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
二、 建立切拼表象,滲透極限思想
學生進行數學探究時,由于條件的限制,沒有更多的學具提供給學生,只一個教具。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我把操作的機會給了學生。接著再結合多媒體演示讓學生感受“把圓柱的底面分的份數越多,切開后,拼起來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體;接著教師指導學生悟出這個長方體的長相當于圓柱的哪一部分的長度,寬是圓柱哪一部分的長度,高是圓柱的哪一部分的長度,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的道理,從而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基本沒有親身參與操作,非常遺憾。但我使用了課件-----把圓柱體沿著它的直徑切成諾干等份,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 ,展示切拼過程.學生雖然沒有親身經歷,但也一目了然.
三、 練習層層遞進,弱化繁瑣計算
為了讓學生能熟練地掌握計算圓柱的體積,在設計練習時要多動腦花心思去考慮怎樣才能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完成不同類型的題目。通過反思,我概括出四種類型:
1.已知圓柱底面積(s)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sh。
2.已知圓柱底面半徑(r)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πr²h。
3.已知圓柱底面直徑(d)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
一公式:v=π(d/2)²h。
4.已知圓柱底面周長(c)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π(c÷π÷2)²h。
在鞏固練習中,只要從這四種類型去考慮,做到面面俱到,逐層深入,由易到難,學生才能真正掌握好計算圓柱體積的方法。課堂上的時間有限,課本的標注也有:今后涉及圓柱圓錐的計算可以使用計算器。所以這節課教學時基本沒有讓學生參與繁瑣的計算,學生學的也很輕松。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內容是圓柱的體積公式的推導及其應用。因為公式的推導過程是個難點,因此在教學時,重點加強了學生的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理解公式的來源。從整個過程可以看出:學生是聰明的,是有創造力的。
在新授過程中,我主要給學生提供了學具,讓同桌合作動手拼擺,自行研究發現圓柱的底面積、高與拼成的近似長方體的底面積、高之間的關系,從而根據體積關系推導出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當學生面對這些情景時,能迅速從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過程中檢索出相關知識,根據已有知識推出新的結論。盡管當時有的同學推導出了“錯誤答案”,但這些錯誤也是有價值的,它閃爍著學生探索的智慧的火花,折射出了學生的創造精神。我當時給予了他們充分的肯定,及時保護了他們的探究精神。因為學生就是在不斷發生錯誤,不斷糾正錯誤的過程中自信的成長的。
在練習的過程中,我重點讓學生嘗試去探索解決了如何計算“一支粉筆的體積“和”水桶的容積“這類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當時出現了兩種算法。有位同學就提出了“兩種算法的誤差這么小,這兩種算法都是可行的”。由于計算要求的結果是一個大約的數值,用這兩種方法都獲得了相同的結果,所以他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可喜可賀!可正確的計算方法并非如此,就在這位同學沾沾自喜之時,我馬上反問道“結合這兩種形體,你們認為這種計算它們體積的方法可行嗎?”于是學生露出了疑問的神色。接著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聯想到這兩種形體的特征,找到了答案。使學生發現平面圖形中的一些規律照搬到立體圖形中有時會行不通的。懂得了知識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如果我當時不提出異議,也不加以說明,就會給學生造成“圓臺的體積也可以利用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來計算”的錯誤認識,對學生的后續學習會造成不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