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學談
三線合一有效備課──《月光曲》教學談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學嘉祥外國語學校附屬外國語小學 張琳玲
在一次教研活動中,聽了專家對一堂課的精彩點評,其間談到:對一堂課應該從整體入手,要重視“作者的寫作線索、學生的學習狀態、老師的教學思路”這三條線索的有效結合。
這一番話引起了我的深思:我們的教學,應該遵循“作者的寫作線索、學生的學習狀態、老師的教學思路”三條線索,并將其有效結合,做到“三線合一”。任何一篇文章,只有我們了解了作者的寫作思路,了解作者為什么這樣寫,才能有效地從文章中挖掘有效資源進行教學,這就需要我們深入鉆研教材;同時,為了讓學生有效學習,我們也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選擇更切合學生實際、更有利于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在這兩者基礎之上,我們再整理自己的教學思路,制定好教學目標、確立好重難點,并設計好教學步驟。我想,這才是“備課”的真正含義。
我將這一點收獲運用到了教學實際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例如在教學《月光曲》這篇課文時,初看到課文,覺得知識點有些多,有無從下手之感,于是,我開始一遍又一遍地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不放過任何一個詞語或是句子,在讀的過程中,不停地問自己:作者為什么會安排盲姑娘和哥哥對話這一部分內容?為什么會寫盲姑娘聽完音樂后的問話?為什么會描寫當時的環境?為什么會用如此細膩的手法來記錄盲姑娘及哥哥的想象?……在反復讀、反復思考之后,我的思路開始逐漸清晰,課文就講了月光曲譜寫的經過以及月光曲所描繪的景象這兩大塊內容,其間很多看似普通的情節對突出文章中心、表現人物個性品質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從學生角度來看,班里的孩子非常喜歡聽我朗讀課文,而且絕大多數孩子都能通過反復朗讀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感悟文章所傳遞的情感。
經過反復思考,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步驟:在第一課時首先范讀課文,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解決字音等問題,并簡單理清課文線索。第二課時,首先讓學生整體回顧課文的主要內容,再播放月光曲將學生帶入課文所創設的情境中,喚起學生的想象,引出課文9、10自然段(即介紹《月光曲》所描繪景象的段落),通過師范讀、生自讀、評讀、賽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讀中悟,感受月光曲的“令人陶醉”;接著,我以“這么優美的月光曲是怎么譜寫出來的?”這一問題導出前面的內容,并引導學生從盲姑娘和哥哥的對話、盲姑娘向貝多芬的問話中體會到盲姑娘的愛音樂、懂音樂以及貝多芬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與熱愛。
本篇課文的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學生非常喜歡讀這篇課文,而且讀得很好,并能做到邊讀邊悟,深入理解課文的內容。我想:這一切都源自于我在備課時所做的努力與思考。
要想讓學生的學習更高效,牢牢把握課堂四十分鐘是非常重要的,而四十分鐘的質量從何而來?就需要老師深入鉆研教材、正確把握學生學情并認真整理好自己的思路,只有做到這三線合一,才能做到有效備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讓心去飛──《月光曲》教學談
河南省鄭州市伊河路小學分校 王波濤
《月光曲》一文是關于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故事。文章生動地記述了貝多芬譜曲的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