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生寫《一件小事》
北京宣武師范學校
特級教師 王有聲
一、命題的確定
這是個我剛接兩個月的畢業班。學生52人,語文學得還可以。作文么,多數人知道努力,只是能力有待盡快提高。
記敘一件事,這類命題學生最為熟悉了。《記我做的一件好事》,三年級就練習寫了。《難忘的一件事》、《班內二三事》、《老師表揚了我》、《日記中新的一頁》等命題,他們在四五年級也練過了。從情緒上看,學生感到記事類作文是不難的。
不難嗎?在最后這個半年里,從培養審題、選材、表達中心等方面能力考慮,得適當提高難度了。于是,我決定安排這次《一件小事》的命題。
這個命題,“小”字上有明顯難度。許多高年級學生對它都望而生畏。這個“坡”上去了,可以說什么樣的記事命題也不在話下了。
二、教學目的
1.通過這次作文練習,提示學生要熱愛生活,抓住生活中的點滴事件,培養自己天天向上的情操。
2.繼續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結合題意,打開思路,在選材上多多下功夫,這是本次作文練習的重點。
三、教學過程
這節作文指導課,上一課時。
(一)通過談話,板書命題。
“同學們,記敘事件,這是作文學習的基本功。前幾年,記事類作文練過不少吧?”
——“練過《難忘的一件事》……”
“不少呢。有一個命題,看來也不復雜,今天我們該寫寫它了!
板書《一件小事》。
同學們互相觀望,開始思考起來。
(二)議論題意。
十幾個人充分發表意見后,請一優等生小敏小結:這個命題有三層意思:一層是“事”,告訴我們這是個記事的題目;二層是“一件”,三層是那個“小”字。“小”這層處于關鍵位置,我們俗稱“題眼”!靶 ,有兩方面要求:一是事件本身要小,二是還得有一定的意義才行。
大體上,她說得頭頭是道。
(三)分析難點。
“根據剛才小敏的總結發言,看來你們基本上是理解這個命題的。怎么樣,能動手寫了嗎?還有什么困難嗎?”
多數學生沉默著。
——“王老師,我覺得這個命題,說難也不難,可是真要自己寫了,又很不好辦!
——“我也有這種感覺。口頭上分析一下題意,我們會說;要真選一件小事寫,難了!
——“是啊,王老師,一件事,也不能上秤稱一下,多大的事算‘小’事呢?”
——“您啊,還得往細里給我們再講講。”
是的,他們的發言,說到了這個命題的本質。這樣表面看來一般的命題,題眼處要求很難的!昂冒桑埓蠹掖蜷_本子,什么叫‘小’事,我講四點供你們參考!
1.場面要小。
事情發生的地點,不得追求熱熱鬧鬧的大場合。公園里搞劃船比賽呀,禮堂里迎新年大聯歡呀,場面太大了。要著眼于家庭室內,街頭巷尾,校園一角。小事么,自然應在小的場面中進行。
2.人物要少。
既然是事件,當然得有人物出場。只寫“一陣風吹過,兩片樹葉落下來”,那怎么行?小事,出場人物不可太多。全家幾輩人湊在一起給太奶奶祝90大壽,亂;全班人參加搞衛生大掃除,多。小事中的人物,獨角戲可以,兩三個為宜。
3.時間要短。
有的事件,時間拖得長,一小時,幾小時,甚至一整天,那很難算是小事。小事,節奏也要快,要在短時間內完成。跟媽媽去一趟百貨大樓,得一兩個小時吧?記全校運動會,得半天吧?這都不符合小事的時間要求。一般地說小事;兩三分鐘內解決問題最好。
4.情節要簡。
以簡明的情節交代問題,這是小事四點要求中最為關鍵的一條。寫去同學家玩,見那缸小金魚很喜歡,自己很想要。那同學看出來了,給了兩條,這就行了。至于人家那一大缸金魚是從哪兒弄來的,自己有了這兩條小金魚又如何養它,不要東拉西扯。簡明的情節,反而能使小事的中心表達得更突出。
講到這里,結合板書,請一人把《一件小事》中“小”字的四點要求,小結一下。
(四)教師“下水”。
講了四點要求,“大家可以動筆寫了吧?”不行,畏難情緒還沒有完全消除。
——“王老師,這四點,我懂了,也能背著說一遍。不過,什么樣的事符合這四點要求,心里還沒有準數!
——“王老師,前幾次作文,您都各拿出一篇‘下水’文給我們看的,這次,希望您也下一回水吧!”
“對!”不少學生附和著。
“難為我了。這次備課時,還真沒寫‘下水’文。我想講了那四點就可以了。既然大家強烈要求,這樣吧,不就是選材困難嗎?我口述一份選材大意,請你們與那四點對對號吧。”
教室里立即靜下來。我慢慢地講著。
內容大意——那天早晨,我騎車來校上班。進廣安門,看到路邊那只綠色的郵筒。書包里有封要發的信。我騎到郵筒邊,犯懶,沒下車,側著身子伸長右臂想把信投到筒中。咳,只差半尺,硬是夠不著筒口!這時,從身后過來一位抱小孩的婦女,接過我手中信,給投了進去。當時,我一愣,還以為大白天竟有人搶信嗎?待人家給投進去,這才醒悟過來,連聲說“多謝了”。然而,那婦女已經走遠啦。
“請大家對照那四點要求分析一下吧!
——“這件事場面小。雖說是在廣安門大街,但與熱鬧的街景沒關系,只是在郵筒邊。”
——“人物也少,只是兩三個人!
——“時間么,從您停下車,到再騎車走,兩分鐘也就夠。”
——“情節就是那婦女替您把信投到郵筒中,沒什么復雜的!
“請你們自由議論一下吧。”這時,教室里氣氛活躍。有的人自言自語著:“噢,就選這樣的事寫,也不難!
5.獨立選材。
“好啦,該看你們的了。給大家十幾分鐘時間,根據以上講的,結合自己的生活,請各自獨立選材,擬出提綱。”
教室里靜下來。我在行間巡視,了解優等生情況,重點提示一下幾個后進生。
大約10分鐘后,我請大家停下來。這時,“寫什么”的大主意都拿定了,多數人也列出提綱。根據我行間巡視掌握的情況,請幾個同學讀讀自己的提綱。
提綱一(關院內水閘)
開頭:北京的冬天到了。
中間部分:
①大院里的水管子凍了,放不出水。
②爸爸負起開、關水閘的任務。
③他教育我要為大家著想。
結尾:不久,人們都爭著干這活了。
提綱二(釘紐扣)
開頭:上課時,老師發現我衣服上缺了一只扣子,囑咐回家釘好它。
中間部分:
①回家時,唉,奶奶買菜去了。
②自己釘吧,我是個男生,怎么能干這種活?
③南屋娟姐姐上高一,肯定會釘,只是,求人家,不好意思。
④媽媽回來了,她還是老詞,“自己事情自己干。”
結尾:在媽媽指導下,我把扣子釘好了。
提綱三(一包巧克力糖)
開頭:去大會堂獻完花,發給我們每人一包巧克力糖。
中間部分
①路上,尹彬說她要把糖分給表弟吃。
②我不想分糖給姐姐。(詳寫)
③家長對我進行了教育。
結尾:我把糖分給姐姐一半。
提綱四(一只塑料袋)
開頭:傍晚,我伏在北窗口看景。
中間部分:
①樓前通道上,一位老奶奶買菜回來,塑料袋破裂,十多個土豆滾了一地。
②老奶奶很發愁,一個個地往懷里揀。
③我叫著“老奶奶注意啦”,把一只塑料袋從三樓窗口飄了下去。
結尾:老奶奶提著土豆走遠了。
四份提綱讀過,大家自由議論一番。
教師小結:“這四個人的選材,‘關水閘’、‘釘紐扣’、‘分糖’和‘飄塑料袋’,都是小事,都有一定意義,都是符合要求的。”
6.范文引路。
課進行到這里,同學們認為該開筆寫了。
“別性急,我這里還準備了一篇范文沒讀給大家聽呢。”
一個小個子學生情不自禁地說:“咳,有范文,您為什么不早拿出來呢?”
“早拿出來?我怕影響了你們選材思路的開展。大家寫什么都定了,這時就有了個新問題:那么小的一件事,怎么能寫成一篇千八百字的作文呢?這就得看誰能寫得細了。下面這篇范文,事件情節也極簡單。由于作者觀察細致,描寫具體,他得到了優等的成績!
大家全神貫注地聽這篇范文。
一件小事
——幫王老師打車氣
開完干部會,已經五點多了。校園里靜悄悄的,只能聽到風吹樹葉發出沙沙的響聲。我邁著急促的腳步朝校門走去。
走到傳達室門口,我看到一個人彎著腰在給自行車打氣。這是哪位老師還沒離校呢?啊,原來是教我們語文的王老師。只見他拿著氣筒,吃力地打著,氣門那兒發出漏氣的“嘶、嘶”聲。
我停住了腳步。我們王老師,年齡大了,瘦高的身體顯得很疲勞。平日教課,由于我們這個班學生底子薄,多吃力。】,此時他的額頭已經滲出汗珠?吹竭@兒,我急忙走上前去,“王老師,讓我來!”經我再三懇求,王老師才把氣筒交給我。
我雙手握緊筒把兒,王老師蹲下按著氣門。一下、兩下、十下、二十下,我使足勁打起來。我問:“王老師,您為什么走得晚了?”王老師笑著說:“我你一樣,也是開了個會!鼻疤ゴ蜃懔,王老師說:“你累了,我來吧!薄安焕,一點也不累,”我連忙解釋,“平日在家,爸爸的車總是我給打氣的!笔前,師生之情和父子差不多么!就這樣,邊說邊打,幾分鐘工夫,前后胎都打得捏不動了。
王老師看了看我,滿意地說:“謝謝你啦!快回家吧!蔽乙粫r不知道說什么,只是高興地站在那里傻笑。
這時,王老師戴上手套,騎上自行車。我和老師揮手告別。望著王老師遠去的背影,我心中充滿了歡樂。
讀后,教室里反映強烈。
①請一人分析一下那四點要求。
“這篇作文,完全符合寫‘小’事那條:一、校門內傳達室外,場面;二、師生二人,人物少;三、從看到老師打車氣,到望著老師騎車走了,也就幾分鐘,時間短;四、只是幫老師打了打車氣,情節簡!
②說說“什么地方寫得細?”
——“這天放學走得晚,交代得細。”
——“王老師自己打車氣,難在哪里,情況寫得細。”
——“邊打氣,師生二人邊談,這是全文的主要內容,寫得最細。”
——“結尾也用力寫了!
“好啦,大家手中各自有了提綱,再參照這篇‘細寫’的要領,相信你們這次作文能出好成績的。下節課與下午自習課,在校內完成這次練習。我等著欣賞你們記敘的小事!
四、作業 分析
作文批改后,統計分析一下,這次難度較大的“小”事,同學們寫得還可以。選材上明顯過“大”的只有3篇。多數人得到“良”等以上成績。在得“優”的篇章中,有幾篇不弱于范文“打車氣”。“小”事的四點要求,他們是掌握了的。下面是這次優等文中的一篇。
一 件 小 事
——風前搬車
我們家住樓房,七號樓四單元。樓房住戶,有件共同發愁的事,那就是自行車沒地方放。誰家沒有一兩輛車?晴天還好,遇上刮風下雨,樓口才能放幾輛?我看啊,每個單元都有七八輛車亂放在樓前。就說刮大風吧,只要是五六級風,第二天一早,各單元門前總要有幾輛車摔倒的。
新車,舊車,誰家的車摔倒不心疼?
一天晚飯后,電視臺預報,夜里有大風。叔叔說:“小光,去,把我的車搬到樓梯來,別住它!蔽易盥犑迨宓脑,立刻去執行命令。到樓下一看,不行了,樓口只有一個人側身過的小道,車怎么進得來呢?不就是怕大風刮倒嗎?我當機立斷,把叔叔的車推靠到樓邊。“風力五六級,七八級也刮不倒啦!”我得意地自言自語著。這時,我順便掃了一眼,哎呀,我們單元還有五輛車亂放在那里呢。能讓大風把這些車摔倒嗎?這些車的主人,二樓李伯伯,四樓趙老師,六樓陳阿姨……我都認識啊!想到這里,我不再猶豫,不就是一兩分鐘的事么,順手把這五輛車一一搬靠到樓邊。
第二天早晨,我早早下了樓。一來是去買油條,二來呀,看看那幾輛車怎么樣。嘿,昨晚上大風好兇,別的單元都有摔倒的車子。我們四單元呢?每輛車全好好地靠在那里,一輛也沒倒!東方的霞光映到我的臉上,我心里真有說不出的愉快。
打那兒以后,只要天氣預報說夜里有大風,我就下樓去搬車,保證一輛也不讓風魔把它吹倒。三月份風真多,這些天,我大約搬車四五次了。
說到學雷鋒做好事,別的同學們一定有很多可寫的內容。我么,整天貪玩了,實在沒什么可寫的。這次作文,就拿這不值得一提的事交卷吧。
這篇作文評為優等,理由是充足的。
一是它完全符合“小”事的四點要求:場面,單元樓門口外;人物,以自己為主,還有個叔叔;時間,兩三分鐘;情節,就是把幾輛車搬了一下。事雖小,但有意義,表達了“心中有他人”的好品德。
一是選材上動了腦筋。有的學生沿著胡編亂寫的彎路走,認為那樣才熱鬧,才“有戲”,其實完全錯了!誰愛讀那些瞎編的內容呢?這一篇,選材“淡”得很,只是幫鄰居家搬動了一下自行車。這樣的小事,在生活中可稱舉手之勞。它的生動性,首先是在于真實。挑這樣的內容寫,正是作者選材能力強的表現。
一是語言流暢自如,尤其是反問句運用得嫻熟。這為表達心理活動起一定作用。如:
誰家沒有一兩輛車?
這是說,差不多家家都有一兩輛車。
新車、舊車,誰家的車摔倒不心疼?
這是說,不論什么樣的車子,摔倒了,主人總是不高興的。
能讓大風把這些車摔倒嗎?
這是說,決不能讓大風刮倒這些車。
反問,這是修辭中的一種寫法。運用適當,讀起來別有韻味。
五、教后小結
進行這次作文教學,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分析情況,抓住難點。
備課時,準確地把握住教材實際與學生接受能力實際,這是十分必要的。這次教《一件小事》,對題意我是反復推敲過的!靶 边@一層,的確是個難點,備課時是必須認真對待的。學生呢,又是六年級剛接的新班,我這一套教法學生還了解得不多。兩個難點碰到一起,備課中就要格外下些功夫了。
2.教作文,進行作文指導,教師應深入淺出說出個道道來。這次講“小”事,提出那四點要求,就是我根據多次指導學生寫這個命題總結出來的。小學課堂上,過深地講一些寫作理論,學生是難以接受的。結合實例,將作文奧秘揉在其中講,道理有了,學生也樂于接受。這次作文練下來,“小”事那四點要求,會在學生腦子里留下印象的。
3.教師“下水”,泳姿是多種多樣的。這次備課時,我考慮到講過“小”事四點要求后,“下水”只需要在選材上指點一下即可。因此,我只是口述“投信”的大意,沒有寫出全文。從課堂效果看,這種口述內容大意的做法,起到了打開思路的作用。事實上,教師“下水”,不可能也不必要每次都拿出完整的一篇作文來。列個提綱,寫個開頭,改個結尾,根據課堂教學目的的需要,不同泳姿交叉進行,對引導學生邁入作文門檻是有好處的。
4.范文的運用,時間上應有個靈活性。不一定每次指導課上都過早地把范文拿出來。那樣做,運用不當,也可能妨礙學生思路的展開。這次教學,“幫老師打車氣”這篇范文是在快下課時才拿出的。這時,學生寫什么內容,基本上已定下來了?纯慈思以鯓影堰@么簡單的小事寫成一大篇的,大家會受到啟發。由于著眼點在于指導學生如何細寫,這篇范文放在最后出臺,是適宜的。文無定法,教亦無定法。老教師的教案,只能供中青年教師參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