  通過談話,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思想感情。

  五.思維拓展

  既然各種物體在水中都能受到水的浮力,為什么有的物體會沉下去,而有的則浮在水面上?

  這里,我為學生提出了一個新穎的問題,雖然學生很難在課堂上解答出來,但它能夠評價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它不是學生在課堂上背得滾瓜爛熟的知識,而是一個需要凝思,需要創造性地完成的任務。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不一樣,途徑也不盡相同,這正是我們所說的表現性評價。

  教學反思

  1由于學生在前面一課中已經認識了沉和浮的現象,因此,在本課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泡沫感知水的浮力這部分內容所花時間較少,而且很容易就理解了浮力的概念,為后面的教學爭取了更多的時間。

  2在教學“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不是也受到水的浮力”時,教師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為學生主動提供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空間,然后引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得出結論。

  3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采取了實驗探究引導策略,不僅幫助學生獲取了科學知識,而且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激發了學生熱愛科學的思想感情。

  4美中不足的是,有個別學生學習之后對“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的理解還不是很透徹。難以理解“既然各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為什么有的物體會沉下去而有的會浮在水面上?”這個問題。由此可見,教師在上課時還沒有把知識真正落到實處,還必須兼顧個別差生。

《浮力》教學設計 篇6

  一、教材分析

  通過研讀教材,對浮力這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這一常識的基礎上,綜合的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等知識而展開的。學習完本節內容后,學生能夠知道什么是浮力,如何測浮力的大小及阿基米德原理。為接下來物體的浮與沉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的內容及其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我將教學目標擬定如下:

  知識與技能:

  1、感受浮力的存在,理解浮力的概念。

  2、學習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的大小

  3、理解阿基米得原理

  4、理解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實驗探究,定性認識浮力大小的影響因素。

  2、學習使用探究學習常用的科學方法―控制變量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關觀:

  通過觀察思考,實驗探究,收集資料。交流討論等活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以上的教學目標并聯系學生的實際狀況,我認為本節教學的重難點如下:

  1、重點:

  1)浮力的概念,經歷探究過程,了解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2)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的過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難點:

  1)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

  2)通過實驗探究,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

  根據教材的特點,依據課程標準“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這一理念及初中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我采用:以科學探究為主,講授法為輔的方法。即在學生感興趣的實驗基礎上,輔助以觀察、歸納、總結等方法,使學生的思維從感性的具體到抽象的規定,真正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測量,明確浮力的大小,然后通過簡單的生活現象的分析使學生的思維從抽象的規定到思維的具體,培養學生實驗探究的能力,爭取使教學達到最優化。

  五、教學過程

  1、浮力的概念:

  浮力的概念采用教師引導學生看圖后歸納得出,生生交流后,學生匯報,教師點評。

  1)浸在液體內部和浮在液體表面的物體都受到浮力;

  2)浸在氣體中的物體也受到浮力;

  3)浮力的施力物體是液體或氣體;

  4)浮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浮力的感受,準備2個小實驗,一個是釋放氫氣球,一個是往水里壓空礦泉水瓶。

  在這一環節,也許有各種問題出現,特別是概念的建構與生活經驗的沖突,比如正在下沉的物體不受到浮力的作用,可以用另一個生活經驗去反駁,比如在水里提物,比在岸上提物輕松。從而形成矛盾,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2、浮力的測量:

  明確了浮力的概念之后,在手壓礦泉水瓶的實驗中,提問學生有沒辦法測得浮力的大小。給出器材,小組討論,得出方案。

  器材:彈簧測力計,石塊,燒杯,細繩

  實驗步驟:在空氣中稱出石塊的重力,將石塊浸沒在水里稱出此時的視重。

  根據現象能說明下沉的物體受到浮力。

  除此,在剛才的實驗中,同學們會發現兩次彈簧測力計示數之差,正好等于浮力的大小。

  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

  關于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利用器材:彈簧測力計、圓柱體、盛有純水和濃鹽水的容器各一個。實驗步驟可以參考書上P92 。學生按照步驟記錄數據,并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這個實驗比較簡單,計劃讓同學們自行完成,有問題的舉手示意,完成后一起交流。

  關于探究浮力的大小,在已經知道可以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浮力的大小可能與排開液體的體積(質量、重力)有關。

  小組討論分析實驗步驟,明確實驗原理而后再進行實驗。

《浮力》教學設計 篇7

  一、課程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知道身邊發生的變化現象。

  2.能對不同的變化進行分類。

  3.明白記錄物體變化的意義,并能設計具體的記錄。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制定分類標準,對變化進行分類。

  2.設計記錄物體變化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記錄等科學探究必備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知道身邊的環境時刻在發生變化,認識到世界是變化的。

  2.明白正確的記錄有助于活動的進行,對于科學探究非常重要。

  3.培養學生樂于觀察、勤于記錄的科學素養。

  二、教學重點

  1.身邊的世界是變化的;

  2.記錄物體的變化。

  三、教學難點

  1.制定標準,對變化分類;

  2.涉及記錄方案。

  四、教學用具

  投影儀、冰塊實物或多媒體素材(如冰塊為圖片,可能還需要水的圖片)。

  五、教學方法

  教師通過引導使學生知道變化和周圍世界的關系,然后進一步討論變化的分類和如何記錄物體的變化,并幫助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變化現象和變化過程進行探究。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展示冰塊,教師借助于冰水轉化的例子進行導入。

  同學們,這是什么呢?對,這是冰塊。大家知道冰塊是怎么形成的嗎?

  (學生回答)冰是由水凍成的。

 。ń處煟┼,同學們說得非常正確。水成了冰,其實就是一個變化過程。同學們,在我們身邊的變化多不多呢?

 。▽W生活動)說一說。教師要求學生說說印象中其它的變化現象,并簡單說說是如何變化的。

  (課堂作業)教師將學生說出的變化現象寫在黑板上,也可以要求學生將提到的變化填寫在課本第一頁的空白處,方便課余時間的觀察活動。

  (承轉)剛才大家舉出了各種各樣的變化過程,可見我們身邊的世界到處都在發生著變化,這些變化一樣嗎?

  (學生回答)不一樣。

 。ń處煟┠敲,他們之間有什么不同呢?說說理由。

 。ɑ顒樱┩瑢W們,大家知道什么是變化嗎?讓同學們在小組中討論,看看這些變化之間有什么區別?你們能不能自己討論確定一個標準,然后對這些變化進行分類。

  目的是培養學生喜歡集體討論、學會通過比較的方法發現事物間的不同之處,學會提取有用指標進行學習的習慣,加深對科學過程的認識。在比較發現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使用各種辦法:書寫、畫表、繪圖等。

 。ㄕ故九c評價)學生小組說說自己的結果(如果必要,可以使用投影儀等電化設備)。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要注意進行積極的評價,對于不太正確的說法,可以通過讓同學補充的方法進行改正。

  (承接)我們雖然知道了很多很多的變化,也知道了我們生活的世界無時無刻不再變化,但是,我們卻不可能完全憑大腦記憶,即使現在能記住的,以后也許就會忘記。大家說,我們該怎么辦呢?大家來想想辦法。

 。▽W生回答)做記錄。

  (教師)真不錯,通過做記錄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不但可以幫助記憶物體的變化現象和過程,還可以方便地和別人進行交流。

  (教師)我們知道身邊的世界充滿了變化。那么請同學們選擇一種變化,小組討論一下:我們怎樣來記錄這種變化?需要什么工具?

 。▽W生活動)學生討論應該采用的記錄方法,并設計一個觀察記錄的過程。

 。ㄔu價)讓其他同學看看某一方案,說說其中的優點和不足。在學生小組的方案確定了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去進行自己的觀察,在實踐中檢驗和評價自己的紀錄方案。

《浮力》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與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诶斫飧×Φ拇笮〉扔谑裁。

  2、過程與方法

 、偻ㄟ^觀察,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诮洑v探索浮力大小過程;

  ③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倥囵B學生樂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

 、谂囵B學生大膽猜想,在實驗過程中勇于創新精神。

  教材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浮力》這章一直以來都是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也是中考的必考內容之一。如何在教學中強調重點、突破難點,我認為需要從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入手。如果學生從實驗探究中認識到浮力的大小只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的體積、物體的密度、液體的深度等無關,就不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所以本章的重點是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這樣也就可以突破難點理解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液體密度有關。而本節所教授知識浮力的概念又貫穿全章,“稱重法”測浮力又是本章各節的探究基礎,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稱重法”測浮力為本節重點。而本節的探究浮力影響因素比較多,開放性較強,因此為本節的難點。

  教學對象分析

  浮力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是根據生活中的現象得到的一些結論是片面的。針對學生的一些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尋找真理。當然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物理規律的能力總體來說比較差。因此,需要在教師引導下完成實驗探究活動,運用反饋信息及時調控教學過程。

  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1、本節課從觀看錄像引出學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現象入手,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重現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師指導下的進行了一系列學生實驗進行有關浮力存在和浮力大小決定因素的實驗,為隨后學習科學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做必要的知識鋪墊。

  2、進行科學探究:每4人一組,用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為主輔以發揮學生富有創意性的實驗設想進行實驗。本環節完成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確定測量的物理量、具體進行實驗操作,得出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評估、交流等七個環節。其中教師需要在設計實驗中給予學生必要的引導,和學生一起確定要測量的物理量,共同形成統一的探究步驟。

  3、采用形象具體的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水到渠成的理論講解保持學生的興趣,進行適當的練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起到鞏固作用。

  4、最后師生共同做一個簡短的小結。

  5、教學方法采用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式教學。

  教具學具

  乒乓球、大量筒、彈簧測力計、細線、石塊、鋁塊、銅塊、橡皮泥、燒杯、水、酒精、濃鹽水。

  教學媒體設計

  1. 利用網上資源錄像,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2. 利用課件展示教學板書結論小結等環節。

  教學過程設計

  一、設置情景,引入新課

  1、觀看錄像:鴨子、輪船漂在水面上;潛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潛;熱氣球載著重物飛上高空。想一想,為什么?

  2、演示:把石塊、木塊投入盛水的水槽中,石塊下沉木塊上浮那么石塊受到浮力嗎?

  教學設計說明:在教師引導下,從生活中觀察到的大量浮力現象并提出與浮力有關的問題,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ㄍ队埃┌鍟旱谖骞 浮力

  二、實驗探究過程

  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思考,并分組交流、討論:

  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嗎?

  2、漂浮的物體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體是否受浮力?

  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

  4、浮力大小與什么有關?等。

  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板書。下面我們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無方向,方向向哪?

  (投影)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嗎

  學生體驗:利用桌面上的學具,將乒乓球放入水中并逐漸壓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體會:手的感覺;二是觀察:乒乓球最終的情況。嘗試得出結論。

  得出結論: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托力,這個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投影)(板書:一、什么是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托力,這個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ㄍ队埃┒、浮力大小的測量

  演示:在彈簧測計的下面懸掛一個石塊,把石塊浸入水中,比較前后兩次測力計的讀數。這說明什么問題?

  學生進行實驗探究

  設計實驗:

 。1)明確探究的目的,制定探究計劃,明確以下問題:

 。2)明確探究所需的材料用具,如彈簧測力計、燒杯 等。

  (3)明確如何測定浮力的大小。

  (4)確定整個實驗是否設置對照組及設置方法,是否需要重復及次數。

  (5)選擇實驗記錄表格。

  參考表格:

  項目

  次數

  在空氣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G 在水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 石塊所受浮力F0 小桶重G1 水桶和水總重G2 比較F與G0的關系

 。ㄍ队埃┙Y論: 浮力的大小 F。剑℅-F)

  教學設計說明:讓學生體驗物體在液體中確實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導學生尋求測量物體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簡便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會了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將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投影)三、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學生體驗:將飲料瓶慢慢壓入水桶,體會浮力的變化,觀察水位變化情況,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變化情況。從中獲得啟示,進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可能猜想浮力與液體的密度、排開液體的體積、物體的重力、物體的體積、物體的質量、物體的形狀、深度等因素有關系。

  教師板書學生的猜測,并引導學生合并歸類,引導各小組認領實驗課題。按下列要求設計實驗報告:實驗課題、實驗目的、實驗儀器、實驗步驟。

 。ㄍ队埃▽嶒瀳蟾娴母袷剑

  學生分組探究:

 。1)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物體的密度的關系;

  (2)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深度的關系;

 。3)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液體的密度的關系;

  (4)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體積的關系;

 。5)利用測力計、橡皮泥探究浮力與物體形狀的關系。

  各小組根據要探究的課題,設計實驗。設計完畢,投影各小組設計的實驗步驟,進一步修正完善。根據修正的步驟探究課題,設計記錄實驗數據表格并交流,然后進行探究實驗。

  教學設計說明:讓學生從現有的知識水平出發,通過體驗并不斷的思考,提出可能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并進行因素歸類,分成各個獨立的可能因素讓各小組認領課題。通過學生團隊間的協作,進行方案設計,并對設計的方案從理論上的正確性、操作上的可行性進行全班交流討論,思辨、質疑和完善。

  學生匯報實驗過程與結論: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即: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物體的密度、質量、體積、物體的形狀等無關。

  教師活動:總結學生的結論: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的質量有關,最終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ㄍ队埃ò鍟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體中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即F。紾排)

  教學設計說明: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是本節的重點,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探究,經歷知識建構過程,便于對知識的理解。由于時間的關系只能讓學生分別來探究其中的一個因素與浮力的關系。由浮力的大小跟液體的密度和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還要經歷一個思索、推導的過程。教師做好引導,這樣才符合認知過程。

 。ㄍ队埃┩瓿烧n本上的例題。

  三、小結

  總結本節所學知識,并說明自己的收獲和可能存在的在疑問:物體的浮沉與什么有關?

  教學設計說明:對整節課進行小結和評價,設置下節課應思考的問題,鼓勵學生課下繼續探討和研究。

  四、板書設計:

  第五節 浮力

  一、什么是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托力,這個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二、浮力大小的測量

  F。剑℅-F)

  三、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體中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教學流程:

  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讓學生動手實驗探究貫穿整節課,從而對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認識,然后通過學生分組實驗活動總結和教師的引導演示將學生的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浮力的定義、以及影響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在浮力的影響因素的猜想上有學生很多分歧,但采用合并歸類的方法保證了大部分學生的猜想都有所體現,所以得意保證大部分同學都積極的參與進入。合作性的操作進行順利得當,并且對數據能有效快速進行分析的論證,得出了浮力的兩個影響因素,對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都有了親身良好的體驗,自我感覺是一堂較成功的新授課,達到教學目標,學生掌握本節知識良好。

《浮力》教學設計 篇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體現在它的實用性,由于浮力知識在工業、農業、國防等各方面都有廣泛的應用,如船舶工業、農業上的鹽水選種,氣象上的探空氣球、軍事上的潛水艇等等。它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走向社會的必備知識,因此把這塊內容放在初中,并要求一次性過關,高中教學中不再重復。鑒于以前的教材把浮力安排在初二學習,不適合初二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易造成初二學生的兩極分化的事實,現行教材從素質教育的要求和大面積提高九年義務教育質量的需要考慮,把浮力的內容放到初三教材中,具體安排為:先通過實驗方法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再運用演繹方法分析浮力產生的原因和物體的浮沉條件,最后介紹浮沉條件的應用使所學知識具體化,這種處理方式比較符合初中學生的認識規律。

  2、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4)知道浮力的應用。

  2、過程和方法

  (1)通過觀察,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2)通過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2)初步建立應用科學知識的意識。

  三、學情分析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學方法

  作為自然科學的規律課,教材的編寫思路一般是

  提出問題-初步規律-簡單應用

  無論從方法論的角度還是對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獲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這種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課的教法主要是“開放情境、引導探究”,而學法主要是讓學生“親身體驗,在探究中學習”。這節課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并輔以電教多媒體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這已列為《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中學物理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初中物理教學目的之一,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教學中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五、教學程序(擬分兩課時講解)

  教學中要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采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

  浮力概念的建立(分三步)

  第一步:

  演示實驗1:黃色乒乓球在液體中緩慢上浮(乒乓球內注入適量的水,容器可用大量筒)

  設問并討論乒乓球上升的原因,并說明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說明:動態觀察、創設情景、激發思維)

  演示實驗2:金屬塊在水中下沉

  問題一:浸在水中的金屬塊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針對學生思維障礙提出問題,進一步激發思維)

  問題二:如何判定金屬塊是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

  學生討論方案,教師演示托力的測量法,類比得出測浮力方案。

  第二步:

  演示實驗3:用彈簧秤分別測出金屬浸在水中、煤油中的浮力。

  第三步:

  歸納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指明“浸在”的涵義。指明浮力的單位——牛。

  說明:從“浸沒”到“浸在”,從水到其它液體,改變實驗條件,異中求同比較,提供歸納素材。通過歸納,培養學生從特殊到一般的初步歸納能力。

  3、浮力的大小

  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思考。學生通過“想想做做”,找出獲得最大浮力的辦法。

  教材圖13。5-2實驗的基本器材,通過手壓易拉罐的方法,體驗易拉罐所受浮力的大小跟浸入水中的深度的關系。

  通過這個“想想做做“的內容為探究活動做鋪墊。

  4、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阿基米德原理(分四步)

  第一步:根據稱量法測浮力的演示,猜測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利用嘗試性實驗排除無關因素。

  從力的三要素角度提出,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呢?(運用演繹法:因為浮力是一種力,而力具有三要素)

  類比:手對物體施加的托力的大小跟施力物體(手)有關,那么,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關呢?

  學生猜測可能因素:深度h、物體的密度ρ物、物體的形狀、空心與實心、浸入液體的體積V排等。

  問題一:這些因素是否都會影響物體受到的浮力呢?我們用什么方法去檢驗它呢?(引導學生提出用控制變量的方法)

  問題二:請設計一個檢驗F浮與深度h有否關系的實驗,并上臺演示。

  學生實驗時,教師應有意識地讓學生分析,所設計的實驗研究的目的、控制的條件分別是什么。

  (學生實驗探索并演示,可能出現兩種意見:)

  A:將彈簧秤所掛的橡皮泥逐漸浸入水中,發現彈簧秤的示數逐漸減少,證明F浮與h有關,物體浸入液體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將彈簧秤所掛的橡皮泥逐漸浸入水中,發現彈簧秤的示數逐漸減少,當橡皮泥完全沒入水中后,繼續增大深度,發現彈簧秤的示數不變,證明F浮與h有時有關,有時無關。

  師:這兩個結論似乎是矛盾的,這說明物體在部分浸沒過程中不單單是深度變化,還有更本質的因素有待發現,請同學們進一步觀察與比較一下,上述兩個過程存在什么差異?再從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談起:人進入浴缸的水中后,會感到水的浮力,同時,我們也看到水面上升了,水上升的原因是因為人在水中占據了一定的體積,也就是人排開了一部分的水,人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人感受到的浮力越大。引導學生使用溢水杯,使學生觀察得出F浮與排出液體的多少有關。

  第二步:探索F浮與G排液的關系。(放在第二課時講解)

  師:F浮與G排液之間是否存在著確定的數量關系呢?

  學生分組實驗,分三次測出浮力與排開的水重

 、黉X塊全部浸沒

  ②鋁塊部分浸沒

 、坭F塊全部浸沒

  比較①、③得出F浮與ρ物無關(掃除學生的又一個思維障礙)

  比較①、②、③得出F浮=G排液

  第三步:歸納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1、教師演示(并借助于實物投影)在煤油中F浮=G排液

  說明:這里采用教師演示的目的只是為了節約時間,也可根據學生的實際,采用讓學生分組,分別用不同的液體做實驗,再歸納出一般結論的方法。

  2、歸納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3、討論原理的適用范圍,簡介阿基米德的發現

  第四步:簡單應用

  講解課本例題,不要直接引入F浮=ρgV排公式,而應根據F浮=G排液來計算。強調應用定律求浮力時,必須搞清兩點:一是液體的密度;二是物體浸入液體的體積。

  實踐性作業

  第一道題:能否利用1牛的水產生比1牛大的浮力?設計一個實驗來探索這個問題。

  第二道題:設計實驗,證明氣體中物體也會受到浮力,增強學生探究的能力

  第三道題:讓學生上網查有關潛水艇的知識,目的是讓學生充分應用網絡資源,學生從網絡中獲取知識。

  六、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后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七、結束語:

  本課的教學設計,比較適合于大部分學生的實際。如果面對的是一個學生自主探究能力較強的班級,本課還可以采用“自主探究法”組織教學。即由教師提供或由學生任選材料和器材,圍繞“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這個主題,讓學生自主猜想,提出假說,自行設計進行探究,讓學生到實驗室甚至到教室外面去參與自己設計的實踐性活動,在實踐探究中去總結、發現阿基米德原理等,這些,都是值得嘗試的教學方式。

  總之,抓住F浮=G排液這個關鍵點設計課堂教學,針對學生易出現的思維障礙“對癥下藥”有意識地運用科學方法來引導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在自主的探索過程中發現新知,嘗試創新,發展實踐能力是上好這節課的關鍵所在。

《浮力》教學設計 篇10

  —新授課

  ★整體設計說明★本課由浮在水面的物體和浸沒水中的物體是否都受到浮力引入新課,進而提出問題浮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自然展開,體驗整個探究過程,重點培養分析實驗數據的能力。重點突破“突然出現”的、不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溢水杯。根據教學目標中的知識與技能劃分,本節課主要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通過探究知道浮力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第二部分通過分析數據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并驗證。按照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主要是探究浮力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并在尋找過程中收集數據、總結規律。本節課的難點是讓學生自主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在這個難點上先通過定量探究浮力大小和ρ液、v排的關系。再通過對數據“分析與論證”,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教材分析★

  本課安排在《壓強和浮力》的最后一節,學生對于力和運動已經有較深認識,同時也說明本節綜合性較強。

  ★教法建議★

  本課分為三個板塊:認識浮力,探究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驗證阿基米德原理。很多學生沒有經歷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探究過程,直接進入了阿基米德原理,這不符合學生認知規律,也是不符合新課標要求的。建議從真實的生活現象入手一一探究破解,加深學生對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理解。有條件的學校因設置學生分組實驗,讓學生自主探究,真正做到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學情分析★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已經對漂浮在水面的物體受浮力有比較淺顯的認識,但對于“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是否受浮力”及“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認識還不夠,甚至存在錯誤的前概念。

  ★學法引導★

  大膽讓學生對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進行猜想,然后一一設計實驗來驗證、破解。整個過程中不斷穿插實驗,讓學生認真觀察,縝密思考,交流與合作來歸納總結,加深認識。這樣沿著科學家的足跡來體會物理、體會科學的發展。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過程和方法

 。1)注重培養學生收集數據的能力。

 。2)注重培養對實驗數據“分析與論證”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讓學生沿著科學家的足跡探索浮力,來培養其科學精神。(2)通過一系列的實驗探究活動,讓學生感知實驗的意義和價值。

  ★重點難點★

  重點:浮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的探究過程

  難點: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約2分鐘)

  請同學們看到講臺上的水槽,其中盛有一些水,F在將泡沫、木塊、金屬塊放入。請同學們通過所觀察到的現象來判斷,哪些物體受到浮力。

  (學生:)

  木塊泡沫被水托住了,所以受到浮力。請用你用桌上的儀器來驗證,浸在水中的金屬塊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并求出它所受浮力的大小。

 。▽W生:)

  【設計意圖】課始,通過展現現象,引發學生的思考,破除部分學生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不受浮力的錯誤前概念。

  二新課講解

  1浮力的定義(約2分鐘)

  老師把氣球作為獎品送給回答問題的同學!皩⑶驋佭^去”(氫氣球上升)

  沒有關系,老師補一個給你。先請坐。誰能告訴大家是什么力使得氣球向上運動?

 。▽W生:)

  原來物體浸在氣體中也受到浮力。

  浮力:浸在液體、氣體中的物體會受到向上的托力

  【設計意圖】讓學生建立正確的浮力概念,同時明白浮力不止是浸在液體中能產生,同時浸在氣體中的物體也是受浮力的。

  2關于浮力的探究(約25分鐘)

  生活中與浮力有關的現象很多,請提出關于浮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的猜想?可以先思考一下關于浮力大小的猜想

  (學生回答)

  下面請同學們用桌上的器材,來驗證物體所受浮力大小與浸入液體深度的關系。實驗時請使其它變量保持不變。

 。▽W生:)

  接著咱們來驗證浮力大小與物體形狀的關系。這里有一個塞滿橡皮泥的氣球,將它放入水中,請同學們記住此時指針的位置。拿出來,請這為同學來改變它的形狀。再次放入,請同學們觀察指針位置是否發生變化?這說明浮力大小和物體形狀什么關系?

  (學生:)

  現在我們來實驗探究一下:浮力大小與浸入體積的關系。這個圓柱體的每一格體積是0.2×10-3m3。我們使它浸入水中的體積每次增加一格,則它浸入水中的體積就會如表所示。我們通過實驗來測算與之對應的浮力大小。

  我們把它所受的浮力大小輸入。請尋找浮力大小與浸入水中體積的關系?梢杂懻摗

  (學生:)

  物體浸在水中時所受浮力的大小與浸入的體積成正比。

 。▽W生:)

  我們的結論是:浸在水中的物體所受浮力大小與排開的水的體積成正比。這個規律在水中成立,在其它液體里是否也成立,我們換到酒精中來驗證下。

  請大家仔細分析表格數據,并回答浮力大小和浸入酒精中體積的關系。

  關于浸入液體中的體積,阿基米德有著親身體驗,有人知道這個故事嗎?掌聲鼓勵一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浸入液體體積就等于排開液體的體積。我們把v浸換成v排。

  (學生)

  科學研究表明物體所受浮力大小與排開的液體體積成正比。

  班上會游泳的同學請舉手?如果游泳圈套在身上,你敢不敢去游泳?給你一個游泳圈,但我要提醒你這是一個破損的、吹不起來的游泳圈,你現在敢跳到游泳池深水區去了吧?

  (學生)

  能不能用我們剛才的結論來解釋一下,沒吹起的游泳圈為什么不能起到作用?

 。▽W生)

  回到我們的實驗數據,已經完成了我們的研究任務,但其中是否還暗藏玄機,請仔細分析。

 。▽W生:)

  請大家進行數據分析,看能否得出浮力與液體密度的具體關系。

  (學生:浮力的大小還和液體密度成正比。)

  你是如何得出來的?

  還有其它數據能佐證嗎?

  實驗數據給了我們一個驚喜:物體所受浮力大小與排開的液體密度成正比。

  有了游泳圈就可以浮起來,對吧?

 。▽W生:)

  現在請你在空氣中浮起來。

 。▽W生:)

  在水中能浮起來,在空氣中卻不行。請用剛才的結論解釋一下好嗎?

 。▽W生:)

  這是我們的兩條結論,下面利用結論來做兩到題目。

  如果v排不變,液體密度增大到兩倍,那么浮力增大到原來的幾倍?

 。▽W生:)

  如果液體密度增大到兩倍后,v排再增大到三倍,那么浮力增大到原來幾倍?

 。▽W生:)

  原來浮力和v排、ρ液的乘積也會成正比。那么v排、ρ液的乘積是什么呢?

 。▽W生:)

  我們把剛才所有的實驗數據都放到一起來。然后用電腦算出排開液體的質量。把v排、ρ液遮蓋住,我們的數據是不是也證明它們成正比?

  真的是。浮力和排開液體質量的比值是多少?

 。▽W生:)

  還有哪個物理量和質量的比值也是10n/kg?

  (學生:)

  浮力和排開液體所受重力之間是否會有聯系,一起來看一下。先用電腦算出重力,再遮蓋住排開液體的質量,請尋找關系。

  (學生:)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真正的探究過程,將傳統的驗證實驗改進成探究實驗。讓學生深刻體會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本過程雖然探究的七個環節都有體現,但重點是培養學生分析數據的能力。

  3.驗證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約5分鐘)

  同學們提出了浮力等于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猜想,下面咱們要來驗證。請同學們看到大屏幕。

  由步驟①、②我們可以算到浮力,③、④可以算到排開液體的重力。請注意步驟①中溢水杯中的水必須盛滿。在動手實驗時,請在紙上記錄實驗數據。現在從抽屜里拿出器材。

  不僅我們的實驗符合浮力等于排開液體的重力,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事實都符合,因此它可以稱為一個原理。這個原理最早提出是阿基米德,所以該原理稱之為:阿基米德原理。

  我們這節課學習了浮力的概念,探究了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并得出了阿基米德原理。

  下面來我們做一個估測浮力大小的游戲。老師手上有一個重力不計的方形泡沫。請大家仔細觀察它的大小。壓入水中,使其浸沒。請大家估測其所受浮力大小。

 。▽W生)

  請同學們報一下自己的估測數據,現實中的數據并非總是整數。我們來看一下哪一組估測最準確。

  【設計意圖】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等于排開液體所受重力在本節課第二個部分屬于理論分析,有必要通過實驗來驗證其正確性,這也是浮力學科的特點之一。同時也可讓學生學會使用溢水杯和理解溢水杯的構造特征。

  三課堂小結(約1分鐘)

  讓學生歸納這節課學到的知識。

  四課堂例題(約2分鐘)游戲

  下面來我們做一個估測浮力大小的游戲。老師手上有一個重力不計的方形泡沫。請大家仔細觀察它的大小。壓入水中,使其浸沒。請大家估測其所受浮力大小。

 。▽W生)

  請同學們報一下自己的估測數據,現實中的數據并非總是整數。我們來看一下哪一組估測最準確。

  五達標測試(約8分鐘)學案

  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單獨完成達標測試的8道題,對學生錯誤的題目進行講解。

  六布置作業約1分鐘

  完成課后作業3、4題

  ★板書設計★

  浮力

  一、認識浮力

  浸在液體、氣體中的物體

  受到的向上托力就叫浮力二、探究浮力

  與v排有關

  與ρ液有關

  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

  ★教學反思★

  本節是該章的核心內容,也是力學版塊的重點和難點。教材中關于浮力的大小的得出是利用了溢水杯實驗得出。筆者以為這是一節帶有驗證色彩的課型。若能加以改進設置為一堂探究課,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發現問題,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會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而建構起相關的物理知識。本著這個想法筆者進行嘗試,對課型進行了重新設置。

《浮力》教學設計 篇11

  本節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物理第一冊(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節(P141~P142)。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的: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還要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

  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采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托的力,這里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托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里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學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后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系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面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個舊實驗:六個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后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系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于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并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為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后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后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后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4、板書設計 :

  第一節:浮力

  1、什么是浮力

  2、物體的浮沉

  (1)下沉:F。糋

  (2)上。篎。綠

  (3)懸。篎浮=G

  (4)漂浮:F浮=G--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

  3、浮力產生的原因

  5、布置作業:1、2、3、4、5

《浮力》教學設計 篇12

  【課標要求】

  通過實驗,認識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學習目標】

  1. 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 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 會運用阿基米德原理。

  4. 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

  【學習重難點】

  1.探究浮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2.應用阿基米德原理。

  【評價目標】

  1. 通過演示實驗一、二達成目標1.

  2. 通過實驗二和實驗三達成目標2和4.

  3. 通過達標測試達成目標3.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放映幻燈片,提問,并板書課題。觀看、思考、回答通過觀看圖片:死海中的人

  可以仰面看書;輪船在水中航線

  航行;節日放飛的氣球等,

  引出課題。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任務一:感受浮力

  實驗一:讓學生將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

  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到得現象,并設疑:乒乓球為什么會浮上來?

  再設疑:乒乓球靜止時受幾個力得作用?

  點評學生的受力分析情況并適時給予鼓勵。

  總結:乒乓球除了受到重力外,還受到浮力得作用。且浮力得方向是豎直向上。實驗二:讓學生將鐵塊放入水中,松手、設疑:鐵塊受浮力嗎?

  當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時,引導學生做課本上的實驗,并提出實驗要求。

  巡回指導。

  學生報告數據時板畫物體受力示意圖。

  提出問題:為什么在空氣中鐵塊拉彈簧測力計的力大?而同一個鐵塊浸入水中時拉彈簧測力計的力卻小了?

  聽取學生匯報,給予適當的補充說明,得出結論,并板書浮力大小的表達式及浮力的方向。

  通過觀察、思考,發表自己的觀點。

  組織語言敘述:乒乓球受力情況,并上黑板畫出離得示觀察鐵塊的運動情況。

  引起認知上的沖突。

  學生通過回答,爭論,對需要探究的問題更明確。

  根據要求進行實驗,并記錄數據。

  比較數據:思考,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

  意圖。通過實驗感受浮力。

  任務二: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提問:浮力跟什么因素有關?耐心聽取學生的猜想,并對各種猜想提出疑問,最后達成共識。

  引導學生做實驗去驗證。(為學生提供實驗器材)

  巡回指導。

  聽取學生匯報。引導學生學會評估。

  而后得出結論。并點出這一結論20__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得出來了。它不僅適用于液體也適用于氣體帶著疑問思考。

  發表自己的觀點。

  根據要求進行實驗操作,認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通過探究實驗,思考,回答。

  通過實驗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任務三:應用阿基米德原理。

  出示題目,讓學生限時完成。

  (教師巡視。)完成后讓學生展示答案并理由。

  1.用彈簧秤在空氣中稱一鐵塊,測得重20牛,當把這個鐵塊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時,彈簧秤的讀數為16牛,這時鐵塊受到的浮力是 牛,若將鐵塊全部浸沒在水中,鐵塊受到的浮力是10牛,這時彈簧秤的讀數為 牛。

  2.一個燒杯裝滿水,將一個體積為120厘米3的物體放入燒杯中,溢出的水重為1牛,此物體所受的浮力是。

  3. 掛在彈簧測力計上的鐵塊重7.9N,當它全部浸沒在水中時, 測力計的示數為 6.9N, 鐵塊受到的浮力是 N,如果鐵塊剛好有一半體積露出水面, 鐵塊受到的浮力________N,測力計的示數________N。 4.質量是395克的鐵塊全部浸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如果把這個鐵球放入水銀中,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已知ρ鐵=7、9×103千克/米3)。

  5.一個鋁球重4、5牛,體積為0、5分米3,如果把這個球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靜止時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按時完成題目。說出題目答案并理由學以致用

  三、歸納總結,說出收獲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大膽敘述自己的收獲

  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并表達能力。

  五、布置作業,鞏固升華

  課后3、4、6.選作:5認真完成作業。發散思維,張揚個性。

《浮力》教學設計 篇13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8年級(下)第九章第四節《浮力》。下面就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設計理念、教學方法、學情分析、教學程序六個方面說說如何上這節課的。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和氣體的壓強、壓力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概念的認識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學習為學習下一章物體的浮沉、二力平衡等知識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2、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浮力大小的探究過程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認識確定這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浮力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學習擬定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2.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學習通過實驗總結物理規律的研究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培養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設計理念

  根據初中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四、教學方法

  根據以上設計理念,針對本節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確定本節課采用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實驗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通過現象引出課題──猜想假設設計方案──實驗驗證 得出結論──教師點撥 解疑釋惑──創意設計 應用實踐等一系列探究過程,讓學生在自主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找出規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觀察、實驗能力。具體教法包括:提問法、談話法、分組討論法、實驗法等。

  五、學情分析

  任教的學校屬于普通農村中學,有些學生上進心不強,學習態度不夠端正,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宜低起點入手。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與學生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六、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便以課文四副圖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采用實驗的方法來構建浮力的概念。通過圖9-29這個探究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托的力,這里我增加設計了一步用手托石塊使彈簧測力計示數減小這樣一個步驟,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托力”的存在。再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浮力的大小時,先讓學生根據前面的學習說出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然后出示圖9-30的器材,提出問題:如何測量裝水的塑料袋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再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根據課文的步驟進行實驗。實驗時要引導學生逐步進行實驗,得到科學的數據,將一組較好的數據板書到黑板上,引導學生分析數據,得出一個讓學生信服的結論。同時又讓學生感受到了科學家探究科學規律的過程。

  最后,利用我們身邊的一些現象討論驗證得到的結論。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后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二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二是阿基米德原理法。歸納出兩個探究過程。

  4、布置作業: 課本 p771、3、4

  第2題:鼓勵有條件的學生上網查找,和同學交流討論。

《浮力》教學設計 篇14

  教材簡析

  本節內容是在學習密度、力、二力平衡、液體壓強等有關知識和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實驗和觀察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探究浮力的規律。本節內容在生活中有重要的利用價值,是本章的的一個學習重點。本節的學習,對培養學生的物理興趣,培養學生關注生活、勤于思考、善于探究的意識和習慣,以及感悟科學知識的價值,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本節內容的重點是浮力概念的建立和浮力的規律,難點是浮力規律的探究和阿基米德原理的運用。本節課的學習任務較重,稍不注意會難以完成。

  學情簡析

  學生對“漂浮物體受浮力作用”有一定的經驗基礎,再結合學生已經學過的“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知識,稍作點撥就可以知道浮力的存在及其施力物體和方向。但對浮力規律的探究往往沒有明確的思路,更沒獨立操作的能力;綜合運用浮力及相關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足。本班學生中,約五分之二的有一定的學習習慣,思維比較活躍,敢于表達,且有參與實驗探究的欲望;而其余多數學生學習被動,思想懶散,課堂上很容易分散注意力,沒有主動參與學習思考的習慣。

  教學策略

  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經驗,通過提問激疑,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盡可能有深度、有廣度地廣泛參與思考。關于“浮力是怎樣產生”的,限于學生基礎,只要求認識到“液體對浸入其中的物體有豎直向上的力”,對浮力產生的原因暫不作引導分析。關于浮力規律的探究,為了降低學生的思考難度,直接將問題具體為“物體受到的浮力與它排開液體的重力是什么關系?”然后引導設計實驗,由學生“指揮”老師完成探究。關于浮力知識的運用,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梯級練習,以此促進學生鞏固基礎,逐步學會運用。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知道浮力的施力物體及其方向。

  2、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阿基米德原理)。

  3、知道浮力的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實驗現象、作受力分析,并根據二力平衡的知識,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施力物體及力的方向)。

  2、通過收集、交流浮力應用的資料,了解浮力應用的社會價值。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2、初步建立應用科學知識的意識。

  四、教學重點、難點

  浮力的概念和浮力的規律(阿基米德原理)是本節課的教重點;浮力規律的探究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激發興趣

  1、鋼鐵放入水中,是漂浮還是下沉?

  2、制造輪船的主要材料是什么?為什么它能漂浮在水上?

  二、觀察現象,初識浮力

  1、將乒乓球投入水中,提示學生觀察,并思考:乒乓球漂浮在水上,它受哪些力的作用?這些力的方向如何?它受豎直向下的重力而沒有下沉,說明它必然受一個朝什么方向的力?這個力是誰給它的?乒乓球受的的浮力和重力,哪個較大?你是怎樣知道的?

  2、將石頭沉入水中,提示觀察,并思考:石頭放入水中是漂浮還是下沉?它愛浮力的作用嗎?你是怎樣知道的?如何用實驗來證明它是否受浮力?(鼓勵學生設計并大膽表達)

  3、實驗演示: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石頭的重力,再將石頭浸沒入水中,并觀察此時測力計的讀數。指名兩位學生上臺協助讀數和記錄,然后引導全體學生根據實驗數據分析:石頭在水中受到浮力嗎?浮力是多少?你是怎樣算出來的?

  4、總結與板書什么叫浮力以及測浮力的方法。

  三、實驗演示,規律探究

  1、引導猜想: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關?將學生的猜想寫在黑板上。我們的猜想一定正確嗎?要靠什么來驗證?

  2、指名兩位學生,協助實驗演示:測出重物的重力,再將它緩慢浸入水中,觀察并記錄:完全浸沒前,隨著浸入體積的增大,測力計的讀數有什么變化;完全浸沒后,隨著浸入深度的改變,測力計的讀數有什么變化。

  3、引導分析:這個實驗說明,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4、深入探究浮力的規律。

  (1)介紹器材,并將探究問題具體化:溢水杯裝滿水后,若將物體浸入水中,浸入的體積越大,它受到的浮力是越大還是越小?它排出的水是越多還是越少?浮力與排開水的重力相等嗎?怎樣做實驗?

 。2)接上述測出石頭浸沒在水中所受浮力的演示實驗往下做:測出空桶的重力,將石頭浸沒入溢水杯的水中,用空桶接下從溢水杯中溢出的水,再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桶和水的總重力,由學生算出排出水的重力。

 。3)分析總結:同學們發現什么規律了嗎?石頭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與它排開水的重力是什么關系?換用其他物體和液體做實驗,會得出同樣的規律。要使結論具有普遍性,應該怎樣表達?鼓勵學生表達。

 。4)其實這個規律早在20__多年前就有人發現了,這個人是誰?為了紀念他的貢獻,這個規律就用他的名字來命名,叫什么?課本多少頁?大家齊讀一遍。教師板書表達式。

  四、梯級訓練,加深理解

  1、將一木塊放入水中,它排開的水重10N,這個木塊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2、塊石頭浸沒在煤油中時,它排開煤油的質量是800g,這個石頭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3、伐木工人經常利用流水運送木料。若一根圓木浸入水中的體積是,那么這根圓木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五、提示幫助,方法補充

  1、F浮=m排g

  F=ρ液V排g

  2、由補充的計算方法可知,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剛才我們的猜想正確嗎?

  六、課堂小結

  鼓勵學生自行回憶: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

  七、課外作業:完成練習冊上的練習題。

《浮力》教學設計 篇15

  本節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物理第一冊(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節(P141~P142)。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的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還要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  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采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托的力,這里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托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里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赡苡钟幸徊糠滞瑢W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后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系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面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個舊實驗:六個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后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系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于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    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      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并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為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后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后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后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浮力》教學設計(精選15篇) 相關內容:
  • 《浮力》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①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2.過程與方法①通過觀察,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②經歷探索浮力大小過程;③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

  • 《浮力》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及處理《浮力》這章一直以來都是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也是中考的必考內容之一。如何在教學中強調重點、突破難點,筆者認為需要從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入手。...

  •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教案(精選2篇)

    課 題2、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課 時2學 習目 標科學概念: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過程與方法:使用放大鏡觀察身體結構的細部和活動情感態度價值觀1、 認識到使用工具觀察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可以觀察到更細小的物體2、...

  • 磁鐵的兩極(精選3篇)

    【教學目標】科學概念1、磁鐵上磁力最強的部分叫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2、兩個磁極接近,有時相互排斥,有時相互吸引。磁極間的作用是相互的。...

  • 《種子發芽實驗》教學設計(通用5篇)

    【教學目標】1、回顧和總結小學科學的學習方法,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基礎;2、初步了解本學期的學習任務和內容,討論本學期的主要學習方法和學習制度。3、通過趣味小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 《中秋月兒圓》教學設計(精選14篇)

    活動目標:一、基礎性目標:1、查閱有關中秋節的資料,了解中秋節的一些傳說、詩詞歌賦、中秋習俗等,讓學生受到美的感染,情的熏陶。2、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搜集、處理信息,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二、發展性目標:1、培養學生觀察...

  • 《照鏡子》教學設計(精選15篇)

    第七小學秦艷導言:同學們,首先我問大家一個問題,你都到過哪些地方?(生回答)就說到這兒,看來咱們同學們到過的地方還真不少,不過老師知道有一個地方大家肯定沒去過。...

  • 《物體的分類》教學設計(精選7篇)

    中海康城小學 龍笑波教學內容: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64、65頁的內容及相應的練習。教學目標:1、 讓學生在玩中觀察和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 《照鏡子》教案(精選12篇)

    活動目標:1、初步了解鏡子的用途,知道鏡子能照出人或物體。2、通過照鏡子感知鏡子中的我,了解鏡子的基本特征。3、激發用鏡子觀察周圍的事物的興趣。4、培養幼兒與同伴之間的相互配合。...

  • 小學科學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色一级片在线看 |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潘金莲 | 色综合网天天综合色中文 | 军人野外吮她的花蒂无码视频 | 一二三四视频在线中文2 | 国产日韩欧美高清 | 91狠狠综合久久久 | 看a级片 | 在线亚洲欧美专区二区 | 夜夜草专业av导航 | 亚洲永久入口 | 日本人配种XXXX视频 | 亚洲精品一 | 午夜寂寞视频无码专区 | 日本不卡影院 | 先锋影音源资2019在线 |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看9 | www.超碰在线 | 九九九热精品免费视频观看网站 |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 国产性xxxx18免费观看视频 | 欧美变态另类牲交 | 永久免费观看的毛片手机视频 | 青草精品在线 | 国产日产欧产精品浪潮的隐私保护 | 天天都色 | 91国偷自产一区二区使用方法 |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视频 五月精品夜夜春夜夜爽久久 | 欧美VA亚洲VA在线观看日本 | 成人精品av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 国产精品久久久亚洲一区 | 91免费版www 色欧美亚洲 | 久久久久久亚洲蜜桃 | 正在播放淫亚洲 |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 四虎成人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 在线黄色观看 | 亚洲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片性视频免费播放 | 国产精品一二三在线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