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教案
3、扮演外賓深有感觸地贊嘆。
學生在入情入境中說出自己的愿望。 本文課題組成員已教過多次,唯有這次感受最深,收效最大。因為本設計我們本著“以學論教”的模式,上課前關注學生的已知、未知,課堂上關注學生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說了些什么、學會了些什么。整堂課的教學設計是開放性的。讓學生讀,教師給了充分的時間,在掌握學生興趣的基礎上與他們共情,讓他們談感受。當學生滔滔不絕地說起來時,教師再機智地把握。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張揚,課堂氣氛空前活躍,整堂課熱鬧而有序,在相互啟發、共同探究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被激活,出現了不少亮點:
在議論兩端鑿進遂道的方法時,有位學生提出他的想法:還要在山頂的正中拉下一根繩子作為兩頭的中點,讓兩個施工隊比賽著進行開鑿,看誰先到達中點,這樣會使工程進展更快,可見他具有當代人的競爭意識。
在議論“人”字形線路原理時,學生想出了多種闡述方法:用鋼筆、教鞭當火車比劃;用“老鷹抓小雞”的隊伍演示;在黑板上畫:“”字形講解等。
在扮演外國人和中國人互相“攻擊”、“回擊”時,雙方很投入,外國人的輕蔑和中國人的揚眉吐氣味兒實足,在“爭吵”中學生深刻地領會了課文中心。
另外,教師在板書設計上,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學生思路未完全打開,多少受到教師的牽扯,沒有出現多樣化的有創意的板書。這一點還有待課題組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實驗完善。
附板書:
勘測線路:說、想、做
詹天佑 開鑿遂道: ><><
。ń艹、愛國) 設計“人”字形線路:推<>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