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
北京宣武師范學校
特級教師 王有聲
一、教材分析
一課,選自第十冊教材中。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如果問學生“你最喜歡哪些課文”,許多人都會提到這一篇。它的幾個特點是十分鮮明的。
首先,它給我們的印象是篇幅簡短,內容充實。全文僅500字,是高年級教材中的短篇。別看文章短,內容卻很充實,中間“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那兩個片斷,讀了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在內容好的基礎上,本篇中心表達得鮮明有力。“甲天下”,這是有口皆碑的。教材中歌頌中華大好河山主題的篇章很多。桂林一地,中外知名。讀了這篇課文,“江山如此多驕”的自豪感,深入心底。
語言流暢、生動,這是本課又一特點。四個段落,十幾個句子,說句句精彩,都不過分。學生讀這篇,不用督促,課上課下書聲瑯瑯,人人可以背誦。
總之,這是一篇提高學生讀寫能力難得的范文。
二、教學要求
怎樣教一篇課文,一方面要從教材本身出發,另一方面要考慮到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教這個班,我是從一年級一直跟上來的。學生對我的教法是熟悉了的。課內各種動筆的練習,學生都接觸過。這是確定要求、安排教學過程 的前提。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中華江山的秀麗,使他們更加熱愛偉大的祖國。
2.學習“翡(fěi)翠”、“嶙(lín)峋(xún)”等生字新詞;復習修辭方法;讀背全文。 3.結合片斷學習,指導學生仿寫“漓江的水”這樣的片斷。 2、3兩項要求,各有側重。第2項,詞語的掌握,修辭方法的復習,課文的讀背,都是語言訓練的基本功,教學時一定要搞扎實。第3項,指導學生寫片斷,難度較大,教學過程 應安排得細一些。 三、教學過程 講授本課,用三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 由于全文篇幅不長,第一課時除學習生字新詞、初讀課文外,要拿出10分鐘時間練習朗讀和背誦。是的,許多該講的東西還沒講,就采取先背下來再說的辦法吧。 作業 內容,安排三項:書寫詞語;讀背課文;思考問題“你喜歡這課嗎?說一說。”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齊背一遍課文。 聽寫重要詞語,指定二人(優等生、后進生各一名)到黑板前寫。其他同學同時在本上練習。 觀賞 仿佛 無瑕 翡翠 擴散 攀登 峰巒 羅列 屏障 竹筍 倒映 迷蒙 圍繞 畫卷 碧波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那名優等生都寫對了,另一人“巒”字不會寫,“覽”字寫得不規范。全班同學同桌互相校對一下。教師提問:“誰發現自己有錯別字?”幾個人舉了手。請一人說說應該重視詞語的書寫。 (二)分析結構,歸納段意。 “同學們,在高年級課本中,本課屬于最為簡明的一類課文吧?全文只有四個小段,條理十分清楚。” 先默讀,再議論。 接著,自己在本上擬提綱。 最后,集中討論、歸納。 開頭:我們來到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中間部分: ①漓江的水,靜、清、綠。 ②桂林的山,奇、秀、險。 結尾:船行江上,如在畫中游。 對照提綱,齊讀一遍課文。 (三)欣賞精彩片斷。 “本課中間部分寫‘山’、‘水’那兩個片斷,相當精彩吧?兩個片斷的結構是完全一樣的。由于時間關系,課內只重點分析、欣賞前一個吧。” 先指名(二人)背誦這個片斷。 漓江的水
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欣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后移。
欣賞的重點:
1.內容充實,結構完整。
這是個獨立性很強的片斷,生動地描繪了漓江的美景。從結構看,三個句子各有不同的作用:第一句是“高高抬起”,說漓江的水比大海、西湖還美。但到底美在哪里,沒具體寫出。第二句是具體描寫,從“靜”、“清”、“綠”三個方面,生動地表達了漓江風光。第三句是動態觀察,小船推波前行,才更能感受到漓江的美。
2.三個特點,排比得當。
這個片斷寫得這么好,與第二句三個特點的排比大有關系。描寫一個事物,抓住它的三個特點寫,既全面又具體。這里寫漓江的美,連用“真靜”、“真清”、“真綠”并列表達,收到很好效果。三個特點抓得這么準,作者是動了腦筋的。
3.語句生動,瑯瑯上口。
學生那么喜愛本課,與語言好這一條大有關系。“漓江的水”這個片斷,三個句子各有特色,句句精彩。對比、排比和比喻等修辭方法的運用,產生了相當好的語言效果,讀起來瑯瑯上口,韻味十足。
(四)課內練習。
1.摘錄句子,注意寫法:
人們都說:“甲天下。”
(這是引用的寫法。)
……
2.擬出本課提綱。
3.抄寫片斷“漓江的水”。
(五)布置作業 。
讀、背全文,組長檢查匯報。
默寫“漓江的水”,說說它的結構特點。
第三課時
(一)復習檢查。
留出5分鐘時間,讓學生打開測驗本,獨立概括本課中心思想。
收本后,討論一下,而使幾個后進生也都能談出“歌頌祖國的偉大”、“江山如此多驕”這方面的內容。
(二)指導學生寫片斷。
1.明確任務。
先聽取“漓江的水”的背誦。
“同學們,你們喜歡這個片斷嗎?自己能不能也寫這樣一個片斷呢?”
學生一聽,不少人表現出畏難情緒。這個班,還是我從低年級一直帶上來的呢!按說,學生對我這套“語文課內小練筆”教法很熟悉,寫個片斷不至于感到困難。然而,正因為他們多次練過寫片斷,才知道這次中間句的“三特點”不好抓,才表現出畏難。
2.出示范例。
“怎么,有困難嗎?”我把氣氛緩和一下,“別著急,還輪不到你們寫呢。昨天晚上備課時,我的激情上來了,先寫了個片斷。你們想看看嗎?”
大家興趣很濃,靜等著看老師的片斷。
我掛出小黑板,讓學生先默讀,再指名一人朗讀一遍。
公園里的花
走進公園的花房,我簡直驚呆了,眼前難道是仙境嗎?這里的花真多啊,蘭花、倒掛金鐘、朱頂紅、茉莉,奇花異草,應有盡有;這里的花真美啊,紅的、黃的、白的、紫的,五顏六色,千姿百態,令人目不暇接;這里的花真香啊,米蘭的清雅,月季的濃烈,香得叫人心醉。難怪許多人在這里拍照,美術學院的學生在這里畫個不停呢。
讀過這個片斷,大家都笑了。
“你們笑什么呢?”
——“您學人家,學得還很像。”“像嗎?那就對了。我的作業 ,大家通過了。”
3.議論難點。
請兩個學生到黑板前列出兩個片斷提綱:
“大家思考一下,這次片斷練習要完成得好,學得像,關鍵在哪里?”
——“這個片斷是由三個句子組成的。寫一、三兩句,不算難,我覺得最難辦的是怎么寫第二句。”
——“我同意她的意見。寫第二句,必須結合要表達的內容考慮出三個特點來。有了三個特點,這片斷就好辦了。”
——“選材后,沒把三個特點考慮好時,先別急著動筆寫。”
教師根據大家議論,加以小結。
4.確定內容。
選材問題,本班學生已不感困難了。我的辦法仍然是開“選材碰頭會”——前排同桌二人回過頭去,找后排二人,四人臨時成組,由一人主持,以三兩分鐘時間議一下各自要選寫的內容。
我退到窗角處,聽那一組的議論。
組長先說:“課文學過了,王老師的范文也看過了,該我們寫啦。我先提醒一下,漓江不能寫了,公園里的花也不能寫,寫這兩樣王老師準給不及格。我先說吧,我想寫‘可愛的校園’。我們學校挺美的,抓三個字不難。”
另一個人說:“我想寫馬路對面的那個水果攤。那里,水果真多,各種各樣的,也可以抓出三個字來。”
第三個人說:“我家新買了一臺電冰箱。做功課熱了,累了,順手就可以拿出冰棍來。”
這時,第四個人(后進生)噘著嘴說:“喲,我剛要說電冰箱,讓你搶走了。”
組長一看,立即進行疏導:“好,電冰箱讓給他,你呀,再想一樣。”
第三個人思考一番,說:“那好吧,我寫‘立交橋’。”
組長見四個人選寫內容各不相同,便宣布“散會”。
我一看,各小組商量得差不多了。集中聽幾個組長說一下,心里有數了。近50人的班,全班選材有40多不重樣的,千篇一律的問題不復存在。
5.動筆寫。
要求學生先打底稿(平時作文,學生都可以照提綱直接寫的。這次只三句話么,語言要求多些,打底稿吧),反復修改,再抄清。
四、作業 分析
這次練習,總成績還可以。10幾個人得“優”,我分別在某一句處畫了紅曲線,這是閃耀著智慧火花的地方。大多數學生寫得一般,只能得“良”。還有五六人,只是堆出三個句子、中間句沒歸納出三個特點。讀起來,與“漓江的水”風馬牛不相及。“師傅領進門”,對這幾個學生說,我沒領得動他們。怎么辦呢?下次再領吧。
下面是四例優等作業 。
街頭小菜站
我家胡同口外有個小菜站,每天早晚都有許多人到這里來買菜。這里的菜品種真齊全啊,芹菜、黃瓜、蒜苗、西紅柿,貨架上滿滿當當,應有盡有;這里的菜質量真新鮮啊,韭菜綠得發亮,菠菜沒有黃葉,看上去就叫人喜歡;這里的菜價錢真便宜啊,有的菜攤亂要價,他這里從來不那樣。難怪有不少顧客,從很遠的地方到這不顯眼的小菜站來買菜呢!
文貴出新,標新立異,這在學習作文中不算壞事。“靜、清、綠”、“多、美、香”,三個特點不都各用一個字表示嗎?這個片斷里,他用“齊全、新鮮、便宜”兩個字并列。他敢這樣寫,是動了腦筋的。
媽媽的手
我的媽媽是個普通的勞動者,她有一雙能干的手。媽媽的手真勤啊,屋子里亂糟糟時,媽媽一整理,該擦的擦,該洗的洗,很快就干凈了;媽媽的手真巧啊,一團看起來很普通的玻璃絲,經媽媽的手一編織,一只可愛的小花鹿出現了;媽媽的手真熱啊,不管街坊鄰居有什么困難,她都能及時地把雙手伸過去。和媽媽比,我的手不光長得小,我還要認真鍛煉啊!
這個片斷,選材很有新意。寫“媽媽的手”,批改時我一看標題,就覺得新鮮。別人多寫景色方面的內容,她卻寫了這個。當時,我立即按著稿紙不看,先考考自己。“一個女同志的手抓三個什么字寫呢?”想了幾分鐘,只得到“勤”、“巧”兩個字。看了她的作業 ,正是我沒想到的第三個字“熱”,寫得好,有深度。媽媽的手勤與巧,那是看得見的外在的美。“熱”這一點,表達了人物心靈的美。尾句和媽媽比手,也能給人留下印象。
吃元宵
正月十五的晚上,我擺下飯桌,奶奶盛來一碗碗元宵。這元宵真白啊,煮熟后漂在鍋里,像一個可愛的乒乓球;這元宵真甜啊,表弟一邊吃一邊說:“好吃啊,好吃!”這元宵真妙啊,外國人第一次吃它時,一定要問:“那糖餡是怎么放進去的呢?”這時,爸爸打開了錄音機,“賣湯圓,賣湯圓……”歌聲在屋里回蕩,啊,什么時候才能和中國臺灣小朋友在一起吃元宵呢?
這個片斷寫得有水平。它既符合這次練筆的要求,又有鮮明的時代氣息,真好。乍看它,也很平淡。元宵“白”,元宵“甜”,大家都是知道的。元宵“妙”,語言也不是他的,那是語言大師侯寶林說相聲用的話。當然,該生知識面寬,見多識廣,借用到這里,恰當的。真有水平的是尾句,我在這里畫下了粗粗的紅曲線。近幾年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得很快,過節吃湯圓已不算什么,錄音機也都進小康之家了。那“賣湯圓”的歌聲,那“和中國臺灣小朋友一起吃元宵”的暢想,只有80年代的學生才寫得出啊!看到這樣的作業 ,我們備課時的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五、教后小結
講授本課,我有這樣四點體會:
1.片斷練習,輕巧靈活,應經常抓。課文的片斷欣賞指導,我是重視的。引導學生由讀到寫,也不難。特別是像本課這種仿寫練習,更學有所依了。從“漓江的水”到“吃元宵”,內容相距多遠,但一讀便知后者是照前者依葫蘆畫的瓢。在這種仿寫過程中,學生有什么收獲呢?很明顯,他們鍛煉了選材能力、布局謀篇能力和語文表達能力。寫一個幾行文字的片斷,竟可以有這樣的效益,何樂而不為呢?
2.教師的“下水”文,深淺度要把握好。有時,學生感到任務不重。“下水”文的調子可以高一些,以提示他們寫得好上加好;有時,學生有畏難情緒,“下水”文的調子可以低一些,以鼓勵他們充滿信心。這次備課時我選寫“公園里的花”,三個特點“多、美、香”,很一般,就是這樣考慮的。但課上學生讀后,產生“噢,就這么回事,我也能寫”的想法,這就夠了。若“下水”文一味拔高,反而會嚇著學生,效果適得其反。
3.對優等生,可以往深層指點。那個寫“吃元宵”的學生,后來我和他面談,進一步點撥了他。
“你很會寫。不過,‘作文起步要真’,我講的這個你還記得吧?”
——“王老師,我保證這是真的。不信,您給我奶奶掛個電話問問。”
“過節,你們家吃元宵,我信;這幾年,你們家添了錄音機等東西,我信;有《臺灣校園歌曲》的帶子,我也信。然而,當奶奶盛上一碗碗元宵時,你爸爸正好放‘賣湯圓’,未必那么巧吧?”
他的臉一下子紅了。
我拍拍他的肩頭,說:“緊張什么,這正是你會寫的表現!”
從生活真實到藝術真實,小學課堂上不必講的。像這樣的學生,學到一定程度,會悟而知之。這就是能力啊!
4.“選材碰頭會”怎么開,怎么培養、引導,因不屬本課正題,不可能細論。這一招很管用,習慣了,學生從中逐漸領悟到“作文得寫別人不知道的事”,這樣學下來,千篇一律的問題自然會得以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