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場雪》教學設計(精選14篇)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場雪》教學設計 篇1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能正確地讀寫下列詞語、驟然、玉屑、俗話、諺語、饅頭、毛茸茸、沉甸甸、擲雪球、瑞雪兆豐年。
2.初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教學準備:
有關冬雪的錄相資料。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了解作家及文章的寫作背景。
1.看錄相,導入 新課。
同學們,剛才我們欣賞的這段錄相,描繪的是什么時候的景象呢?(大雪紛飛時的景象)。的確,在我國的北方,每當冬季來臨,那漫天的飛雪,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思,無限的喜悅,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課文《第一場雪》。讓我們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入冬后的第一場雪的,又是怎樣表達自己的心情的。
2.誰能簡單地介紹一下本文的作者及這篇課文的寫作背景呢?
學生甲:我來為大家介紹本文的作者峻青的有關資料。峻青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自幼家貧,只讀了幾年小學,抗戰爆發后參加革命。這篇文章寫于1962年。1960年—1962年正是我國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的時期。當時糧棉欠收。國民經濟遭受到了嚴重的困難。人們多么盼望能有一個好收成呀!1962年冬天,作者在膠東半島的農村,看到這第一場大雪,聯想到“瑞雪兆豐年”,心里無比喜悅,就寫下了這篇散文,收錄在散文集《秋色賦》中。
二、預習課文。
1.讀準字音。
2.自學生字并組詞。
3.畫出難以理解的詞語,結合上下文或查閱工具書自己試著解決。
三、交流自學效果。
1.掌握字音。出示幻燈片投影,指名帶讀。
2.掌握生字的音、形、義。
茸:本音讀“róng”,在“毛茸茸”中讀“rōng”。指又短又密又軟的毛發。
甸:本音讀“diàn”。在“沉甸甸”中讀“diān”。
驟然:突然,忽然。
凜冽:刺骨的寒冷。
寂靜:沒有聲音,很靜。
諺語:在群眾中間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四、初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1.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全文,想一想,作者分哪幾個方面來寫這場雪的?
2.指名分段讀課文,回答問題。
。1)課文是從四個方面來描寫這場雪的。
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聯想
(2)你能試著分段嗎?
雪前(1—2自然段)
雪中(3自然段)
雪后(4、5自然段)]
聯想(6、7自然段)
3.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讀給你的同桌聽。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的內容,了解雪后美景。
2.體會作者情感及作者的表達方法。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
一、課前導入 。
1.雪不僅能給人帶來歡樂,還能給農民們帶來豐收。讓我們跟隨作者共同去體驗一下吧!
2.上節課,我們理清了文章的脈絡,你還記得嗎?
板書:雪前——雪中——雪后——聯想
二、理解課文內容
(一)雪前、雪中、雪后的景色各具哪些特點呢?請你帶著這個問題讀課文。畫出重點語句讀一讀,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
。ǘ┳プ≈攸c語句深入體會。
我們就用讀的形式匯報。
1.雪前
。1)學生甲:雪前的特點就是天氣變化大。
(2)學生分別讀句子、談體會。
、偾靶┨爝暖和得如同陽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氣驟然變冷。
從“驟然”這個詞體會到天氣由暖變冷,變化特別突然。
、诳罩胁紳M了鉆色的陰云。中午,凜冽的寒風刮起來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個下午。黃昏時分風停了,就下起雪來。
鉛色的陰云說明天陰得很沉,預示著大雪即將來臨。風很刺骨。呼呼地刮著。
。3)教師小結:作者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大雪前氣象的變化:陰——風——雪。
。4)誰愿意把這種變化讀出來呢?請學生練讀后匯報讀。
2.雪中
(1)按照雪前一部分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用讀的形式進行匯報。
。2)學生匯報。
學生甲:雪中的特點是雪下得很大。
。3)談重點句的體會。
①開始下雪時還伴著小雨,不久就只見鵝毛般的雪花,從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飄落下來,地上一會兒就白了。
鵝毛般的雪花表明雪片很大。
一會兒就白了,也說明雪下得很大。
、诙斓纳酱宓搅艘雇砀裢饧澎o,只聽見雪花簌簌地不斷往下落。
“簌簌地”“不斷”表明雪下得又大又急。
③偶爾咯吱一聲響,樹木的枯枝被積雪壓斷了。
“壓斷”說明積雪很多,枯枝承受不住厚厚的積雪,就被壓斷了。
(4)教師小結:這一段雪中的景象作者就是抓住了事物的特點進行細致的描寫。不僅寫了樣子——“鵝毛般的雪花,”,顏色——“地上白了”,而且寫了聲音——“簌簌地不斷往下落,”,偶爾壓斷枯枝“咯吱一聲響”,因此,這部分內容寫得有聲、有色、有形、有序。
。5)練習有語氣地朗讀。
3.雪后:
。1)雪整整下了一夜,雪后的大地是什么樣的呢?板書:景色壯麗
(2)大家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出來的?請你默讀課文,找出有關的語句,作出記號,用讀的形式進行匯報。
。3)學生自學。
。4)討論后交流。
、偕酱、樹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層厚厚的雪,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
粉妝玉砌,指用白粉打扮,用玉石砌成。用在這里,說明雪后世界變成了白色,非常壯麗。
②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堆滿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這句話作者用了比喻,把積雪的柳條比作“銀條兒”,把堆滿雪的松柏枝葉比作“雪球”,描寫出了雪后樹木的形態、十分好看。
、垡魂囷L吹來,樹枝輕輕地搖晃,銀條兒和雪球兒簌簌地落下來,玉屑似的雪末兒隨風飄揚,映著清晨的陽光,顯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這里作者寫出了兩種色彩:玉屑似的五光十色的彩虹。陽光和雪花互相輝映所產生的瑰麗色彩。
(5)教師小結:作者即寫出了雪后的靜態美,又寫出了動態美,使我們看到了一幅美麗的雪景圖。那么,雪給人們帶來了什么?(帶來了歡樂。孩子在堆雪人,擲雪球,歡樂的叫喊聲使我們體會到人們的歡樂。)
4.看到場大雪,作者聯想到了什么?
。ā叭鹧┱棕S年”。)
5.什么是“瑞雪兆豐年”?這么說有根據嗎?請同學們把有關的語句劃在書中,再作交流。
6.學生匯報。
學生甲:“瑞雪兆豐年”指的是這場雪下得正是時候,預示著來年是個豐收年。
學生乙:這么說是有科學依據的。積雪可以凍死害蟲,雪化后可以促進莊稼的生長。
學生丙:農民們也有著豐富的經驗。有經驗的農民都知道積雪可以保護麥苗安全過冬。
7.作者由“第一場雪”聯想到“瑞雪兆豐年”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甲:表達出作者對雪的喜愛和贊美。
學生乙:表現了作者的滿腹喜悅。因為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連年的自然災害使人們企盼著豐收?吹竭@場瑞雪,人們必然聯想到來年的豐收,所以人們的心情萬分激動、欣喜。作者正表達了這種情感。
8.帶著這樣的情感,把這部分內容有感情地讀出來。
三、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1.自由朗讀全文,想想本文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呢?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本文在“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方面很有特色。作者無比喜愛這場瑞雪,把這種感情蘊含在對雪中、雪后景色的描寫上,也直接通過聯想表達了出來。)
2.你認為文章的哪部分寫得好?好在哪兒?
3.圍繞重點,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1)有序:按時間的順序,按下雪的過程寫。
。2)有物:從寫景到寫人,再聯想到來年的糧食豐收。
(3)有情:為雪景而歡樂,為來年的豐收而喜悅。
四、綜合訓練,發展技能。
1.看錄相資料,再次領略雪的美麗壯觀。
2.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部分練習朗讀。
3.把自己最喜歡的句子積累在《采蜜集》本上。
五、作業
1.讀課文。
2.模仿本文的寫法,寫一篇短文。
附:板書設計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場雪》教學設計 篇2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能正確地讀寫下列詞語、驟然、玉屑、俗話、諺語、饅頭、毛茸茸、沉甸甸、擲雪球、瑞雪兆豐年。
2.初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教學準備:
有關冬雪的錄相資料。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了解作家及文章的寫作背景。
1.看錄相,導入 新課。
同學們,剛才我們欣賞的這段錄相,描繪的是什么時候的景象呢?(大雪紛飛時的景象)。的確,在我國的北方,每當冬季來臨,那漫天的飛雪,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思,無限的喜悅,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課文《第一場雪》。讓我們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入冬后的第一場雪的,又是怎樣表達自己的心情的。
2.誰能簡單地介紹一下本文的作者及這篇課文的寫作背景呢?
學生甲:我來為大家介紹本文的作者峻青的有關資料。峻青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自幼家貧,只讀了幾年小學,抗戰爆發后參加革命。這篇文章寫于1962年。1960年—1962年正是我國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的時期。當時糧棉欠收。國民經濟遭受到了嚴重的困難。人們多么盼望能有一個好收成呀!1962年冬天,作者在膠東半島的農村,看到這第一場大雪,聯想到“瑞雪兆豐年”,心里無比喜悅,就寫下了這篇散文,收錄在散文集《秋色賦》中。
二、預習課文。
1.讀準字音。
2.自學生字并組詞。
3.畫出難以理解的詞語,結合上下文或查閱工具書自己試著解決。
三、交流自學效果。
1.掌握字音。出示幻燈片投影,指名帶讀。
2.掌握生字的音、形、義。
茸:本音讀“róng”,在“毛茸茸”中讀“rōng”。指又短又密又軟的毛發。
甸:本音讀“diàn”。在“沉甸甸”中讀“diān”。
驟然:突然,忽然。
凜冽:刺骨的寒冷。
寂靜:沒有聲音,很靜。
諺語:在群眾中間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四、初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1.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全文,想一想,作者分哪幾個方面來寫這場雪的?
2.指名分段讀課文,回答問題。
。1)課文是從四個方面來描寫這場雪的。
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聯想
。2)你能試著分段嗎?
雪前(1—2自然段)
雪中(3自然段)
雪后(4、5自然段)]
聯想(6、7自然段)
3.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讀給你的同桌聽。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的內容,了解雪后美景。
2.體會作者情感及作者的表達方法。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
一、課前導入 。
1.雪不僅能給人帶來歡樂,還能給農民們帶來豐收。讓我們跟隨作者共同去體驗一下吧!
2.上節課,我們理清了文章的脈絡,你還記得嗎?
板書:雪前——雪中——雪后——聯想
二、理解課文內容
(一)雪前、雪中、雪后的景色各具哪些特點呢?請你帶著這個問題讀課文。畫出重點語句讀一讀,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
。ǘ┳プ≈攸c語句深入體會。
我們就用讀的形式匯報。
1.雪前
。1)學生甲:雪前的特點就是天氣變化大。
。2)學生分別讀句子、談體會。
①前些天還暖和得如同陽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氣驟然變冷。
從“驟然”這個詞體會到天氣由暖變冷,變化特別突然。
、诳罩胁紳M了鉆色的陰云。中午,凜冽的寒風刮起來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個下午。黃昏時分風停了,就下起雪來。
鉛色的陰云說明天陰得很沉,預示著大雪即將來臨。風很刺骨。呼呼地刮著。
(3)教師小結:作者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大雪前氣象的變化:陰——風——雪。
。4)誰愿意把這種變化讀出來呢?請學生練讀后匯報讀。
2.雪中
。1)按照雪前一部分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用讀的形式進行匯報。
。2)學生匯報。
學生甲:雪中的特點是雪下得很大。
。3)談重點句的體會。
、匍_始下雪時還伴著小雨,不久就只見鵝毛般的雪花,從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飄落下來,地上一會兒就白了。
鵝毛般的雪花表明雪片很大。
一會兒就白了,也說明雪下得很大。
、诙斓纳酱宓搅艘雇砀裢饧澎o,只聽見雪花簌簌地不斷往下落。
“簌簌地”“不斷”表明雪下得又大又急。
③偶爾咯吱一聲響,樹木的枯枝被積雪壓斷了。
“壓斷”說明積雪很多,枯枝承受不住厚厚的積雪,就被壓斷了。
。4)教師小結:這一段雪中的景象作者就是抓住了事物的特點進行細致的描寫。不僅寫了樣子——“鵝毛般的雪花,”,顏色——“地上白了”,而且寫了聲音——“簌簌地不斷往下落,”,偶爾壓斷枯枝“咯吱一聲響”,因此,這部分內容寫得有聲、有色、有形、有序。
(5)練習有語氣地朗讀。
3.雪后:
。1)雪整整下了一夜,雪后的大地是什么樣的呢?板書:景色壯麗
。2)大家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出來的?請你默讀課文,找出有關的語句,作出記號,用讀的形式進行匯報。
。3)學生自學。
(4)討論后交流。
、偕酱、樹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層厚厚的雪,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
粉妝玉砌,指用白粉打扮,用玉石砌成。用在這里,說明雪后世界變成了白色,非常壯麗。
、诼涔饬巳~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堆滿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這句話作者用了比喻,把積雪的柳條比作“銀條兒”,把堆滿雪的松柏枝葉比作“雪球”,描寫出了雪后樹木的形態、十分好看。
、垡魂囷L吹來,樹枝輕輕地搖晃,銀條兒和雪球兒簌簌地落下來,玉屑似的雪末兒隨風飄揚,映著清晨的陽光,顯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這里作者寫出了兩種色彩:玉屑似的五光十色的彩虹。陽光和雪花互相輝映所產生的瑰麗色彩。
(5)教師小結:作者即寫出了雪后的靜態美,又寫出了動態美,使我們看到了一幅美麗的雪景圖。那么,雪給人們帶來了什么?(帶來了歡樂。孩子在堆雪人,擲雪球,歡樂的叫喊聲使我們體會到人們的歡樂。)
4.看到場大雪,作者聯想到了什么?
。ā叭鹧┱棕S年”。)
5.什么是“瑞雪兆豐年”?這么說有根據嗎?請同學們把有關的語句劃在書中,再作交流。
6.學生匯報。
學生甲:“瑞雪兆豐年”指的是這場雪下得正是時候,預示著來年是個豐收年。
學生乙:這么說是有科學依據的。積雪可以凍死害蟲,雪化后可以促進莊稼的生長。
學生丙:農民們也有著豐富的經驗。有經驗的農民都知道積雪可以保護麥苗安全過冬。
7.作者由“第一場雪”聯想到“瑞雪兆豐年”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甲:表達出作者對雪的喜愛和贊美。
學生乙:表現了作者的滿腹喜悅。因為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連年的自然災害使人們企盼著豐收?吹竭@場瑞雪,人們必然聯想到來年的豐收,所以人們的心情萬分激動、欣喜。作者正表達了這種情感。
8.帶著這樣的情感,把這部分內容有感情地讀出來。
三、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1.自由朗讀全文,想想本文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呢?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本文在“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方面很有特色。作者無比喜愛這場瑞雪,把這種感情蘊含在對雪中、雪后景色的描寫上,也直接通過聯想表達了出來。)
2.你認為文章的哪部分寫得好?好在哪兒?
3.圍繞重點,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1)有序:按時間的順序,按下雪的過程寫。
。2)有物:從寫景到寫人,再聯想到來年的糧食豐收。
。3)有情:為雪景而歡樂,為來年的豐收而喜悅。
四、綜合訓練,發展技能。
1.看錄相資料,再次領略雪的美麗壯觀。
2.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部分練習朗讀。
3.把自己最喜歡的句子積累在《采蜜集》本上。
五、作業
1.讀課文。
2.模仿本文的寫法,寫一篇短文。
附:板書設計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場雪》教學設計 篇3
【成都公開課】:
師:我問大家一個問題:誰親眼在我們成都市見過下雪?(有數位生舉手)誰親眼在成都市見過課文中寫的這樣的大雪?——啊,沒有。那我們這課該怎么學呢?大家一點直觀感受都沒有。——這樣吧,我們跟著作者一起到他所描寫的一場雪中去游覽,大家說好嗎?(生答好)我們對雪不太了解,那么我們學習這篇課文的一個任務,就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認識“雪”這種自然現象,了解雪與人的情感的聯系,與人的社會生活的聯系。這些任務大家能不能完成?(生答能)
師:大家預習了課文,誰能用最簡單的一句話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生:這篇課文是描寫膠東半島冬天下雪的景象。
師:只有這些嗎?
生:這場雪還預示著明年將是一個豐收年。
師:你重新組織一下語言,再說一遍。能不能更簡單些?
生:這篇課文是寫膠東半島冬天下雪的景象,這場雪預示膠東半島明年將是一個豐收年。
師:他說的行不行?有沒有別的說法?
生:這篇課文寫了膠東半島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還寫了作者的聯想。
師:誰聽出來了,他們倆人的發言有什么區別?
生:剛才第一位男同學是按主要內容來說的,第二位女同學是按課文的線索來說的。
師:課文的什么線索?
生:是按下雪的線索來說的。
師:下雪的過程,對吧?
生:對。
師:如果按照那位男同學的說法,課文可以分成幾部分?
生:按照男同學的說法,課文可以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雪的景色”,第二部分寫了“雪的用處”。不,“雪的好處”。
師:“雪的景色”,僅僅是雪的景色嗎?——第一部分就是寫“下雪”,第二部分是“雪的聯想”。這樣說可以嗎?
生:可以。
師:如果按照女同學的說法,課文又可以分為幾部分?
生:按照這位女同學的說法課文可以分成四段。
師:也就是四部分。哪四部分?
生:第一部分是下雪前的景象,第二部分是下雪時的景象,第三部分是下雪后的景象,第四部分是作者的聯想。
師:兩種分法都可以。我們為了學習的方便,按照分四部分這種方法來學習!疫要問大家:在雪前、雪中、雪后和聯想這四部分中,你感覺最新奇、最有興趣的是哪部分?
生:我最感興趣的是“雪中”那一部分。
生:我最感興趣的是作者產生聯想的那一個部分。
生:我感興趣的是雪后的景色。
生:我最感興趣的是“雪前”。這一段寫得很形象。
師:這么說大家對四部分都感興趣了。那么我問一問吧。有多少同學對第一部分最感興趣?(有五六位學生舉手)多少同學對描寫下雪的“雪中”最感興趣?(有不少同學舉手)多少同學對描寫雪后景象最感興趣?——嗬!這次人最多!因為你們最不了解下雪后是什么樣子,是不是?好。哪些同學對雪后的聯想最感興趣?(有兩三個同學舉手)
師:好,那就按照同學們的意愿,首先來看雪怎么下。大家打開課文第二段。誰能夠把這一段讀出來?你認為應從哪里開始就從那里開始,你認為應到哪里結束就到那里結束。
生:(讀課文)“前些天暖和得如同陽春三月……大雪整整下了一夜。”
師:對她讀的有沒有意見?
生:我覺得“下雪的景象”應該從“這是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開始。
師:這個意見大家同意嗎?
生:同意。
師:(對原讀文的學生)你讀得多了,天氣還在變,你就開始讀了。咱們從第二個同學這兒開始來讀。大家看一看寫下雪這一段是從哪幾個方面,也就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寫的?
生:先從“雪下得很大”這個角度來寫的,然后又從“冬天的雪夜”來寫。
師:介紹了雪下得很大,緊跟著就寫黑夜嗎?
生:他講了雪一下子就把地染白了,說明雪下得很大。
師:他是先寫看見的,后來……
生:寫聽見的。
師:為什么后來寫聽——見——的?
生:因為雪下得很大,晚上很冷,他不可能一個人站在雪地里觀察雪景。
師:所以他就寫他“聽”,對不對?我們先讀一讀看見的雪。讀的時候要把雪下得很大的那個氣勢讀出來。大家看他這場雪下得大不大?
。ㄉx課文有關部份)
師:這場雪大嗎?
生:不大。
師:誰能比他下得再大點?(笑聲)
。ㄉ僮x課文)
師:夠大的嗎?
生:不夠。
師:那么誰來建議,要想把這場雪讀得很大,哪些詞應該強調地讀得重一些。
生:我覺得應該把“紛紛揚揚”、“大片大片”和“彤云密布”這些詞讀得重一些。
師:你給作一下示范好嗎?
。ㄉx課文)
師:這次讀得不錯。他把那幾個重點詞強調出來了。大家再跟著我把這幾句一塊兒讀一下。(教師帶學生逐句學讀)好,誰把剛才這一節再讀一下?這回要下得很大了。
(生讀課文)
師:她這幾個詞強調出來了。但有一個缺點,誰聽出來了?
生:剛才我們只讀了兩句,其余的她不應該讀。
師:我們是讓讀這一節,她讀得對。——她讀得有點太緩慢了,把大雪的氣勢給“延緩”了,是不是?——你再讀一次。
。ㄉ僮x)
師:“地上一會兒就白了”,應該強調“一會兒”,為什么?
生:強調了“一會兒”才能突出雪下得很大。
師:為什么?
生:因為雪下得大,地上一會就白了。
師:“一會兒”表示什么意思?
生:“一會兒”表示很快。
師:很快地上就白了。雪下得大不大?
生:大。
師:好。我們再把這一句讀一讀。(示范、帶讀)
師:這場雪下在什么地方了?
生:這場雪下在了膠東半島……
師:(接)的一個什么具體地點?
生:膠東半島的一個山村。
師:下在一個山村。(板書“山村”)
師:下雪的主要時間是白天還是黑夜?
生:黑夜。
師:對,黑夜。(板書“夜”)這個夜是什么樣的?
生:靜靜的。
師:(板書“靜”)可以說是一個(讀板書)“山村靜夜”。那么怎樣才能把這個靜夜讀得很靜?誰來試試?
生:讀課文,(“冬天的山村……偶爾咯吱一聲響”)
師:他讀得靜不靜?(學生答靜)他為什么能讀得這樣靜?你給大家介紹一下。(指讀文學生)
生:因為我讀得有點輕,還有點慢,所以顯得靜。
師:對。一輕二慢。怎樣才能體現這一點呢?我告訴大家——讀這樣表示非常“靜”的句子,要用“虛聲”來讀,不要讀得太實。聽我來讀。
師:(用“實”和“虛”兩種讀法讀句子,讓學生對比)哪種讀法顯得靜呢?
生:第二種。
師:對。要讀得怎么一點呢?
生:“虛”一點。
師:那誰來“虛一虛”呀?(笑聲)
。ㄉx課文該節)
師:(贊賞地)嗯,還“咯吱一聲響”。(學學生讀的聲調)
師:既然那么靜,就應該一點聲音都沒有,那他還寫了那么多聲音干什么?一會“簌簌往下落”一會“咯吱一聲響”?
生:作者寫的聲音都是很小的,如果不安靜,就不容易聽見。
師:對不對?(學生答對)這叫“靜中微響,更覺其靜”。你們寫作文時經常這樣寫,比如教室里非常安靜,簡直能夠聽到……
生:(接說)一根針掉在地上的聲音。
師:好,再來試試,比他讀得還要靜。(笑聲)
。ㄉx文)
師:他讀得靜不靜?(生不答)看來大家不太滿意,是吧?你來推薦一個同學再讀一下。
。ㄉx文)
師:好不好?(生答好)的確不錯。你們看這場雪大不大?(生答大)大得簡直彌天漫地。(板書“雪彌天”,然后讀板書)“山村靜夜雪彌天”。你們看是不是這樣的景象?(生答是)
師:第二天清早,天就放晴了。我們看看雪景好不好?(生答好)雪景很美,誰能把它美美地讀出來?(笑聲)他讀的時候,大家閉住眼來聽,看他能不能把你帶到那么美的雪景中去。(笑聲)
生:(讀文)“今天早晨……五光十色的彩虹。”
師:你們聽他讀完這段,是不是感到走到雪野中去了?(生反映不一)
師:剛走到雪野的邊上,(笑聲)是不是?啊,沒進去。誰能帶著大家進去?(生再讀文,但讀得不好)
師:進去了嗎?
生:(齊)沒有。(大笑)
師:啊,是沒有?赡軇偛拍俏煌瑢W領著咱們走到了雪野的邊上,他又領著咱們出來了。(大笑)
師:咱們一起讀一下,看看我能不能把大家領進去。(示范讀、帶讀)往前走了幾步沒有?
生:走了。
師:誰接著領大家往前走?
生:(讀文)“大街上的積雪……震落下來!
師:他領著我們看到了一群歡樂地游戲著的小孩?梢妼懷┚安坏珜懥司,而且寫了什么?(生答人)我們還是重點研究一下這個景。你們說這段課文哪一句是概括地寫雪景的?
生:(讀句)“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
師:這是什么句?
生:這是一個比喻句。
師: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萬里江山”比作被雪打扮成的“粉妝玉砌的世界”。
師:什么叫“粉妝玉砌”?
生:就是用白粉妝扮,用玉石砌成,通常用來描述雪景。
師:用你自己的話來描述描述“粉妝玉砌的世界”是個什么樣的世界。
生:雪后初晴,萬里江山被皚皚白雪打扮成了銀妝素裹的世界,白雪在陽光下,顯出晶瑩透明的光。
師:你好像在背什么,用自己的話來說。
生:陽光普照,照在雪地里。眺望遠方,到處一片白茫茫。太陽放射出耀眼的光,那光像一粒粒珍珠,投射在地上,就把大地變成了閃光發亮的白雪世界。
師:也像在背。你們是不是看了一些描寫雪的課外書?(學生答是)要是用自己的話講就更好。——我們來考慮一個問題:概括地說,這個“粉妝玉砌的世界”是個什么樣的世界?
生:“粉妝玉砌的世界”是一個銀裝素裹的銀色的世界。
師:對,但光“銀色”不發亮。雪花被太陽一照,那個世界是什么樣子的?
生:晶瑩透明的世界。
師:啊,晶瑩潔白。(板書:“晶瑩世界”)在這個“晶瑩世界”中,人怎么樣?
生:歡樂。
師:嗯,歡歌笑語。(板書:“人歡笑”)我再問大家一個問題:他說柳樹條上掛著“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我們平常的感覺,凡是毛茸茸的東西,一般不會閃光。那么這個“毛茸茸”的銀條,為什么卻又“亮晶晶”?
生:因為那是雪落在柳枝上,被太陽一照就閃光了。
師:他說那銀條兒是雪組成的,這一點是對的。還有什么?
生:那銀條是雪。開始,雪是毛茸茸的;后來被太陽一照,曬化了,變成了水。水就是亮晶晶的。因此說這個銀條是“毛茸茸、亮晶晶”的。
師:非得變成水才亮晶晶嗎?雪本身不亮嗎?再說,在北方的冬天,下了這么大的雪,不會太陽一出來馬上就化了。可能在咱們南方,雪不等落到地面上就變成水了。對不對?(學生答對)但是那雪為什么會沾在柳枝上?答案在課文前面。(讀文)“雪紛紛揚揚,下得很大。開始還伴著一陣小雨……”因為是第一場雪,天氣還不是十分寒冷,所以開始下的是雨。這雨把柳枝——(學生接:打濕了)雪落在打濕了的柳枝上,越積越多,變成了——(學生接:銀條),因為它不是特別光滑的,是凹凸不平的,所以看起來是毛茸茸的,太陽一照,就會亮晶晶。還有一個:凡是“蓬松松”的東西——比如一團棉花吧——它就不會“沉甸甸”,但是課文為什么又說“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呢?
生:因為那是一棵樹上的雪積在一個地方,因此它是蓬松松,而且沉甸甸。
師:沒有真正分析出來。
生:書上說“雪紛紛揚揚,下得很大”,雪落在樹枝上非常沉重,所以是沉甸甸的。
師:還是沒有說清楚!蠹铱催@兒……(教師在黑板上畫松枝積雪圖)這是一根松枝,這是冬天不落的松針。密集的松針把落在它上面的雪都托住了,成為一個雪球。雪球給我們的感覺當然是蓬松松的。但這個雪球是由一根松枝來負擔著。當微風吹來的時候,松枝就托著雪球搖晃,好像負擔不了這個雪球似的。所以又給我們的感覺是沉甸甸的。是不是這個雪球真的沉得我們抱也抱不動呢?(生答不是,整個這一段話都是師生對口問答中完成的。記錄時略)
師:北方的冬雪好不好?(生答好)我們再來讀一遍,從下雪一直讀到雪景。
生:(讀文)“這是入冬以來……震落下來了!
師:真的震落下來嗎?(生答沒有)作者為什么這樣寫?
生:是個夸張句。
生:我不同意這個同學的意見。因為那么多人一齊叫,聲音很大,會發生共振,雪有可能被震落下來了。
生:我也認為有可能震落下來。因為那么多小孩在玩,有堆雪人的,有擲雪球的。如果擲雪球時,一個雪球打在樹枝上,雪就震落下來了。
師:那是他們的“歡叫聲”震落下來的嗎?
生:我認為雪球本身也有重量,再加上共振,這樣合二為一,就要落下來了。
師:你們說雪末兒下來沒有?(生答下來了)
師:這一點我同意,真下來了,是怎么下來的呢?可能是那位同學說的打雪球時碰下來的,也可能是微風一吹“玉屑似的雪末兒隨風飄揚”,正好在這個時候孩子們歡樂地喊起來了,配合在一起,好像是震下來的。作者確實寫的是夸張句。
師:那末——大家把書放下。這場雪就這么無緣無故地下起來的嗎?這要從哪一段去看?
生:第一段。
師:大家默讀第一段。默讀完了告訴我,你能不能用最簡潔的話把這段的意思概括出來。
(生默讀第一段,讀完后討論)
生:從西伯利亞來的寒流進入了膠東半島,膠東半島上就下起了雪。
師:我要把你這段話都寫在黑板上,恐怕這黑板太短。(笑聲)更簡單一些。
生:第一段是寫天氣的變化。
師:怎么變化說出來沒有?沒說出來。
生:第一段就是說寒流侵入膠東半島。
師:引起了什么?那才是關鍵的。
生:第一段寫的是天氣驟然變冷。
師:啊,最后還是落在了天氣變冷。寒流侵入是原因,結果是天氣變冷。在表示因果關系的句子里哪個是關鍵?
生:結果是關鍵。
師:對。那第一段就是告訴我們什么?
生:告訴我們寒流侵入了膠東半島就下雪了。
師:啊!天氣沒變!
生:第一段就是告訴我們天氣驟然變冷。
師:對不對?(生答對)
師:你能不能把“天氣驟然變冷”再縮減一下?
生:天氣變冷。
師:啊,變得不快。
生:變冷。
師:還是不快——哪個字表示“快”(生答“驟”表示快)你把這個字用上。
生:驟然變冷。
師:誰驟然變冷?
生:天氣驟然變冷。
師:還是六個字!四個字能不能說?
生:天氣驟冷。
師:對不對?(生答對。教師板書“天氣驟冷”)
師:為什么說它是突然地變化的?你們看看這種變化是發生在多長時間內?
生:天氣在一天之內變化的。
師:是一天嗎?
生:兩三天。
師:兩三天之間變得這么快。(板書“數日間”。然后讀板書)“天氣驟冷數日間”。
師:作者寫了天氣變化,寫了下雪,又給我們描繪了美麗的雪景。最后他該寫什么了?(學生答聯想)誰來讀一讀那一段?
(生讀課文第四段)
師:“瑞雪兆豐年”,這個“兆”字是什么意思?
生:這個“兆”字是預兆的意思。
師:預兆是什么意思?
生:預兆就是預示。
師:預示是什么意思?(笑聲)
生:將要。
師:我將要干一件什么事情。比如一會下課了我們將要往學校走,那就是:“我預兆往學校走!保ㄐβ暎┎粚。
生:預兆的意思就是預示。
師:我要是再問你,預示的意思——就是預兆?(笑聲)不行。你們說一說,這場雪帶來了豐收,這個豐收是什么時候才出現?(生答明年)在后來的時間才能出現。后來發生的事情提前出現一種跡象,給我們一個信號,這就叫預兆。所以這個豐收在什么時候?
生:明年。
師:(板書“豐收在來年”)這個豐收在來年呢,所以說:瑞雪“兆”豐年。你們從作者情感上看,他看見下這么大的雪高興不高興?(生答高興)他看見這樣美的雪景高興不高興?(生答高興)他想到這樣的雪預兆著大豐收,他心里面比看見雪景會怎樣?
生:還高興。
師:(指板書)我們給它加兩個字,加什么?
生:高興。(笑聲)
生:預示……
師:啊,不對。(板書“更喜”)行不行?
生:行。
師:“更喜豐收在來年”。我還要提個問題:這么一場雪,帶來一次豐收,作者他這么高興,特意為它寫篇文章。作者這樣的激情是從哪來的?他為什么會這么高興?
生:是因為他喜歡雪,所以他為雪寫篇文章。
師:我問的是他為什么竟然會這樣高興?
生:雪可以帶來豐收。
生:這是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它不僅很美,還可以促進明年的豐收。
師:我告訴大家吧。這篇文章是作家峻青(板書峻青)在1962年寫的?赡苣銈儾恢溃覀儑1960年、1961年到1962年是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的三年,國家處于困難時期,農業連年歉收。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在三年的最后,看到下這么一場雪,而這場大雪又預兆著豐收。預示著來年的豐收,就是說,我們國家從三年的困難時期中走出來了,我們的農業,我們的國民經濟,將要獲得恢復,或者更大地發展。他的心里高興不高興?(生答高興)所以課題說“第一場雪”,不僅僅從事實上,確實是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我們從它的社會意義上來看,是三年自然災害以后,第一個豐收的信號,我們國家開始走向恢復的第一個信號。所以他在標題上特意要加上“第一場雪”。明白沒有?
生:明白了。
師:我們再把全文好好讀一遍。(指跟前一位同學)你起來給推薦四個同學。誰善于讀出天氣劇烈變化,找一個。(學生推薦)誰讀描寫下雪能讀好?(學生推薦)誰描寫雪景讀得好?(學生推薦)誰讀最后一段?(推薦的學生指著自己說“我”)(笑聲)啊!你自薦。他說“我”!好,好。就你們四位來讀,一個接一個,開始。
(生讀課文。讀了三人后,下課鈴響)
師:好,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不再讀了。(對沒有讀得上的第四個同學)對不起!(笑聲)
師:大家看黑板上我的板書,像什么?
生:一首詩。
師:好。我們一齊來把它讀一下:
。ㄉx板書)
天氣驟冷數日間,山村靜夜雪彌天。
晶瑩世界人歡笑,更喜豐收在來年。
師:下課。(掌聲)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場雪》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在發展語言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和創造潛能。創設情境,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將讀的訓練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在尊重學生個性感悟的基礎上,開展研究性閱讀。引導學生通過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培養自主探究精神,訓練閱讀能力,豐富語言積累,提升情感價值。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語文第十一冊(人教版)第19課:《第一場雪》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理解課文內容,感受雪后的美麗景象,體會大雪給人們帶來的喜悅心情。
3、領悟抓住特點描寫下雪景象和通過寫景及聯想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麗及作者的聯想,體會作者喜悅的心情。
教學難點:
領悟抓住特點描寫下雪景象和通過寫景及聯想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學準備:雪景錄像
授課類型:精讀課
教學特色:自主閱讀、自主感悟、主動實現學生個性化閱讀,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
教學流程:
[談話導入]你們喜歡雪嗎?大家對下雪時的情景一定非常熟悉,誰愿意說說你印象中下雪時的情景?(生簡要描述)
。c評:通過聯系已有生活經驗導入課文,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和閱讀的興趣。)
師:從你們對雪的印象中,老師看出來你們對我們北方的雪的喜愛。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寫的是哪兒的雪呢?(膠東半島),那么讓我們現在就隨著作者峻青一起走進膠東半島40多年前的那[指板書,生齊讀課題]——“第一場雪”
[初讀感知]
師:現在,請同學們打開書,聽老師來讀課文。邊聽邊想:課文寫了什么內容?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寫這第一場雪的?
。◣熍錁贩蹲x)
師:現在對課文有點認識了嗎?對作者的寫作順序有點認識了嗎?(生:有)
師:那么要有進一步的了解,要有深入的認識,你們還需要進一步讀書。請你們快速地再讀一遍課文,繼續考慮一下。
(生自讀0.5-1分鐘)
師:讀好了嗎?(讀好了),誰來說說課文寫了什么內容?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寫這第一場雪的?
(生匯報,師相繼板書:)
。ㄑ┣、雪中、雪后)聯想。
[自讀自悟,讀中悟情、語法]
師:在我們進一步讀書之前,老師想問一下:大家了解哪些讀書的方法?
(生:邊讀邊想;聯系上下文;抓重點詞句,抓住修辭方法;把心放到文中設身處地去讀……)
(點評:在教學過程中,方法的提升是很重要的環節,其最大的意義在于使學生學會感受和品悟課文的途徑,通過調動已有經驗,使學生運用多種學習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閱讀興趣。符合課標中提出的“要注意學生的個性差異,滿足不同程度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需求!)
師:下面請用你們喜歡的方法來讀書,按照雪前,雪中、雪后的順序來了解第一場雪的特點,看看作者是怎樣把這些特點寫出來的?把心放到文章中去,看看你能體會到什么?(老師提示你,讀書時可以勾勾畫畫,寫一點自己的感受)
(生自讀3-4分鐘)
師:讀好了嗎?讀好了可以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希望你們相互之間會有些啟發。(2-3分鐘)
。ㄗx書匯報)
雪前:天氣變化快,驟然。
雪中:又大、又急、又猛,鵝毛般飄落(看到的,聽到的)
(略)
雪后:
生:我覺得非常美。松樹上柏樹上堆滿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亮晶晶的,非常可愛,非常動人,非常的美,到處都是粉妝玉砌的世界。
師:我們來看一看,讀一讀,想想粉妝玉砌是怎樣的畫面呀!
投影出示:大雪整整……
生讀。
生:一片雪白的世界,晶瑩的世界,十分的美麗。
師:他想得跟你一樣嗎?
生:我想那里全部都是白色的世界,還可以看到美麗的彩虹。
師:你們是怎么想象出來的?
生:讀課文。
師:你讀哪看出來的?
生:從第三句到最后。
生:我覺得這場雪很美,非常潔白的世界。
生:雪非常的純潔,非常的潔白,像白色小天使,從天而降,仿佛置身于白色的世界。
師:白色小天使,你想像力多豐富啊!
(點評:師生在這一部分對話中,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落實了語言文字的訓練任務。)
師:不僅能聯系上下文,還能借助生活體驗來理解這粉妝玉砌的世界。我們看到大地一片銀白,在陽光照射下千樹萬樹仿佛看到了迷人的雪世界,想不想讀一讀。
生:想。
師:好,讀出美來。等一會兒我們要開展一個朗讀比賽,開始讀。
生讀。
師:朗讀比賽現在開始,誰來參加比賽,誰先開始。
兩個同學比賽讀。
師:他們朗讀你們別閑著,一會當評委,給他們評評。
生讀。
師:誰來評評他們倆的朗讀?
生:他們讀的停頓時間不夠。
生:我覺得他讀得比較有力。
師:你能發現他的優點,真不錯。
生:他們讀“好大的雪啊”,沒有讀出雪大的語氣。
師:你能不能讀一讀,試一試。
生讀。
師:你覺得你讀得怎么樣?
生:我覺得我讀得不錯,還可以再努力一下,讀得更好。
師:那你再讀一讀。
生讀。
師:你讀得真好。(面向全體同學)你們行不行?
生:行!
生齊讀。
師:告訴老師你讀這句心情怎么樣?
生:很興奮。非常大的雪可以打雪球,堆雪人。通過孩子們的歡樂,表達了人們無比喜悅的心情。要讀出喜悅。
生:我覺得彩虹應該讀得重一些。
生:讀得輕和讀得重是兩種不同的美,讀得輕都讀出輕飄飄的美,讀得重是雪落時的那種美,但都是美的。
師:還有誰有信心讀得好,站起來。沒信心的沒關系,在底下來,老師給你們配上音樂,我們美美的讀。老師起個頭,你們來讀!按笱┱铝艘灰埂
生讀。
。c評:理解體會雪的特點,及作者的寫法,在理解同時指導朗讀,在語言文字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
師:這么大、這么美的雪景,你們想看一看嗎?(示錄像)
師:這些是膠東半島當年的第一場雪,是如此壯美,作者不光寫了雪的美,還寫了豐富的聯想!作者由第一場雪聯想到了什么?誰來讀讀下面的課文?
師:他想到了什么?你現在知道了嗎?說說看:(生簡要談:“瑞雪兆豐年”;“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師:現在請同學們讀讀這部分內容,談一談你的理解。師:作者認為這是一場及時的雪,一場吉祥的雪,現在你知道作者的喜悅除了雪的美之外還有什么原因嗎?
。ㄘS收、瑞雪兆豐年……)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膠東半島這場雪正是下在我國連續三年遭受自然災害,在國際上又承受巨大壓力的時候,那是在全國人民沒糧食吃,餓肚子的時候,膠東半島下了這樣的一場雪,一場預示著明年能大豐收的瑞雪,作者懷著一種深厚的民族之情表達了對這場雪由衷的喜愛,他怎么能不喜悅呢?
師:愿意再讀讀課文嗎?現在我們回頭再看文章,作者的喜悅之情躍然紙上,把你認為寫得好的語句找出來,帶著作者傳遞給我們的民族之情和由衷的喜悅來讀一讀,用你們的朗讀來贊一贊這場雪好嗎?
。c評:這一部分的讀,是在學生深入理解景物特點及課文內涵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進行的,具有一定的層次性,水到渠成。)
師:你們不僅讀出第一場雪的美,更讀出你們和作者由衷的喜悅,不由得使我想到這樣一首贊美雪的歌,《我愛你,塞北的雪》,我們用這首歌來唱一唱膠東的雪怎么樣,能唱唱嗎?試一試。老師唱,能唱的和老師一起唱,不能唱的為我們打拍好不好?
歌:我愛你,膠東的雪,
飄飄灑灑,滿天遍野,
你用白玉般的身軀,
裝扮銀光閃閃的世界
你用生命融進土地喲,
滋潤著山村的麥苗,迎春的花葉
啊……我愛你
啊……膠東的雪,膠東的雪
師:好這節課就上到這兒,課雖完,但意未盡,如果你喜歡這篇課文,請你課后再去仔細品味這篇文章,你會有更多的收獲。
下課!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場雪》教學設計 篇5
之一
佚名
本節課重點: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雪大和雪后景色的美麗,體會作者喜悅的心情。
本節課難點:作者從哪些方面來寫雪大的,從哪些方面來寫雪后美麗的景色的。
本節課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詞語。
2、領悟作者善于抓住特點從不同角度描寫下雪景象。
3、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感受雪后的美麗景色,體會作者的喜悅心情。
4、有感情地朗讀。把自己喜歡的地方試著背下來。
教學過程 :
一、課前談話
1、你們見過雪嗎?雪大嗎?雪景美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峻青爺爺寫的《第一場雪》。板書課題:第一場雪
2、齊讀課題,請同學們說一說你見了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你讀了這篇課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1、第一場雪的時間。2、雪下得大。3、雪后景美。4、大雪引起的聯想。)
三、共同探究學生最喜歡的部分。
1、雪下得大。
你們從哪些地方知道雪大的?小組協作,找出來讀一讀。教師出示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親自感受一下,讓學生進入情境。課文是怎樣把這場雪的“大”寫出來的?(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總結:“鵝毛般的大雪”、“一會兒就白了”是從視覺上來寫的;“簌簌地不斷往下落”、“咯吱一聲響”是從聽覺上來寫的)。教師就勢引導學生,我們要做有心人,要善于觀察,語文就在我們的身邊,生活中處處有語文。
下了整整的一夜大雪,你們想看看雪后的壯美景色嗎?
2、雪后景美。
教師出示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親臨其景,感受大雪之后雪景的美,并讓學生自己說一說哪些地方美。請同學們看書,你覺得哪些地方寫得美,美在哪里?從這些句、段中體會到了作者怎樣的心情?讓同學們在小組中互相交流討論,小組匯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作適當的點評。
。ㄈ纾骸皰鞚M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堆滿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想一想作者寫得是否真實,贊一贊作者觀察的細致入微、遣詞造句的絕妙。)讓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有感情地朗讀,贊一贊雪美,分享作者的喜悅。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領會作者寫大雪之后的美景采用了什么表達方法?(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如學生在領會的過程中有難度,教師可作一定的引導。)
三、師生共同小結。在這一堂課中你有哪些收獲?你學到了些什么?
四、布置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你自己喜歡的部分,并把喜歡的部分背誦下來。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場雪》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10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驟然、玉屑、俗話、諺語、饅頭、毛茸茸、沉甸甸、擲雪球、瑞雪兆豐年。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雪后的美麗景象,體會大雪給人們帶來的喜悅心情。
4.領悟作者抓住特點描寫下雪景象和通過寫景及聯想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能正確地讀寫下列詞語、驟然、玉屑、俗話、諺語、饅頭、毛茸茸、沉甸甸、擲雪球、瑞雪兆豐年。
2.初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教學準備:
有關冬雪的錄相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了解作家及文章的寫作背景。
1.看錄相,導入新課。
同學們,剛才我們欣賞的這段錄相,描繪的是什么時候的景象呢?(大雪紛飛時的景象)。的確,在我國的北方,每當冬季來臨,那漫天的飛雪,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思,無限的喜悅,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課文《第一場雪》。讓我們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入冬后的第一場雪的,又是怎樣表達自己的心情的。
2.誰能簡單地介紹一下本文的作者及這篇課文的寫作背景呢?
學生甲:我來為大家介紹本文的作者峻青的有關資料。峻青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自幼家貧,只讀了幾年小學,抗戰爆發后參加革命。這篇文章寫于1962年。 1960年—1962年正是我國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的時期。當時糧棉欠收。國民經濟遭受到了嚴重的困難。人們多么盼望能有一個好收成呀!1962年冬天,作者在膠東半島的農村,看到這第一場大雪,聯想到“瑞雪兆豐年”,心里無比喜悅,就寫下了這篇散文,收錄在散文集《秋色賦》中。
二、預習課文。
1.讀準字音。
2.自學生字并組詞。
3.畫出難以理解的詞語,結合上下文或查閱工具書自己試著解決。
三、交流自學效果。
1.掌握字音。出示幻燈片投影,指名帶讀。
2.掌握生字的音、形、義。
茸:本音讀“ ”,在“毛茸茸”中讀“ ”。指又短又密又軟的毛發。
甸:本音讀“ ”。在“沉甸甸”中讀“ ”。
驟然:突然,忽然。
凜冽:刺骨的寒冷。
寂靜:沒有聲音,很靜。
諺語:在群眾中間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四、初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1.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全文,想一想,作者分哪幾個方面來寫這場雪的?
2.指名分段讀課文,回答問題。
。1)課文是從四個方面來描寫這場雪的。
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聯想
(2)你能試著分段嗎?
雪前(1—2自然段)
雪中(3自然段)
雪后(4、5自然段)]
聯想(6、7自然段)
3.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讀給你的同桌聽。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的內容,了解雪后美景。
2.體會作者情感及作者的表達方法。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入。
1.雪不僅能給人帶來歡樂,還能給農民們帶來豐收。讓我們跟隨作者共同去體驗一下吧!
2.上節課,我們理清了文章的脈絡,你還記得嗎?
板書:雪前——雪中——雪后——聯想
二、理解課文內容
。ㄒ唬┭┣、雪中、雪后的景色各具哪些特點呢?請你帶著這個問題讀課文。畫出重點語句讀一讀,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
(二)抓住重點語句深入體會。
我們就用讀的形式匯報。
1.雪前
(1)學生甲:雪前的特點就是天氣變化大。
。2)學生分別讀句子、談體會。
、偾靶┨爝暖和得如同陽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氣驟然變冷。
從“驟然”這個詞體會到天氣由暖變冷,變化特別突然。
、诳罩胁紳M了鉆色的陰云。中午,凜冽的寒風刮起來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個下午。黃昏時分風停了,就下起雪來。
鉛色的陰云說明天陰得很沉,預示著大雪即將來臨。風很刺骨。呼呼地刮著。
(3)教師小結:作者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大雪前氣象的變化:陰——風——雪。
。4)誰愿意把這種變化讀出來呢?請學生練讀后匯報讀。
2.雪中
(1)按照雪前一部分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用讀的形式進行匯報。
。2)學生匯報。
學生甲:雪中的特點是雪下得很大。
(3)談重點句的體會。
①開始下雪時還伴著小雨,不久就只見鵝毛般的雪花,從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飄落下來,地上一會兒就白了。
鵝毛般的.雪花表明雪片很大。
一會兒就白了,也說明雪下得很大。
、诙斓纳酱宓搅艘雇砀裢饧澎o,只聽見雪花簌簌地不斷往下落。
“簌簌地”“不斷”表明雪下得又大又急。
③偶爾咯吱一聲響,樹木的枯枝被積雪壓斷了。
“壓斷”說明積雪很多,枯枝承受不住厚厚的積雪,就被壓斷了。
(4)教師小結:這一段雪中的景象作者就是抓住了事物的特點進行細致的描寫。不僅寫了樣子——“鵝毛般的雪花,”,顏色——“地上白了”,而且寫了聲音——“簌簌地不斷往下落,”,偶爾壓斷枯枝“咯吱一聲響”,因此,這部分內容寫得有聲、有色、有形、有序。
。5)練習有語氣地朗讀。
3.雪后:
(1)雪整整下了一夜,雪后的大地是什么樣的呢?板書:景色壯麗
。2)大家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出來的?請你默讀課文,找出有關的語句,作出記號,用讀的形式進行匯報。
。3)學生自學。
(4)討論后交流。
①山川、樹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層厚厚的雪,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
粉妝玉砌,指用白色粉打扮,用玉石砌成。用在這里,說明雪后世界變成了白色,非常壯麗。
、诼涔饬巳~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堆滿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這句話作者用了比喻,把積雪的柳條比作“銀條兒”,把堆滿雪的松柏枝葉比作“雪球”,描寫出了雪后樹木的形態、十分好看。
③一陣風吹來,樹枝輕輕地搖晃,銀條兒和雪球兒簌簌地落下來,玉屑似的雪末兒隨風飄揚,映著清晨的陽光,顯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這里作者寫出了兩種色彩:玉屑似的五光十色的彩虹。陽光和雪花互相輝映所產生的瑰麗色彩。
。5)教師小結:作者即寫出了雪后的靜態美,又寫出了動態美,使我們看到了一幅美麗的雪景圖。那么,雪給人們帶來了什么?(帶來了歡樂。孩子在堆雪人,擲雪球,歡樂的叫喊聲使我們體會到人們的歡樂。)
4.看到場大雪,作者聯想到了什么?
。ā叭鹧┱棕S年”。)
5.什么是“瑞雪兆豐年”?這么說有根據嗎?請同學們把有關的語句劃在書中,再作交流。
6.學生匯報。
學生甲:“瑞雪兆豐年”指的是這場雪下得正是時候,預示著來年是個豐收年。
學生乙:這么說是有科學依據的。積雪可以凍死害蟲,雪化后可以促進莊稼的生長。
學生丙:農民們也有著豐富的經驗。有經驗的農民都知道積雪可以保護麥苗安全過冬。
7.作者由“第一場雪”聯想到“瑞雪兆豐年”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甲:表達出作者對雪的喜愛和贊美。
學生乙:表現了作者的滿腹喜悅。因為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連年的自然災害使人們企盼著豐收。看到這場瑞雪,人們必然聯想到來年的豐收,所以人們的心情萬分激動、欣喜。作者正表達了這種情感。
8.帶著這樣的情感,把這部分內容有感情地讀出來。
三、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1.自由朗讀全文,想想本文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呢?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ū疚脑凇氨磉_自己的真情實感”方面很有特色。作者無比喜愛這場瑞雪,把這種感情蘊含在對雪中、雪后景色的描寫上,也直接通過聯想表達了出來。)
2.你認為文章的哪部分寫得好?好在哪兒?
3.圍繞重點,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1)有序:按時間的順序,按下雪的過程寫。
(2)有物:從寫景到寫人,再聯想到來年的糧食豐收。
。3)有情:為雪景而歡樂,為來年的豐收而喜悅。
四、綜合訓練,發展技能。
1.看錄相資料,再次領略雪的美麗壯觀。
2.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部分練習朗讀。
3.把自己最喜歡的句子積累在《采蜜集》本上。
五、作業
1.讀課文。
2.模仿本文的寫法,寫一篇短文。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場雪》教學設計 篇7
師:我問大家一個問題:誰親眼在我們成都市見過下雪?(有數位生舉手)誰親眼在成都市見過課文中寫的這樣的大雪?——啊,沒有。那我們這課該怎么學呢?大家一點直觀感受都沒有!@樣吧,我們跟著作者一起到他所描寫的一場雪中去游覽,大家說好嗎?(生答好)我們對雪不太了解,那么我們學習這篇課文的一個任務,就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認識“雪”這種自然現象,了解雪與人的情感的聯系,與人的社會生活的聯系。這些任務大家能不能完成?(生答能)
師:大家預習了課文,誰能用最簡單的一句話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生:這篇課文是描寫膠東半島冬天下雪的景象。
師:只有這些嗎?
生:這場雪還預示著明年將是一個豐收年。
師:你重新組織一下語言,再說一遍。能不能更簡單些?
生:這篇課文是寫膠東半島冬天下雪的景象,這場雪預示膠東半島明年將是一個豐收年。
師:他說的行不行?有沒有別的說法?
生:這篇課文寫了膠東半島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還寫了作者的聯想。
師:誰聽出來了,他們倆人的發言有什么區別?
生:剛才第一位男同學是按主要內容來說的,第二位女同學是按課文的線索來說的。
師:課文的什么線索?
生:是按下雪的線索來說的。
師:下雪的過程,對吧?
生:對。
師:如果按照那位男同學的說法,課文可以分成幾部分?
生:按照男同學的說法,課文可以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雪的景色”,第二部分寫了“雪的用處”。不,“雪的好處”。
師:“雪的景色”,僅僅是雪的景色嗎?——第一部分就是寫“下雪”,第二部分是“雪的聯想”。這樣說可以嗎?
生:可以。
師:如果按照女同學的說法,課文又可以分為幾部分?
生:按照這位女同學的說法課文可以分成四段。
師:也就是四部分。哪四部分?
生:第一部分是下雪前的景象,第二部分是下雪時的景象,第三部分是下雪后的景象,第四部分是作者的聯想。
師:兩種分法都可以。我們為了學習的方便,按照分四部分這種方法來學習!疫要問大家:在雪前、雪中、雪后和聯想這四部分中,你感覺最新奇、最有興趣的是哪部分?
生:我最感興趣的是“雪中”那一部分。
生:我最感興趣的是作者產生聯想的那一個部分。
生:我感興趣的是雪后的景色。
生:我最感興趣的是“雪前”。這一段寫得很形象。
師:這么說大家對四部分都感興趣了。那么我問一問吧。有多少同學對第一部分最感興趣?(有五六位學生舉手)多少同學對描寫下雪的“雪中”最感興趣?(有不少同學舉手)多少同學對描寫雪后景象最感興趣?——嗬!這次人最多!因為你們最不了解下雪后是什么樣子,是不是?好。哪些同學對雪后的聯想最感興趣?(有兩三個同學舉手)
師:好,那就按照同學們的意愿,首先來看雪怎么下。大家打開課文第二段。誰能夠把這一段讀出來?你認為應從哪里開始就從那里開始,你認為應到哪里結束就到那里結束。
生:(讀課文)“前些天暖和得如同陽春三月……大雪整整下了一夜!
師:對她讀的有沒有意見?
生:我覺得“下雪的景象”應該從“這是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開始。
師:這個意見大家同意嗎?
生:同意。
師:(對原讀文的學生)你讀得多了,天氣還在變,你就開始讀了。咱們從第二個同學這兒開始來讀。大家看一看寫下雪這一段是從哪幾個方面,也就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寫的?
生:先從“雪下得很大”這個角度來寫的,然后又從“冬天的雪夜”來寫。
師:介紹了雪下得很大,緊跟著就寫黑夜嗎?
生:他講了雪一下子就把地染白了,說明雪下得很大。
師:他是先寫看見的,后來……
生:寫聽見的。
師:為什么后來寫聽——見——的?
生:因為雪下得很大,晚上很冷,他不可能一個人站在雪地里觀察雪景。
師:所以他就寫他“聽”,對不對?我們先讀一讀看見的雪。讀的時候要把雪下得很大的那個氣勢讀出來。大家看他這場雪下得大不大?
。ㄉx課文有關部份)
師:這場雪大嗎?
生:不大。
師:誰能比他下得再大點?(笑聲)
(生再讀課文)
師:夠大的嗎?
生:不夠。
師:那么誰來建議,要想把這場雪讀得很大,哪些詞應該強調地讀得重一些。
生:我覺得應該把“紛紛揚揚”、“大片大片”和“彤云密布”這些詞讀得重一些。
師:你給作一下示范好嗎?
。ㄉx課文)
師:這次讀得不錯。他把那幾個重點詞強調出來了。大家再跟著我把這幾句一塊兒讀一下。(教師帶學生逐句學讀)好,誰把剛才這一節再讀一下?這回要下得很大了。
。ㄉx課文)
師:她這幾個詞強調出來了。但有一個缺點,誰聽出來了?
生:剛才我們只讀了兩句,其余的她不應該讀。
師:我們是讓讀這一節,她讀得對!x得有點太緩慢了,把大雪的氣勢給“延緩”了,是不是?——你再讀一次。
。ㄉ僮x)
師:“地上一會兒就白了”,應該強調“一會兒”,為什么?
生:強調了“一會兒”才能突出雪下得很大。
師:為什么?
生:因為雪下得大,地上一會就白了。
師:“一會兒”表示什么意思?
生:“一會兒”表示很快。
師:很快地上就白了。雪下得大不大?
生:大。
師:好。我們再把這一句讀一讀。(示范、帶讀)
師:這場雪下在什么地方了?
生:這場雪下在了膠東半島……
師:(接)的一個什么具體地點?
生:膠東半島的一個山村。
師:下在一個山村。(板書“山村”)
師:下雪的主要時間是白天還是黑夜?
生:黑夜。
師:對,黑夜。(板書“夜”)這個夜是什么樣的?
生:靜靜的。
師:(板書“靜”)可以說是一個(讀板書)“山村靜夜”。那么怎樣才能把這個靜夜讀得很靜?誰來試試?
生:讀課文,(“冬天的山村……偶爾咯吱一聲響”)
師:他讀得靜不靜。浚▽W生答靜)他為什么能讀得這樣靜?你給大家介紹一下。(指讀文學生)
生:因為我讀得有點輕,還有點慢,所以顯得靜。
師:對。一輕二慢。怎樣才能體現這一點呢?我告訴大家——讀這樣表示非!办o”的句子,要用“虛聲”來讀,不要讀得太實。聽我來讀。
師:(用“實”和“虛”兩種讀法讀句子,讓學生對比)哪種讀法顯得靜呢?
生:第二種。
師:對。要讀得怎么一點呢?
生:“虛”一點。
師:那誰來“虛一虛”呀?(笑聲)
。ㄉx課文該節)
師:(贊賞地)嗯,還“咯吱一聲響”。(學學生讀的聲調)
師:既然那么靜,就應該一點聲音都沒有,那他還寫了那么多聲音干什么?一會“簌簌往下落”一會“咯吱一聲響”?
生:作者寫的聲音都是很小的,如果不安靜,就不容易聽見。
師:對不對?(學生答對)這叫“靜中微響,更覺其靜”。你們寫作文時經常這樣寫,比如教室里非常安靜,簡直能夠聽到……
生:(接說)一根針掉在地上的聲音。
師:好,再來試試,比他讀得還要靜。(笑聲)
。ㄉx文)
師:他讀得靜不靜?(生不答)看來大家不太滿意,是吧?你來推薦一個同學再讀一下。
。ㄉx文)
師:好不好?(生答好)的確不錯。你們看這場雪大不大?(生答大)大得簡直彌天漫地。(板書“雪彌天”,然后讀板書)“山村靜夜雪彌天”。你們看是不是這樣的景象?(生答是)
師:第二天清早,天就放晴了。我們看看雪景好不好?(生答好)雪景很美,誰能把它美美地讀出來?(笑聲)他讀的時候,大家閉住眼來聽,看他能不能把你帶到那么美的雪景中去。(笑聲)
生:(讀文)“今天早晨……五光十色的彩虹!
師:你們聽他讀完這段,是不是感到走到雪野中去了?(生反映不一)
師:剛走到雪野的邊上,(笑聲)是不是?啊,沒進去。誰能帶著大家進去?(生再讀文,但讀得不好)
師:進去了嗎?
生:(齊)沒有。(大笑)
師:啊,是沒有?赡軇偛拍俏煌瑢W領著咱們走到了雪野的邊上,他又領著咱們出來了。(大笑)
師:咱們一起讀一下,看看我能不能把大家領進去。(示范讀、帶讀)往前走了幾步沒有?
生:走了。
師:誰接著領大家往前走?
生:(讀文)“大街上的積雪……震落下來!
師:他領著我們看到了一群歡樂地游戲著的小孩。可見寫雪景不但寫了景,而且寫了什么?(生答人)我們還是重點研究一下這個景。你們說這段課文哪一句是概括地寫雪景的?
生:(讀句)“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
師:這是什么句?
生:這是一個比喻句。
師: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萬里江山”比作被雪打扮成的“粉妝玉砌的世界”。
師:什么叫“粉妝玉砌”?
生:就是用白粉妝扮,用玉石砌成,通常用來描述雪景。
師:用你自己的話來描述描述“粉妝玉砌的世界”是個什么樣的世界。
生:雪后初晴,萬里江山被皚皚白雪打扮成了銀妝素裹的世界,白雪在陽光下,顯出晶瑩透明的光。
師:你好像在背什么,用自己的話來說。
生:陽光普照,照在雪地里。眺望遠方,到處一片白茫茫。太陽放射出耀眼的光,那光像一粒粒珍珠,投射在地上,就把大地變成了閃光發亮的白雪世界。
師:也像在背。你們是不是看了一些描寫雪的課外書?(學生答是)要是用自己的話講就更好!覀儊砜紤]一個問題:概括地說,這個“粉妝玉砌的世界”是個什么樣的世界?
生:“粉妝玉砌的世界”是一個銀裝素裹的銀色的世界。
師:對,但光“銀色”不發亮。雪花被太陽一照,那個世界是什么樣子的?
生:晶瑩透明的世界。
師:啊,晶瑩潔白。(板書:“晶瑩世界”)在這個“晶瑩世界”中,人怎么樣啊?
生:歡樂。
師:嗯,歡歌笑語。(板書:“人歡笑”)我再問大家一個問題:他說柳樹條上掛著“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我們平常的感覺,凡是毛茸茸的東西,一般不會閃光。那么這個“毛茸茸”的銀條,為什么卻又“亮晶晶”?
生:因為那是雪落在柳枝上,被太陽一照就閃光了。
師:他說那銀條兒是雪組成的,這一點是對的。還有什么?
生:那銀條是雪。開始,雪是毛茸茸的;后來被太陽一照,曬化了,變成了水。水就是亮晶晶的。因此說這個銀條是“毛茸茸、亮晶晶”的。
師:非得變成水才亮晶晶嗎?雪本身不亮嗎?再說,在北方的冬天,下了這么大的雪,不會太陽一出來馬上就化了?赡茉谠蹅兡戏,雪不等落到地面上就變成水了。對不對?(學生答對)但是那雪為什么會沾在柳枝上?答案在課文前面。(讀文)“雪紛紛揚揚,下得很大。開始還伴著一陣小雨……”因為是第一場雪,天氣還不是十分寒冷,所以開始下的是雨。這雨把柳枝——(學生接:打濕了)雪落在打濕了的柳枝上,越積越多,變成了——(學生接:銀條),因為它不是特別光滑的,是凹凸不平的,所以看起來是毛茸茸的,太陽一照,就會亮晶晶。還有一個:凡是“蓬松松”的東西——比如一團棉花吧——它就不會“沉甸甸”,但是課文為什么又說“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呢?
生:因為那是一棵樹上的雪積在一個地方,因此它是蓬松松,而且沉甸甸。
師:沒有真正分析出來。
生:書上說“雪紛紛揚揚,下得很大”,雪落在樹枝上非常沉重,所以是沉甸甸的。
師:還是沒有說清楚。——大家看這兒……(教師在黑板上畫松枝積雪圖)這是一根松枝,這是冬天不落的松針。密集的松針把落在它上面的雪都托住了,成為一個雪球。雪球給我們的感覺當然是蓬松松的。但這個雪球是由一根松枝來負擔著。當微風吹來的時候,松枝就托著雪球搖晃,好像負擔不了這個雪球似的。所以又給我們的感覺是沉甸甸的。是不是這個雪球真的沉得我們抱也抱不動呢?(生答不是,整個這一段話都是師生對口問答中完成的。記錄時略)
師:北方的冬雪好不好?(生答好)我們再來讀一遍,從下雪一直讀到雪景。
生:(讀文)“這是入冬以來……震落下來了。”
師:真的震落下來嗎?(生答沒有)作者為什么這樣寫?
生:是個夸張句。
生:我不同意這個同學的意見。因為那么多人一齊叫,聲音很大,會發生共振,雪有可能被震落下來了。
生:我也認為有可能震落下來。因為那么多小孩在玩,有堆雪人的,有擲雪球的。如果擲雪球時,一個雪球打在樹枝上,雪就震落下來了。
師:那是他們的“歡叫聲”震落下來的嗎?
生:我認為雪球本身也有重量,再加上共振,這樣合二為一,就要落下來了。
師:你們說雪末兒下來沒有?(生答下來了)
師:這一點我同意,真下來了,是怎么下來的呢?可能是那位同學說的打雪球時碰下來的,也可能是微風一吹“玉屑似的雪末兒隨風飄揚”,正好在這個時候孩子們歡樂地喊起來了,配合在一起,好像是震下來的。作者確實寫的是夸張句。
師:那末——大家把書放下。這場雪就這么無緣無故地下起來的嗎?這要從哪一段去看?
生:第一段。
師:大家默讀第一段。默讀完了告訴我,你能不能用最簡潔的話把這段的意思概括出來。
(生默讀第一段,讀完后討論)
生:從西伯利亞來的寒流進入了膠東半島,膠東半島上就下起了雪。
師:我要把你這段話都寫在黑板上,恐怕這黑板太短。(笑聲)更簡單一些。
生:第一段是寫天氣的變化。
師:怎么變化說出來沒有?沒說出來。
生:第一段就是說寒流侵入膠東半島。
師:引起了什么?那才是關鍵的。
生:第一段寫的是天氣驟然變冷。
師:啊,最后還是落在了天氣變冷。寒流侵入是原因,結果是天氣變冷。在表示因果關系的句子里哪個是關鍵?
生:結果是關鍵。
師:對。那第一段就是告訴我們什么?
生:告訴我們寒流侵入了膠東半島就下雪了。
師:啊!天氣沒變!
生:第一段就是告訴我們天氣驟然變冷。
師:對不對?(生答對)
師:你能不能把“天氣驟然變冷”再縮減一下?
生:天氣變冷。
師:啊,變得不快。
生:變冷。
師:還是不快——哪個字表示“快”(生答“驟”表示快)你把這個字用上。
生:驟然變冷。
師:誰驟然變冷?
生:天氣驟然變冷。
師:還是六個字!四個字能不能說?
生:天氣驟冷。
師:對不對?(生答對。教師板書“天氣驟冷”)
師:為什么說它是突然地變化的?你們看看這種變化是發生在多長時間內?
生:天氣在一天之內變化的。
師:是一天嗎?
生:兩三天。
師:兩三天之間變得這么快。(板書“數日間”。然后讀板書)“天氣驟冷數日間”。
師:作者寫了天氣變化,寫了下雪,又給我們描繪了美麗的雪景。最后他該寫什么了?(學生答聯想)誰來讀一讀那一段?
(生讀課文第四段)
師:“瑞雪兆豐年”,這個“兆”字是什么意思?
生:這個“兆”字是預兆的意思。
師:預兆是什么意思?
生:預兆就是預示。
師:預示是什么意思?(笑聲)
生:將要。
師:我將要干一件什么事情。比如一會下課了我們將要往學校走,那就是:“我預兆往學校走!保ㄐβ暎┎粚。
生:預兆的意思就是預示。
師:我要是再問你,預示的意思——就是預兆?(笑聲)不行。你們說一說,這場雪帶來了豐收,這個豐收是什么時候才出現?(生答明年)在后來的時間才能出現。后來發生的事情提前出現一種跡象,給我們一個信號,這就叫預兆。所以這個豐收在什么時候啊?
生:明年。
師:(板書“豐收在來年”)這個豐收在來年呢,所以說:瑞雪“兆”豐年。你們從作者情感上看,他看見下這么大的雪高興不高興?(生答高興)他看見這樣美的雪景高興不高興?(生答高興)他想到這樣的雪預兆著大豐收,他心里面比看見雪景會怎樣?
生:還高興。
師:(指板書)我們給它加兩個字,加什么?
生:高興。(笑聲)
生:預示……
師:啊,不對。(板書“更喜”)行不行?
生:行。
師:“更喜豐收在來年”。我還要提個問題:這么一場雪,帶來一次豐收,作者他這么高興,特意為它寫篇文章。作者這樣的激情是從哪來的?他為什么會這么高興?
生:是因為他喜歡雪,所以他為雪寫篇文章。
師:我問的是他為什么竟然會這樣高興?
生:雪可以帶來豐收。
生:這是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它不僅很美,還可以促進明年的豐收。
師:我告訴大家吧。這篇文章是作家峻青(板書峻青)在1962年寫的。可能你們不知道,我們國家1960年、1961年到1962年是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的三年,國家處于困難時期,農業連年歉收。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在三年的最后,看到下這么一場雪,而這場大雪又預兆著豐收。預示著來年的豐收,就是說,我們國家從三年的困難時期中走出來了,我們的農業,我們的國民經濟,將要獲得恢復,或者更大地發展。他的心里高興不高興?(生答高興)所以課題說“第一場雪”,不僅僅從事實上,確實是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我們從它的社會意義上來看,是三年自然災害以后,第一個豐收的信號,我們國家開始走向恢復的第一個信號。所以他在標題上特意要加上“第一場雪”。明白沒有?
生:明白了。
師:我們再把全文好好讀一遍。(指跟前一位同學)你起來給推薦四個同學。誰善于讀出天氣劇烈變化,找一個。(學生推薦)誰讀描寫下雪能讀好?(學生推薦)誰描寫雪景讀得好?(學生推薦)誰讀最后一段?(推薦的學生指著自己說“我”)(笑聲)!你自薦。他說“我”!好,好。就你們四位來讀,一個接一個,開始。
(生讀課文。讀了三人后,下課鈴響)
師:好,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不再讀了。(對沒有讀得上的第四個同學)對不起。ㄐβ暎
師:大家看黑板上我的板書,像什么?
生:一首詩。
師:好。我們一齊來把它讀一下:
。ㄉx板書)
天氣驟冷數日間,山村靜夜雪彌天。
晶瑩世界人歡笑,更喜豐收在來年。
師:下課。(掌聲)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場雪》教學設計 篇8
下雪對于南方人來說是很神秘的情景,所以我們總是通過網絡和閱讀感受這種感覺,小編在這里整理了《第一場雪》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助到您。
第一場雪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今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陽出來了。推開門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樹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層厚厚的雪,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上,則掛滿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兒。一陣風吹來,樹枝輕輕地搖晃,美麗的銀條兒和雪球兒簌簌地落下來,玉屑似的雪末兒隨風飄揚,映著清晨的陽光,顯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第一場雪》閱讀題目:
(1)給下列劃線的字選擇正確讀音。
好大的雪啊(a ya) 毛茸茸(rōngróng)
玉屑(xiè xuè) 簌簌(sù shù)
(2)請你再寫出兩個像“毛茸茸、沉甸甸”這樣的詞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寫靜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4)這段話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其他部分還有你喜歡的句子嗎?請你寫出一句來。
《第一場雪》參考答案:
(1)ya róng xiè sù
(2)黃澄澄 黑漆漆
(3)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
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上,則掛滿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兒。
(4)雪后美麗的景色。
(5)“略”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場雪》教學設計 篇9
梁永莉
《第一場雪》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優美,生動的語言為我們畫了一幅瑞雪圖:描述了膠東半島的第一場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及作者聯想到“瑞雪兆豐年”這一景象。文章字里行間雖無直抒胸臆,但情溢言表,在流暢、動人的景物描寫中寄予情思,而這種情思正是需要學生掌握的重點,而要抓住這種情,只有通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他們在自己的表情讀者朗讀中去領會,去感悟,才能閱讀訓練中達到突出重點,把握情感的目的。下面我就教學“雪中”“雪后”兩部分,談談自己的設想。
要讓學生能準確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須先抓住文章的重點。所以,在學習“雪中”和“雪后”這兩部分前,我先讓學生從雪前、雪中、雪后和聯想這幾部分中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他們一定會指出是文中描寫最美的雪中和雪后這兩部分,而這部分的之所以美,就是因為作者在文中溶入了自己的情感,是文章的重點。至此,引出“雪中”“雪后”兩部分學習內容。
一、自學“雪中情景”,學習寫作方法。
首先,導語 引入:“既然大家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感興趣,我們就先來看看雪是自動么下的?”之后便指導學生運用“讀—思—議—讀”的方法學習:①自由讀,了解寫什么;②思:這一段寫出了雪下得怎樣?文中哪一句話最能突出“下得大”這一特點,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寫下雪的;③議:根據上面問題,學生展開討論解決問題。④讀:哪些地方是作者看見的,誰來讀一讀,看能不能讀出雪下得很大的那種氣勢。讀后指導,在讀中怎樣才能把雪下得大,哪些字詞應重讀。而后再讀,要求讀雪下大的特點。以此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并在反復朗讀中體會寫作特點。指導朗讀技巧,要讀出文章的特色。最后,指導學生自己總結出這一部分的學習中自己寫作上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從而把學與用緊密結合起來。
二、學習“雪后美景”,體會思想情感。
導語 引入:大雪整整下了一夜,天晴了。大家憑自己的經驗,說說一夜大雪后,早上推開門一看,你是什么感覺?作者是怎樣給大家描述的呢?接著讓學生繼續用“讀—思—議—讀”的方法來學習:①指名讀,大家閉上眼聽,看能不能把你帶入畫中。老師范讀,并總結這一部分應如何來讀,進一步訓練朗讀能力。②思:作者都寫了些什么內容?哪一句是概括持寫雪景?“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這句用了什么手法,是什么意思?我們從此聽作者的心情如何?你是從哪些方面聽出來的?③議:思考并討論以上問題。。④再讀。“是。∵@些優美的語句字里行間充分體現了作者愉快的心情,讓我們再讀一讀這些充滿感情的語句!”最后讓學生動手畫出文中的好詞好句,并說說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收獲?從而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以這樣的方法教學“雪中”“雪后”,充分體現了朗讀教學的優越性,不但培養了學生讀的能力,也發展了學生創造思維的能力。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場雪》教學設計 篇10
師:我發現重慶的孩子特別聰明,老師非常高興,老師的家鄉在呼倫貝爾,前幾天,那里下起了第一場雪(老師伴隨音樂、畫面深情介紹場景。)
上課。
師:一場及時的大雪給人們帶來了豐收的希望,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一場雪》,請同學們齊讀課題,打開書,讓我們伴隨作者的描述去感受喜悅的心情。輕聲朗讀課文,注意讀準生詞的字音。
生自由讀課文。
師:同學們讀得真認真,我們來檢查一下。
(媒體出示生詞,學生認讀。)
師:老師提醒一下,大家仔細看看這些生詞,在字形和讀音上有什么注意的地方?
生:沉甸甸的甸需要注意,玉屑的屑要注意讀音。
師:非常好,誰愿意領著大家讀一讀。
生領讀屑、瑞等生詞。
師:我們來比賽誰認得快。(媒體出示生詞,生依次認讀。)
師:非常好,我們來分段朗讀課文,好嗎?
生:好。
請位學生分自然段朗讀課文,齊讀。(老師隨機糾正玉屑、映著等字詞的讀音。)
師:這是一場怎樣的雪?
生:及時的雪。
生:我認為這不僅是一場及時的雪,還是一場很美的雪,給孩子們帶來了舒暢。
生:我認為雪像一位化妝師,把山川、樹木、房屋打扮得非常美麗。
師:下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感受雪的大和美,邊讀邊勾畫出描寫雪景的句子,看看自己有什么收獲。
生默讀課文。
師:(巡視)她是抓住重點詞。
師:好了,你來說一說。
生:我認為有第三段中的雪花簌簌,因為寫出了雪的大。
生:我認為還有山川、樹木,這段話
師:粉妝玉砌的世界是怎樣的世界?多美啊,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感嘆?
生:呵,好大的雪啊!
師指導感情朗讀。
師:還有嗎?
生:我從第四自然段中的落光了葉子的松樹上體會到了作者把雪后的美景描寫的很好。
投影展示雪后的美景。
師: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一句。
生讀落光了葉子的一句。
師:誰愿意繼續。
生:顯出一道五光十色的彩虹。這里更加顯示了雪化了之后的美麗景象。
投影展示雪末隨風的景象。
師:讓我們連起來讀一讀。
生讀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五光十色的彩虹一段。
師:你還有什么樣的感受嗎?
生:我從這里體會到了雪花的大。
生:我從地上一會兒就白了也體會到雪下得大。
師:我們來看看105頁下面這段話,偶爾撲哧一聲,我們來感受一下。
生:我聽到了積雪把枯枝壓斷的聲音。
師:對,我們一起用朗讀來感受一下。
生讀。
師:多美啊,同學們聲音再大一點,我們再讀一次。
生讀。
師:雪多大,景色多美!請結合自己搜集的資料和生活經驗,想想什么叫瑞雪。
生思考,老師巡視。
生:我體會到這場雪預兆著明年是一個豐收年。
生:這預示著給農作物帶來豐收。
師:你把這段話讀一讀。
生讀。
師:聽明白了,大雪可以把,請大家一起來讀一讀。
生讀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師:被指的是什么?
生:雪。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場雪》教學設計 篇11
之一
佚名
一、 導入 :
同學們,老師昨天帶著你們飽覽了下雪前、下雪時的風光,今天早晨,天放晴了,雪停了,我繼續帶你們領略雪后的景色,會有一番新的感受。
投影出《第一場雪》
二、 學習新課
1、 過渡:紛紛揚揚的大雪,會把大地妝扮成怎樣的世界呢?人們的心情怎樣呢?翻開書P106?焖贋g覽4——7自然段,看看這場雪有什么特點?讀了以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1) 板書:美、好。
。2) 整理問題。
a. 作者是怎樣寫這場雪的特點——美、好的?
那些句子寫得好,好在哪?
b. 作者按什么順序描寫這場雪的?
2、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第4自然段,然后小組討論:作者是怎樣寫這場雪的美?說說自己的發現或感受。
3、 哪一小組先展示研究成果?
。1)陽光照耀下的雪景。有山川、樹木、房屋。
(2)萬里白雪
板書:厚厚的、粉妝玉砌。(靜態描寫)
4、 指導朗讀
誰能帶著贊美的語氣來讀一讀這部分?
(個別讀)(出示文段)
5、 繼續匯報
板書:銀條兒雪球兒吹搖落飄(動態描寫)
6、 指名讀小組讀(出示文段)
7、 小結(出示圖片:白茫茫的雪景)
同學們,你們體會得真好,山川、樹木、房屋……目之所及都是雪白的一片,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這是何等的壯美。≌l能把這部分讀美、讀活?
(推薦小老師領讀)
(每句話的第一個符號前的內容由小老師讀,后面的同學們讀)
8、 把自己喜歡的部分背下來。
9、 過渡
。ㄍ瑢W們讀得真美,你們真行)
現在我們來學習5、6、7自然段。先默讀。用一個字說說這場雪給人們帶來怎樣的心情?
板書(喜)
說到“喜”,課文中的孩子們和老農的“喜”的原因相同嗎?小組討論,從書中找出能說明自己看法的理由。
10、 匯報(哪一小組先匯報自己的研究成果?)
。1) 匯報弄懂的問題。
a 孩子們“喜”的是什么?
打出(課文插圖)
板書:堆雪人擲雪球(人物活動)
b.你們覺得這部分寫得怎樣?從哪知道?
(夸張手法).震落
c. 雪給孩子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樂趣。讓我們跟圖中的孩子們一起來感受大自然給我們的快樂,好不好?
(齊讀)
。2)繼續匯報:
下面的內容就由小老師和你們一起學習好不好?現在小老師跟同們玩一個游戲好不好?就是進行“小博士擺擂臺”的活動。
看看誰圍繞6、7自然段的內容提出問題挑戰小博士,看誰能問倒它!(誰來做小老師?)
11、小結
1)、 同學們真棒,都讀懂了這部分內容,這是你們合作學習的結果。自由朗讀,讀出喜悅的心情,再把自己喜愛的部分背下來。
2)、 作者由這場雪聯想到“瑞雪兆豐年”
二、開拓發展,環境教育
1、“瑞雪兆豐年”難怪老農心頭樂滋滋的,誰上臺當老農夸夸這場雪。(這場雪太好了,它能促進明年農作物的收成……)
出示課圖片:(拼圖)
小品:這時一位同學走上教壇:農民伯伯請等一等,我有問題請教一下“瑞雪兆豐年”是大自然的恩賜,可是現在……:你聽地球在哭了。該怎么辦?
老農:(只有一個地球,如果它被破壞,我們別無去處,那我們應該大力宣傳環保的重要性,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平衡,為造福子孫后代而多作貢獻。)
2、 老農贊得好,說得好
顯示圖片:(活動:文插圖)加上文字:為雪美而贊,為人歡而嘆。
3、看到這,你們想抒發自己的感情嗎?請把你喜歡的部分背下來。
三、總結。
1、 看板書,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
(按時間發展順序寫)
2、 欣賞雪后的美景(出示第二個課件)
四、作業 。
摘抄好的句子,并體會其寫法的好處。
板書設計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場雪》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雪中和雪后的美麗景象,體會作者的喜悅之情。
2、領悟抓住特點描寫下雪景象和通過寫景及聯想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理解文章的寫作順序,知道課文是怎樣具體地寫雪“大”。
教學過程: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一場雪》,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知道了雪前、雪中的景象,那么雪后的景象如何呢?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板書:雪后。
請同學們自由讀第四自然段,一邊讀,一邊在腦海中展現畫面。
讀了這一段,你的眼前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你感到雪后的景色怎樣?
大家都有一個同感;都覺得雪后的景色很美,板書:景美
想一想,你從哪些句子,哪些詞語中品味出這種美的?
剛才,大家把表現雪后景美的詞語都做了分析,理解和體味得很好。
這段中除了寫雪景美,還寫了什么?(雪大)板書:雪大
你從哪些句子讀懂的?
出示:呵!好大的雪!
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指名讀,齊讀。
你還從哪些地方體會到這場雪很大。
作者抓住了雪大,景美的特點,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童話般的雪白世界,大家想不想欣賞一下這晶瑩的世界,小學語文教案《《第一場雪》公開課教案》。
看了這些畫面,你最想說什么?
下面,我們一起讀一讀這一段,讓我們隨著作者的描寫,再到粉妝玉砌的世界中去盡情地遨游一番吧!
在這粉妝玉砌的世界里,孩子們玩得最高興,你們看,一群孩子來了(課件)
孩子們玩得怎么樣?
文中是怎么寫的?請一個同學來讀一讀第五段
誰來說說,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孩子們很高興。
出示:“那歡樂的叫聲……”這是什么寫法。
也許是一陣風把樹枝上的雪吹落下來,也許是孩子們擲的雪球把雪打落下來,而作者把它寫成“孩子們的叫喊聲把雪震落下來”這就突出了孩子們歡樂情緒的高漲。
從這句話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心情怎樣?
的確,這場雪給人們帶來了歡樂,板書:人歡
剛才我們學習了四、五自然段,知道了作者是從雪之大、雪之美、人之歡這三個方面來寫雪后的景象的,齊讀四、五段。
孩子們在雪地里只是自由自在游戲玩耍,而作者見到這場大雪聯想到了什么?指名讀6、7兩段。
板書:聯想
作者聯想到了什么?板書:瑞雪兆豐年
什么叫“瑞雪兆豐年”,瑞雪是什么意思,“兆”呢?
為什么說瑞雪兆豐年?
(1、殺死害蟲 2、供應水份 3、保護過冬)
文中有一句諺語也說明了這個道理,你能找出來嗎?
什么是諺語,這句諺語是什么意思?
你還知道哪些諺語?
同學們,看到雪景美,作者心里充滿喜悅,板書:喜悅,想到來年的豐收,作者心里更加高興,你們知道作者為什么這么高興嗎?你們聽了老師介紹的時代背景后就能體會到了。
這篇文章寫于1962年,1960-1962正是我國遭受自然災害時期,三年間,糧棉欠收,國民經濟非常困難,在這期間,人們多么盼望能有一個好收成啊!1962年冬天,作者在膠東半島看到了這第一場雪,心里無比喜悅,這是國家戰勝三年自然災害,走出困境的第一個信號,作者見到了這第一場雪,想到了光明前景,充滿了戰勝自然災害的信心和希望,所以也就倍加喜愛這第一場雪。文章的字里行間洋溢著這種喜悅之情。
齊讀全文。
總結:這節課,我們跟隨作者,感受了膠東半島的第一場雪,雪后的景真美,滿眼銀裝素裹,到處粉妝玉砌,雪中的人更樂,大人樂,孩子樂,最喜不過農民伯伯,同學們有機會一定要去北國領略一下那“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神奇風光。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場雪》教學設計 篇13
之一
佚名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能正確地讀寫下列詞語、驟然、玉屑、俗話、諺語、饅頭、毛茸茸、沉甸甸、擲雪球、瑞雪兆豐年。
2.初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教學準備:
有關冬雪的錄相資料。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了解作家及文章的寫作背景。
1.看錄相,導入 新課。
同學們,剛才我們欣賞的這段錄相,描繪的是什么時候的景象呢?(大雪紛飛時的景象)。的確,在我國的北方,每當冬季來臨,那漫天的飛雪,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思,無限的喜悅,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課文《第一場雪》。讓我們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入冬后的第一場雪的,又是怎樣表達自己的心情的。
2.誰能簡單地介紹一下本文的作者及這篇課文的寫作背景呢?
學生甲:我來為大家介紹本文的作者峻青的有關資料。峻青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自幼家貧,只讀了幾年小學,抗戰爆發后參加革命。這篇文章寫于1962年。1960年—1962年正是我國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的時期。當時糧棉欠收。國民經濟遭受到了嚴重的困難。人們多么盼望能有一個好收成呀!1962年冬天,作者在膠東半島的農村,看到這第一場大雪,聯想到“瑞雪兆豐年”,心里無比喜悅,就寫下了這篇散文,收錄在散文集《秋色賦》中。
二、預習課文。
1.讀準字音。
2.自學生字并組詞。
3.畫出難以理解的詞語,結合上下文或查閱工具書自己試著解決。
三、交流自學效果。
1.掌握字音。出示幻燈片投影,指名帶讀。
2.掌握生字的音、形、義。
茸:本音讀“róng”,在“毛茸茸”中讀“rōng”。指又短又密又軟的毛發。
甸:本音讀“diàn”。在“沉甸甸”中讀“diān”。
驟然:突然,忽然。
凜冽:刺骨的寒冷。
寂靜:沒有聲音,很靜。
諺語:在群眾中間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四、初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1.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全文,想一想,作者分哪幾個方面來寫這場雪的?
2.指名分段讀課文,回答問題。
。1)課文是從四個方面來描寫這場雪的。
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聯想
。2)你能試著分段嗎?
雪前(1—2自然段)
雪中(3自然段)
雪后(4、5自然段)]
聯想(6、7自然段)
3.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讀給你的同桌聽。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的內容,了解雪后美景。
2.體會作者情感及作者的表達方法。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
一、課前導入 。
1.雪不僅能給人帶來歡樂,還能給農民們帶來豐收。讓我們跟隨作者共同去體驗一下吧!
2.上節課,我們理清了文章的脈絡,你還記得嗎?
板書:雪前——雪中——雪后——聯想
二、理解課文內容
(一)雪前、雪中、雪后的景色各具哪些特點呢?請你帶著這個問題讀課文。畫出重點語句讀一讀,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
(二)抓住重點語句深入體會。
我們就用讀的形式匯報。
1.雪前
。1)學生甲:雪前的特點就是天氣變化大。
(2)學生分別讀句子、談體會。
、偾靶┨爝暖和得如同陽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氣驟然變冷。
從“驟然”這個詞體會到天氣由暖變冷,變化特別突然。
、诳罩胁紳M了鉆色的陰云。中午,凜冽的寒風刮起來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個下午。黃昏時分風停了,就下起雪來。
鉛色的陰云說明天陰得很沉,預示著大雪即將來臨。風很刺骨。呼呼地刮著。
(3)教師小結:作者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大雪前氣象的變化:陰——風——雪。
。4)誰愿意把這種變化讀出來呢?請學生練讀后匯報讀。
2.雪中
(1)按照雪前一部分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用讀的形式進行匯報。
。2)學生匯報。
學生甲:雪中的特點是雪下得很大。
。3)談重點句的體會。
①開始下雪時還伴著小雨,不久就只見鵝毛般的雪花,從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飄落下來,地上一會兒就白了。
鵝毛般的雪花表明雪片很大。
一會兒就白了,也說明雪下得很大。
、诙斓纳酱宓搅艘雇砀裢饧澎o,只聽見雪花簌簌地不斷往下落。
“簌簌地”“不斷”表明雪下得又大又急。
③偶爾咯吱一聲響,樹木的枯枝被積雪壓斷了。
“壓斷”說明積雪很多,枯枝承受不住厚厚的積雪,就被壓斷了。
。4)教師小結:這一段雪中的景象作者就是抓住了事物的特點進行細致的描寫。不僅寫了樣子——“鵝毛般的雪花,”,顏色——“地上白了”,而且寫了聲音——“簌簌地不斷往下落,”,偶爾壓斷枯枝“咯吱一聲響”,因此,這部分內容寫得有聲、有色、有形、有序。
。5)練習有語氣地朗讀。
3.雪后:
。1)雪整整下了一夜,雪后的大地是什么樣的呢?板書:景色壯麗
(2)大家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出來的?請你默讀課文,找出有關的語句,作出記號,用讀的形式進行匯報。
。3)學生自學。
。4)討論后交流。
①山川、樹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層厚厚的雪,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
粉妝玉砌,指用白粉打扮,用玉石砌成。用在這里,說明雪后世界變成了白色,非常壯麗。
、诼涔饬巳~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堆滿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這句話作者用了比喻,把積雪的柳條比作“銀條兒”,把堆滿雪的松柏枝葉比作“雪球”,描寫出了雪后樹木的形態、十分好看。
、垡魂囷L吹來,樹枝輕輕地搖晃,銀條兒和雪球兒簌簌地落下來,玉屑似的雪末兒隨風飄揚,映著清晨的陽光,顯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這里作者寫出了兩種色彩:玉屑似的五光十色的彩虹。陽光和雪花互相輝映所產生的瑰麗色彩。
(5)教師小結:作者即寫出了雪后的靜態美,又寫出了動態美,使我們看到了一幅美麗的雪景圖。那么,雪給人們帶來了什么?(帶來了歡樂。孩子在堆雪人,擲雪球,歡樂的叫喊聲使我們體會到人們的歡樂。)
4.看到場大雪,作者聯想到了什么?
(“瑞雪兆豐年”。)
5.什么是“瑞雪兆豐年”?這么說有根據嗎?請同學們把有關的語句劃在書中,再作交流。
6.學生匯報。
學生甲:“瑞雪兆豐年”指的是這場雪下得正是時候,預示著來年是個豐收年。
學生乙:這么說是有科學依據的。積雪可以凍死害蟲,雪化后可以促進莊稼的生長。
學生丙:農民們也有著豐富的經驗。有經驗的農民都知道積雪可以保護麥苗安全過冬。
7.作者由“第一場雪”聯想到“瑞雪兆豐年”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甲:表達出作者對雪的喜愛和贊美。
學生乙:表現了作者的滿腹喜悅。因為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連年的自然災害使人們企盼著豐收?吹竭@場瑞雪,人們必然聯想到來年的豐收,所以人們的心情萬分激動、欣喜。作者正表達了這種情感。
8.帶著這樣的情感,把這部分內容有感情地讀出來。
三、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1.自由朗讀全文,想想本文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呢?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ū疚脑凇氨磉_自己的真情實感”方面很有特色。作者無比喜愛這場瑞雪,把這種感情蘊含在對雪中、雪后景色的描寫上,也直接通過聯想表達了出來。)
2.你認為文章的哪部分寫得好?好在哪兒?
3.圍繞重點,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1)有序:按時間的順序,按下雪的過程寫。
。2)有物:從寫景到寫人,再聯想到來年的糧食豐收。
(3)有情:為雪景而歡樂,為來年的豐收而喜悅。
四、綜合訓練,發展技能。
1.看錄相資料,再次領略雪的美麗壯觀。
2.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部分練習朗讀。
3.把自己最喜歡的句子積累在《采蜜集》本上。
五、作業
1.讀課文。
2.模仿本文的寫法,寫一篇短文。
附:板書設計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場雪》教學設計 篇14
之六
執教者:黃萍
教學目標 :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雪后的景美,體會作者的心情。
2、學習作者抓住特點描寫下雪景象和通過寫景及聯想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教學重點:
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麗及作者的聯想,體會作者喜悅的心情。
教學難點 :
領悟抓住特點描寫下雪景象和通過寫景及聯想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
一、積累,回顧:
1、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哪些詞語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快速把它寫下來。
2、用上這些詞介紹你印象中的第一場雪。
。ㄔO計意圖:注重學生詞語的積累,課堂上盡可能的給學生提供讀、寫、記憶的機會。)
二、感受景美:
1、哪個自然段讓你有這樣的感受,放聲朗讀,想象畫面。
2、和同座交流讀后感受。
3、再讀課文,動筆勾畫、批注:哪些詞句讓你有這樣的體會?
4、交流感受,相機指導:
(隨學生的回答順序出示):
句1:嗬!好大的雪啊!
。ㄗプ 埃 斌w會作者內心的感受。)
句2:山川、樹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層厚厚的雪,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
。ㄒ龑胂螅プ≡~語“全、罩、粉妝玉砌”加以體會,感情朗讀。)
句3: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堆滿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ㄗプ釉~“掛、堆”及疊詞“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
句4:一陣風吹來,樹枝輕輕地搖晃,銀條兒和雪球兒簌簌地落下來,玉屑似的雪末兒隨風飄揚,映著清晨的陽光,顯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ㄗプ 绑芈湎聛怼㈦S風飄揚”加以想象,體會動靜結合的寫法。)
5、指導背誦。
(設計意圖: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通過這一環節進一步將學生的讀引向深究、發現、感悟的層次,以此也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及邊讀邊想象邊體會的好習慣。)
三、感受“人歡”:
1、出示畫面,展開想象:在這樣的境界里,你最想干什么?
2、讀一讀第五自然段,讀出高興的心情。
3、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4、贊一贊,夸一夸這一場雪。
。ㄔO計意圖:讓學生在體會景美的基礎上展開想象,波動學生心靈的琴弦,刺激了學生多種感官,自然而然的體會“人歡”。)
四、體會聯想.,加深認識:
1、讀6、7自然段,你讀懂了什么?有什么想問的?
2、指名說,相機介紹有關雪與農作物的關系。
3、理解“瑞雪兆豐年”、“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五、情感升華,說寫訓練:
1、為什么課題為《第一場雪》。
(1)指名說。
。2)簡介歷史背景。
(3)感情朗讀。
2、抒發情感:這膠東半島的第一場雪呀,——————————!
3、積累,識記。(機動)
。ㄔO計意圖:破釋題意,引導學生更深刻的領會文章中心。)
六、作業 :
1、讀讀背背文中自己喜歡的部分。
2、課外閱讀一篇寫景的文章,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