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松怪石圖題詩》賞析與教學設計
《蒼松怪石圖題詩》
(清)李方膺
君不見,歲之寒,
何處求芳草。
又不見,松之喬,
青青復矯矯。
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
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
飽歷與冰霜,千年方未已。
擁護天闕高且直,迥于春風碧云里。
一譯文:你看到了嗎,天已經很冷了,到處沒有綠草;可是,你又看見了嗎,松樹屹立著,還那么青翠挺拔。天地之間本來都不是刻意修飾的,世間萬物貴在保持本真。松樹的枝干像山岳一樣雄壯,冬日里的青秀無與倫比。它飽經風霜,經歷千年萬年。它高直的樣子表示擁護天宮,在青天只上期盼著春風。
二品詩:“君不見,歲之寒,何處求芳草。又不見,松之喬,青青復矯矯”寫出了松在寒冬之際為大地增添了綠意和嬌姿。“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飽歷與冰霜,千年方未已”這一層寫出了蒼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飽歷冰與霜,千年方未已”是對其品格高度贊美。而“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是隱語,隱含作者的褒揚之意。最后一層“擁護天闕高且直,迥于春風碧云里”,作者從松的外形入手,為本詩更添了悠遠、清麗的意境,尤其最后一句,“春風碧云”帶給讀者無限的希望與憧憬,頗有“冬天已經過去,春天還會遠嗎?”之意。
三賞畫:(1)整體欣賞畫面。
(明確:一枝梅花橫貫畫面,構圖新奇;花朵只用淡墨輕染“淡墨痕”,僅花蕊加墨重點,清新俏麗;長長的枝干舒展挺秀。)
(2)圖中的怪石、蒼松各有什么樣的特點,相互關系,各有什么寓意?
怪石:聳立(不屈不撓)象征詩人的錚錚鐵骨;
蒼松:挺勁(飽經風霜)象征詩人剛正不阿的氣概。
(二者關系:怪石聳立,不屈不撓,為蒼松設置了一個極好的生存背景,兩者互為映襯更顯其“蒼、怪”。)
人物小傳
李方膺(1679-1755后)字虬仲,號晴江,又號秋池,抑園,白衣山人。江蘇通州(南通)諸生。先后任山東蘭山、安徽潛山、合肥知縣,有善政、人德之。以不善逢迎,獲罪罷官。寓居金陵借園,自號借園主人。常往來揚州賣畫以資衣食,為“揚州八怪”之一。傲岸不羈,不拘繩墨。善畫松、竹、梅、蘭和草蟲。老筆紛披,畫梅尤精。間作山水、人物,豪放蒼勁,水墨淋漓。尤長大幅,頗富士氣。有印章二十九方。其寫梅所用印章為“梅花手段”。乾隆二十年(1755)作《墨梅卷》,袁子才、金冬心、鄭板橋題之。時年六十一(按諸書多記李晴江座年六十一(1754),《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載,李于(1755)尚在作畫,僅說時年六十一,并非卒年。今從此說,待考。
有《風竹圖》、《游魚圖》、《墨梅圖》等傳世。著《梅花樓詩鈔》。
《蒼松怪石圖題詩》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反復誦讀詩歌,欣賞圖畫理解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2.能力目標: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
3. 德育目標:體會詩人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4. 創新素質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教學重點:理解本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教學方法:研體式
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