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教學反思
麋鹿教學反思
《麋鹿》是一篇科普說明文,主要介紹了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文章結構清晰,語言質樸,在樸實的說明中注入濃濃的情趣。但是課文中蘊含的科普知識與科學精神常常成為教學目光關注的焦點,而被忽略的往往是“語文”。作為一篇語文教材,《麋鹿》的語言訓練點究竟在哪里呢?
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體,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把學生領進“語言的家園”,而“人文性”的教學目標是融合在“語言訓練”的實踐之中的。因此,我認為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積累運用、表達和寫作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為此在教學中我主要設計了“著重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樣一個教學環節。
課后習題3明確指出:“默讀課文,想一想你已經了解了麋鹿的哪些知識,然后學著講解員的樣子說說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
這是對本課教學目標的一個友情提醒。反思語文教學的歷史與現狀,“啞巴語文”與“斷肢語文”的確讓人尷尬,這一友情提醒對于學生的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在語文教學中給學生“說”的機會,培養學生“說”的能力,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說”對于“寫”是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的,能說會道的學生一般來說寫作能力也較強,這已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
那么在這一課中如何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呢?
首先,對課文內容必須“心如明鏡”。對麋鹿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等甚至都要達到“了如指掌”的地步。只有腦子里拎得清,才能嘴巴里說得清。
其次,依據教材豐富的語言材料,學生通過朗讀內化課文的語言。在教學中,我們僅僅讀通讀順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讀出隱藏在這些知識背后的情感。所以,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我建議你們再用心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讀著讀著,你是否高興了?悲傷了?痛苦了?憂慮了?憤恨了?同情了?生氣了?感動了?驚訝了?把你有體會的地方做上記號吧。”如果讀書時不能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不能與作者同喜同悲,講述時做到“口若懸河、滔滔不絕”,這是絕對不可想象的。
再次,要善于創設“當講解員”的情境,激發學生說的興趣。創設情境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到“說”是一種內心的需要,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我讓學生結合課外收集的資料,學著講解員的樣子,說說麋鹿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并評選最佳優秀講解員。學生積極性很高,在說的基礎上更加深刻的體會到麋鹿是珍貴動物,認識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從而增強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最后,還要依據提綱、展開想象、變換角色、適度創造,方法不拘一格,貴在有效,目標是全體學生的“流暢表達”。如果我們的學生都具備“出口成章”的能力,我們的語文教學該是多么的出色啊!于是我又補充道:“如果你愿意把自己當作麋鹿來介紹,用麋鹿的口吻來介紹你的長相、生活習性和生活環境以及你們家族的傳奇經歷,一定會更有意思!”話音剛落,我果然看見了孩子們的眼中閃現了亮光,笑容再次綻放,教室里小手如雨后春筍般竄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