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海拾貝(精選14篇)
詩海拾貝 篇1
詩海拾貝 活動一 搜集詩歌
活動目的:
1.了解古今中外詩人創作的優秀詩歌。2.讓學生從詩歌里得到美的熏陶。
活動重難點:通過閱讀報刊、書籍以及采訪等途徑,搜集詩歌。
活動過程
第一課時
一、再次共同閱讀“詩海拾貝”中的6首詩歌。
1.分小組感情誦讀這6首詩。
2.這幾首詩都是圍繞著一個什么主題?
吟詠大自然美好風光。
二、和學生一起回顧一下中國詩歌從古至今的變化。
(1)什么是古代詩歌: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
①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學生稍作了解。
②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學生稍作了解。
(2)什么是現代詩:
①按照作品內容的表達方式劃分:敘事詩和抒情詩。。
②按照作品語言的音韻格律和結構形式分:格律詩、自由詩和散文詩。
三、在此基礎上確定搜集詩歌的方法和形式
1.小組討論。
2.得出結果:采用閱讀報刊書籍、采訪、上網查找等形式。
3.組內分工,形成書面。
第二課時
一、利用校園資源開展活動。
1.分組利用圖書館、網絡教室等信息渠道搜集詩歌。
2.搜集到后,用本子記錄下來。
二、利用課余時間采用多種形式繼續搜集并記錄。
活動二 整理詩歌、欣賞詩歌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對搜集到的詩歌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了解詩歌的豐富性。
2.學會讀懂古詩和欣賞詩歌的方法,激發學生對詩歌的熱愛。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整理詩歌,給詩歌分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詩海拾貝”中的6首詩歌。
1、自由朗讀這6首詩歌。
2、小組交流討論這6首詩歌的特點。(明白這幾首詩的共同點──內容都是描寫自然景物的)
3、學生分小組展示自己所搜集的詩歌。
4、組內誦讀這些詩歌,討論:詩歌除了可以按內容分類,還可以按哪些方面來分類?
5、師生交流歸納:(可以按內容分: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山水田園詩、關于秋天的詩、關于春天的詩……
可以按題材分:山水詩、邊塞詩、思鄉詩、詠物詩……
可以按形式分:格律詩、自由詩……
按體裁分;童話詩、寓言詩、散文詩……
按國家和作者分:外國詩、中國詩
按創作方法分:詩歌、民歌或童謠
按時間分:古代詩、近代詩、現代詩、當代詩)
二、學習整理詩歌,將詩歌分類
1、小組學生在組內將自己搜集的詩歌進行分類整理
2、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分類。
類別 詩歌的題目 作者 3、將自己分類整理好的詩歌交流交流。4、師生交流:每一小組選一代表匯報小組的整理情況,并展示。5、小組補充資料,補充搜集一些詩歌。第二課時教學內容:學習欣賞詩歌,推薦自己喜愛的詩歌教學過程:一、學習欣賞詩歌1.學生自讀《給詩加“腰”》,思考:蘇小妹給詩加的“腰”好在哪里?2.讀了這篇課文,你了解了有關詩歌的哪些知識?3.你在課余生活中還知道哪些有關詩歌的故事?能交流一下嗎?4.組內學習《詩中的“秋”》,交流:怎樣欣賞、理解詩歌?(重點是學會明詩意和悟詩情)5.討論:你還了解哪些有關詩歌的知識?6.師生交流。二、推薦“我最喜愛的詩歌”(詩歌推薦活動) 詩歌 作者 推薦理由
推薦人:
2.學生填表,并在小組內交流,相互補充。
3.交換朗讀自己喜愛的詩歌。
4.說說自己喜愛的理由。
5.欣賞詩歌(教師推薦)
6.教師推薦書目:《唐詩鑒賞辭典》、《宋詞鑒賞辭典》、《毛澤東詩詞鑒賞》等
活動二 自己動手寫詩
活動內容
1.閱讀《致老鼠》《爸爸的鼾聲》,知道生活中處處有詩歌。
2.嘗試寫詩。
一、復習導入
1.師:同學們,近段時間以來,咱們在詩歌的海洋中拾到了許多美麗的貝殼,了解了許多關于詩歌的知識,誰能談談自己前一段活動的收獲?(預設:)
2.在大家的心目中,詩歌是那樣神奇,那樣美好,詩人是那么的了不起,可今天老師想給大家介紹兩首你們的同齡人寫的詩,你一定會對詩產生不一樣的感受。
二、自讀《致老鼠》《爸爸的鼾聲》
1.你欣賞哪首詩?為什么?
(預設:生:我喜歡《致老鼠》,因為作者把討厭的老鼠想象成了人來寫,很有趣。
生:我喜歡《爸爸的鼾聲》,作者很會想象,把爸爸的鼾聲比作了火車開動的聲音。)
2.讀了這兩首詩,你受到了什么啟發?(預設:我知道寫詩并不是那么神奇的事,我們也可以學著寫。寫詩就是寫平時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3.教師小結: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詩歌,只要我們有一顆童心,能夠大膽想象,錘煉語言,就可以寫出有趣的童詩。
三、補充詩歌,讓學生欣賞。將下面的詩歌復印給學生,在小組里讀一讀,交流交流寫作方法。
巧用比喻;妙用擬人;運用夸張;運用假設。
四、你喜歡哪首詩,就試著學它寫一寫,注意想象要大膽,語言要精煉,表達出自己的情感。
五、在小組里交流你寫的詩,聽聽同學的看法,再改一改。
六、小組推薦優秀詩作全班交流。
三、小結
詩海拾貝 篇2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詩海的浩瀚,感受詩歌的魅力,激發學生搜集、整理、誦讀、欣賞詩歌,增強對詩歌的興趣。
2、通過認真閱讀提供的相關閱讀材料,回憶積累的詩歌,從中受到啟發,選擇專題。
3、制定適合實際的活動計劃。活動計劃中要安排好搜集和欣賞詩歌、給詩歌分類、舉行詩歌朗誦回的活動時間,確定小組中每一個成員的分工。
課前準備:
1、學生利用工具書理解閱讀材料中古詩詞的意思。
2、教師準備課件,相關表格。
教學重點:確定適合自己的研究專題,制定切合實際的實踐計劃。
教學難點:激發熱愛詩歌的情感和開展綜合性學習的強烈愿望。
板書設計:
內容
寫景詩、送別詩、愛國詩……
發展
詩經—唐詩—宋詞—元曲—現代詩
地域
中國詩 外國詩
……
……
詩海拾貝
教學過程:
第一板塊:走近詩歌,激發探究詩歌的興趣
1、談話:詩歌是文學寶庫中的瑰寶。我國的古典詩詞是歷代先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歷經歲月淘洗,保留下來的語言的精華,直到今天這些作品仍然影響著我們的語言表達。
當我們欣賞美如畫卷的西湖時,會想起蘇軾的詩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當我們望著從高高的懸崖上直掛下來的瀑布時,就會情不自禁吟誦起了李白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
當我們回憶起濃濃的母愛時,就會自然的想起孟郊《游子吟》中的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可以說,沒有源遠流長的經典詩文,就沒有當代漢語的多姿多彩。
4、揭題:幾年來,我們學校一直都在開展經典詩文誦讀活動,同學們也積累了不少的詩歌。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第六單元課文《輕叩詩歌的大門》,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在詩歌的海洋里,暢游拾貝殼!揭題:詩海拾貝
第二板塊:瀏覽材料,初探詩歌門路
1、自由瀏覽“詩海拾貝”中的6首詩歌
首先,請大家一起走進課本p100—105頁,讓我們共同閱讀“閱讀材料里的6首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吧。
2.你對哪首詩歌感興趣?了解到哪些相關的知識?
3、交流,師相機指點
l《詩經·采薇》
關于詩經。
(1)時間:《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已經有兩千多年詩歌的歷史了。
(2)詩作:《詩經》收集了305篇詩歌,你還知道《詩經》其它的詩歌嗎?
《關雎》(節選)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句式:《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
(4)小結:《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對中華語言文學的影響可謂源遠流長。課外可找些其中的作品來誦讀。
詩海拾貝 篇3
我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從古至今涌現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許多偉大的詩人。在這詩歌的王國中,李白是那顆最璀璨的星星,對于李白,你知道多少?歲月悠悠,彈指一揮,觸摸那盛唐的塵土,在詩的世界里走進李白,走進那月色纏繞的低頭思故鄉;走進那影像疊重的對影成三人;走進那放浪江面的直掛云帆寄滄海的李白的心靈深處.叩響他的靈魂之門,感受他的心中丘壑!在浮華與金錢交織的霓虹燈的世界里,爾虞我詐之風吹得我們迷茫在生命不名一錢的彷徨世界.然而,凝望盛唐之雨,擲地之音讓我發現了生命的價值,生命的重量,生命的長存.他揚帆出海,他凝望煙云廬山,他蕩舟湍流之處.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瀑布之壯美把他的心凝接于瀑布自由迸裂的一剎那,鑲嵌在心的最深處.流水不羈,任意東西,心的包袱得以解脫,發黑的葡萄才露出一點光澤,霜白的頭發才搖曳黑的光輝.李白把生命的真正的意義定格在自由自在的秀麗山水畫卷里,不讓污濁的泥淖玷污高潔的靈魂.也許他在物質上很窮,然而精神之上他卻超越了眾人,尋得一方凈土安放自己的心靈.在山與水的交映下,諦聽兩岸猿聲啼不住,想象朝辭白帝彩云間,放歌輕舟已過萬重山.水的靈動,帶走了心的疲勞;山的厚重,增加了生命的重量。
十月六日、七日,我與我們學校的幾位老師,在教導主任李婷翠老師的帶領下,前往昆明參加了《中國教育學會名師教育教學研討會》,在學習期間,聆聽了專家們帶來的優質課,以及他們對教育教學教學理論更深層次的理解,受益匪淺,特別是孫雙金校長的情智教育理念讓我感觸頗深,隨著《走進李白》的聆聽,我也享受著“詩意語文”的無限魅力教育。孫老師首先由李白是詩仙、酒仙引出本課主題“李白是仙”;再由杜甫《飲中八仙》及詩中所蘊藏的故事,讓學生認識李白作為酒仙的一面;然后帶學生學習《望廬山瀑布》,并與唐朝徐凝《廬山瀑布》對比,并引入蘇東坡《戲徐凝瀑布詩》,從中體會李白詩的極度夸張和浪漫想象;接著又帶學生學習了《夜宿山寺》和《秋浦歌》;最后通過李白以詩答湖州司馬的故事,總結李白詩仙的特點。
對這節課,許多老師和專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確實,通過這節課我們可看到孫老師幽默風趣的語言,深刻嚴謹的治學態度,豐厚的文化底蘊,勤奮鉆研的精神,詩意的語文課堂教學藝術……但每每回味這節課,總有別樣的感覺揮之不去,那就是,《走進李白》是孫老師的,而不是學生的,也不是聽課老師的。
這節課是古詩欣賞課,目的是讓學生欣賞李白詩中非凡的夸張和超人的想象力,及由此顯示出的磅礴氣勢,從而體會李白詩的“仙風傲骨”。聽了課以后,我覺得孫老師是在帶著我們欣賞李白的詩,但更多的感覺是我們在欣賞、享受孫老師的研究成果,欣賞、享受孫老師本人
這個專題能否讓我們的學生來完成呢?我就不妨就嘗試一下,剛好,六年級第六單元教學內容為詩海拾貝,讓學生搜集是整理詩,讓我們學生來完成《走進李白》。第一步,布置學生利用互聯網或到書店、圖書館等尋找收集李白的詩;第二步,讓學生復習其中已經學過的李白的詩,引導學生學習未接觸過的但通過老師幫助能理解的詩;第三步,分組羅列李白的詩,一組集中反映李白詩的極度夸張和浪漫想象,一組集中反映李白詩的常人情感,讓學生進行比較,從中發現李白詩的特點,感知李白的性格特征;第四步,引導學生交流總結。課前我設計了預習生成單:1.、對于“詩仙”李白,你了解多少,查找資料,把想與同學交流的寫下來;2、李白的詩你最喜歡哪首,誦一誦,寫下來,并說說為什么喜歡?3、誦讀時你眼前浮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呢?寫寫吧4、你是怎樣理解這首詩的?5、李白的詩你還搜集了哪些,寫下來,和同學一起分享。并且,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我是這樣制定的:a類 :通過教學,使學生更深刻的認識李白,了解李白:b類: 通過對李白部分詩的朗誦,交流,使學生更好的了解李白詩歌的特點;c類 :通過教學,培養學生讀古詩,了解中國古代博大精深地歷史文化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為學生感情朗讀打下基礎。為了讓學生理解李白的特點,我運用對比的形式讓學生去比較、去思索、去尋找、去發現。讓學生在平易、簡單的詩句中,或在最被人忽視的普通字詞中挖掘問題,激發學生思考,引領學生逐步地、穩步地走近李白。
在本節課的課堂中,學生的學應處在主體地位,課堂是屬于學生的精彩,在課堂中,我想教師應悄悄退到旁邊,,走到學生身邊,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焦點,讓學生去自由的學習和表達,讓我們的課堂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更富有開放性、實踐性、探究性,讓我們的學生真正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和能力。教師啊,學生正是那含苞待放的花苞,他們需要我們的耐心、等待和鼓勵,在教學中,讓我們都成為那片映襯花苞的綠葉吧,課堂上他們才是學習的主人。
詩海拾貝 篇4
本組說明:
詩歌是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古今中外的詩人們,用生花妙筆寫下了無數優美的詩篇,經過時間的篩選,優秀詩歌已成為超越民族、超越國界、超越時空的不朽經典,叩擊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給人們以藝術的享受和熏陶。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的課程目標中提出:“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本組綜合性學習引導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通過搜集和整理詩歌、欣賞詩歌、朗誦詩歌、寫作童詩等活動,進一步了解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
設計理念:
以“單元整合群文閱讀”策略為指導,有效利用同步閱讀教材,延伸課堂教學內容,開拓學生視野。
以知識樹為主線,實現教材內容與課外閱讀的知識對應,整合課內外知識,指引學生自主學習。
教學重難點:通過閱讀古詩詞,感受古詩詞的魅力。
在交流吟誦中熏陶情感,發展思維,進一步學習古詩詞寫作特點。
感受古詩詞的意境美,及詩人的情感。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引導談話:
同學們,詩歌一路走來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浩瀚的詩海里,有無數的珍寶熠熠生輝。出示《詩經》、屈原《離騷》、王維《山居秋暝》、杜甫《春望》、李白《望廬山瀑布》、李清照《聲聲慢》、馬致遠《秋思》……
今天,我們就到這詩歌的海洋里去撿拾那顆顆閃閃發光的貝殼吧!
主題回顧
前幾節課中,我們輕叩詩歌的大門,在詩的百花園中徜徉,采擷了一路馨香。學習了書中的四首古詩詞你感受到了什么?
《詩經.采薇》艱苦思鄉
《春夜喜雨》及時喜悅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恬靜熱愛
《天凈沙.秋》清肅美麗
閱讀概覽
(一)初讀詩歌
在我們的同步閱讀教材中,也選編了五首古詩詞。我們將重點學習其中的四篇。前幾天,老師已經布置了同學們進行提前賞析,并填寫了《同步閱讀紀錄卡》,請在小組內開始交流學習。
出示小組合作學習要求:
1.組內合作讀一讀,遇到不認識的字,合作解決,讀通順詩句。
2.小組合作學習,結合注釋、詞典理解詩歌大意。
3.比一比誰讀得流利,有節奏,優美,并能讀出古詩詞的韻味來。
(二)學生匯報
1.這四首古詩詞你最喜歡的是哪一首?先讀一讀,再說說體會。
引導學生總結回顧詩歌特點:
a、凝練的語言
b、和諧的音韻
c、鮮明的節奏
d、豐富的情感和想象(板書)
2.結合學生匯報引出主題。
《碩鼠》控訴
《竹枝詞》有“晴”
《賦得古原草送別》惜別
《采桑子》知愁
名句分享與精彩賞析
通過提前誦讀,小組合作學習,老師相信你有了很多收獲,在這些千古流傳的詩詞中定有一些讓你印象深刻的詞句,通過他們你能體會到詩人當時的情感,看到詩人眼前的景象,你能和大家一起來分享嗎?
要求:先吟誦詩詞句,再說感悟。
1.《碩鼠》“三歲貫女,莫我肯顧。”“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問題:何為“樂土”?當時的農民為什么要去尋找“樂土”?他們又能找到理想中的“樂土”嗎?
理解:a、“三歲貫女”:統治者剝削壓榨農民多年,貪得無厭。“逝”簡短、凝練的語言表現了農民對統治者沉重剝削的怨恨與控訴,尋找樂土只是空想罷了。
b、“鼠”、“黍”、“顧”、“女”、“土”押押韻u韻,讓我們讀起來音韻和諧,瑯瑯上口。
2.《竹枝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問題:說說你在閱讀時仿佛看到了什么?又聽到了什么?眼前出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小結:“道是無晴卻有晴。”詩人只用了七個字就把姑娘微妙的心理變化寫出來了,顯示出了高超的藝術功力。
3.《賦得古原草送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問題:這是一首送別詩,回顧我們曾學過的送別詩,你會想到那些?(《贈汪倫》《送元二使安西》)在這一類詩中詩人是怎樣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
a、學生談談理解,看“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時的場景圖,說說自己感受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愫。
b、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故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一個永恒的主題。把你的同桌當做即將離別的朋友,對他吟誦這首詩。
4.《采桑子》“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a、在班上交流自己閱讀的體會,師相機介紹這首詞的寫作背景,學生再理解。
b、全文貫穿一個“愁”字,運用對比手法,言淺意深,令人玩味無窮。
小結:結合詩詞的寫作背景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詩詞傳遞的意味。
c、分小組賽讀,看看哪組最能讀出作者的情感。
主題拓展
通過剛才的吟誦,我們進一步感悟和理解了古詩詞,走進詩人內心去再現當時的場景。詩詞,用凝練的語言,傳遞了無限的情感,留給我們遐想的空間;吟誦著這些音韻和諧的句子,我們感受到祖國文字的魅力。同學們,泛舟詩歌的海洋,你還有那些體會呢?生自由交流。
總結: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歷史文化的長河中,詩歌就是那一朵朵奇葩,相信與這些奇妙的文字相伴,穿越千年與詩人對話,你定會有更大的收獲。
板書設計
詩海拾貝
凝練的語言
和諧的音韻
鮮明的節奏
豐富的情感和想象
設計者簡介:
羅瑞,女,德陽外國語學校小學部語文教師,小學一級教師。學校體驗課堂研究組成員。追尋“溫暖心靈,熏陶情感、啟迪智慧”的教育境界。熱愛閱讀,品味書香,更愛和孩子們一起行走在閱讀之路上,在語文的天地里和孩子們一起盡情地呼吸、奔跑、成長,一起學習語文,享受語文!
詩海拾貝 篇5
《詩海拾貝》教學反思
我們班有幾個女孩特別喜歡寫詩,你還別說,有的學生寫的詩像模像樣。因此,這次走進六單元的語文實踐活動《詩海拾貝》,我就想通過活動激發學生對詩歌的喜愛,讓更多的學生來寫詩。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的課程目標中指出:“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這次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是“輕叩詩歌的大門”。活動伊始,我根據每個板塊的“活動建議”,引導學生按照學校、家庭的實際情況制定活動計劃。活動中,我引導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通過搜集和整理詩歌、欣賞詩歌、朗誦詩歌、寫作童詩等活動,進一步了解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
整個活動過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他們利用語文課和課余時間搜集了大量詩歌,學習的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這次綜合性學習激發了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增長了詩歌方面的知識,也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鍛煉了學生自行開展活動的能力,成效是多樣的。
另外,本次綜合性學習突出了學生的自主性,把綜合性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自由組成學習小組,自己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方法制定小組活動計劃,再按照制定的計劃自行開展活動。我注意及時給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正確處理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適當指導的關系,既重視突出學生的自主性,又注意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幫助。我對學生的指導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使學生明確要求,二是幫助學生掌握方法。例如,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本組教材的導語和活動建議,使學生明白這次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和要求,知道可以開展哪些活動,可以搜集哪些詩歌,可以怎樣給詩歌分類等,為深入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奠定基礎;引導學生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詩海拾貝》教學反思
詩歌是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古今中外的詩人們寫下了無數優美的詩篇,經過時間的篩選,優秀詩歌已成為超越民族、超越國界、超越時空的不朽經典,叩擊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給人們以藝術的享受和熏陶。第十一冊語文的第六單元的主題是:“輕叩詩歌的大門”。這是本冊教材的一次大的綜合性學習。編排本組綜合性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培養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特別是語文綜合運用能力。如何來完成這個單元的訓練呢?如果按其它單元的教法顯然是不行的。活動伊始,我根據每個板塊的“活動建議”,引導學生按照學校、家庭的實際情況制定活動計劃。活動中,我引導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通過搜集和整理詩歌、欣賞詩歌、朗誦詩歌、寫作童詩等活動,進一步了解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在 “詩海拾貝”的教學中,我引用了這種教學方法。我先指導學生按題材分類,從山水詩、邊塞詩、思鄉詩、詠物詩等方面去搜集詩歌,背誦詩歌,每位同學每組詩至少要收集三首以上,至少會背三首,多多益善。其中山水詩又引導學生按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進行收集,每個季節收集三首以上。同時,再引導學生還可按形式分、按國家和作者分等。這樣,在眾多的詩、詞、曲、賦中,學生在收集上避免了盲目性,操作起來非常方便,在收集、整理詩歌方面做得很好,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整個活動過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他們利用語文課和課余時間搜集了大量詩歌,學習的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這次綜合性學習激發了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增長了詩歌方面的知識,也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鍛煉了學生自行開展活動的能力。
這次活動也存在著諸多不足:一是學生收集詩歌的熱情很高,要求背誦部分名篇卻噓聲不斷,這說明學生不是從心里真正喜歡上了詩歌。二是依照名篇仿寫現代詩歌還能完成,獨立創作,質量較差,更不敢說所作詩歌講究意境美、語言美、音樂美了。由此折射出學生的作文能力比較弱。以后在教學中還要繼續注意對學生的閱讀、作文能力培養,達到全面提高語文水平的目的。
《詩海拾貝》教學反思
本學期第六單元是語文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大門。生在我們這樣一個詩度大國,孩子們耳濡目染,對詩也是通曉幾分,這樣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對他們來說應該沒有困難,有的只是引導和方法的問題。在本次學習中,學生們都愛上的詩歌,并且都樂于寫詩,寫的詩也都非常好,我感覺他們真正投入到詩歌的懷抱中去了。
在教學中,主要分兩個版塊,一個是詩海拾貝,一個是與詩同行。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對詩歌有了一定的了解。如詩歌的總集叫《詩經》,里面收錄了305首詩歌。詩歌通過運用手法有:賦,比,興。并且有還一一做了介紹。然后根據學習要求制定了詩歌學習的計劃。然后再學習書上的詩歌。首先是古詩。《詩經·采薇》這首詩中感受了冬天和夏天的景色。在《春夜喜雨》這首詩中感覺了春雨來得及時的喜悅心情。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中感受了夏天夜晚有山有水的農村田野的景色。在《天凈沙·秋》這首散曲中感受了秋天的意韻。在《太陽的話》這首現代詩中感受了太陽的光明與進步,人民對于新生活的向往之情。在《白樺》這首現代詩中感受了白樺的美。在《我們去看海》、《致老鼠》、《爸爸的鼾聲》這些兒童詩中感受詩人的童趣。在《給詩加“腰”》中體會詩的嚴謹。在《詩中的 “秋”》體會學習古詩的方法。并且我積極鼓勵學生朗讀,將情感更好地表現出來。并且學習完書本上的知識后,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寫一寫詩,并且在全班展示。學生們都興致勃勃,非常喜歡。并且利用班會課進行了詩歌知識競賽,學生們都爭著搶答,興趣盎然,讓我充分感受到了學生對于詩歌的喜愛。在講到對于詩歌進行分類時,有許多種如敘事詩,抒情詩,閨怨詩,行旅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等,學生們也非常感興趣,看著一雙雙渴望的大眼睛,我進行了一一分析。并且鼓勵他們課外去進行詩歌的分類的搜集,自己訂一個主題,如有些同學搜集的都是有關秋天的詩,有些同學搜集的都是某個作者的詩,有些同學搜集的都是敘事詩等,在豐富多彩的搜集過程中,學生們對詩有了更多的了解和體會,并且也更加投入到詩的海洋中,愛上詩,從而進行豐富多彩的創作。詩著自己寫的詩,相信學生成就感也就特別大。
這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綜合性學習。既使學生們對詩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讓學生更加喜歡詩,從而更多有了自己更多的感悟,體會到了詩歌帶來的魅力,這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學習。
《詩海拾貝》教學反思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組是集中編排、課內外一體的綜合性學習,主題是“輕叩詩歌的大門”,分兩大板塊──“詩海拾貝”和“與詩同行”。
今天,我在家長開放日上向家長展示的是“詩海拾貝”的主題選定課(即開題課)。整堂課上,學生熱情高漲,詩聲瑯瑯,十分投入。
要知道,中國是詩歌的國度,詩又是文學的起源,古今中外,無數的詩歌向學生奔涌而來。面對這浩渺的詩海,如何不迷失方向,并在詩海的漫游中拾到五彩斑斕的貝殼,是學生面臨的最大的、也是必須要克服的困難。
詩海拾貝中有六首詩,從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到現代詩的開創者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從國內的詩作到國外的名篇,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閱讀空間。在這節起始課,我就緊緊抓住這六首詩,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能力,閱讀興趣確定實踐的主題。但是孩子們選擇的主題往往容易偏大,難以開展,如:學生要研究元曲,研究李白,比較國內外的詩歌……顯然不容易操作,有些甚至連專家都難以入手。于是,我就以這六首詩為引子,引導學生給詩歌分類:根據主題來分,可分成送別詩、愛國詩、詠物詩等;根據詩歌的發展史來分,可分成《詩經》、唐詩、宋詞、元曲、現代詩等;根據地域來分,可分為國內的和國外的詩歌…… 接著引導孩子對自己選擇的主題進行聚焦,學會遵循“選題宜小不宜大”的原則,如:同樣是研究宋詞,可以引導孩子就研究某一個詞作者,對同一詞牌名的不同作品進行收集、欣賞……這樣的點小,易操作,貼近學生的實際。可就學生反饋所選的主題來看,我在課堂上的“聚焦小實踐點”的意圖落實得還不夠好,所以在選題前是否還可以更加明確地告訴學生“詩歌可以根據多條線來分類,其中都有相互交叉的,如果選擇某一條線上的某一個點來確定自己的主題”。這樣,學生選擇的主題點會更小,更容易操作,學生的收獲也將更多。
詩海拾貝 篇6
溫故知新1、連線《采薇》 唐詩 白樸《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詞 辛棄疾《天凈沙·秋》 元曲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四言古詩 葉賽寧《白樺》 外國詩 杜甫《春夜喜雨》 現代詩 《詩經》2、根據提供的實際情況,運用學過的詩句填空。①當我們浪費糧食時,爺爺經常用唐代李紳的詩句來教育我們:( )②當我們要報答母親的深恩時,我們會很自然地吟誦起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 )③當我們在外地過節時,常引用唐代詩人王維的( )來表達對家人的懷念。④現在人們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 )來表達對遠別好友的深情厚誼。⑤來到瀑布腳下,仰望瀑布傾瀉而下,潑灑飛流,我不禁想起的詩句。⑥昨晚有一道數學題,我絞盡腦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 )時,爸爸走過來,經他一點撥,我豁然開朗,真是( )。⑦老師的話語像春雨一樣滋潤了我的心田,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杜甫的兩句詩( ) 實踐活動 ☆你都搜集了哪些詩歌?把搜集到的詩歌分類整理一下,填入下表。
類別 詩歌題目 作者 名句 寫 景 詩 送 別詩 思鄉詩 詠物詩
☆ 我把搜集到的寫景詩又按季節進行了分類
類別 詩歌題目 作者 名句 有關春天的詩 有關夏天的詩 有關秋天的詩 有關冬天的詩
☆我要把我喜歡的詩歌推薦給大家 我要推薦給大家的詩歌是 寫的 ,詩歌內容如下: 我推薦這首詩(詞)的理由是: 含英咀華品讀下面兩首小令,填空答題。(一)枯藤老樹昏鴉 , 小橋流水人家 ,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 , 斷腸人在天涯。(馬志遠《天凈沙·秋思》)(二)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華。(白樸《天凈沙·秋》) 1、這兩首小令都描寫了秋景,馬志遠《天凈沙·秋思》寫了十種景物 , 表現了一個長期漂泊異鄉的游子的 之情,給人 的感覺,其中表現主旨的句子是 。白樸《天凈沙·秋》卻沒有悲涼的情緒,曲中“ ”一句使全曲靜中有動,“ , ”一句 色彩鮮明地描繪出了秋天的美景。2、對《天凈沙·秋思》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小橋流水人家”一句,呈現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與淪落異鄉的游子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b.“夕陽西下”一句,將前面九個獨立事物統一到一幅畫面中,有一種凄涼之美。c.全篇沒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作品因此更加動人。d.這首小令僅用28個字,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詩海拾貝 篇7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已經有兩千多年詩歌的歷史了。從古至今涌現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許多有名的詩人。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欣賞先人們給我們留下來的文化瑰寶。
二、學生初讀古詩,質疑
1、出示古詩,指名讀,齊讀,教師相機指導學習“薇、矣、霏”三個生字。
2、學生自由讀古詩,在書上標出不懂的地方。
3、學生質疑。
三、引導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自學
1、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問題,說明大家讀書認真,善于思考。怎么解決這些問題呢(小結方法:結合注釋,查找資料,上網等。)
2、自學。
四、引導學生小組內合作學習
同學們,你們通過剛才的自學,了解了哪些與這首詩有關的知識,在小組內和其他同學交流交流。如果還有疑問,也在小組內提出來,請大家幫幫你。
五、檢查學習效果、組織討論
1、通過自學與討論,你們有了哪些收獲?誰愿意來和大家說一說?
2、指名講解詩句的意思,簡單介紹《詩經》。
3、教師相機提問重點詞“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談談詩的大體意思。
六、創設情境,加深感悟,引導讀背
1、播放多媒體課件。生想象當時的情景。
2、師作簡單講解:一位遠征戰士歸來,在回鄉途中,他撫今追昔,描寫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軍中的情況與心情。
3、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練習朗讀。
4、指名讀,師生互讀,讀后評議,齊讀。
七、總結學習方法
自讀質疑──結合資料自學──合作學習──組織討論──感悟背誦。
八、根據剛才總結的學習方法自主合作學習唐詩《春夜喜雨》,師引導學生重點體會“喜”字
九、背誦這首五言律詩
十、布置作業,拓展學習
搜集幾首自己喜歡的古詩與同學交流。
《詩海拾貝》教學設計(下)
l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詞”的世界
(1)詞牌:《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西江月”是詞牌“夜行黃沙道中”是詞的標題。
拓展:你知道哪些詞牌名?
詞必須有詞牌,但不一定有標題。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稱為詞譜。詞的格式和律詩不同,律詩只有幾種格式,而詞則總共有 兩千多種格式(按欽定詞譜)。清代萬樹的《詞規》中共收一千一百八十多個,實際上詞牌比這個數字還要多。
(2)詞人。
a、《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作者是辛棄疾。
辛棄疾風格多樣豪放雄奇,第一次將金戈鐵馬的鏗鏘之聲帶入詞中來。
b、蘇軾:說道辛棄疾,馬上會想到宋代另一個詞人蘇軾,世人習慣將蘇軾、辛棄疾并稱“蘇辛”作為“豪放詞風” 的詞風定格在了“豪壯”上,而辛棄疾的詞風定格在了“悲壯
c、拓展:你知道哪些著名的詞人?
(3)小結: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鉆。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豐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妍,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詞有詞牌,同一詞牌的作品也多,同學可選擇一兩個詞牌進行實踐活動,:”宋代有愛國詞人,他們用行動演繹了精彩的人生,同時也用奇妙的文字,抒寫他們的“壯懷激烈”。 同學還可選擇愛國詞人,進行實踐活動。
l 《天凈沙·秋》
(1)曲名:《天凈沙·秋》“天凈沙”曲牌名,秋是標題
a、數量:400多。你知道哪些?
(2)曲人:
a、《天凈沙·秋》作者是白樸。
b、元曲四大名家。(關、鄭、白、馬)白樸與馬致遠、關漢卿、鄭光祖元曲被稱為四大名家。
(3)名曲。秋景。元曲當中寫到關于“秋”的作品甚多,最為傳神的當屬白樸的《天凈沙·秋》。白樸應被推為“秋意之圣”還有一首膾炙人口的《天凈沙·秋思》(馬致遠作)。馬致遠被稱為“秋思之祖”。
(4)小結:詩、詞、曲是詩歌發展頂峰。詞、曲可唱。
l 《太陽的話》
(1)詩人:艾青以擬人的手法,賦予太陽人的語言與思想。艾青的太陽詩很多,有《太陽》《黎明》《向太陽》《給太陽》《太陽的話》
拓展:你知道哪些現代詩人?郭沫若……
l 《白樺》
詩海拾貝 篇8
溫故知新
1、連線
《采薇》 唐詩 白樸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詞 辛棄疾
《天凈沙•秋》 元曲 郭沫若
《天上的街市》 四言古詩 葉賽寧
《白樺》 外國詩 杜甫
《春夜喜雨》 現代詩 《詩經》
2、根據提供的實際情況,運用學過的詩句填空。
①當我們浪費糧食時,爺爺經常用唐代李紳的詩句來教育我們:( )
②當我們要報答母親的深恩時,我們會很自然地吟誦起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 )
③當我們在外地過節時,常引用唐代詩人王維的(
)來表達對家人的懷念。
④現在人們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
)來表達對遠別好友的深情厚誼。
⑤來到瀑布腳下,仰望瀑布傾瀉而下,潑灑飛流,我不禁想起(
)的詩句。
⑥昨晚有一道數學題,我絞盡腦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
)時,爸爸走過來,經他一點撥,我豁然開朗,真是( )。
⑦老師的話語像春雨一樣滋潤了我的心田,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杜甫的兩句詩( )
實踐活動
☆你都搜集了哪些詩歌?把搜集到的詩歌分類整理一下,填入下表。
類別詩歌題目作者名句寫景詩 送別詩 思鄉詩 詠物詩
☆ 我把搜集到的寫景詩又按季節進行了分類
類別詩歌題目作者名句有關春天的詩 有關夏天的詩 有關秋天的詩 有關冬天的詩
☆我要把我喜歡的詩歌推薦給大家
我要推薦給大家的詩歌是 寫的 ,詩歌內容如下:
我推薦這首詩(詞)的理由是:
含英咀華
品讀下面兩首小令,填空答題。
(一)枯藤老樹昏鴉 , 小橋流水人家 ,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 , 斷腸人在天涯。(馬志遠《天凈沙•秋思》)
(二)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華。(白樸《天凈沙•秋》)
1、這兩首小令都描寫了秋景,馬志遠《天凈沙•秋思》寫了十種景物 , 表現了一個長期漂泊異鄉的游子的 之情,給人 的感覺,其中表現主旨的句子是 。白樸《天凈沙•秋》卻沒有悲涼的情緒,曲中“ ”一句使全曲靜中有動,“ , ”一句 色彩鮮明地描繪出了秋天的美景。
2、對《天凈沙•秋思》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小橋流水人家”一句,呈現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與淪落異鄉的游子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
b.“夕陽西下”一句,將前面九個獨立事物統一到一幅畫面中,有一種凄涼之美。
c.全篇沒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作品因此更加動人。
d.這首小令僅用28個字,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語文大觀
趣說唐宋詩詞之最
最厚的冰——瀚海闌桿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最高的樓——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最快的船——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最深的雪——夜來城外三尺雪,曉駕炭車碾冰轍
最大的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最長的頭發——白發三千丈,緣何似個長
最遠的鄰居——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最倒霉的船——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架子最大的人——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世上最長的臉——去年一滴相思淚,今年剛流到腮邊
詩詞故事——一字千金
傳說,唐朝文學家王勃到南昌,趕上都督閻伯輿的宴會,一氣呵成寫成《滕王閣序》。最后寫了序詩: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自流。
最后一句空了一個字不寫,將序文呈上就上馬走了。在座的人看到這里,有人猜是“水”字,有人猜是“獨”字,閻伯輿都覺得不對,派人去追回王勃,請他補上。
派去的人趕到驛館,王勃的隨從對來人說:“我家主人吩咐了,一字千金,不能再隨便寫了。”閻伯輿知道后,說道:“人才難得”,便包好千兩銀子,親自率領文人們到驛館來見王勃。
王勃接過銀子,故作驚訝地問:“我不是把字都寫全了嗎?”大家都說:“那里是個空(kòng)字呀!”王勃說:“對呀!是‘空’(kōng)字,‘檻外長江空自流’嘛!”
大家聽了都連稱:“絕妙!奇才!”
詩海拾貝 篇9
生活中處處有詩歌。天真的兒歌、樸素的民歌,常在我們耳邊的響。
我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從古至今涌現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許多偉大的詩人。讓我們來閱讀他們的詩歌吧!
根據“閱讀材料”完成下面練習。
1、《詩經·采薇》選自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
2、《太陽的話》和《白樺》都是( ) 詩,一首是中國作家( ) 所作,一首是俄國作家( ) 所作。
3、《春夜喜雨》是一首( )律詩,作者細致地刻畫了春雨的( ),詩中沒有一個( ) 字,卻表達了他對春雨來得及時的( )心情。
4、《太陽的話》這首詩富有浪漫氣息,詩句中的“你們”指( ),“我”指( )。
通過各種途徑去搜集詩歌,把搜集到的詩歌名稱記錄下來。
搜集詩歌情況記錄表
時間
搜集的詩歌(民歌、童謠、詩歌故事等)
獲得材料的渠道
我們搜集到的詩歌可以進行分類整理,你也來分類進行
吧!
我的詩歌分類表
整理人:
類別
詩人
作品
名句
在我搜集到的詩中,我最喜歡 首,你喜歡嗎?把你喜歡的詩歌推薦給大家吧!
“我最喜歡的詩歌”推薦表
推薦人:
詩題
作者
詩歌
推薦理由
詩海拾貝 篇10
《詩海拾貝》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的課程目標中指出:“《詩海拾貝》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的課程目標中指出:“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這次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是“輕叩詩歌的大門”,在綜合性學習中教師將引導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通過搜集和整理詩歌、欣賞詩歌、朗誦詩歌、寫作童詩等活動,進一步了解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本組綜合性學習分成“詩海拾貝”和“與詩同行”兩個板塊,每個板塊的主體是“活動建議”,教師根據這些建議引導學生按照學校、家庭的實際情況制定活動計劃, “閱讀材料”供學生在開展活動時閱讀,學生可以從中獲得關于詩歌的感性認識,在詩歌欣賞和童詩寫作等方面得到借鑒和啟發。
本節課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他們利用語文課和課余時間搜集了大量詩歌,學習的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這次綜合性學習激發了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增長了詩歌方面的知識,也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鍛煉了學生自行開展活動的能力,成效是多樣的。本次綜合性學習突出了學生的自主性,把綜合性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自由組成學習小組,自己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方法制定小組活動計劃,再按照制定的計劃自行開展活動。教師注意及時給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正確處理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適當指導的關系,既重視突出學生的自主性,又注意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幫助,教師對學生的指導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使學生明確要求,二是幫助學生掌握方法,例如在本節課中教師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本組教材的導語和活動建議,使學生明白這次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和要求,知道可以開展哪些活動,可以搜集哪些詩歌,可以怎樣給詩歌分類等,為深入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奠定基礎。,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這次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是“輕叩詩歌的大門”,在綜合性學習中教師將引導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通過搜集和整理詩歌、欣賞詩歌、朗誦詩歌、寫作童詩等活動,進一步了解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本組綜合性學習分成“詩海拾貝”和“與詩同行”兩個板塊,每個板塊的主體是“活動建議”,教師根據這些建議引導學生按照學校、家庭的實際情況制定活動計劃,“閱讀材料”供學生在開展活動時閱讀,學生可以從中獲得關于詩歌的感性認識,在詩歌欣賞和童詩寫作等方面得到借鑒和啟發。
本節課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他們利用語文課和課余時間搜集了大量詩歌,學習的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這次綜合性學習激發了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增長了詩歌方面的知識,也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鍛煉了學生自行開展活動的能力,成效是多樣的。本次綜合性學習突出了學生的自主性,把綜合性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自由組成學習小組,自己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方法制定小組活動計劃,再按照制定的計劃自行開展活動。教師注意及時給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正確處理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適當指導的關系,既重視突出學生的自主性,又注意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幫助,教師對學生的指導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使學生明確要求,二是幫助學生掌握方法,例如在本節課中教師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本組教材的導語和活動建議,使學生明白這次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和要求,知道可以開展哪些活動,可以搜集哪些詩歌,可以怎樣給詩歌分類等,為深入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奠定基礎。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的課程目標中指出:“《詩海拾貝》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的課程目標中指出:“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這次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是“輕叩詩歌的大門”,在綜合性學習中教師將引導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通過搜集和整理詩歌、欣賞詩歌、朗誦詩歌、寫作童詩等活動,進一步了解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本組綜合性學習分成“詩海拾貝”和“與詩同行”兩個板塊,每個板塊的主體是“活動建議”,教師根據這些建議引導學生按照學校、家庭的實際情況制定活動計劃, “閱讀材料”供學生在開展活動時閱讀,學生可以從中獲得關于詩歌的感性認識,在詩歌欣賞和童詩寫作等方面得到借鑒和啟發。
本節課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他們利用語文課和課余時間搜集了大量詩歌,學習的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這次綜合性學習激發了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增長了詩歌方面的知識,也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鍛煉了學生自行開展活動的能力,成效是多樣的。本次綜合性學習突出了學生的自主性,把綜合性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自由組成學習小組,自己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方法制定小組活動計劃,再按照制定的計劃自行開展活動。教師注意及時給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正確處理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適當指導的關系,既重視突出學生的自主性,又注意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幫助,教師對學生的指導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使學生明確要求,二是幫助學生掌握方法,例如在本節課中教師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本組教材的導語和活動建議,使學生明白這次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和要求,知道可以開展哪些活動,可以搜集哪些詩歌,可以怎樣給詩歌分類等,為深入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奠定基礎。,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這次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是“輕叩詩歌的大門”,在綜合性學習中教師將引導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通過搜集和整理詩歌、欣賞詩歌、朗誦詩歌、寫作童詩等活動,進一步了解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本組綜合性學習分成“詩海拾貝”和“與詩同行”兩個板塊,每個板塊的主體是“活動建議”,教師根據這些建議引導學生按照學校、家庭的實際情況制定活動計劃,“閱讀材料”供學生在開展活動時閱讀,學生可以從中獲得關于詩歌的感性認識,在詩歌欣賞和童詩寫作等方面得到借鑒和啟發。
本節課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他們利用語文課和課余時間搜集了大量詩歌,學習的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這次綜合性學習激發了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增長了詩歌方面的知識,也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鍛煉了學生自行開展活動的能力,成效是多樣的。本次綜合性學習突出了學生的自主性,把綜合性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自由組成學習小組,自己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方法制定小組活動計劃,再按照制定的計劃自行開展活動。教師注意及時給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正確處理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適當指導的關系,既重視突出學生的自主性,又注意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幫助,教師對學生的指導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使學生明確要求,二是幫助學生掌握方法,例如在本節課中教師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本組教材的導語和活動建議,使學生明白這次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和要求,知道可以開展哪些活動,可以搜集哪些詩歌,可以怎樣給詩歌分類等,為深入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奠定基礎。
詩海拾貝 篇11
基礎知識點點記
一、我能把字寫漂亮(看拼音,寫詞語)。
二、一錘定音(在帶點字正確的讀音后畫“√”)。
潛伏(qián qiǎn) 露水(lù lòu)
白樺(huá huà) 綻放(dìnɡ zhàn)
三、補充詞語。
( )( )玉立 ( )( )來遲
( )( )白雪 ( )( )點頭
四、準確連線。
《采薇》 唐詩 白 樸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詞 辛棄疾
《天凈沙·秋》 元曲 艾青
《太陽的話》 四言古詩 葉賽寧
《白樺》 外國詩 杜甫
《春夜喜雨》 現代詩 《詩經》
五、詞語點將(據意寫詞)。
1.鄉間小路。 ( )
2.雪花飛舞的樣子。 ( )
3.樹枝柔弱,隨風搖擺。 ( )
4.羽毛或絲線制成穗子。 ( )
5.安閑自在地步行。 ( )
六、添枝加葉。
( )的金暉 ( )的寂靜 ( )的雪花
( )的流蘇 ( )的光華 ( )的花束
七、理解填空。
1.《春夜細雨》前兩句中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字一呼一應,極為傳神;三、四句中的“__________”字和“__________”字用得準確、貼切,前者寫出了風的__________,后者寫出了雨的__________。
2.《采薇》出自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__________》,分別寫了__________季和__________季有代表性的景物,“__________”寫柳條飄動,“__________”寫雪花飄舞,都十分傳神。
3.《天凈沙·秋》題目中“天凈沙”是__________,“秋”是__________。
4.杜甫的《春夜細雨》是一首__________,詩中寫作者想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運用了對比和對偶修辭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句中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都是語氣助詞。
八、明辨是非(對的打“√”,錯誤打“”)。
1.《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中的“黃沙道”指的是用黃沙鋪成的道路。 ( )
2.《春夜細雨》首聯贊美了春雨應時而下的特點。 ( )
3.“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這兩句用對偶的手法寫出了夏夜特有的景象。 ( )
4.“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兩句可以讓人從中感受到作者對秋景的喜愛之情。 ( )
5.《太陽的話》是詩人艾青寫的一首現代自由詩,全是運用了反復、排比和擬人的修辭方法。 ( )
綜合能力日日新
九、賞析感悟。
(一)《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1.這首詞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詩人__________。
2.同“路轉溪橋忽見”中“見”用法不同的是__________。
a.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b.風吹草低見牛羊。
c.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3.用自己的話解釋詞句的意思。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據理解完成填空。
(1)“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采用的是以動寫靜的寫法,和我們學過的王維的《鳥鳴澗》中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有異曲同工之妙。
(2)“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描寫的意境和陸游的《游山西村》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極為相似。
5.從詞句中你能夠感受到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誰也無法描繪出他的面目, 世界上處處能聽到他的腳步。
當旭日驅散夜的殘幕時,當夕陽被朦朧的地平線吞噬時,他不慌不忙地走著,光明和黑暗都無法改變他行進的節奏。
當蓓蕾在春風中粲然(zhàn)__________開溫潤的花瓣時,當嬰兒在產房里以響亮的哭聲向人世報到時,他悄無聲息地走著,歡笑不能挽留他的腳步。
當枯黃的樹葉在寒風中飄飄(zhuì)__________落時,當垂危的老人以留戀的目光掃視周圍的天地時,他還是沉著而又默然地走著,嘆息也不能使他停步。
他從你的手指縫里流過去。
從你的腳底下滑過去。
從你的視野里和你的思想里飛過去……
他是一把神奇而又無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間創造著種種奇跡。他能把巨石分裂成塵土,把幼苗雕成大樹,把荒漠變成城市和園林,當然,他也能使繁華之都變成荒涼的廢墟,使锃亮的金屬爬滿綠銹,失去光澤。老人額頭的皺紋是他刻出來的,少女臉上的紅暈也是他描繪出來的。生命的繁(yǎn)__________和世界的運動正是由他精心指揮著。
他按時撕下一張又一張月歷,把將來變成現在,把現在變成過去,把過去變成越來越遙遠的歷史。
他慷慨,你不必乞求,屬于你的,他總是如數奉獻。
他公正。 你權重如山、腰纏萬貫, 一介布衣、兩袖清風,他都一視同仁。沒有人能將他占為己有,哪怕你一擲千金,他也決不會因此而施舍一分一秒。
你珍重他,他 在你的身后長出綠蔭,結出沉甸甸的果實。
你漠視他,他就化成輕煙,消散得無影無蹤。
有時,短暫的一瞬會成為永恒,這是 他把腳印深深地留在人們的心里。
有時,漫長的歲月會成為一瞬,這是因為濃霧和風沙(yān)__________沒了他的腳印。
1.你認為下列哪一項作題目最恰當:( )
a.時光 b.時間 c.光陰 d.歲月
2.按拼音,在文中橫線上依次填入的字正確的一項是:
a.展 綴 延 掩 b.綻 綴 延 淹
c.展 墜 衍 掩 d.綻 墜 衍 淹
3.文中 處填關聯詞,依次正確的一組是:
a.而 盡管……盡管 便 因為
b.在 即使……即使 就 由于
c.但 不管……還是 便 因為
d.都 哪怕……或是 就 由于
4.對修辭方法判斷錯誤的一項是:( )
a.悄無聲息地走著,歡笑不能挽留他的腳步。(擬人)
b.當旭日驅散夜的殘幕時……(擬人)
c.有時,漫長的歲月會成為一瞬……(夸張)
d.他是一把神奇而又無情的雕刻刀。(比喻)
5.從內容上看,這篇文章告訴人們的是:( )
a.歲月無情,不要有非分之想。
b.光陰似箭,要珍惜時間,發奮努力。
c.時光易逝,不如及時行樂。
d.年華虛度,無可奈何。
6.這篇文章從表現方式上看,屬于:( )
a.議論 b.抒情 c.說理 d.敘事
十一、智能拓展。
★活動建議:
將入小學以來學過的所有古詩加以整理和歸類,然后在同學之間開展一次古詩詞背誦或默寫比賽,比一比,看誰會被會默寫的古詩詞最多。
★妙筆生花:
根據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悟,自擬題目嘗試著寫一首詩歌,有興趣的話也可以給你的小詩配上插圖,然后再小組或全班同學之間相互展示自己的杰作。
拓展閱讀
贊美具體事物的古代詩詞佳句
柳樹: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小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梅花: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竹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源在破巖中。
石灰:粉身碎骨全不怕,只留清自在人間。
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草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長江: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泰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黃河: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參考答案
一、睫毛 枕頭 朦朧 瀟灑 徜徉 鳴蟬 茅店 飛鴻
二、qián lù huà zhàn
三、亭亭 姍姍 皚皚 頻頻
五、野徑 霏霏 依依 流蘇 徜徉
七、1、知 乃 潛 細 微 小
2、詩經 春 冬 依依 霏霏
3、曲牌名 題目
4、五言律詩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5、矣 思
八、 √ √ √ √
九、(一)1、宋 辛棄疾
2、c
3、稻花香里傳來蛙聲一片,青蛙們好像在談論著豐收的年景。
4、(1)月初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2)山重水復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春。
5、閑適愉快
(二)1、c 2、d 3、c 4、b 5、b 6、c
詩海拾貝 篇12
《詩經·采薇》《春夜喜雨》
【教學目標】
1、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
2、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養成自主、合作的學習品質和習慣。
4、培養學生再造想像、創新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2、培養學生的再造想象和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已經有兩千多年詩歌的歷史了。從古至今涌現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許多有名的詩人。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欣賞先人們給我們留下來的文化瑰寶。
二、學生初讀古詩,質疑
1、出示古詩,指名讀,齊讀,教師相機指導學習“薇、矣、霏”三個生字。
2、學生自由讀古詩,在書上標出不懂的地方。
3、學生質疑。
三、引導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自學
1、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問題,說明大家讀書認真,善于思考。怎么解決這些問題呢?
(小結方法:結合注釋,查找資料,上網等。)
2、自學。
四、引導學生小組內合作學習
同學們,你們通過剛才的自學,了解了哪些與這首詩有關的知識,在小組內和其他同學交流交流。如果還有疑問,也在小組內提出來,請大家幫幫你。
五、檢查學習效果、組織討論
1、通過自學與討論,你們有了哪些收獲?誰愿意來和大家說一說?
2、指名講解詩句的意思,簡單介紹《詩經》。
3、教師相機提問重點詞“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談談詩的大體意思。
六、創設情境,加深感悟,引導讀背
1、播放多媒體課件。生想象當時的情景。
2、師作簡單講解:
一位遠征戰士歸來,在回鄉途中,他撫今追昔,描寫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軍中的情況與心情。
3、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練習朗讀。
4、指名讀,師生互讀,讀后評議,齊讀。
七、總結學習方法
自讀質疑──結合資料自學──合作學習──組織討論──感悟背誦。
八、根據剛才總結的學習方法自主合作學習唐詩《春夜喜雨》,師引導學生重點體會“喜”字
九、背誦這首五言律詩
十、布置作業,拓展學習
搜集幾首自己喜歡的古詩與同學交流。
詩海拾貝 篇13
《天上的街市》《白樺》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詩。
2、感受詩歌的意境美,體會詩人的情感。
3、了解現代詩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比較現代詩和古詩的不同。
4、通過閱讀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
【教學重點】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及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比較現代詩和古詩的異同;了解現代詩的特點。
【教學準備】課前搜集現代詩的有關資料,搜集詩歌的特點的有關資料。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朗誦,導入新課
1、師配樂朗誦冰心的《紙船兒》。
2、讓生體會這首詩和上節課學的詩有什么不同。
3、師小結導入:
老師剛才朗讀的是一首現代詩,它和古詩有些不同,那它到底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我們就來讀讀《天上的街市》《白樺》這兩首詩,相信通過同學們的學習,就會明白的。
二、初讀兩首詩,了解大致內容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可以小組合作讀,自讀,賽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順。
2、小組賽讀,男女同學賽讀。
3、小組交流:通過朗讀兩首詩,再看看前面的四首詩,你有什么新的發現?
三、品讀詩歌,感悟意境
1、生自由地讀詩歌,并邊讀邊想象:
你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什么畫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體會到作者什么情感?
2、小組內討論交流。
3、班上交流,師相機引導:
《天上的街市》中,詩人運用聯想和想象,把夜晚的天空想象成美麗的街市,把天上的明星比作無數的街燈,然后聯想到天上的人們提燈在夜游。整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光明、自由、幸福、快樂的生活的向往、追求。
《白樺》以白樺為中心意象,從不同角度描寫它的美。滿身的雪花、雪繡的花邊、潔白的流蘇,在朝霞里晶瑩閃亮,披銀霜,綻花穗,亭亭玉立,豐姿綽約,表現也一種高潔之美。詩中的白樺樹,既具色彩的變化,又富動態的美感。白樺那么高潔、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這首詩流露出了詩人對家鄉和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四、體會現代詩和古詩的區別
1、自讀《詩經·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天凈沙·秋》《天上的街市》《白樺》。
2、小組內交流交流你的發現。
3、班上交流,師相機指點古詩與現代詩的不同:
古詩,一般講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現代詩不像古詩那樣在字數和押韻上要求那么嚴格,它的寫法比較自由,句子長短自由,分為若干小節。
五、快讀閱讀材料,體會詩歌的特點
1、學生默讀閱讀材料。
2、讓學生說說讀了這六首詩的發現,師相機指導:
⑴ 詩歌的特點: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豐富的想象、聯想和幻想。
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⑵ 這六首詩所寫的內容都與什么有關?(自然景物)
六、拓展延伸
1、背誦這兩首詩。
2、課外閱讀描寫其他內容的詩歌。
【點評】
教師先引導學生學習六首詩歌,通過六首詩歌的學習,對詩歌從古至今的發展變化有了一個大致了解,為緊接下來的搜集詩歌的活動打下了基礎。
詩海拾貝 篇14
第一課時 詩海啟航
教學目標:1、瀏覽整組教材,明確本次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和目標。
2、討論并制定小組的活動計劃。
一、激趣導入:
1、趣味古詩。
師:同學們,詩歌是文學寶庫中的瑰寶,而我國正是一個詩歌的國度。相信我們的同學們肯定背過很多的詩,老師來考考你們怎么樣?
課件出示:
第一關:填數字:
(1) 不知細葉誰裁出,__月春風似剪刀。(2)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__月下揚州。
(3) 飛流直下__尺,疑是銀河落__天。(4) 朝辭自帝彩云間,__里江陵__日還。
第二關:1,2,3,4,5,6,7,8,9,10。哪些古詩中包含這10個數字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出示:《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詠雪詩》
鄭板橋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都不見。
2、揭題:
在我們的詩歌里還藏著很多有意思的東西,今天我們學習的是——教師板書課題《輕扣詩歌大門》,我們要輕輕敲開詩歌大門,走進詩的國度,去領略詩歌帶給我們的樂趣。
二、了解課文板塊
一)瀏覽教材,明確活動內容
1、這個單元由哪兩個內容組成?
(由哪兩個內容組成?生:《詩海拾貝》和《與詩同行》。)
2、瀏覽教材。
師:這一次的綜合性活動又給我們帶來了哪些有意思的內容?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看看。請同學們一邊看一邊思考:在這一次的綜合性活動中我們可以干些什么? 有所發現的可以將它劃起來。
課件出示:溫馨提示:請關注:
l 導語
l 活動建議
l 文中的小泡泡
生瀏覽教材。
3、匯報交流:
師:你發現我們可以做些什么?
(指名回答)
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出示:搜集詩歌、整理詩歌、欣賞詩歌、自己動手寫寫詩、詩歌朗誦會、詩歌知識競賽、合作編本小詩集、進行詩歌知識競賽。
4、拓展活動方式
師:除了課文當中的活動建議,我們同學還有哪些金點子嗎?
(指名交流)
教師推薦:搜集有關詩歌的故事、給詩歌配配畫、配上歌詞來唱一唱等等。
5、將能夠進行的活動在課件中展示出來。
二)確定活動主題
師:看來我們能進行的活動可真多,那我們是不是就可以直接制定計劃了呢?有什么困難嗎?(詩海浩瀚,缺少方向。)
師:的確,我國是詩的國度,還有很多的外國的著名詩人創作的精彩詩歌,那么多怎么辦?別急,課文中給我們提示。
1、瀏覽課文,了解 詩的不同形式
師:請同學們再次瀏覽課文中的閱讀材料,看看它們的形式有什么不同。
2、匯報交流
(指名交流)有詩、詞、曲、現代詩、詩歌故事。
師:的確,詩的類型有很多,我們在制定計劃的時候,就可以確定一類詩的類型為研究對象。那我們還可以選擇哪些學習主題呢?比如
課件展示:以某個詩人為研究重點。(如王維生平及詩作研究小組等)
以詩描寫的內容為研究重點。(如雨主題的詩歌研究小組等)
三、制定活動計劃
師:現在我們就開始制定我們小組的活動計劃吧,相信只要小組內的成員好好合作,你們的計劃一定能制定得非常好。
1、小組討論制定活動計劃,填寫活動計劃表。
課件展示:
教學目標:
1、 閱讀 《詩經·采薇》、《春夜喜雨》等詩歌,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歌的大意。
2、 了解詩歌的起源,感受我國詩歌的博大精深。
3、 初步學會詩歌欣賞。
教學重點: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大體把握詩歌大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的情感,感受詩歌的魅力。
教學準備:課前搜集有關《詩經》和有關描寫雨的詩的有關資料。
教學設計: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從古至今涌現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許多偉大的詩人。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欣賞先人們給我們留下來的文化瑰寶。
二、走近《詩經》
師: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已經有兩千多年詩歌的歷史了。通過課前的資料搜集,你們對于《詩經》有了哪些了解?
1、交流搜集到的《詩經》的資料。
2、師簡介:《詩經》
課件出示:《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也就是前1100年到前600年,約五百多年間的詩歌305篇。 《詩經》在先秦叫做《詩》,或者取詩的數目整數叫《詩三百》,本來只是一本詩集。但是,從漢代起,儒家學者把《詩》當作經典,尊稱為《詩經》,列入“五經”之首。 《詩經》中的詩當初都是配樂的歌詞, 按當初所配樂曲的性質,分成風、雅、頌三類。
3、學習《詩經·采薇》
師:那兩千多年前的詩你們會讀嗎?
(1)出示古詩。
師:拿到一首詩,我們要注意讀出它的節奏來。
(指名讀,齊讀)
(2)學生自由讀古詩,在書上標出不懂的地方。
師:書聲瑯瑯,真好聽,能讀懂嗎?請同學們自由讀這首詩,有什么不懂的怎么辦?
(同學支招)
借助注釋、《詞語手冊》、 請同學幫助。
(3)學生匯報學習情況。
師:通過自學與討論,你們有了哪些收獲?誰愿意來和大家說一說?
(師相機介紹整首詩的意思)
(4)品悟意境。
師:這雖然只是《采薇》中的兩句,但這一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稱為《三百篇》中最佳詩句之一。正因為它寫出了戰士們的悲傷的家園之思。
(5)有感情地背誦。
師:能把這首詩背下來嗎?
4、 總結學法
師:我們剛才是怎么來學習《采薇》的。
根據學生的回答并出示。
有節奏地朗讀──結合資料自學──背景介紹、品悟意境──背誦
三、走近描寫“雨”的古詩
師:我國的古詩創作在唐朝進入了鼎盛時代,接下來我們來欣賞一首唐詩,杜甫的《春夜喜雨》。
1、讀出詩的節奏
a、指名朗讀,正音特別是重的讀音。
b、指導讀出詩的節奏。
2、生自學《春夜喜雨》。在學習小組內說說詩的意思。
3、集體交流,互相補充。
4、師介紹《春夜喜雨》的創作背景。
課件出示:《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肅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時寫的。此時杜甫因陜西旱災來到四川定居成都已兩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因而對春雨之情很深,寫下了這首詩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抒發了詩人的喜悅之情。抒寫詩人對春夜細雨的無私奉獻品質的喜愛贊美之情。
師:從詩的字里行間能體會到這是一場好雨、令人喜歡的雨嗎?
a、生談自己的想法
b、一起來朗讀詩的賞析,想想它是從哪些方面來對這首詩進行賞析的?
(交流)
c、師總結:相信通過對詩的意思和背景的了解,多讀幾遍古詩,你一定也能品出詩歌的味道來。
5、知識競賽題
師:其實在我們的古詩的海洋中描寫雨的詩有很多,相信你們課前也了解了不少,下面我們來一場“雨的古詩知多少”?看看哪個學習小組知道的最多。
課件依次出示:
第一關:請填出這是什么雨?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南宋志南和尚《絕句》
渭城(朝雨)亦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第二關:請填出詩的空白處。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唐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
四、拓展延伸
師:其實,我們中國的古詩寶庫中還有很多優秀的詩,課后,同學們可以確定一個主題搜集相關的古詩,找一首自己的最喜歡的學著課文寫一寫賞析。
第三課時 宋詞、元曲欣賞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天凈沙·秋思》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憑借注釋,借助工具書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詩歌。
2.了解宋詞、元曲的特點。
3.引導學生大體把握詩歌大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4.通過閱讀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
教學重點: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大體把握詩歌大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的情感,感受詩歌的魅力。
教學準備:課前搜集詞、曲的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詩欣賞引入。
師: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欣賞了《采薇》《春夜喜雨》,相信同學們已感受到了詩歌的美妙了,相信大家課后一定了解了不少有意思的詩,愿意給大家朗誦你最喜歡的一首嗎?
1、生朗誦自己最喜歡的一首詩。
2、揭示課題。
師: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欣賞欣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天凈沙 秋》,讓我們先一起來讀讀這兩個題目。
(1)生齊讀。
(2)引導觀察發現:這兩個題目與前面的詩的題目有什么不同?
(3)師簡介:
西江月:詞牌名(相當于一首歌的調,它與這首詞的內容沒有關系,這首詞的題目是夜行黃沙道中。如我們學過的《憶江南》)
天凈沙:曲牌名(它也是相當于一首歌的調,如1=g,它不是這首曲的題目,它與這首曲的內容沒有關系,這首曲的題目是秋。)
二、宋詞、元曲初體驗。
師:辛棄疾和白樸給我們帶來了不一般的田園景致和秋天的美麗景色,讓我們一起到課文中去看看吧!
1.自由地讀詩歌,遇到不認識的字,查字典解決,讀通順。
2.小組合作讀,比比誰讀得流利,有節奏,優美,并讀出古詩的韻味來。
3.讓幾名學生朗讀,并讓其他同學評價,師相機引導學生讀出這首詞的節奏。
4、觀察比較詩、宋詞、元曲的差別。
(1)學生觀察比較并交流發現。
(2)說說課前了解到的詩、詞、曲的特點。
(3)師簡介詩、詞、曲是古代詩歌的三種形式。
課件展示:
《春夜喜雨》是一首唐詩,詩盛行于唐代,它的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的規定。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一首詞,詞盛行于宋代,它的調有定格,句子有定數,字有定聲。詞有單調、雙調之分。單調就只有一段,如《憶江南》,雙調就是分為兩大段,即上下兩片(闕),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
《天凈沙·秋》是一首小令(曲的一種),曲盛行于元朝,體式與詞相近,它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多使用于口語,句式較為靈活,語言也比較通俗。
三、走近宋詞、元曲
師:選擇自己喜歡的詩,說說你在閱讀時仿佛看到了什么?又聽到了什么?眼前出了怎樣的一幅畫面?你可以任選其中一句,拿起你的筆,把你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下來。
1、詞曲素描:生品讀,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句,描寫畫面。
(師巡視,根據學生的描寫情況進行相應的指導)
2、匯報交流。
(1)交流《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根據學生的匯報補充完整畫面。
(2)《天凈沙·秋》
3、鑒賞:
師:你們的描繪仿佛把我們都帶到了那美妙的鄉間,美麗的秋季。而帶給我們如此美妙的想象之旅的正是我們作者的描述,現在,請你來當一回詞曲鑒賞家,你來評一評,他們寫得怎么樣?
4、分小組賽讀,看看哪組最能讀出作者的情感。
四、走近辛棄疾、白樸。
師:其實像辛棄疾、白樸他們還有很多優秀的作品,我們先來看一首 。
1、師范讀《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課件展示: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可憐白發生!
2、學生簡單談談體會。
3、師簡介辛棄疾:
課件展示: 辛棄疾,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與蘇軾齊名,號稱“蘇辛”,與李清照一起并稱“濟南二安”。他是開一代詞風的偉大詞人,也是一位勇冠三軍、能征善戰、熟稔軍事的民族英雄。在他的詞中常常體現著一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
4、 確定研究主題。
師:像這樣精彩的愛國詞在辛棄疾的作品中還有很多,這節課我們只是了解了其中三首,真可謂滄海一粟,課后你們還想對什么內容展開研究和學習?
生討論研究主題:辛棄疾的愛國詞還有哪些?
了解更多的元曲。
搜集描寫自然風光的詞曲還有哪些?
師總結:希望各小組確定一個自己喜歡的主題,課后更多地區了解我們中國詞曲的燦爛文化。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天凈沙·秋》簡介: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宋代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的一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詞人把人們熟悉的月、鳥、蟬、蛙、星、雨、店、橋巧妙地組織起來,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恬靜的美。整首詞體現了詞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村生活的熱愛。這也正是作才忘懷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歡樂。
《天凈沙·秋》這首曲是元代散曲家白樸描寫秋景的一首小令,但其中沒有秋景的清蕭,沒有悲涼的情緒。有的卻是色彩鮮明的美麗的秋景。如曲中的“白草”“紅葉”“黃花”三個詞語,讓我們感覺到秋天是那么的色彩鮮明。同時,全曲沒用一個“秋”字,卻傳達出了濃郁的秋意。整首曲詩人巧妙地并列六組名詞來描摹了一幅地面與天空的和諧畫面:日頭平西,落霞滿天,小村披拂著斜暉;炊煙裊裊幾如凝止,老樹枝椏不動紋絲,烏鴉樹羽輟立枝頭。在這一片寧靜的秋景當中,突然掠過一只大雁,飛下地面。曲中,靜中有動,動靜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