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閏土》教學反思
“雪地捕鳥”這一事件比較簡單,我花的時間就相對較少,我只是抓了其中的幾個動詞,在學生稍稍品讀之后,利用幾個動詞把事件串連起來,不少孩子也能當場背下來果較好。
我這節課的第三個任務是引導孩子們理解“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這句話。硬邦邦地要孩子們從字面上理解,我想有點難度,于是我采用對比的方法來引導孩子理解。“當閏土看瓜刺猹、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跳魚兒時,“我”在干什么?孩子們發揮自己的想象,有的說“我”可能在烤火、有的說“我”可能在讀四書五經,還有的說“我”可能在背古詩……我覺得他們說得都有道理。再對比一下閏土和“我”的生活,學生就自然能理解為什么作者說自己只看得見“四角的天空”了。
我教學的第四步是讓學生了解外貌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的重要性。學生從作者對閏土的外貌描寫中了解了閏土。如“紫色的圓臉”可以看出他生活在海邊,經常被海風吹,太陽曬,從“頭戴一頂小氈帽“可以看出他生活在江南一帶,“項戴一個銀項圈” 可以看出他的父親非常愛他。這個環節也是為擴寫做鋪墊的。
我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少年閏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廚房里,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弊x一讀,然后進行討論:“你覺得這段對少年閏土的外貌描寫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學生都能從這些外貌中看出少年閏土是一個十分健康、可愛的農村孩子,在老師的引導學生體會到:從“戴小氈帽”中看出閏土是一個住在江南一帶農村的孩子;從“紫色的圓臉”可看出閏土是一個經常被太陽曬,海風吹的孩子;還可以看出他經常勞動,是一個能干的人,說明外貌描寫得傳神能讓讀者準確地認識人物。
“學以致用”是我們教學的根本,孩子們把從文本中學到的方法用到自己的寫作中,這是一件很好的事。因此,這節課我把時間擠了出來,讓孩子們在課堂上現學現寫——仿照“看瓜刺猹”擴寫“海邊拾貝”或“看跳魚兒”,要求寫清楚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環境和故事情節。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們應根據課文特點,選擇讀寫結合點,給學生提供有效借鑒的對象,及時讓學生模仿,使語言運用練習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少年閏土》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課經典老課文,為了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和自己教學理念。整個教學設計力圖體現教材特點和語言目標的“積累運用”的指向。突現課文第一自然段在重要作用。以第一節導入,教學過程中,再次呈現第一節的情景,再后遷移運用第一節寫法,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美好設想,在面對五年級的學生,出現了不少的問題:
1、環節與環節之間的跳躍性太高,對于學生來說顯得有點唐突。
2、整堂課的容量安排顯得有點大,因為容量過大,導致教學氣候不到位。
3、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知不夠到位,導致以后的教學出現不必須的分歧。
專家徐曉鳴老師聽了課以后,發表許多精辟的教學觀點,很值得包括和在內的許多教師借鑒。
1、要牢牢記住語文的本體,那就是語言,不能“得意忘言”。組織閱讀教學一定要緊扣文本。
2、目前我們學校的語文教學的狀況是大目標有了,就是實現目標方法不多,很多時候是運用的不太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