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傘下的城市》教案
教學目標:1. 學習比較的說明方法。
2. 思考科學技術改變環境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利弊問題。
教學重點:
學習比較的說明方法,并能比較閱讀《地球媽媽給我的信》等文章。
教學難點:
思考科學技術給人類的利弊問題。
教學準備:
收集閱讀科學技術給人類的利弊的相關資料。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策略說明
一、揭示課題
1.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有一座城市要用一把傘蓋起來,你相信嗎?
板書:巨傘下的城市
想象這把巨傘會是怎樣的。
2. 交流。
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探究欲望。
二、研讀討論巨傘給城市的利弊
1. 在美國的威努斯基小城的巨傘是怎樣撐開的呢?
2. 作者是怎樣把巨傘的構造說明清楚的?
3. 這頂巨傘給城市帶來的是什么呢?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說明清楚的?
4. 那么巨傘到底好不好?
5. 歸納:人類具有創造的偉力,但也應盡可能避免科技帶來的負面效應。
⑴閱讀3、4小節,了解巨傘的構造。
⑵畫一幅巨傘圖,體會列數據的說明方法。
⑶閱讀4、5小節,了解巨傘給人們帶來的利弊。體會比較的說明方法。
⑷小組討論:運用科學改變環境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利弊。
⑸交流。
在了解巨傘的構造及利弊后,使學生體會到人類具有創造的能力,同時也應盡可能避免科學技術帶來的負面效應。
三、拓展閱讀,自選探究小課題
1. 推薦閱讀篇目。
2. 提出課題研究要求。
⑴自主閱讀《地球媽媽給我的信》、《能長草的混凝土》、《黏和傷口的“萬能膠”》。
⑵確立研究小課題。
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進一步體會科技給人類的利弊。
教后感:
語文學習中的學科縝合
“二期”課改特色之一是體現學科的縝合,于是出現了《新綜合科學》、《生命科學》等前所未有的學科。但我認為學科縝合的另一層意思是在以前人們觀念中的一門學科,如語文、數學、英語教學中,融入其他學科、其他領域的知識,如在語文教學中,人們使用計算機,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這就是體現了語文學科和計算機學科的縝合。在二期新教材的實際教學中,我發現要體現語文教學中的學科縝合,語文教師必須肯鉆研教材,肯動腦學習一些其他學科的知識,并且肯善于把語文學習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如《屋內旅行記》中就涉及到了許多科學知識。而本課中有一句話“3600萬平方米的小城”,那“3600萬平方米”到底有多大?是怎樣一個概念?我就先請教數學老師,估算出這樣一個圓的半徑,然后在課堂上與同學一起做這個計算題時就胸有成竹了。通過估算同學們對這3600萬平方米的小鎮有了較直觀的感受,其實小鎮并不小,在這樣的小鎮上空架一頂巨傘,真是奇跡!這樣的學科縝合是不是有利于學生對文章主旨的把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