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的海練習設計
閱讀材料:(見全文)
設計意圖:
39課《煙臺的海》一文形象地描繪了煙臺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觀和煙臺人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生活。課文以總分的結構,分述部分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了煙臺的海一年四季迥然不同的景色,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備課中,我就感覺到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能指導學生進行讀寫結合的好材料。
這篇課文可以讓學生學習的地方很多,如果都作為重點,難免會出現“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況,讀寫結合的重點不突出,反而收效不理想。由于課文的脈絡清晰,是學生學習布局謀篇的好材料,所以,我確定了“仿照課文段落結構,設計讀寫結合的練習”的主題。
練習設計:
學習這篇課文的段落結構并復習學習過的《海濱仲夏夜》、《頤和園》的段落結構。然后仿照其中的一種段落結構形式寫一篇寫景的作文。
操作說明:
在設計讀寫結合語言訓練題時,可以分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學習《煙臺的海》一課的段落結構。在閱讀課文后,指導學生理清課文的脈絡,并且在板書時列出了這篇課文的結構——
第一段:煙臺有一份獨特的海上景觀。(總)
第二段:煙臺的海很凝重。
煙臺的海很輕盈。
煙臺的海很浪漫。 (分)
煙臺的海充實和忙碌。
第三段:煙臺的海是一幅畫,是一道背景,是一座舞臺。(總)
第二步,復習學習過的不同段落結構的課文。在復習時,再出示同樣是寫景的課文,但是與《煙臺的海》結構不一樣的課文,組織學生一起討論。
《海濱仲夏夜》(時間順序)
第一段:夕陽落山不久,天邊出現了晚霞。
第二段:天空的霞光漸漸淡了下去,天空中出現了啟明星。
第三段:夜色加濃,城市各處的燈火陸續亮了起來。
第四段:月亮上來了,人們在沙灘上活動。
第五段:夜已經深了,人們漸漸停止了活動。
《頤和園》第二段(地點轉移的順序)
1、進了頤和園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了有名的長廊。
2、“我”來到了萬壽山腳下,仰望萬壽山。
3、登上萬壽山,“我”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
4、從萬壽山下來,“我”觀賞美麗的昆明湖。
經過了這樣的復習,學生對同一類文章可以用不同的段落結構去布局謀篇有了認識,并且在討論和交流中對不同的段落結構的形式進一步鞏固學習,對自己在實踐中恰當運用做好了鋪墊。
第三步,以讀仿寫,設計理解和表達的訓練練習。
經過了學習和復習后,學生對于為文章布局謀篇有了更直觀的認識,也為學生自己為自己的習作布局謀篇打下了基礎。于是,讓學生用上自己覺得最合適的段落結構形式,寫成一篇文章。
補充資料:
(見有關課文)
學生習作:
寒假游三亞亞龍灣
今年寒假,爸爸帶我們全家來到三亞游玩。在上海還是寒冷的冬天,這里卻是炎炎的夏日。我們迫不及待地換上夏裝,蹦著跳著跟著爸爸媽媽前往亞龍灣,去看我向往以久的美麗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