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訪友》說課設計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上午好!
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跟孩子們一起到山中訪友,40分鐘眨眼而過,同樣我也希望給各位老師帶來好心情。現(xiàn)在,我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反思一下,這節(jié)課是否達到了簡單、有效。
首先是目標的定位和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上,力求簡明、簡約,《山中訪友》是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的第一篇課文。雖是寫景,但在表達上與學生以前學過的《觀潮》《鼎湖山聽泉》等課文截然不同。文章描寫的境界,正如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所言:“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作者眼里,“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山中的一切都有了人的情感。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40分鐘內(nèi)入情入境,領悟這種“有我之境”,我選擇最能體現(xiàn)作者情感的3、4、5自然段,作為主要教學內(nèi)容。我覺得這樣處理教材,為下一課時學習及后面幾篇課文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其次是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力求簡化、簡便。六年級的孩子已經(jīng)具備了初步的理解和感悟語言的能力,況且,文章本身字字璣珠,句句含情,適合學生朗讀。因此整節(jié)課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nèi)容,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在讀中領悟作者表達上的特點,在讀中潛移默化受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人文熏陶。老師的主導放在了引領、指導學生學習語言上,避免了學生泛泛地讀,在原有閱讀能力的基礎上,實現(xiàn)了讀有所思,讀有所獲。教學環(huán)節(jié)從導入、默讀到逐段品悟,再到最后的回顧總結(jié),力求簡化,減少無效的導語和提問,把時間留給學生參與聽、說、讀、思的語文實踐。第4自然段的讀中想象、導讀質(zhì)疑,第5自然段的配樂美讀與拓展練習,都落在實處,加深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并在積累的基礎上得到了運用。
最后我想談談教學過程。整節(jié)課以“為什么以《山中訪友》為題”展開閱讀,《山中訪友》這一題目本身,既蘊含著作者的情感,又體現(xiàn)著表達上的特點。我相信,整整一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不僅僅是解決了一個問題,更重要的,是在閱讀的過程中,體會到了作者那份熱愛大自然的深情,感受到了作者獨特的語言表達形式。這也正是我上這一課的初衷。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