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導讀課堂實錄
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這三個對比,教路、學路清晰一致,教師導得輕松,學生學得實在。
《凡卡》(人教版第十一冊)講述的是九歲的凡卡在圣誕之夜給爺爺寫信,訴說自己的不幸遭遇,并求爺爺接他回去的故事。在課文里,凡卡寫信過程中三次看窗戶的細節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
凡卡第一次看窗戶是在課文的第2自然段。“在寫第一個字以前,他擔心地朝門口和窗戶看了幾眼,又斜著眼看了一下那個昏暗的神像,神像兩邊是兩排架子,架子上擺滿了楦頭。”這段描寫寫出了凡卡定寫信前提心吊膽的心情,說明他對老板等人的恐懼。這為后文寫凡卡的痛苦生活埋下伏筆。
第二次看窗戶是在課文的第4自然段。“凡卡朝黑糊糊的窗戶看看,玻璃窗上遇出蠟燭的模糊影子……”在圣誕節這個歡樂的日子,窗戶上蠟燭的影子觸動了他對世上唯一的親人——爺爺的思念之情。爺爺的形象好像出現在面前,他自然回憶起和爺爺在一起的快樂日子。鄉下的日子雖然貧苦,但在凡卡記憶中是如此美好,這更襯托出學徒生活的悲慘。
第三次看窗戶是在課文第13自然段。“凡卡傷心地嘆口氣,又呆呆地望著窗口。”這句話寫出了凡卡對現實生活的無奈及對鄉下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現了這個九歲小男孩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獨和痛苦。
從文章的結構上看,三看窗戶也是三次很好的過渡。這篇課文是由作者的敘述、凡卡寫信的內容和寫信過程中凡卡的回憶三部分內容穿插而成的。三看窗戶的細節成為將三部分內容自然組合起來的重要手段。在第一次看窗戶前,是作者的敘述,看窗戶后,就轉入凡卡寫信的內容。第二次看窗戶,凡卡觸景生情,自然地想起爺爺,這使文章轉入凡卡回憶的部分。第三次看窗戶將兩次回憶鄉下快樂生活的內容有機聯系起來,不使人感到單調、冗長,又自然地與現實生活形成對比。
這三次看窗戶,無論從內容還是結構上,都是我們理解課文的很好的突破口。
《凡卡》一文記敘了凡卡給爺爺寫信的過程中,嘆了三口氣。這三次“嘆氣”貫穿于全文,它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凡卡痛苦生活的真實寫照。同學們在學習課文時,可圍繞以下三個問題進行理解。
(一)凡卡沒有人身自由
凡卡在給爺爺寫信前,擔心地朝門口和窗戶看了幾眼,又斜著眼看了一下神像和神像兩邊擺滿了楦頭的架子時“嘆了一口氣”。這里的“嘆氣”表明凡卡從家里來到這充滿凄涼、恐懼的鞋鋪,看到眼前這黑糊糊的窗戶,昏暗的神像和擺滿了楦頭的架子,心里不免悲傷起來,自己在這人間地獄里,無一點人身自由,就連寫信都不敢明著寫,還得趁人們到教堂做禮拜時,才能偷著寫,并且還要提心吊膽,所以他“嘆了一口氣”。
(二)凡卡想念家鄉和爺爺
凡卡在回憶起爺爺守夜的情景和美麗的家鄉夜晚后又“嘆了口氣”。
凡卡的爺爺“是個非常有趣的老頭兒,六十五歲,老是笑瞇瞇的眨著眼睛”。多么可親可愛啊!然而鞋鋪的老板、老板娘是那么兇狠,凡卡非常想念爺爺,急切盼望回到爺爺身邊。這是“嘆氣”的原因之一。
凡卡的家鄉“白房頂啦,煙囪里冒出來的一縷縷的煙啦,披著濃霜一身銀白的樹木啦”,“天空撒滿了快活地眨著眼的星星”,這一切,同那昏暗的神像,黑糊糊的窗戶,凄涼恐懼的鞋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凡卡多么希望早一點離開這可惡的鞋鋪,回到自己的家鄉。這是凡卡“嘆氣”的原因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