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的工作》教學雜談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教學應(yīng)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而“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領(lǐng)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yīng)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重視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學生的智慧之花才能盡情吐艷。
但在課堂教學中,“平等對話”并不是一種容易把握的情形,如在《一夜的工作》一課的教學中,有位教師是這樣和學生展開對話的:
師:周總理這一夜的工作怎么樣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能從課文中找出來嗎?
生找答“勞苦”和“簡樸”。
師:周總理這一夜的工作很勞苦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學生引用課文的“厚厚的一疊文件”作答。
師:周總理是怎樣批閱這一疊厚厚的文件的?
生用文中語言“一句一句地審閱”回答。
師:這真是我們的好總理啊。周總理一夜工作中生活很簡樸又從課文什么地方表現(xiàn)出來呢?
生讀幾粒“花生米”等答……
教師的問題就像一根線,牽引著學生的思維。學生被動地讀書、思考著,沒有個性地言說著。課堂的互動消失了,張揚主體精神的對話沒有了。其實,作為教學的引領(lǐng)者,教師應(yīng)該有意識地將學生引入廣闊的語文領(lǐng)域。這樣,我們的課堂才能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也才會得到充分的培養(yǎng)。
同一篇文章的教學,卻可以有不同的進行方式,還有一位教師是這樣引領(lǐng)的:
老師先引導學生朗誦詩人宋小明的詩《你是這樣的人》,在學生談了自己的感受后,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為什么宋小明會有這樣的詩句,為什么我們會有這樣的感動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總理的一夜,請看課文。自己大聲朗讀課文,注意把生字讀準,把句子讀通。一邊讀一邊用心思考,讀過之后,請你用一個詞語來概括,在你心目中總理的這一夜,是( )的夜?
學生輕聲讀。
學生閱讀文章以后,談了許多,有認為這是一個負責的夜,勞苦的夜,簡樸的夜,繁忙的夜,為國為民的一夜,不辭辛苦的一夜,認真負責的一夜,……學生從文中找出相關(guān)的句子讀給同學們聽,教師隨機點撥,并一一板書。
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用富有感染力的過渡語引導學生感受文本,用波浪線畫出感觸特別深的詞句,再一次走進總理的一夜。在學生再一次與文本對話的基礎(chǔ)上,老師引導學生交流,讀自己感受最深的文字,并適時地引導學生想象體驗,“你猜猜這座宮殿式的房子以前的主人可能是誰?”“里面可能會有什么擺設(shè)?”再讓學生走進總理的辦公室,進行對比映襯,總理的高尚品質(zhì)不言而明。最后,老師還適時地引導學生再次誦讀宋小明的詩《你是這樣的人》,在視頻歌曲《你是這樣的人》中動情介紹總理在生命最后的那段日子的材料,讓學生的情感體驗升華。
沒有空洞的說教,沒有強制的牽引,課堂里有的只是真切的對話,深切的感悟。文字的滋味,學生自己咀嚼;作品的情思美感,學生自己感受;人物品質(zhì)的高大,學生自己體驗。教師只是作為“平等中的首席”,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了深入。這樣的教學,真正體現(xiàn)了“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平等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