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教學反思
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教學反思
《魯濱遜漂流記》是一部經典的小說。運用這篇小說打動孩子,走進孩子的心,讓孩子們學會生存,是在教學中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上課伊始,首先讓學生了解:這是一本怎樣的書?因此讓學生去查資料,或看看這本書。為上好這一課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在讀前六個自然段后,引導學生找出爺爺的題詞中的話:“這是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又找到了爸爸的題詞:“教我們學會生存的書””還從課文中找到了:“真是一本三代相傳的書””。找到這三句話,為的是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作好鋪墊。
“在荒蕪人煙的孤島上,魯濱遜獨立生活28年,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議的事啊!同學們,你能想象嗎?請仔細閱讀課文8—12自然段,聯系課文內容,想想魯濱遜在荒島上會遇到哪些困難?”注意引導學生開動腦筋想象當時的情景,練習說一說。
在教學這一段時,我讓學生通過閱讀魯濱遜的生存方式,來想象他曾經遇到過哪些困難。這樣,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他們小組合作學習,仔細研究交流內容,有根據地想象出他曾經沒有飯吃,沒有地方住,沒有衣服穿……再聯系課文得知他是如何解決了這些問題。這樣,課堂教學變得自然、有效。
為了讓學生了解作者有什么樣的感受,再次讓學生通過朗讀課文,進一步感受魯濱遜是一個探索者,一個發明家,一個善于創造性勞動的人。我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理解了笛福的名言“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接著,我引導孩子們回歸前文,引讀道:難怪爺爺說——生讀:這是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難怪爸爸說——生讀:這是教我們學會生存的書;難怪我說——生讀:等我有了兒子,我就把這本書再傳給他。
孩子們,我們僅僅傳的是一本書嗎?
學生回答,我們傳的是一種精神、一種無畏、一種冒險、一種進取的精神。討論女孩子要不要讀這本書。正因為小說已經深入人心,后面的教學才能順利地進行,才能讓文章學得有滋有味。
最后引導學生:“那么,如果你要將書傳給你們的孩子時,你會在書上寫些什么呢?”學生寫完之后的交流讓我感動。
為了不斷的引導學生去發現書中的內容,我進行了課外的延伸,大家共讀一本書,然后交流讀書的收獲。學生對這本書的理解很深刻了。
《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教學反思
“簡單”,這是蘇教國標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最后一篇課文《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初讀課文,覺得它的簡單在于:(1)與前三篇《小草和大樹》《輪椅上的霍金》《生命的林子》這三篇文章不同,本文似乎沒有歌頌偉大的人物,也似乎沒有十分難懂的哲理。(2)文章結構條理清晰,讓我一讀就一下子了解到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繼而就思考:這樣的文章該如何設計教學過程?似乎淺顯易懂,似乎沒也什么地方值得細細探究的!帶著疑惑,我再一次細細閱讀課文,隨著對作者楊紅櫻的進一步了解,對《魯濱迅漂流記》的閱讀,又翻閱了教學參考用書,又上網瀏覽了相關教學輔助資料,才逐漸改并了最初對它的認識。它很不“簡單”:(1)它是一篇文中文,是楊紅櫻作品《男生日記》中主人公吳緬的一則日記。它除了是一則日記之外,還是一篇優秀的讀書筆記。(2)楊紅櫻創作本文,是借孩子的口向孩子們推薦好書,這樣更容易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孩子們樂于接受。想到這兒,我豁然開朗,除了把教學重點放在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之上,還應該滲透讀書方法的指導。所以,我的教學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適當拓展故事內容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課本涉及故事內容出發,引導學生質疑,如主人公魯濱迅如何種植大麥和水稻,如何救下星期五?他后來又是如何離開孤島的?請正在閱讀或已經閱讀本書的同學相機介紹。因為開學初就布置了對本書的閱讀。所以,很多學生都躍躍欲試,介紹得眉飛色舞,眉開眼笑。其他同學聽得也津津有味。從他們的表情我可以看出他們對這些讀過書的同學無比羨慕。相信他們課后也一定會去主動閱讀這本書。(2)欣賞名言以指導讀書方法。在師生共同品析本文的名言的基礎上,我又出示了我自己在讀書過程中發現的名言,讓學生品讀理解。相機啟發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但要讀懂故事的內容,還要學會用慧眼發現佳句,并把自己的讀書感悟寫下來。要在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閱讀,不能只滿足于對故事的了解。(3)領悟送書目的以獲得人生啟示。提出探究性問題:為什么爺爺把書贈給爸爸,爸爸又把書贈給我呢?聯系課文第一部分爺爺和爸爸寫在扉頁上的文字,讓學生同桌討論。引導學生了解其實一家三代之間并不只是在傳遞一本書,而且還在傳承一種精神:學會生存,學會堅強,學會面對困難不畏懼。這本書真的有么大的作用嗎,在本書中你還會有怎么樣的收獲,就請學生課后認真閱讀,還可以與讀過的同學互相交流讀書心得!教學本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全班學生都能津津有味地聽講,真正地跟著我走進了課文,走進了魯濱迅,使他們能在快樂的課堂氛圍中迸生了濃濃的閱讀興趣,也收獲了閱讀的方法。最大的遺憾是在學完本文之后的一個階段,沒有及時和學生開展《魯濱迅漂流記》的讀書交流會。反思寫到這里,突然又冒出一個不“簡單”:楊紅櫻真是個不簡單的作家,她總是以看似淺顯易懂的文字,講述的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故事,卻能給孩子們帶來不簡單的收獲,她真正做到了深入淺出。這難道不是我們課堂教學所要學習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