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案例
生:我覺得肖邦當時的動作也非常感人,比如:“鄭重、回首、疾馳”,他怕再走慢一點,自己就沒有勇氣離開祖國了,所以,他再回首最后看一眼自己的祖國,趕緊疾馳而去。
師:你們真是肖邦的知音啊,你們不僅讀懂了課文文字,而且讀懂了肖邦的心!肖邦雖然人離開了祖國,但他的心卻緊系祖國!就在他離開祖國的那幾天,華沙爆發了反抗沙俄統治的起義,唉,可惜,失敗了。你知道肖邦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是什么反映嗎?
生:(紛紛情不自禁地讀下面的第三自然段)
生:他很傷心,我從“悲憤欲絕“中讀出來的,他傷心地都快絕望了。
生:他還寫出了《革命進行曲》,那催人奮起的旋律,表現了波蘭人民的吶喊和抗爭!(生捧著書讀道)
師:是啊,雖然他不能親自上戰場,可是他把音樂作為武器,用音樂激起千千萬萬人的斗志!正如聶耳譜寫的《義勇軍進行曲》永遠鼓舞中國人民奮勇前進!
生:(全體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國歌)
師:(和學生一起唱起來,在歌聲中與肖邦的情感產生了共鳴!)
師:肖邦就這樣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讓我們一起讀第四自然段,說說從中你又讀懂了什么?
生:我讀懂了肖邦“沒有了時間的概念”是因為他所有的時間都用在音樂中了。
生:我從中讀懂了他不分白天黑夜都在工作。
師:是啊,他客居法國18年,寄人籬下18年,疲勞加憂憤,使他過早地在異鄉與世長辭了。
生:(滿懷感情地讀最后一段)
師:讀到這,你最想說什么?
生:我感到太可惜了,才39歲,這么年輕,這么有才華的音樂家就這樣帶著亡國之恨離開了我們。
生:我敢說,肖邦肯定死不瞑目!他還沒有最后看一看自己的祖國啊。
生:我終于懂了,為什么肖邦要“緊緊握著”姐姐的手,“喃喃”地不停地叮囑姐姐把他的心臟帶回祖國了,生不能在自己的祖國,那是他畢生的遺憾啊,所以,死后靈魂一定要回去!
師:(深吸一口氣,深情地說)我們深信,路德維卡一定會完成弟弟的遺愿,一定會把肖邦的心帶回波蘭—他的祖國!只有躺在祖國的懷抱里,肖邦的心才會感到溫暖啊!我想,通過今天的學習,大家一定會永遠銘記這顆偉大的愛國之心的!
教后反思:
和學生一起學完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竟然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被一個長眠在異國他鄉,靈魂卻渴望回歸祖國的一顆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動了。我深信學生們和我一樣也一定會有或多或少的感動。 上課時,我首先抓住“不得不”,從課內課外獲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憤中離開祖國的不得已。又抓住“送別”場面,引導學生整體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從肖邦的神態、動作中體悟他滿懷愛國之心、報國無門、遠走他鄉的無奈和憂憤,當然還有一份對祖國的不舍。
這樣,順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異國他鄉用音樂作為武器、拼命工作、憂憤而死的生活經歷,就能理解肖邦對祖國至死不渝的熱愛和眷戀。讀到最后,一種惋惜之情油然而生。 教材是死的,而文字應該是活的,教師應是靈動的,這是我的一課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