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保衛戰教學實錄
總結:這魚水似的深情,人民群眾怎能忘記?萬里長城作證,巍巍大地作證,人民子弟兵永遠是矗立在人民心中的豐碑。我們將永遠銘記1998年的夏天,永遠銘記——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齊讀第六小節。最后,讓我們把一首贊美英雄的歌送給他們。
五、課外延伸
課文學完了,你有沒有被解放軍偉大的抗洪精神深深打動?課后以《給抗洪戰士的一封信》為題寫一封信,把你對他們的崇敬之情表達出來。
集體評議:
針對第一次試上的反思和評析對教案作了一些修改和調整,特別是導入,給人一目了然、直奔中心的感覺。教師正確地理解了教材,在教學語言的過渡中,恰當地處理了三個場面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在感動之余還發展了思維,這是本篇教學設計最大的成功之處。此外,多媒體的運用也適時、適量,渲染了與課文一致的教學情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在小組學習后接下來進行的組際交流時,卻因為教師的一句話,:“同學們,現在來交流一下,哪些場景讓你感受很深呢?”把學生的合作熱情就此扼殺,使合作學習戛然而止。合作學習相對的就是個體學習,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后,結果在組際交流時又將學生拉回到個體學習狀態,這難道不是穿合作學習的“新鞋”走個體學習的“老路”嗎?所以千萬不能讓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為求熱鬧而采用這種學習方式,語文課堂還是該以實實在在的教學為基點。
個人反思:
在設計“搶險大堤”這段重點部分時我曾反復思考,是讓學生自由讀文、找句、品讀呢?還是同桌一起學習或是小組一起討論?最終采取小組成員一起讀,一起找,一起談感悟這樣一種先行交流的形式,自認為這樣參與的面會更廣一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更高一些,就是忘了在交流匯報時還是走了老路:“哪些地方讓你最感動?”是的,我已經將小組合作忘掉了,其實請孩子起來交流時應該代表的是整個小組成員的感受,如有不完善的地方,其他組員大可補充,、緊隨其后的感悟朗讀可以是個體的,也可以是小組一起,也許這樣就更能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聆聽意識。后來仔細想想,在處理“勇救群眾”這一板塊時我采用了同桌學習,在交流時我確實邀請了同桌一起朗讀,但在談體會時也未能免于俗套。看來還有許多環節經不起細細的推敲,還得不斷完善。
大江保衛戰(三)
一、復習課文,回顧整體
1、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仍舊和時光老人回到那難忘的1998年,和人民子弟兵一起深入抗洪第一線,打響這氣壯山河的大江保衛戰,請你們用朗讀來表達你們的參與熱情。學生齊讀課題。
2、圍繞“戰”字,請同學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從課題入手,從整體入手,復習課文,是簡潔而有效的。】
二、創設情境,引入學習內容
同學們,是的,98年那年夏天接連不斷地大暴雨使滾滾長江變成了一條暴怒的巨龍。沿江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了嚴重的威脅。讓我們一起來親身感受一下那場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澇災害吧!
1、放錄像
過渡:在這萬分危急的關頭,幾十萬解放軍官兵——日夜兼程,朝著——大江挺進,他們和幾百萬人民群眾一起打響了氣壯山河的——大江保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