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飾魚
課題:動物裝飾—魚
授課教師;黃穎
教學目標 :
認知目標—使學生學習變形、裝飾的手法。
情感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感受變形與裝飾所產生的美感,并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增強審美認識能力。
教學重點:
魚的變形手法。
教學難點 :
魚鱗的排列。
教學過程 :
教學活動 | 教學意圖 | ||
教師 | 學生 | ||
一、組織教學 穩定學生情緒。 二、導入 新課 1、引導學生觀察 出示真魚與的圖片。 “這兩條魚一樣嗎?” 2、出示課題——
三、講授新課 1、認識的表現特點 繼續欣賞前一組圖片,引 導學生觀察。 布置討論 2、魚的變形手法 ①、出示三組圖片 啟發學生體會魚的變形手法。 ②、展示一組真魚的圖片 布置討論 3、花紋的裝飾 出示鯉魚的照片 “你吃過鯉魚嗎?” “鯉魚身上有什么?” 再出示一組鯉魚裝飾畫 引導學生觀察 4、展示畫家的作品 5、作業 步驟: ⑴、先畫魚的外形。 ⑵、再用點、線、面身上的花紋。 6、展示優秀學生作品 四、作業 要求: 1、用單色以點、線、面畫。 2、用線與顏色結合畫。 五、學生作業 鼓勵學生大膽的畫出變形、裝飾的魚。 六、組織學生展示、參觀講評 七、課堂延伸 魚在我國有“喜慶有余”的象征。 啟發學生發現在生活中的應用。 | 欣賞、觀察圖片,通過兩條魚的對比,發現。 小組討論: “真魚與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匯報討論情況: 外形、花紋、色彩 通過欣賞,真魚與的比較,了解魚的變形手法: 夸張: 簡化: 變形: 討論: “怎樣用夸張、簡化、變形的手法裝飾這四條魚?” 學生演示魚的變形手法。 體會魚鱗在裝飾畫中的變化,感受花紋在豐富的變化中所產生的裝飾美感。 欣賞作品,感受變形、裝飾所產生的美感。 觀察、分析、評論作品。 講評作品 欣賞美術書第20頁的民間工藝品—魚形耳枕。 欣賞老師準備的民間工藝品,課下尋找在生活中的應用。 | 引發學生對本課的興趣 初步了解動物的表現特點。 使學生掌握魚的變形手法。 反饋學生的理解能力。 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解決教學難點 加強學生的審美認識能力 拓展思路 相互學習,拓展思路。 了解祖國文化,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熱愛生活。 |
板書設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