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說課稿
(由好奇而讀文,因讀文發現,因發現而生疑。以上三步,讓學生經歷了正確讀文,讀懂字面意思,進而引發思索產生疑問的過程,正是在這種讀、思、議的過程中,學生漸漸走進課文,與文中人物、事件開始初步對話。)
4、發現了這些奇怪的舉動,產生這樣的疑問,現在同學們默讀12-13自然段,從文中找找答案。
出示句子:“種樹不是種菜或種稻子,種樹是百年的基業,不像青菜幾個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樹木自己要學會 在土里找水源。我澆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它幾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無法在這種不確定中汲水生長,樹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長成百年的大樹就不成問題了。”
種樹人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每天都來澆水,每天定時澆一定的量,樹苗就會養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澆水,樹苗會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樹苗,遇到狂風暴雨,也會一吹就倒。”
自由讀這兩段話,從這兩段話中,你解決了哪些問題。
1)誰來當當種樹人,來談談你為什么這樣種桃花心木呢?指導朗讀。
2)種樹人,你能不能用一句話給我們介紹一下,你這樣種樹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板書:自找水源、汲水生長、拼命扎根、減少枯萎)
句1: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樹,長成百年的大樹就不成問題了。
句2:種樹是百年的基業,樹木自己要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
句3:我模仿老天下雨是為了桃花心木苗不養成依賴之心。
3)聯系上下文或生活實際想一想:種樹人的這些話有道理嗎?
5、學到這兒,你們還覺得種樹人培育桃花心木是不懂關愛、不知規律嗎?此時,你們又想對他說些什么呢?
(閱讀應該是個一斷建構、不斷解構、再重新建構這樣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做一個努力促進者,促進學生完成自我建構。本課教學中,學生讀到高個子種樹人培育桃花心木苗種種奇怪的表現時,曾質疑,曾指責,甚至感到憤憤不平。可此時此刻,當深入與種樹人的解釋進行對話后,學生的原有認識已經變化了。引領學生進行思辯,就是意在促進學生認識的提升。)
第三版塊:以物喻人,延伸升華。
1、這篇文章僅僅是在寫怎樣種樹,僅僅是寫桃花心木嗎?那么作者想告訴我們什么?
2、出示句子: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深化了對環境的感受與情感的感知,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自由讀這個句子,理解體會:什么是不確定的?你覺得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不確定的因素?對于這些不確定的因素,我們應該如何去做?指導朗讀。
3、學完了這篇課文,你受到了哪些啟發,請寫下你心中的感受?
音樂出示《真心英雄》。
4、總結:“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陽光總在風雨后”,“萬物競天,適者生存”,樹雖如此,更何況我們人呢,相信同學們學了這篇課文后,肯定有許多啟發,希望我們都能夠做一個經受得起考驗、獨立自主、具有自我生存能力的人!
(本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引領學生關注生活現象,引發深入思考,產生獨特體驗,教師通過一個過渡語言讓學生去關注人,將學生的視線由桃花心木引向人,還可順理成章讓學生感知全文的行文脈絡,并引發對文中作者那段感悟的理解和討論。可見,此處的設計有一舉多得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