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教學反思
《麋鹿》以簡潔的語言和豐富的內容,層次清晰地介紹了珍稀動物麋鹿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敘述了它們歷經磨難終于回到祖國的坎坷命運,體現了我國政府對于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視。
對于這樣的說明文,《語文課程標準》也在階段目標中提到,要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這篇課文內容簡單,條理清楚,如果只是一味地由教師引導學習,學生很有可能會索然無味。只有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探究的熱情,學生才會真正走進文本,感受方法,提升思想,實現三維目標。基于以上的認識,我覺得《麋鹿》的課堂應該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課堂。正好語文《補充習題》上有兩份表格,非常適合孩子通過閱讀課文后進行自主填寫。表格如下:1.課文第三小節具體描寫了麋鹿的哪些特點? 具體方面 特點 2. 時間 傳奇經歷 感受 3000多年前 漢朝以后 1865年 1900年 1967年 1986年 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先默讀課文,自主填寫表格,然后再集體交流。這樣,學生在自學的時候有了很多的靜思默想的時間,所以在交流的時候就比較有條理,說得比較充分。絕大部分學生能夠踴躍發言,一改平日里寥寥無幾的舉手?梢,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是相當重要的。在學生交流的時候隨機進行朗讀指導,探討說明方法的運用,談談自己的感受,一切都是水到渠成。麋鹿教學反思
《麋鹿》是一篇說明文,文章結構清晰,語言質樸,學生對麋鹿各方面的知識產生較大的興趣。這樣,在課堂中加入質疑的環節就顯得猶為重要。讀這樣的說明文,我們可以在短時間內知道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在課堂中,我們分小組對這些內容進行了分析和講解,并對文章中的字詞進行透徹的理解,指導學生弄明白麋鹿的外形特征,為什么是鹿科動物中獨一無二的,可以讓學生結合圖片找到這些特點。麋鹿生活的環境也比較特別,它的生活習性決定了它的外貌特征,在課堂上,同學們針對這點進行分析和理解,掌握麋鹿生活習性和外形特征的共通性。在上課之初,我意識到我的課堂少了孩子們的朗朗書聲,有的時候備課時明明設計了讀書環節,上課時還會忘記,總覺得不知道什么時候讓孩子們讀書。過多的時間放在了分析理解內容上,卻忽略了理解應建立在充分讀書的基礎上。這樣學生才會對文本加深理解,讓學生開始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講解起來也會很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