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情感·聯想──《月光曲》教學實錄
(生自由讀。)
師:哪位小勇士能第一個站起來讀一讀的?
(指名讀。)
師:你讀的真好,能把你的體會跟大家說嗎?
師:其他同學,你們體會到了嗎?能不能也把你的體會讀出來呢?
(師指名讀。)
師:聽你讀,老師也仿佛來到了波濤洶涌的海邊,領略到大海的雄渾壯美。你能不能來當一回作曲家,猜想一下,月光曲的曲調會是怎樣變化的?
生:我覺得應該是從低到高的。
(點評:多種方式的自讀、指讀、評讀、賞讀,讓學生在讀中加深了對月光曲的理解和體驗。正如新課程標準中所提倡的,實踐性學習方式表現在閱讀教學中我覺得更多的是一種語言實踐活動。而讀應該是這種語言實踐活動的主體,所以在課堂上,為學生營造一種讀的氛圍,注重學生在自己的語言實踐中去理解,體驗,和感悟正是體現閱讀教學實踐性的重要方式。)
四、音樂欣賞
師:月光曲是不是正如同學們所猜測的那樣呢?想不想一起來欣賞一下。
生:想。
師:大家可以閉上眼睛,邊聽邊展開豐富的聯想。
板書:
聯想
(打開頁面,生欣賞月光曲。)
師:月光曲美不美啊?
生:美。
師:聽著這么美的曲子,你的眼前浮現出的是怎樣的畫面呢?可以用自己的話說,也可以用書上的語句來描繪描繪。
師:哪位小勇士先來?
師指名答。
師:你的想象力真豐富。還有哪位同學愿意來說一說呀?
師:你對音樂的感悟能力也很強。誰還想來談一談嗎?
師:聽著你的描繪,老師也好象來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了!其實,所有美好的音樂都會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而正是這些豐富的聯想,加深了我們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同學們,想不想帶著各自的理解和感受,再來讀一讀剛才那段文字呢?
生:想。
師:老師給大家配上月光曲,同學們可以在音樂聲中盡情地朗讀,喜歡讀幾遍都可以。
五、配樂朗誦
(師打開頁面,生配樂朗誦。)
師:同學們,老師有個主意,不如我們請一位同學,給我們來一段精彩的配樂朗誦,贊成嗎?
(全體同學推薦一名同學配樂朗誦。)
師:你讀的多好呀,感情多深呀!你真了不起。
師:聽了這么美的音樂,讀了這么美的文字,同學們,你們有沒有感覺到貝多芬的情感也是在變化著的呢?可以聯系上節課的內容來談一談。
板書:
情感
生:略。
師:是啊,所以美好的音樂都寄予著作曲家強烈的情感。不管是詩人寫詩,作家寫文章,還是作曲家創作樂曲等等,都是因為他們產生了強烈的情感。而正是這些強烈的情感能夠更加震撼讀者的心靈,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貝多芬創作月光曲就是這樣。
(點評:到這兒為止,老師已經把“音樂、聯想、情感”這三者之間的關系理得一清二楚。而學生對這三者的感悟并不是憑空來自于老師的講解,他們在自己的閱讀實踐中感悟到了音樂的內涵;在音樂聲中領略到了作者的情感,展開了自己豐富的聯想;并在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聯想過程中,加深了對音樂和情感的理解。整個這個過程是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學生與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在這種自己的實踐活動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獲得了思想的啟迪,享受著審美的樂趣。這不正是新課程標準理念的體現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