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與盾》說課
五、說教學程序
(一)談話導入,溫故知新。
板書“寓言”,在學生齊讀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引導復習了解寓言的特點,然后水到渠成地導出本課的學習任務:學習《矛與盾》這則寓言故事。明確課題之后,圍繞三個問題展開教學,分別是:矛與盾各是什么,干什么的?(出示圖片,讓隨班就讀學生理解指認這兩樣古代兵器)。這則寓言講了件什么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二)自主學文,釋疑懂理
引導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解決問題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我安排學生分四步走:讀通、讀懂、明理、熟讀背誦,進行語言積累。讀通:采用范讀、自由讀、指名讀等多種讀的形式相結合,務必幫助學生把課文讀通順,對學生來說,讀文言文最大的困難是斷句是否正確,因此,我為學生范讀,要求學生根據教師的讀畫出節奏,掌握重音,而克服困難。讀懂:本文雖是一篇文言文,但故事早已為學生熟悉,文后注釋又特別清楚,因此,學生完全有能力用自學的方式來讀懂課文。我安排學生先自學,找出自己覺得有困難的地方,在小組里交流討論,然后再集體交流。根據學生學習的困難之處及課文理解的重點,我安排了三個重點句子幫助學生理解,并指導學生朗讀,通過朗讀體現對文中語言的理解。然后要求學生連起來說一說,這樣,第二個問題也自然而然解決了。明理:在讀懂故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看課文插圖,通過插圖上人物的表情讓學生思考討論:“為什么其人弗能應也?”問題的癥結找到了,寓言的道理也就出來了,然后我告訴學生,“自相矛盾”也比喻語言與行動相抵觸,并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的事例,讓課文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并從而指導學生的言行。熟讀背誦,進行語言積累:這則寓言故事要求學生要會背誦,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目標,我讓學生和你的伙伴讀一讀,背一背,講一講,演一演。通過讀、背、講、演來熟讀課文,積累語言。在這一部分的學習中,幫扶小組的同學和教師以不同的方式對隨班就讀學生進行引導,以達到讀通課文,基本理解寓意的程度。
(三)拓展延伸的積累讀
在新的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朗讀,用自己的話講故事,熟讀成誦。鼓勵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理解成語,努力實現“語文課堂與生活零距離。”在一次次的拓展積累中,學生的語文功底、頓悟理解力也會漸漸厚重起來,對文言文的學習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