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學談
課文描寫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傳說生動地講述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經歷的事情、產生了強烈的情感變化,隨后即興創作了《月光曲》,借皮鞋匠的聯想生動展示了曲子的內容、意境和流露的情感。對本文教學,設計了以下幾個塊面:一、從描繪《月光曲》文字內容入手,探究音樂旋律與情感流露的關系,即朗讀體會到貝多芬為窮兄妹倆互相關心體貼的親情和姑娘對音樂的熱愛與理解能力深受感動而譜寫了《月光曲》。二、再次聆聽欣賞音樂,朗讀文字,體會樂曲中表達出貝多芬對兄妹倆的贊賞、對窮苦人的同情,感受其非凡卓越的才華。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即為第一塊面內容。學生在課堂中兩度進行了探究學習:依據文字描繪猜測《月光曲》旋律,并進一步探究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情感歷程,以探究為主線,經歷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一、探究《月光曲》音樂旋律
首先,教師以范讀課文導入,對本文的情感脈絡學生心中奠定了一個基調,同時營造了一種意境與氛圍;學生用心聆聽后,很快敏感捕捉住描繪樂曲內容的那段文字。然后,教師以導語“這段文字該讀出怎樣的意境、情感來呢?”引導學生自由朗讀,有意識地去感受、去體味文字中展示的景象變化、流露的情感變化,漸漸走進語言,走進教材。接著,根據文字內容引導學生猜想《月光曲》音樂旋律大概會是什么樣的?學生都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說:當眼前出現“月亮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海面上灑遍了銀光”的畫面時,音樂是舒緩、輕柔的;當月亮越升越高穿過微云,音樂逐漸開始強烈起來;最后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此時的音樂更加強烈,有一種波濤洶涌的感覺……有的想象更為奇妙,將文字中省略號中的內容都化為了場景:音樂開始是平靜抒情的,隨后逐漸強烈,掀起高潮,當高潮過后,一切又歸于平靜,音樂又恢復了寧靜、舒緩……這一活動方式的設計,尊重了學生探究的心理需求,融鑒賞音樂沒美、文字承載的畫面美感以及音樂美于一體,個體的創造力、潛能、天賦、審美鑒賞力都得以顯現、豐富與發展。當學生親耳聆聽樂曲,猜想得到應證時,成功的喜悅溢于言表,之后的配樂朗讀融音樂、語言、畫面、情感于一體,學生全心置身于此情、此景、次境之中。
二、探究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創作經歷
1、順應需要,進入問題情境:
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一般都是有了生活經歷,產生了強烈的情感,萌發出創作的激情,從而產生了靈感。當學生猜想、聆聽了音樂旋律,滿足了獲得認可與欣賞的需要,體驗到探究成功的無限樂趣,就會產生獲得新的體驗的需要,此時,教師應適時幫助學生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這種積極的探究心理需要,引導學生探究“究竟是什么激發了貝多芬的創作靈感?”課堂上,教師激勵學生迎接更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走進探究的問題情境中,鼓舞他們自由參與、不斷創新。
2、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共存,進行實踐體驗:
探究這一問題,學生先進行自學,然后交流匯報,檢測自主學習情況,讀懂貝多芬經歷了一件什么事情。學生已形成一定的閱讀能力,這一過程,是學生激活了已有的學習經驗,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任務的要求,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努力程度的自主學習過程。接著,進一步探究在這件事中,貝多芬經歷了怎樣一個心理、情感歷程?采用四人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兩人扮演兄妹倆進行對話,其余扮演貝多芬;當貝多芬聽完對話后內心產生了怎樣的情感變化,與組內同學交流感受。在這一以小組為合作單位的共同研究性活動中,各成員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進行了責任分工明確的互助性學習;每個學習者都在學習過程中有感情地投入,有內在動力的支持,在學習實踐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個人責任與合作動機和諧共存,既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扮演自己的角色或入情朗讀體驗或用心聆聽交流感受),又通過有效的溝通,建立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培養合作精神與合作意識。這一合作過程,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合作認知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