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教學反思
然而,我們僅僅知道這些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讀出隱藏在這些知識背后的情感。所以,我讓學生再用心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讀著讀著,我是否高興了?悲傷了?痛苦了?憂慮了?憤恨了?同情了?生氣了?感動了?驚訝了?把你有體會的地方做上記號。此外我還組織學生觀看了《麋鹿》的課件,然后讓學生根據課件的內容來談談自己對麋鹿故事的體會,這么做后,或許是課件太好看了,結束后學生有些意猶未盡;或許是語言太優美了,學生有些“望而生畏”,教室里的氣氛并不熱鬧;怎么辦?就讓這個環節草草收場?我有些懊惱了,忽然腦海靈光一閃,換一種方式試一試?讓這個活動更貼近他們的生活與心靈!于是我又補充道:“如果你愿意把自己當作麋鹿來介紹,用麋鹿的口吻來介紹你們家族的傳奇經歷,一定會更有意思!”話音剛落,我果然看見了孩子們的眼中閃現了亮光,笑容再次綻放,教室里小手如雨后春筍般竄了出來!
對于麋鹿的傳奇故事,有很多可以感悟的地方,于是我設計了討論探究的題目,讓學生在這個環節盡情的暢所欲言,講內心想說的話都表達出來,同學的表現很活躍,也能積極的配合老師,總的來說,這節課算是可以基本完成教學任務,要說是一節精彩的課,還需要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的反思自己,更要多努力學習。
麋鹿教學反思
之前我教這一課時,讓學生讀課文,說說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這次看到了蔣老師的教學實錄,感覺眼前一亮,于是便搬來模仿。而蔣老師先巧妙地給學生一個參照物——馴鹿圖,先讓學生觀察,然后讓學生在“文字”中求證:它究竟是不是麋鹿。這等于給學生一個“誘餌”,“誘”他們去觀察,“誘”他們積極主動地去讀書。“這種發自學生內在的需要”——“我”要弄清它究竟是不是麋鹿,這種“需要”驅動他們去讀書——“我”一定要好好讀書,要在課文中找到答案。“老師建議你們不要討論,自己獨立觀察、尋找、辨析。”蔣老師的提醒,意在為學生營造了一個靜靜的讀書“場”,一個細細品味的“場”,一個靜靜思考的“場”,可以想象當時是一幅多么動人的場景:孩子們時而睜大眼睛盯著“馴鹿圖”,時而一字一句地讀課文,蹙眉凝思。這樣的“靜”定能生“慧”:學生的觀察是細致入微的,學生的論證是有理有據的。“最是沉靜最熱烈,語無聲處聽驚雷。”這樣的課堂與時下多為“喧囂”的課堂相比,有“悠然見南山”的妙不可言。
如果說給學生一個“誘餌”,“誘”學生讀書,讓語文味、兒童味漸漸彌漫開來,那么讓學生充當講解員、高級講解員、翻譯等角色則讓語文味、兒童味更濃。蔣老師這樣的安排有梯度的:讓學生當講解員,解說麋鹿的主要特點;當高級講解員,從容應對參觀者提出的有關麋鹿的問題;讓學生當翻譯譯幾句古文。難度一步步加深,但始終咬定了“語言”沒放松。教師創設富有挑戰性的多個情境,其“醉翁”之意不在“角色”,而在乎“語言”,在乎“思維”也。這是一個不斷激勵學生認真讀書、積累語言、活化語言的過程,也是是一個鍛煉學生膽識、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過程。濃濃的語文味、兒童味在這“解說”、“翻譯”中盡顯,而“抓住事物的特征去描述”這一描述方法的滲透如“春雨潤物”顯得無痕。正如蔣老師在課上所言:“是啊,讀書不能死讀書啊,要活學活用。同學們,記住,描寫一樣事物,要抓住它的特點來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