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保衛戰教學實錄
六、小結
1、這里沒有淚水,只有汗水;這里沒有柔軀,只有鐵骨;這就是我們的子弟兵,這樣的子弟兵,你們會忘記嗎,人民會忘記嗎,祖國會忘記嗎?
2、你想對我們這些英勇的子弟兵說些什么嗎?
3、在98年的大江保衛戰中,犧牲了許多子弟兵,讓我們牢牢記住他們的名字。
“98抗洪”那驚天動地的一幕:簰洲灣,1998年8月1日晚,廣空高炮某團225營官兵在這一夜與滔滔洪水展開了一場殊死搏斗,高建成、楊德勝、馬斐、惠偉為、岳福勇等17名官兵英勇犧牲。他們用年輕的生命在浪尖上鑄成了17座永久的豐碑。
媒體播放描述:那些為了人民的利益無私奉獻,流血奉獻的英雄們,就如同一座座不朽的豐碑,永遠留在世人的心中。
4、是啊,一雙雙眼睛都關注著98年的那個夏天,不僅僅是你、我、他,所有人都不會忘記,我們再一起來讀讀這句話。
5、引導學生再次有感情朗讀:大江,永遠銘記著1998年的夏天,銘記著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七、欣賞歌曲《為了誰》
最后,讓我們在著名歌唱家祖海的歌聲結束這堂課。
集體評議:
從總體上看,教案《大江保衛戰》的教學思路還是非常清晰的:圍繞:“大堤搶險、錚錚鐵漢、勇救群眾”三個場景通過影片畫面來感受人民子弟兵的高大形象,通過文本語言來感悟人民子弟兵的可貴精神。由于教者為學生語言文字的理解提供了可視性的畫面,讓他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人物品質的難能可貴,所以在品字朗讀時學生還是能夠深入其里,讀出自己的理解來。只是在導入時為了將學生的注意力放到——1998年這場特大洪澇災害上,教者特地作了這樣一個過渡:“課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讓人刻骨銘心。”然后將課文的最后一小節放在上課伊始,并提問:“大江為何銘記著1998,銘記著人民子弟兵?”她以這樣的倒敘入課也可以看出是精心設計的,只是給人冗長,拖沓之感,沒有盡快切入。而且大家研究課文以后,一致認為根據本課的課文內容也不需要采取這樣的方式,所以建議開頭要修改,盡量簡潔些。
個人反思:
今天只是剛剛定了個初稿,簡單過了一下教學的基本環節,感覺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推敲和斟酌:課件還不完善,對學生的指導和點撥還有點流于形式,導致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還欠透徹。認真聽取了備課組成員的評析以后也認識到開頭的導入存在問題,當初確實有點想給大家創造點亮點的思想,故意將最后一節放入導語,現在經大家提醒才發現真有點畫蛇添足的味道。其實語文教學并不需要一些花架子,不需要一些不切實際的鋪墊,而我正是鉆了這個牛角尖,看來接下來是得重新審視我的“開頭”,畢竟構建好一堂課的頭很重要。
大江保衛戰(二)
一、復習課文,回顧整體
1、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仍舊和時光老人回到那難忘的1998年,和人民子弟兵一起深入抗洪第一線,打響這氣壯山河的大江保衛戰,請你們用朗讀來表達你們的參與熱情。學生齊讀課題。
2、圍繞“戰”字,請同學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從課題入手,從整體入手,復習課文,是簡潔而有效的。】
二、創設情境,引入學習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