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窮人》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講的是漁夫和妻子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后,主動收養了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當時,俄國勞動人民處于沙皇的黑暗統治之下,生活極度貧困,但是他們心地善良、情操高尚。作者通過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時期窮苦人民的苦難生活和他們美好的心靈——純樸善良的同情心和樂于助人的高尚品質。
課文以故事的發展為順序,以桑娜的活動為線索來記敘,條理十分清晰。第一段(1、2自然段)講述了在海上起風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著出海捕魚的丈夫歸來。第二段(3—11自然段)講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發現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第三段(12—結束)講述漁夫出海歸來,聽說西蒙死了,主動提出收養西蒙的孩子。
“窮”字是貫穿全文的線索,雖然在整篇文章中,并沒有出現“窮”字。然而正是因為“窮”,才更能顯示出人的高尚品質。列夫·托爾斯泰運用了樸實、準確的語言,借助行動、語言、外貌、心理等描寫方法,恰如其分地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表達了真情實感。最突出的是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因此,理解課文的關鍵在于分析掌握桑娜和漁夫內心的矛盾,這也是課文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流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
1、生字詞學習情況。
2、課文講述的內容及分段情況。
(作為小學階段最后一個學期,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課前預習的習慣也已逐步完成。因此,課前預習的工作可以放手讓學生獨立去做。)
二、抓“題眼”,體會“窮”。
1、讀課題,提問:“窮人”關鍵字在哪?你能根據題目的意思給“窮”組詞
吧?
(通過組詞練習,學生可以進一步深入理解題意。)
2、課文的題目是“窮人”,但是在整篇文章中,并沒有出現“窮”字。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當時勞動人民的生活十分窮苦?
學生反饋:
⑴“補一張破帆”“丈夫不顧惜身體,冒著寒冷和風暴出去打魚”“孩子們沒有鞋穿,不論冬夏都光著腳跑來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魚。”“屋子里沒有生爐子,又潮濕又陰冷。” ……
⑵著重引導學生理解:
“海上正起著風暴,外面又黑又冷,這間漁家的小屋里卻溫暖而舒適。地掃得干干凈凈,爐子里的火還沒有熄,食具在擱板上閃閃發亮。掛著白色帳子的床上,五個孩子正在海風呼嘯聲中安靜地睡著。”
“我也不知道她什么時候死的,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慘哪!……”
(對于⑴來說,學生容易看出,教師應側重引導學生理解“溫暖”只是相對于“爐火未熄”而言,“舒適”也只是相對于“地干凈”“食具發亮”“孩子睡得安穩”而言,盡管桑娜和漁夫十分勤勞,但日子仍然過得十分艱難。通過對“不知道” “什么時候” “大概是”這些模糊語言的理解,要讓學生感悟:由于西蒙生活在沙俄統治的黑暗社會,她的死,無人知曉。從中感受沙俄時代窮苦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abraq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