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教學反思
“大家好,你們知道嗎?我曾經可是姜子牙的坐騎,你們的老祖宗們稱呼我‘四不像’,知道為什么嗎?……”
“同學們,你們好!我們在我們美麗的家園——大豐自然保護區,這里非常適合我們生活,因為這里……”
精彩的發言在繼續,望著孩子們興奮的臉龐,我欣慰,我們的教學不就是為了他們的笑容嗎?
這樣的反思是否恰當?不得而知,但我知道,只要不斷的反思自己,更多努力學習,我的教學水平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我很希望得到同行們的批評、指點!
《麋鹿》教學反思
《麋鹿》這篇課文介紹了我國珍稀動物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體現了國家對保護野生動物的高度重視。通過本課的教學主要讓學生了解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增強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圍繞這個重點,我設計讓學生搜集資料,初步認識麋鹿,課堂上抓住你知道了麋鹿的什么來教學。補充閱讀有關的保護野生動物的資料,讓學生意識到了保護動物的重要性。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覺得達到了這一教學目標。學生通過學習麋鹿,讀有關的閱讀材料,意識到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也了解了麋鹿的外形、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學生課堂上聽講的都很認真,讀課文正確、流利,聲音也很洪亮,回答問題也比較到位。
唯一感到不足的是:課堂氣氛沒有學其他課文時活躍,可能是說明文本身的文體特點不容易調動學生的熱情吧。
《麋鹿》教學反思
《麋鹿》介紹了關于麋鹿的知識,是一篇說明文。本文語言簡潔,條理清晰,內容豐富,層次清楚,在樸實的說明中注入濃濃的情趣。根據《語文課程標準》“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的要求,我讓學生在反復閱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練習講解中明白文章要點即麋鹿的外形特點,掌握文中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從而加深感悟,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如何利用這個例子,引導學生在35分鐘內既能對課文形成整體的感悟,又能使教學過程更為扎實、有效呢?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去感悟課文所說明的內容,我根據課文的特點,主要采用了“激趣導入設境——整體感知內容——理解奇特外形——了解說明方法——拓展延伸練講”五個步驟進行教學,達成了教學目標。
一、在激趣導入設境環節中,我給同學們猜謎語,看課件,創設濃郁的學習氛圍,激起學生們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在整體感知內容時讓孩子們自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要求:讀準生字的字音,認清字形,邊讀邊想,讀懂主要詞語并讓他們對麋鹿的奇特外形和傳奇經歷有個初步的了解。
三、“理解奇特外形、了解說明方法”是本文的教學重點,為了幫助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我讓學生自主的品詞、品句、品讀、合作、交流,明白麋鹿奇特的外形即“四不像”— 角似鹿,面似馬,蹄似牛,尾似驢。在精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時,通過抓住“麋鹿的體重可達250千克左右,角型是鹿科動物中獨一無二的——站著的時候,個枝尖都指向后方。它的尾巴也是鹿科動物中最長的。它的尾巴之所以長,是因為要在沼澤環境中驅趕蚊蠅。它的蹄子寬大,行動迅速敏捷。它們還經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潛游和覓食”的主要內容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找畫,歸納出這段文字主要通過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的方法從“體重、角型、尾巴、蹄子、毛色”來說明麋鹿的奇特外形。我自始至終讓學生個別讀,自主找畫,小組討論、自由發言,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使課堂成了他們學習的演練場,讓他們在課堂上盡情地發言,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就給予肯定,培養他們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還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