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教學案例與反思
【案例】
師:誰愿意給大家說說《螳螂捕蟬》的故事?
生:
師:說的真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發人深省的故事,看看其中蘊涵著怎樣深刻的道理?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注意故事的情節性。
學生自讀課文,教師相應指導。
自讀課文后進行交流。
師:通過剛才大家交流的情況,老師已經看到很多同學已經基本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那么,誰能告訴大家,“螳螂捕蟬”這件事發生的時間?
生:第二天清晨,因為課文說道:“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墒菂峭跻呀浵铝怂烂睿趺崔k呢?”說明少年在想辦法勸說吳王,于是就有了“第二天清晨”他拿著彈弓在王宮花園轉來轉去,而且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師:你讀書真仔細,回答問題也完整。誰又能告訴大家,這件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全班回答,“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大臣的反對。
師:板書(原因:吳王執意伐楚,大臣反對。)大臣們為什么要反對吳王攻打楚國呢?
生:因為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師:你們認為大臣們說的對嗎?
生:我認為說的非常正確,打仗肯定要花費很多兵力、物力,當你的所有兵力都去伐楚,國內防御的兵力就會不足,其他諸侯國就有機可乘。
生:但是,吳王不聽勸阻,還下了死命令,真是愁壞了大家,于是,就有了少年出場。
師:你很聰明,老師還沒有問到,你就已經說了出來。那么“少年勸吳王”就是事件的
生:經過。
師:勸說的結果怎樣?
生: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我們分析到這里,同學們知道這篇課文應該怎么分段了嗎?
生:知道了,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可以分成三段。
學生自由分段,歸納各段主要內容。
【反思】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下令不準別人來勸阻,這時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篇課文淺顯易懂,于是,我通過與同學們一起交流,讓他們輕而易舉的明白課文的段落結構,達到分段理解課文的目的。在理清課文脈絡的同時也懂得課文的主要內容,給第二課時的精讀品悟打下很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