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乘分數》教學案例與反思
匯報:
生1(邊畫圖邊解釋):我驗證的是 × = ,先把單位1平均分成3份,取中的兩份,再把這兩份作為單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一份,結果是 就是 。
生2:我驗證的是 × 根據猜想是 = ,我們知道 × = × ×9×5= ×45= = ,我還發現了兩個分數相乘,兩個分數中的分數與分母如果可以約分的話,就可以在計算過程中進行約分,會使計算方便。
師: × = × ×9×5,為什么可以這樣算,根據是什么?
生: 里有9個 , 里有5個 ,所以可以這樣算。
生3:我驗證的是 ,
=
師:這是利用了什么?
生:乘法的分配律。
生4:我驗證的是 = , 表示 的 是多少,那么 = ÷6×3=
師:我們有這么多辦法,足夠證明計算的方法,而且我們還發現,再計算過程中的能約分的先約分計算會更方便。
師:學到這里,誰能來總結一下。
生1:分數相乘時,能約分的可以先約分。
生2:分數乘分數,分母相乘作積的分母,分子相乘作積分子。
師:以前我們還學過那些有關分數的乘法?(整數乘分數,分數乘整數)這些乘法有什么共同點?
生:都可以用剛才我們得到的法則來計算。就算是整數乘分數也是這樣。象5× 可以看成是 × =-
師:說得很好,凡是有分數的乘法,我們都可以用今天我們所學的法則進行計算。
回憶一下整節課,你還記得我們是怎樣得到分數乘分數的計算的法則的?
生:我們先猜想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再舉例子用了很多方法不驗證或說明我們的猜想,最后得到了結論。
師:對,“猜想——舉例驗證——得到結論”,是我們學習數學很有效的方法,在以后的學習中,同學們就可以用這樣的思路去學習我們的數學。
教學反思:
1、 給學生自主,學生的創造力將不可限量。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鄙狭诉@一課讓我更深刻的理解了這句話。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權力真正還給學生后,學生的表現會讓你大吃一驚。在不同班級的幾次上課,都有不同的驗證和說明的方法出現,這些方法遠遠超出教師課前的預設。上課前我們預計學生的驗證方法不外乎:“化成小數”、“折紙和畫圖”、“分數的意義”這三種情況,而我們的孩子卻又想出:“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用除法驗證乘法”、“乘法的分配律”等各種超乎想象但又非常合理的方法。究其原因,就是學習變成了自己的事,學的更主動,潛能發揮到了極至。
2、自主探究活動中的新型師生關系
在探究性學習中,學生變得更有主動,活動的空間更大,有很多時間走出了教師監控的范圍。因此教師與學生的角色都要轉變,教師在活動中的主要任務是:呈現主題,協調建議,幫助指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發現問題,小組合作,協同研究,都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大部分時間是以參與探索者的身份出現,與孩子們一起研究,師生之間建立起平等、和諧、民主伙伴關系。只有當學生遇到困難難以克服時,教師才以指導幫助者的身份出現。于是在我們的課堂中學生會大膽的向老師說: “老師,我自己來!薄袄蠋,在我需要時再給我幫助。”
3、一個兩難問題:讓學生充分體驗還是落實基礎知識?整節課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生的探索、討論活動:先讓學生從情境問題,在解決現實問題的同時為后面的研究提供討論的素材,有了研究素材后抽象出數學問題,讓孩子們繼續研究討論提出猜想,最后在舉例檢驗猜想后形成共識,得到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理解算理,由于學生的自主探索,化費了大量時間,最后整節課沒有進行法則的應用練習,只是對本課進行了總結。從時間的分配上來說,后面的鞏固與練習時間幾乎沒有,孩子們對分數乘分數的計算到底做的怎樣我們并不了解,按常規本節課并沒有完成教學計劃(在教案的后面還有一些練習未完成),這一現象不僅使我想到:現在的課中更注重的是怎樣讓孩子們參與學習的過程,如何讓孩子們在探索中學習,很少考慮知識點是否落實,怎樣去落實。我們是讓孩子們停下探究的腳部參與練習,這恐怕不合適,我們是讓孩子們不停的去探究,而不管知識落實情況,可以也不恰當,那我們該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