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教學反思
《麋鹿》教學反思
《麋鹿》是一篇說明文,這篇課文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珍稀動物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讓學生從小懂得保護珍稀動物。對于這樣的說明文,《語文課程標準》也在階段目標中提到:“要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我認為如果只是一味地由教師引導學習,學生很有可能會索然無味。只有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探究的熱情,學生才會真正走進文本,感受方法,提升思想,實現三維目標。基于以上的認識,我覺得《麋鹿》的課堂應該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課堂。
在教學麋鹿外形特點部分,我主要要求學生自主探究來學習。比如找一找文中哪些依據說明圖中的鹿不是麋鹿。學生通過自學,能夠很容易的找出依據,并且認識麋鹿的外形特點——奇特。
在教學傳奇經歷這一段,因為文章比較長,因此采用了小組合作方式。先小組分工學習,然后完成表格。旨在培養學生合作與抓住有效信息的能力,從而來實現長文短教。其次,依據教材豐富的語言材料,學生通過朗讀內化課文的語言。在教學中,我們僅僅讀通讀順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讀出隱藏在這些知識背后的情感。所以,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我建議你們再用心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讀著讀著,你是否高興了?悲傷了?痛苦了?憂慮了?憤恨了?同情了?生氣了?感動了?驚訝了?把你有體會的地方做上記號吧。”如果讀書時不能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不能與作者同喜同悲,講述時做到“口若懸河、滔滔不絕”,這是絕對不可想象的。
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首先在麋鹿外形與習性上面花了大量的時間,因為我學設計時考慮的不夠周全,以及對學生學情的把握不當,使教學這一部分上面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其次,在學生合作填表格部分,時間也安排了太長,導致最后無法保證隨文練筆的正常進行,草草收場。以后的教學中,一定要吸取這次的經驗,在上課之前估算了每一部分大概的用時,以保證課堂的效率。
雖然這次的課堂很不理想,但我會在每一次挫折中越挫越勇,不斷地成長。
《麋鹿》教學反思
《麋鹿》是一篇說明文,主要介紹了我國珍稀動物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體現了國家對保護野生動物的高度重視,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野生動物的思想感情。
一、教學中有以下幾點較為成功:
1、理念新穎,緊扣文本,凸顯主題
根據教材特點,我設計了“引領學生在探究中思考與發現”這一教學主題,通過反復深入的研讀課文,力求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和感悟,突現文本的扎實解讀;力求在真實的質疑探究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力求在樸實的教學流程中,落實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能夠引領學生在探究中思考與發現,在閱讀中感悟,在表達中創造。
2、教學環節設計充滿趣味,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課的精彩設計彌補了說明文語言平時枯燥的不足。其中讓學生“看圖讀文辨麋鹿”這一環節充滿了童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家都爭先恐后地參與學習活動,課堂氣氛也達到了高潮,教學效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