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語文作文輔導:怎樣模仿
怎樣模仿 作文是創造性思維的產物,好的作文一定要有好的創意。我們不提倡抄襲、簡單的模仿、人云亦云——“照葫蘆畫瓢”。但是,積極的模仿、創造性地模仿、通過模仿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照瓢畫葫蘆”,卻是我們所提倡的。它是中學生(特別是寫作能力暫時不高的同學)提高寫作能力的好的方法之一。“瓢”和“葫蘆”比較,葫蘆是難畫的,但是畫葫蘆可以從瓢上得到啟發,從瓢的形狀、顏色想到葫蘆的形狀、顏色,從死的瓢想到活的葫蘆,進而想到葫蘆的枝蔓、花朵、葉子,可以畫出一幅活生生的葫蘆圖來。這個假設的例子,就是一個積極模仿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畫者就有創新,但也有模仿。 模仿,是人類學習知識、增長才干的一個基本技能。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是在模仿越劇的一些曲調基礎上創作的,日本的一些新的工業技術就是在模仿美國和其他國家的一些技術基礎上發展的。回憶我們小的時候學說話、學走路、學穿衣,一直到學寫字、學騎車、學滑冰,有誰離開過模仿呢?所以,我們在學習作文時,不要害怕別人說自己模仿,同學們買來那么多作文選,讀了那么多課文、范文,完全可以大膽地模仿,以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我們曾經讀過孫博宇寫的《做飯》(見附文1)一文,以后金釗又寫了《第一次為媽媽做飯》(見附文2)。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兩篇作文,我們會發現,這兩篇作文有相似之處:材料相似,都是寫自己第一次做飯,人物都是媽媽和“我”,行文的語言口氣也相似。但是能不能說金釗抄襲或者簡單模仿了孫博宇的作文呢?不能。首先,金釗作文的情節是媽媽生病了,自己為媽媽做飯,與孫博宇的不同;由此進一步分析,金釗作文的主題就比孫博宇的深了一步,除了通過做飯體會到媽媽平時做飯的不容易之外,還增加了懂得了關心媽媽的內容。如果說,金釗模仿了孫博宇的作文,那他就是積極的模仿,這是值得表揚的(但是,金釗作文在語言上仍然沒有孫博宇的那一篇好)。 那么,我們怎樣來練習積極的模仿呢? 首先,要會閱讀,能夠找到所要模仿的作文的優點。有一個故事說的是古代一位姑娘看見西施很美,她想模仿西施,使自己也很美,但是她沒有找到她可以學習到的西施的真正的優點,而是模仿西施生病時皺眉的樣子,結果不但不美,別人看起來,反而更不受看了。(這個故事老師忘記了它的名字,請大家來想一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模仿別人,首先要找到自己可以學到的別人的真正的優點。讀了一篇好文章,要知道好在哪?哪一點對自己啟發最大?哪一點適合于自己去模仿?“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要逐漸地看出越來越多的文章的“門道”,把作文與閱讀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積極地模仿好的文章。 模仿可以由淺到深,由字詞句到篇章。在擴寫人的智慧的那篇童話故事時,我們事先讀過一篇范文,范文的最后引用了明代劉基的一句話:“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有的同學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引用了這句話,只要引用得當,不是照搬范文,就是可以的。我們在閱讀中,遇到了精彩的語言、句子,可以把它記下來,在自己作文時加以模仿使用。比如有的文章描寫某一景物的語言很好,在你的作文中寫到類似的景物時,就可以模仿、引用。但是要注意,一定要為你的作文所用,讓人感到引用的恰到好處,與其他語言是有機結合的,不能讓人感到是硬“粘”上去的一塊,而不是“長”出來的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