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教學反思(精選4篇)
麋鹿教學反思 篇1
《麋鹿》以簡潔的語言和豐富的內容,層次清晰地介紹了珍稀動物麋鹿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敘述了它們歷經磨難終于回到祖國的坎坷命運,體現了我國政府對于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視。
對于這樣的說明文,《語文課程標準》也在階段目標中提到,要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這篇課文內容簡單,條理清楚,如果只是一味地由教師引導學習,學生很有可能會索然無味。只有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探究的熱情,學生才會真正走進文本,感受方法,提升思想,實現三維目標。基于以上的認識,我覺得《麋鹿》的課堂應該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課堂。正好語文《補充習題》上有兩份表格,非常適合孩子通過閱讀課文后進行自主填寫。表格如下:1.課文第三小節具體描寫了麋鹿的哪些特點? 具體方面 特點 2. 時間 傳奇經歷 感受 3000多年前 漢朝以后 1865年 1900年 1967年 1986年 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先默讀課文,自主填寫表格,然后再集體交流。這樣,學生在自學的時候有了很多的靜思默想的時間,所以在交流的時候就比較有條理,說得比較充分。絕大部分學生能夠踴躍發言,一改平日里寥寥無幾的舉手。可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是相當重要的。在學生交流的時候隨機進行朗讀指導,探討說明方法的運用,談談自己的感受,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麋鹿教學反思
《麋鹿》是一篇說明文,文章結構清晰,語言質樸,學生對麋鹿各方面的知識產生較大的興趣。這樣,在課堂中加入質疑的環節就顯得猶為重要。讀這樣的說明文,我們可以在短時間內知道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在課堂中,我們分小組對這些內容進行了分析和講解,并對文章中的字詞進行透徹的理解,指導學生弄明白麋鹿的外形特征,為什么是鹿科動物中獨一無二的,可以讓學生結合圖片找到這些特點。麋鹿生活的環境也比較特別,它的生活習性決定了它的外貌特征,在課堂上,同學們針對這點進行分析和理解,掌握麋鹿生活習性和外形特征的共通性。在上課之初,我意識到我的課堂少了孩子們的朗朗書聲,有的時候備課時明明設計了讀書環節,上課時還會忘記,總覺得不知道什么時候讓孩子們讀書。過多的時間放在了分析理解內容上,卻忽略了理解應建立在充分讀書的基礎上。這樣學生才會對文本加深理解,讓學生開始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講解起來也會很順利。
然而,我們僅僅知道這些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讀出隱藏在這些知識背后的情感。所以,我讓學生再用心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讀著讀著,我是否高興了?悲傷了?痛苦了?憂慮了?憤恨了?同情了?生氣了?感動了?驚訝了?把你有體會的地方做上記號。此外我還組織學生觀看了《麋鹿》的課件,然后讓學生根據課件的內容來談談自己對麋鹿故事的體會,這么做后,或許是課件太好看了,結束后學生有些意猶未盡;或許是語言太優美了,學生有些“望而生畏”,教室里的氣氛并不熱鬧;怎么辦?就讓這個環節草草收場?我有些懊惱了,忽然腦海靈光一閃,換一種方式試一試?讓這個活動更貼近他們的生活與心靈!于是我又補充道:“如果你愿意把自己當作麋鹿來介紹,用麋鹿的口吻來介紹你們家族的傳奇經歷,一定會更有意思!”話音剛落,我果然看見了孩子們的眼中閃現了亮光,笑容再次綻放,教室里小手如雨后春筍般竄了出來!
對于麋鹿的傳奇故事,有很多可以感悟的地方,于是我設計了討論探究的題目,讓學生在這個環節盡情的暢所欲言,講內心想說的話都表達出來,同學的表現很活躍,也能積極的配合老師,總的來說,這節課算是可以基本完成教學任務,要說是一節精彩的課,還需要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的反思自己,更要多努力學習。
麋鹿教學反思
之前我教這一課時,讓學生讀課文,說說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這次看到了蔣老師的教學實錄,感覺眼前一亮,于是便搬來模仿。而蔣老師先巧妙地給學生一個參照物——馴鹿圖,先讓學生觀察,然后讓學生在“文字”中求證:它究竟是不是麋鹿。這等于給學生一個“誘餌”,“誘”他們去觀察,“誘”他們積極主動地去讀書。“這種發自學生內在的需要”——“我”要弄清它究竟是不是麋鹿,這種“需要”驅動他們去讀書——“我”一定要好好讀書,要在課文中找到答案。“老師建議你們不要討論,自己獨立觀察、尋找、辨析。”蔣老師的提醒,意在為學生營造了一個靜靜的讀書“場”,一個細細品味的“場”,一個靜靜思考的“場”,可以想象當時是一幅多么動人的場景:孩子們時而睜大眼睛盯著“馴鹿圖”,時而一字一句地讀課文,蹙眉凝思。這樣的“靜”定能生“慧”:學生的觀察是細致入微的,學生的論證是有理有據的。“最是沉靜最熱烈,語無聲處聽驚雷。”這樣的課堂與時下多為“喧囂”的課堂相比,有“悠然見南山”的妙不可言。
如果說給學生一個“誘餌”,“誘”學生讀書,讓語文味、兒童味漸漸彌漫開來,那么讓學生充當講解員、高級講解員、翻譯等角色則讓語文味、兒童味更濃。蔣老師這樣的安排有梯度的:讓學生當講解員,解說麋鹿的主要特點;當高級講解員,從容應對參觀者提出的有關麋鹿的問題;讓學生當翻譯譯幾句古文。難度一步步加深,但始終咬定了“語言”沒放松。教師創設富有挑戰性的多個情境,其“醉翁”之意不在“角色”,而在乎“語言”,在乎“思維”也。這是一個不斷激勵學生認真讀書、積累語言、活化語言的過程,也是是一個鍛煉學生膽識、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過程。濃濃的語文味、兒童味在這“解說”、“翻譯”中盡顯,而“抓住事物的特征去描述”這一描述方法的滲透如“春雨潤物”顯得無痕。正如蔣老師在課上所言:“是啊,讀書不能死讀書啊,要活學活用。同學們,記住,描寫一樣事物,要抓住它的特點來寫。”
對于麋鹿傳奇的經歷這一部分,蔣老師處理得很大膽,在老師配合幻燈片范讀課文有關段落后,讓學生聽了麋鹿傳奇經歷之后,自由發問老師。這樣的“自由”會滋生出許多“神奇”。孩子的小腦袋瓜子里裝滿了各種各樣的問題。而這種思考、發問恰恰是最可貴的。
特級教師張康橋說:語文教學要走向發展“兒童可能性”,而思考正是兒童的可能性的家。一個人語文素養的內核是其精神生命的品質,而它的標志就是“思考力”……不關注獨立思考的語文教學,只能是一種“寄生的教育”,無法培養出學生完整的品性和健全的大腦。由此可見蔣老師的大智慧。這種民主、寬松的“土壤”,該有多少好奇的種子在萌發呀!學生的問題涉及戰爭、涉及環保,大多直抵人心、切中要害,引人深思。而教師時而直接回答學生的提問,時而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比如:“為什么其他地方的麋鹿相繼死去,而英國的麋鹿卻生長良好?”這一問題的解決。教師讓學生結合課文推測:貝福特公爵是什么樣的人、烏邦寺動物園是什么樣的環境中巧妙地解決了問題,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已悄悄地將善良、愛的種子播撒在學生的心田。
麋鹿教學反思 篇2
圍繞著“自主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在學生學習麋鹿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這方面,我要求學生通過閱讀獨立完成所出示的學習任務。在了解麋鹿的傳奇經歷時,我讓學生圍繞著“麋鹿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這個問題展開小組合作。
整節課的設計思路是非常清晰的,教學方法的運用也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課堂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機會,尤其是一些后進生的踴躍參與,更是讓我感到欣慰。因為這是一節研究課例,孩子們也許出于集體榮譽的考慮,他們都能認真聽課,積極發言,也都能說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一些在常態課上從不主動發言的孩子,這次,也勇敢地舉起了自己的手。
自從接任這個班以來,學生上課發言不積極已經眾所周知。學校很多老師都了解這些情況,而且,這個班的孩子喜歡“人云亦云”,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也是難得一見,而且總是表現在個別學生身上。這節課,孩子們反常的表現也讓我抓到了教育的契機,更讓我看到了希望,使我不再認為孩子們的沉悶成為定性,這是完全有轉機的。我想,我應該在調動孩子們發言、激發他們參與課堂的興趣方面,在另辟捷徑,想別人不敢想,做別人不能做的,突破陳舊的方法觀,給學生一些富有新意的更貼近學生實際讓他們喜聞樂見的課堂。
讀書以來,也多少學到了些理論,從學生的發展規律到語文學科主要任務的把握上,都有所收獲。但真正運用到課堂,卻并非始建簡單易行的事情。讀書憶很容易,理解一些理論也不算多難的事情,但要把這些理論收獲有效地運用到課堂教學實際中,對我來說,還學要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尋求方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這句話,不致被我說過多少遍,也多少想到過一些頗為幼稚的方法,而今,一些方法在學生身上已經成為過去,已經成為老生常談,已經不能起到它應有的作用了。在這兒,我想說,教學方法處于不斷的更新中,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更沒有可以運用一輩子的方法,不斷地結合學生實際,不斷地推陳出新,才是課堂教學的出路。
麋鹿教學反思 篇3
麋鹿教學反思
《麋鹿》是一篇科普說明文,主要介紹了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文章結構清晰,語言質樸,在樸實的說明中注入濃濃的情趣。但是課文中蘊含的科普知識與科學精神常常成為教學目光關注的焦點,而被忽略的往往是“語文”。作為一篇語文教材,《麋鹿》的語言訓練點究竟在哪里呢?
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體,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把學生領進“語言的家園”,而“人文性”的教學目標是融合在“語言訓練”的實踐之中的。因此,我認為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積累運用、表達和寫作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為此在教學中我主要設計了“著重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樣一個教學環節。
課后習題3明確指出:“默讀課文,想一想你已經了解了麋鹿的哪些知識,然后學著講解員的樣子說說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
這是對本課教學目標的一個友情提醒。反思語文教學的歷史與現狀,“啞巴語文”與“斷肢語文”的確讓人尷尬,這一友情提醒對于學生的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在語文教學中給學生“說”的機會,培養學生“說”的能力,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說”對于“寫”是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的,能說會道的學生一般來說寫作能力也較強,這已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
那么在這一課中如何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呢?
首先,對課文內容必須“心如明鏡”。對麋鹿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等甚至都要達到“了如指掌”的地步。只有腦子里拎得清,才能嘴巴里說得清。
其次,依據教材豐富的語言材料,學生通過朗讀內化課文的語言。在教學中,我們僅僅讀通讀順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讀出隱藏在這些知識背后的情感。所以,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我建議你們再用心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讀著讀著,你是否高興了?悲傷了?痛苦了?憂慮了?憤恨了?同情了?生氣了?感動了?驚訝了?把你有體會的地方做上記號吧。”如果讀書時不能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不能與作者同喜同悲,講述時做到“口若懸河、滔滔不絕”,這是絕對不可想象的。
再次,要善于創設“當講解員”的情境,激發學生說的興趣。創設情境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到“說”是一種內心的需要,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我讓學生結合課外收集的資料,學著講解員的樣子,說說麋鹿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并評選最佳優秀講解員。學生積極性很高,在說的基礎上更加深刻的體會到麋鹿是珍貴動物,認識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從而增強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最后,還要依據提綱、展開想象、變換角色、適度創造,方法不拘一格,貴在有效,目標是全體學生的“流暢表達”。如果我們的學生都具備“出口成章”的能力,我們的語文教學該是多么的出色啊!于是我又補充道:“如果你愿意把自己當作麋鹿來介紹,用麋鹿的口吻來介紹你的長相、生活習性和生活環境以及你們家族的傳奇經歷,一定會更有意思!”話音剛落,我果然看見了孩子們的眼中閃現了亮光,笑容再次綻放,教室里小手如雨后春筍般竄了出來!
“大家好,你們知道嗎?我曾經可是姜子牙的坐騎,你們的老祖宗們稱呼我‘四不像’,知道為什么嗎?……”
“同學們,你們好!我們在我們美麗的家園——大豐自然保護區,這里非常適合我們生活,因為這里……”
精彩的發言在繼續,望著孩子們興奮的臉龐,我欣慰,我們的教學不就是為了他們的笑容嗎?
這樣的反思是否恰當?不得而知,但我知道,只要不斷的反思自己,更多努力學習,我的教學水平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我很希望得到同行們的批評、指點!
《麋鹿》教學反思
《麋鹿》這篇課文介紹了我國珍稀動物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體現了國家對保護野生動物的高度重視。通過本課的教學主要讓學生了解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增強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圍繞這個重點,我設計讓學生搜集資料,初步認識麋鹿,課堂上抓住你知道了麋鹿的什么來教學。補充閱讀有關的保護野生動物的資料,讓學生意識到了保護動物的重要性。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覺得達到了這一教學目標。學生通過學習麋鹿,讀有關的閱讀材料,意識到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也了解了麋鹿的外形、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學生課堂上聽講的都很認真,讀課文正確、流利,聲音也很洪亮,回答問題也比較到位。
唯一感到不足的是:課堂氣氛沒有學其他課文時活躍,可能是說明文本身的文體特點不容易調動學生的熱情吧。
《麋鹿》教學反思
《麋鹿》介紹了關于麋鹿的知識,是一篇說明文。本文語言簡潔,條理清晰,內容豐富,層次清楚,在樸實的說明中注入濃濃的情趣。根據《語文課程標準》“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的要求,我讓學生在反復閱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練習講解中明白文章要點即麋鹿的外形特點,掌握文中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從而加深感悟,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如何利用這個例子,引導學生在35分鐘內既能對課文形成整體的感悟,又能使教學過程更為扎實、有效呢?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去感悟課文所說明的內容,我根據課文的特點,主要采用了“激趣導入設境——整體感知內容——理解奇特外形——了解說明方法——拓展延伸練講”五個步驟進行教學,達成了教學目標。
一、在激趣導入設境環節中,我給同學們猜謎語,看課件,創設濃郁的學習氛圍,激起學生們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在整體感知內容時讓孩子們自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要求:讀準生字的字音,認清字形,邊讀邊想,讀懂主要詞語并讓他們對麋鹿的奇特外形和傳奇經歷有個初步的了解。
三、“理解奇特外形、了解說明方法”是本文的教學重點,為了幫助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我讓學生自主的品詞、品句、品讀、合作、交流,明白麋鹿奇特的外形即“四不像”— 角似鹿,面似馬,蹄似牛,尾似驢。在精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時,通過抓住“麋鹿的體重可達250千克左右,角型是鹿科動物中獨一無二的——站著的時候,個枝尖都指向后方。它的尾巴也是鹿科動物中最長的。它的尾巴之所以長,是因為要在沼澤環境中驅趕蚊蠅。它的蹄子寬大,行動迅速敏捷。它們還經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潛游和覓食”的主要內容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找畫,歸納出這段文字主要通過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的方法從“體重、角型、尾巴、蹄子、毛色”來說明麋鹿的奇特外形。我自始至終讓學生個別讀,自主找畫,小組討論、自由發言,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使課堂成了他們學習的演練場,讓他們在課堂上盡情地發言,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就給予肯定,培養他們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還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四、在拓展延伸環節中,我讓學生結合課外收集的資料,學著講解員的樣子,說說麋鹿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并評選最佳優秀講解員。學生積極性很高,在說的基礎上更加深刻的體會到麋鹿是珍貴動物,認識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增強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五、不足之處:教學中只有平常而實在的教學環節,枯燥而真實的過程,缺少亮點;由于平時很少使用課件,所以操作不夠熟練,課件不能很好的為課堂服務,出現的時機不是很恰當;教學從第一自然段過渡到第二自然段的時候很唐突,過渡語沒能認真設計。可這樣過渡:黃海灘涂氣候溫和,林茂草豐,這里生活著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麋鹿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請同學們自讀第二自然段。
麋鹿教學反思 篇4
《麋鹿》教學反思
《麋鹿》是一篇說明文,這篇課文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珍稀動物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讓學生從小懂得保護珍稀動物。對于這樣的說明文,《語文課程標準》也在階段目標中提到:“要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我認為如果只是一味地由教師引導學習,學生很有可能會索然無味。只有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探究的熱情,學生才會真正走進文本,感受方法,提升思想,實現三維目標。基于以上的認識,我覺得《麋鹿》的課堂應該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課堂。
在教學麋鹿外形特點部分,我主要要求學生自主探究來學習。比如找一找文中哪些依據說明圖中的鹿不是麋鹿。學生通過自學,能夠很容易的找出依據,并且認識麋鹿的外形特點——奇特。
在教學傳奇經歷這一段,因為文章比較長,因此采用了小組合作方式。先小組分工學習,然后完成表格。旨在培養學生合作與抓住有效信息的能力,從而來實現長文短教。其次,依據教材豐富的語言材料,學生通過朗讀內化課文的語言。在教學中,我們僅僅讀通讀順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讀出隱藏在這些知識背后的情感。所以,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我建議你們再用心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讀著讀著,你是否高興了?悲傷了?痛苦了?憂慮了?憤恨了?同情了?生氣了?感動了?驚訝了?把你有體會的地方做上記號吧。”如果讀書時不能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不能與作者同喜同悲,講述時做到“口若懸河、滔滔不絕”,這是絕對不可想象的。
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首先在麋鹿外形與習性上面花了大量的時間,因為我學設計時考慮的不夠周全,以及對學生學情的把握不當,使教學這一部分上面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其次,在學生合作填表格部分,時間也安排了太長,導致最后無法保證隨文練筆的正常進行,草草收場。以后的教學中,一定要吸取這次的經驗,在上課之前估算了每一部分大概的用時,以保證課堂的效率。
雖然這次的課堂很不理想,但我會在每一次挫折中越挫越勇,不斷地成長。
《麋鹿》教學反思
《麋鹿》是一篇說明文,主要介紹了我國珍稀動物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體現了國家對保護野生動物的高度重視,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野生動物的思想感情。
一、教學中有以下幾點較為成功:
1、理念新穎,緊扣文本,凸顯主題
根據教材特點,我設計了“引領學生在探究中思考與發現”這一教學主題,通過反復深入的研讀課文,力求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和感悟,突現文本的扎實解讀;力求在真實的質疑探究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力求在樸實的教學流程中,落實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能夠引領學生在探究中思考與發現,在閱讀中感悟,在表達中創造。
2、教學環節設計充滿趣味,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課的精彩設計彌補了說明文語言平時枯燥的不足。其中讓學生“看圖讀文辨麋鹿”這一環節充滿了童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家都爭先恐后地參與學習活動,課堂氣氛也達到了高潮,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3、精心設計,整合教材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主動參與,課堂上我十分注重學習的自主性,問題的開放性,師生交流體現民主和平等,體現課堂生活的真實、自然。其中最突出的亮點為“麋鹿的傳奇經歷”的教學,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寫傳奇經歷的?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概括麋鹿的傳奇經歷并畫出示意圖。這樣在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中使認識更深入,學習更有效。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是有效的,高效的,也能體會到課堂上彌漫著創新的氣息,如本節課中設計的讓學生談自己的情感體驗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了對學生個性化閱讀的重視,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探究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4、教學手段靈活,多媒體的運用優化了課堂教學
通過圖片、視頻的有機結合,使本課課件制作精美,多媒體生動形象、適時的演示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大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二、教學中的不足之處:
盡管教學中能夠緊扣主題施教,較好地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但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1、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沒有落到實處。
這可以說是本節課最大的缺憾。由于本課是一篇說明文,語言比較平實,不容易讀出感情來,因此課堂上過分重視了學生探究解疑的學習活動,而忽略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使有感情的朗讀流于形式,沒有很好地落實。
2、課堂節奏的掌握還有待提高。
總之,對教材的充分研讀是課堂教學的基礎,我會繼續努力,讓課堂教學更精彩!
《麋鹿》教學反思
教學完《麋鹿》,反思的時候我忽然對教學對話又有了一些認識。
對話是課堂教學的部分過程,也就是說教學過程并非每一個環節都是用了對話的方式,也不需要每一個環節都用對話的方式進行。對話的內容、目的、方式、進程等,主要是由教師主導的。這些因素,教師還可以預設。
例如《麋鹿》一課(蘇教版六a上),同樣的內容——麋鹿的外形、生活習性、神奇的經歷,可以教簡單的內容(知識性地了解麋鹿,學會生字詞,讀讀課文),可以教中等難度的內容(不僅了解知識性內容,還知道作者怎么寫的,學習部分寫作方法),還可以教學生最難理解的內容(生活習性和麋鹿外形的關系,寫傳奇經歷的作用,麋鹿命運與祖國命運的關系等)。這些是由教師根據學生具體情況選擇和決定的。我的選擇是中間者。因為采用對話的方式,是為了學生更主體地學懂內容,而學習的內容和目標是教師預設的,因此說對話的目的是由教師主導的。對話的內容、方式、進程等,是由教師主導的,也是這個理由。
本課我教的內容是:麋鹿的外形描寫,描寫的順序和層次,寫傳奇色彩目的是為了突出神奇。第三部分的內容涉及的時間跨度大,麋鹿的經歷復雜,學生要深究,會花費很多課堂時間,對學生語句表達能力的訓練點似乎也不是很好找。但是可以讓學生懂得怎么將習作寫得吸引人。這在實際作文的構思中會有較大引導作用,屬于開拓學生最近發展區作用的內容。而前面一些內容是直接有益于學生習作能力提高的練習。
教學寫作的順序是讓學生讀完課文中外形描寫之后通過對話實現的。以下是片斷:
師:馬騁遠,你能介紹一下麋鹿外形上的特點嗎?
生:麋鹿角似鹿……面似馬……尾似驢……蹄似牛。
師:不夠順暢,那是因為對麋鹿外形的介紹順序不是很明白,請大家分析一下,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寫它的外形的?
生:是按照角、面、尾、蹄,從前到后,從上到下的順序來寫的。
師:是的。這是寫作介紹動物人物的基本方法,也是我們應該培養的語文基本素養。同學們在寫作的時候,不要提筆的時候就忘記了。再請大家練習說一遍。
生:麋鹿角似鹿,面似馬,尾似驢,蹄似牛。
描寫有層次的教學,我抓住了介紹麋鹿的生活習性這一段,在介紹繁殖能力的時候,將雄麋鹿的角生長情況介紹得很清楚。“兩歲長角,六歲長成。”但是,角的形狀,在上一個自然段寫麋鹿的外形特點中就有介紹,為什么不在那時候一起介紹呢?
生:這里是介紹麋鹿的小時候,上面是介紹成年鹿的情況。
師:這有什么不一樣呢?
生:這是重點講生長情況,上面師介紹成年鹿角。
師:上面是介紹麋鹿角的特點。這里是介紹麋鹿的生長發育情況。說的是兩種情況,因此分開寫。可見,作者的寫作層次很清。
理解傳奇經歷的時候,我總覺得沒有什么好教的,就是一個經歷,一個故事。琢磨的結果是,寫經歷是為了進一步突出麋鹿的神秘特點,增強文章的可讀性。于是讓學生注意時間和麋鹿數量的那些數據,懂得一個故事大概。讓后探討這部分內容的寫作目的。
教完之后覺得還是挺滿意的。一篇文章可以教學的語言訓練點是很多的,針對我班學生寫作順序、層次不夠清楚,寫作時對方法的運用不夠自覺的特點,將這兩點作為相對重要的內容來教,是目中有人的做法。時間也顯得緊繃繃。
但是,當看到別的設計,看到教參上的提示:教傳奇色彩中具體內容,分3000年前,1865年,1900年,1967年,讓學生理清課文內容后,進行講解,我覺得教得粗糙了。
再思考覺得那樣的教法也值得分析。也許那樣教,學生是很容易理解的,也會省力一些,對于內容的了解也多一些。但是,教的時間可能會多花一些,課時就會更加緊張。
從以文為本的角度,那樣教是更加“文本”的。通過講解,練習學生的表達能力。但是從時間角度,從學生寫作理念角度教,應該取我的教法。
不管怎樣,不同于我的教法又告訴了我一個道理:教師覺得簡單的內容,學生卻未必簡單。看似簡單的內容,卻是學生提高朗讀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的好材料。教師要選好練習的點。
以后教學的時候就是要看學生的需要。一個重在知曉寫作目的;一個重在練習具體的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