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六年級上冊《安塞腰鼓》教學案例
一、朗讀比賽引發的疑問
學校每月舉行的朗讀比賽在即,我讓學生自己準備朗讀材料,卻沒想到班上有一半的人選擇了《安塞腰鼓》。雖然《安塞腰鼓》我已經讓學生預習過了,但是《安塞腰鼓》是劉成章寫的一篇詩化散文,語言激動昂揚,酣暢淋漓、大氣磅礴,而且大量運用排比、反復的修辭手法,表現安塞腰鼓氣吞山河的場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這篇課文是很適合朗讀,但學生能弄懂文章的優美語言與文章思想內容的內在關系,能讀出安塞腰鼓的蕩氣回腸嗎?我懷著這樣的疑問走進了課堂。
二、思考的浪花層層疊起
上課伊始,我先讓學生自己把課文有感情地朗讀了一下,學生讀得很努力,但聽上去仍是干巴巴的。我告給學生要想把課文讀好,必須要把文章思想內涵理解透徹。我便用多媒體播放了安塞腰鼓的表演錄像,讓學生看了錄像后再次朗讀課文,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預習體會提出問題,深入理解文章思想。于是學生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地一來了:
老師,我們應如何理解“觀眾的心也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老師,“它使你驚詫于那農民衣著包裹著的軀體,那消化著紅豆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可以釋放出那么奇偉磅礴的能量!”這句話我們應如何去分析它,這種“奇偉磅礴的能量”指的是什么?
老師,“當它戛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以致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了。”這句話中的“它”和“她”一樣嗎?分別指什么?又如何去讀好它?
……
一切都在我的預料之中。要讀懂《安塞腰鼓》的確不易。但是,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卻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的催化劑。因而,我首先肯定了學生的認真朗讀和積極思考的學習方法。指出他們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忽視了語言形式與文章內容的完美統一,以致未能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要想深入課文深處,我提示學生:要繼續揣摩課文語言、探究文章內容,可以從地域、歷史、文化、生命、情感、力量等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去尋索和讀懂文章語言、內容的思路。
學生若有所悟,進入到解讀課文、研討問題的情境之中。
三、朵朵浪花撞出重重高潮
“老師,我覺得,中華民族總喜歡在勝利之時舞起腰鼓。”學生太聰明了!竟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準確推斷出結論。我在欣喜的同時,不露聲色地追問:“作者通過安塞腰鼓想贊美什么?”這時,學生情緒高漲了,思維激活了,思路開闊了。片刻,學生發表見解了:
“觀眾的心也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我是這樣理解這句話的;生命的力量震撼人心,人物被這種力量所感染,似乎融入到這種情境之中,躍躍欲試。與視覺效果產生共鳴。)
“它使你驚詫于那農民衣著包裹著的軀體,那消化著紅豆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可以釋放出那么奇偉磅礴的能量!”
(也許很多人認為,黃土地的農民已被歲月的風霜、土地的貧瘠折磨得喪失了生氣,但實際上他們渾身卻充滿了生命的力量,也就是“奇偉磅礴的能量”,這種力量是振奮人心的,是值得稱頌的。)
“當它戛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以致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