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和花(通用2篇)
葉和花 篇1
教學內容 三下第二單元第三課 執教日期 ( )月( )日,星期( ) 三維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觀察描述不同葉子的形態,比較它們的相同和不同,并進行分類活動。 2.能對“陽光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問題展開對比實驗。 3.能夠觀察并解剖植物的花。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植物生活和生長需要的營養物質絕大部分是靠自己的綠葉制造的。 2.知道花的構造。 3.知道植物傳粉的幾種途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識到認真細致的觀察可以幫助我們能準確的認識事物。 2.于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愿意想辦法解決問題。 3.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葉和花的構造與功能。 難點:理解植物是怎樣自己制造“食物”的。教學準備各種樹葉、花、鑷子、白紙 學 程 設 計 導 航 策 略 調 整 反 思 一、認識葉的不同形態 1.學生回答。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樹葉的正反面,比較有什么不同。 3.比較更多葉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并記錄。 葉的形狀 相同 不同 (葉的不同之處很多,但相同部分是基本一致的:即由葉柄和葉片兩部分組成,葉片上有葉脈。) 4.給葉片分類。 5.交流匯報分類結果 二、認識葉片的作用 1.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回答。 2.生預測:沒有摘除葉片的塑料袋內可能有小水珠。 3.學生交流討論。 三、認識葉的光合作用 1.生觀察、比較,并回答:一盆葉子較綠,一盆葉子顯黃。 2.生猜測:可能長勢不好的那盆是因為長期在室內,不能照到陽光。 3.生根據經驗回答。(除了一盆放在陽光下,一盆放在室內陰暗處,其它條件都要保證一樣,這樣的實驗才更公平) 5.學生提問,課后繼續研究。 四、作業設計 完成《科學探究》中的部分作業。 一、認識葉的不同形態 1.講述:(出示一片樹葉)春天到了,許多植物都已經吐枝發芽,長出嫩綠的葉子,你們看,這是一片什么樹的葉子?它的外形有什么特點? 2.提問:同學們觀察的很仔細,現在請大家拿出課前發下來的一片樹葉,看看它的正面和反面有什么不同? 3.提問: 課前大家也采集了一些樹葉,現在請你們拿出來,每小組仔細觀察,比較它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寫在活動記錄上。 4.提問: 你能在這個基礎上給這些樹葉分分類嗎? 5.指導小組進行分類活動。提醒學生每次只能按一個標準分。 二、認識葉片的作用 1.談話:葉子的形狀多種多樣,你們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嗎? 2.出示事先準備好的實驗裝置一盆,說明實2。驗的目的。提問:預測一下,將會看到什么現象? 3.拿出另一盆已有實驗現象的植物,提問:沒有摘除葉片的塑料袋內為什么會有小水珠? 4.師小結:套有葉片的顏料袋里的小水珠是植物體內“多余”的水吸收了周圍的熱,變成水蒸氣從葉中某個地方跑出來凝結而成的。未套有葉片的塑料袋里沒有小水珠。三、認葉的光合作用 1.講述:(出示兩盆吊蘭)這兩盆吊蘭是老師同時種下的,種的時候差不多大小,一盆是放在陽臺上的,一盆是放在室內的,每天澆同樣的水。請大家比較一下,這兩盆吊蘭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提問:請大家猜一猜兩盆吊蘭長得不同的原因。 3.提問:怎樣實驗才能驗證大家的猜測呢?結合書本上的實驗步驟,想想為什么要這樣做? 4.教師小結:陽光對植物的生長是非常重要的,這一盆吊蘭就是因為長期照不到陽光,所以才長得不如那一盆好。當然也有一些不喜歡曬太陽的植物,它們一般生活在高大的大樹下,如果把它們放在太陽底下暴曬,是會曬死的。 5.提問:你們還能提出哪些自己能夠研究的問題?
葉和花 篇2
(蘇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葉和花
一、課程標準:
1.能條理清晰地陳述自己的觀點,并為自己的觀點辯護,闡明自己觀點的合理性;能對研究過程與結果、證據與解釋之間的邏輯關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評論,并與他人交流;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評議或質疑,并反思和改進自己的探索。
2.了解植物適應環境的幾個特性,如: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3.珍愛動植物的生命,不傷害它們。
二、教學目的:
(一)過程與方法:
1.能夠觀察描述不用葉子的形態,比較它們的相同和不同,并進行分類活動。
2.能對“陽光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問題展開對比實驗。
3.能夠觀察并解剖植物的花。
(二)科學知識:
1.知道植物生活和生長所需要的營養物質絕大部分是靠自己的綠葉制造的。
2.知道花的構造。
3.知道植物傳粉的幾種途徑。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認真細致的觀察可以幫助我們更準確地認識事物。
2.樂于提出有研究價值地問題,愿意想辦法解決問題。
3.意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三、學習成果:
預計學生能夠:
1.觀察各種各樣植物的葉并進行分類。
2.做“探究葉子在植物生長中的作用”的對比實驗。
3.觀察并解剖植物的花。
四、學習成果評價
(一)概念發展
1.知道植物生活和生長所需要的營養物質絕大部分是靠自己的綠葉制
造的。
2.知道花的構造。
3.知道植物傳粉的幾種途徑。
(二)探究能力:
1.樂于提出有研究價值地問題,愿意想辦法解決問題。
2.意識到認真細致的觀察可以幫助我們更準確地認識事物。
3.意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五、教學材料:
各種形態的葉子、兩株相同的植物、花
六、教學步驟: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師生互動的目的 教學反饋
集中話題 直接導入
板書課題 明確學習目標
探索和調查 觀察一片樹葉的正反面,比較有什么不用?
引導觀察更多的樹葉,比較她們有哪些相同之處和不用之處。
引導學生將帶來的樹葉分分類。
探究葉子在植物生長的作用。
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預測
組織學生談論應該如何比較。
引導并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這樣做?需要注意有哪些條件必須保持相同?哪些條件不同?
你還想研究哪些問題?
引導學生做更多的對比實驗。
你仔細看過花嗎?說說
將你們帶來的花畫下來。
集體交流所觀察到的花
教師根據學生的繪畫介紹花的各個部分的名稱。
出示一朵百合花,問學生:你能在這多花上面把它的各個部分找出來嗎?
指名認花的各部分。
組織學生認一認所帶來的花的各個部分。
植物能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傳粉。給大家介紹一下吧。組織學生說。 認識葉的不同形態
知道植物生活和生長所需要的營養物質絕大部分是靠自己的綠葉制造的。
能對研究過程與結果、證據與解釋之間的邏輯關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評論,并與他人交流;
認識花的構造
了解植物傳粉的幾種途徑
意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回顧和解釋 1.這一個單元,我們研究了植物各個部分的構造和作用,誰來說一說?
2.安排全班進行種植交流。 珍愛動植物的生命,不傷害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