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教學設計(精選10篇)
《蝸牛》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2、會寫4個字。
3、認識偏旁:王字旁“王”
(二)能力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情感目標:說明了要珍惜時間,時間有限制的,生命也一樣,我們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無限的事。
二、教學重點:認字和寫字,理解重點詞語和練習朗讀。
三、教學難點:理解課文。
四:教學方法:講授法 演示法 練習法 讀書指導法 游戲法 問答法
五、教學媒體:教學掛圖,生字卡片,課件
六、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談話
你知道蝸牛這種動物嗎?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就是關于小蝸牛的。
二、課件出示或者圖片出示本課的插圖
老師板書課題《小蝸牛》,讓我們去讀課文感受一下吧。
三、學習生字
(一)初讀課文
1、你自己讀讀看。請學生自己小聲的讀一遍,注意自己讀自己的呦,不要齊讀。
2、一邊讀一邊圈出本課的生字。
(二)學習生字
1、哪一位同學可以試著看拼音讀一下本課的生字。
zhù hái wán bɑ fā yá pá yɑ jiǔ huí quán biàn duì
住 孩 玩 吧 發(fā) 芽 爬 呀 久 回 全 變 對
mā
媽
2、分析生字:一個一個生字分析:看生字看生字拼音是幾拼音節(jié),什么偏旁部首,什么結構,怎樣組詞。是否多音字,反義詞等,例如
學習生字玩:音節(jié):二拼音節(jié),偏旁:王字旁“王”,認識偏旁王字旁“王”,結構:左右結構,請同學組詞,最少說三個詞,可以一起說,也可以找學生說。
3、就這樣一個一個學完本課生字。
發(fā):多音字
fā 發(fā)芽
發(fā)
fà 頭發(fā)
反義詞
對——錯
這節(jié)課我們要記住
王字旁“王”
(三)我書中的組詞
請學生圈出本課中的生字組詞
如果本課有現成的組詞,就直接圈出來,如果本課的生字沒有現成的組詞,可以寫一個,以備以后忘了組詞可以隨時翻看。
四、朗讀生字
(一)帶拼音朗讀生字
1、學生齊讀:說出音節(jié),偏旁部首,結構,每一個字組三個詞語,每一個字組三個詞語。
2、學生領讀(一課一領讀)
(二)去掉拼音朗讀生字
我會讀:齊讀——男生讀——女生讀——分行讀——開火車讀——自讀。
五、游戲:找朋友游戲
老師把拼音卡片和生字卡片貼在黑板上,學生拿音節(jié)卡片和生字卡片。然后拼讀
六、考一考你
漢字魔術
寫偏旁
玩——( )
爬——( )
全——( )
加偏旁
主——( )
元——( )( )
王——( )
反義詞
錯——(對 )
四、小結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什么?
2、學生說。
3、老師總結:我們學習了本課的生字。
4、初讀了課文
五、下節(jié)課我們做什么?
1、下節(jié)課我們將進行朗讀課文,分析課文
2、請同學們自己在課下把本課生字讀給爸爸媽媽聽。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找一找游戲:我在那里?
規(guī)則1、老師叫學生閉上眼。2、老師把本課生字圖片貼在黑板上。3、老師說漢字,叫學生睜開眼去找。
二、朗讀課文,初悟課文
(一)看圖片或者課件出示課文插圖。老師示范朗讀課文
(二)學生自己朗讀課文
一邊讀,一邊找出課文有幾個自然段,每一個自然段有幾句話。
三、分析課文,深悟課文
邊分析邊出示本課插圖或者課件
1、讓學生說一說課文有幾個自然段?(8個自然段)
2、你是怎樣確定的?(這篇課文有8個段落開頭空兩格處)
3、同學們齊讀第一自然段
(1)請同學說一說第一自然段有幾句話?(1句話)
(2)你是怎么確定的?(這個自然段有1個句號)
(3)蝸牛一家住在哪里?(小樹林旁邊)
反義詞:小——大
4、請女生一起讀第二自然段,男生聽著,聽她們讀得對不對。
(1)請同學說一說第二自然段有幾句話?(1句話)
(2)你是怎么確定的?(這個自然段有1個句號。)
(3)春天來了,媽媽對小蝸牛說什么?(孩子,到小樹林里去玩吧,小樹發(fā)芽了)
發(fā):多音字
fā 發(fā)芽
發(fā)
fà 頭發(fā)
反義詞:里——外 來——去 大——小
5、請男生一起讀第三自然段,女生聽著,聽他們讀得對不對。
(1)請同學說一說第三自然段有幾句話?(2句話)
(2)你是怎么確定的(這個自然段有2個句號。)
(3)小蝸牛多長時間回來的?(好久)
(4)他看見小樹發(fā)芽了嗎?(沒有)
(5)它對媽媽說看見什么了?(媽媽,小樹長滿了葉子,碧綠碧綠的,地上還長著很多草莓呢)
(6)小蝸牛為什么沒有看見小樹發(fā)芽呢?看見的是小樹長滿了葉子呢?(因為蝸牛爬太慢了,它從春天出發(fā),夏天才爬回來,聽說蝸牛是爬三步退兩步)
長:多音字
zhǎnɡ 長滿
長
chánɡ 太長
著:多音字
zhe 笑著
著
zháo 喝著 ,著火,著急
反義詞
多——少
6、請第一行學生一起讀第四自然段,聽他們讀得對不對。
(1)請同學說一說第四自然段有幾句話?(2句話)
(2)你是怎么確定的(這個自然段有1個句號,1個感嘆號)
(3)蝸牛媽媽說什么了?(已經是夏天了,快去摘幾顆草莓回來)
幾:多音字
jǐ 幾顆
幾
jī 幾乎
7、請第二行學生一起讀第五自然段,聽他們讀得對不對。
(1)請同學說一說第五自然段有幾句話?(2句話)
(2)你是怎么確定的(這個自然段有2個句號。)
(3)小蝸牛多長時間回來的?(好久)
(4)它摘到草莓了嗎?(沒有)
(5)它對媽媽說看見什么了?(媽媽,草莓沒有了,地上長著蘑菇,樹葉全變黃了)
(6)小蝸牛為什么沒有看摘到草莓?看見的是蘑菇,還看見樹葉都變黃了呢?(因為蝸牛爬太慢了,它從夏天出發(fā)爬到了秋天才爬回來。聽說蝸牛是爬三步退兩步)
8、請第三行學生一起讀第六自然段,聽他們讀得對不對。
(1)請同學說一說第六自然段有幾句話?(2句話)
(2)你是怎么確定的(這個自然段有1個句號,1個感嘆號)
(3)蝸牛媽媽說什么了?(已經是秋天了,快去采幾個蘑菇回來)
9、請第四行學生一起讀第七自然段,聽他們讀得對不對。
(1)請同學說一說第七自然段有幾句話?(2句話)
(2)你是怎么確定的(這個自然段有2個句號。)
(3)小蝸牛多長時間回來的?(好久)
(4)它摘到蘑菇了嗎?(沒有)
(5)它對媽媽說看見什么了?(媽媽,蘑菇沒有了,地上蓋著雪,樹葉全掉了)
(6)小蝸牛為什么沒有采到蘑菇?看見的是雪,還看見樹葉都掉了呢?(因為蝸牛爬太慢了,它從秋天出發(fā),爬到了冬天天才爬回來。聽說蝸牛是爬三步退兩步)
10、請第五行學生一起讀第八自然段,聽他們讀得對不對。
(1)請同學說一說第八自然段有幾句話?(2句話)
(2)你是怎么確定的(這個自然段有1個句號,1個感嘆號)
(3)蝸牛媽媽說什么了?(已經是冬天了,你就待在家里過冬吧)
11、讀完這篇課文,小蝸牛爬的慢,為什么媽媽不責怪它?
因為蝸牛屬于軟體動物,腹足綱;取食植物,產卵于土中或者樹上。在熱帶島嶼比較常見,但有的也生存在寒冷地區(qū)。蝸牛很小,爬得也很慢,這是它的特點。
12、然后老師總結:小蝸牛爬行的過程就是認識四季的過程,我們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這也說明了要珍惜時間,時間有限制的,生命也一樣,我們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無限的事。我們人不可以象蝸牛那樣慢的。
四、朗讀課文,感悟課文
學生齊讀——男生讀——女生讀——分行讀
五、靈活朗讀
八個人一小組,進行接力朗讀。
六、課文升華
欣賞詩歌
雜詩
作者:陶淵明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七、小結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什么?
2、學生說。
3、學習了朗讀和分析課文。
八、下節(jié)課我們做什么?
1、下節(jié)課我們將進行寫字教學。
2、同學們回家可以把課文背下來,背給爸爸媽媽聽。
第三課時
一、復習導入
玩捉人游戲:老師把生字卡片帖在黑板上,然后老師叫一個學生說一個生字,這個學生叫一個學生去找,找對了,這個學生給他鼓鼓掌,找不對,這個學生告訴他怎么念。
二、指導寫字
(一)指導書寫漢字對
1、筆順
(1)首先,學生伸出右手和老師一起用手書寫筆畫。“對”共5筆。
(2)老師邊寫邊示范。
(3)學生書寫練習筆順:在田字格本上書寫筆順。
2、帶拼音書寫漢字
(1)描紅
(2)老師在生字格里書寫帶拼音的漢字:拼音寫在四線格里,要對準下邊的田字格,漢字寫在田字格里。
(3)學生在生字本上書寫,老師巡視指導。
3、組詞
(1)讓學生說一說怎樣組詞。
(2)老師寫三個組詞在黑板上。老師也可以只寫一個組詞,寫三個是為了不束縛學生的思維。
(3)學生自己選擇一個組詞寫在書上。
(4)老師在田字格里書寫組詞。
(5)學生在田字格里練習書寫組詞。
(二)指導書寫漢字媽
1、筆順
(1)首先,學生伸出右手和老師一起用手書寫筆畫。“媽”共6筆。
(2)老師邊寫邊示范。
(3)學生書寫練習筆順:在田字格本上書寫筆順。
2、帶拼音書寫漢字
(1)描紅
(2)老師在生字格里書寫帶拼音的漢字:拼音寫在四線格里,要對準下邊的田字格,漢字寫在田字格里。
(3)學生在生字本上書寫,老師巡視指導。
3、組詞
(1)讓學生說一說怎樣組詞。
(2)老師寫三個組詞在黑板上。老師也可以只寫一個組詞,寫三個是為了不束縛學生的思維。
(3)學生自己選擇一個組詞寫在書上。
(4)老師在田字格里書寫組詞。
(5)學生在田字格里練習書寫組詞。
(三)指導書寫漢字全
1、筆順
(1)首先,學生伸出右手和老師一起用手書寫筆畫。“全”共6筆。
(2)老師邊寫邊示范。
(3)學生書寫練習筆順:在田字格本上書寫筆順。
2、帶拼音書寫漢字
(1)描紅
(2)老師在生字格里書寫帶拼音的漢字:拼音寫在四線格里,要對準下邊的田字格,漢字寫在田字格里。
(3)學生在生字本上書寫,老師巡視指導。
3、組詞
(1)讓學生說一說怎樣組詞。
(2)老師寫三個組詞在黑板上。老師也可以只寫一個組詞,寫三個是為了不束縛學生的思維。
(3)學生自己選擇一個組詞寫在書上。
(4)老師在田字格里書寫組詞。
(5)學生在田字格里練習書寫組詞。
(四)指導書寫漢字回
1、筆順
(1)首先,學生伸出右手和老師一起用手書寫筆畫。“回”共6筆。
(2)老師邊寫邊示范。
(3)學生在田字格本上書寫筆順。
2、帶拼音書寫漢字
(1)描紅
(2)老師在生字格里書寫帶拼音的漢字:拼音寫在四線格里,要對準下邊的田字格,漢字寫在田字格里。
(3)學生在生字本上書寫,老師巡視指導。
3、組詞
(1)讓學生說一說怎樣組詞。
(2)老師寫三個組詞在黑板上。老師也可以只寫一個組詞,寫三個是為了不束縛學生的思維。
(3)學生自己選擇一個組詞寫在書上。
(4)老師在田字格里書寫組詞。
(5)學生在田字格里練習書寫組詞。
三、看看誰最棒
老師讓學生去黑板上書寫,講評,比一比誰最棒。
四、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以下內容
1、正確書寫六個漢字。
2、正確書寫漢字筆順,帶拼音書寫漢字,組詞。
《蝸牛》教學設計 篇2
蝸牛是本單元學生接觸的第一種小動物,孩子對動物似乎有天生的研究興趣。由于平時生活中玩的很多,所以懂的也很多,但是大多浮于表面,認識過于籠統。所以,在這單元中,要合理的安排好學習的過程,使學生全面、細致得學習動物。
在前一節(jié)課,我介紹了蝸牛的飼養(yǎng)方法,要求每個學生收集1只蝸牛,并飼養(yǎng)好。這樣能夠讓學生先與蝸牛相處一段時間,在相處的過程中學生肯定會對它進行觀察,多觀察了,就會發(fā)現問題。這樣,在上課時,就能節(jié)省時間,更多的放在解決問題上。在課前準備中,有這樣幾個問題:1、有些同學抓了很多蝸牛,這是沒有必要的,而且容易在飼養(yǎng)的過程中出現丟失和死亡的現象。2、有些同學與蝸牛相處的時間久了,會對它產生感情而在課后不愿放生,這時,教師應該盡量勸其放生還是容許學生繼續(xù)飼養(yǎng)蝸牛,應該斟酌一下。
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蝸牛的外形結構、蝸牛的運動方式和蝸牛的食物與排泄。對于蝸牛的外形,頭、眼鏡、觸角、殼是學生很容易觀察到的,能夠自己辨認出來。呼吸孔、肛門和生殖孔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難觀察,需要老師進行指導與幫助。腹部和尾部,學生知道,但是會遺漏,教師需要提醒一下。蝸牛的運動方式我主要通過兩個活動讓學生認識,先將蝸牛放在玻璃上,從下方觀察蝸牛的運動方式。再將蝸牛放于學生手臂上,讓學生感受蝸牛的運動。在觀察運動的時候,蝸牛留下的痕跡應該引導學生注意,仔細的觀察者應該留意到蛛絲馬跡。對于食物和排泄,學生在飼養(yǎng)蝸牛的過程中已經有一定的比較與了解,老師只要提一下即可。
這是我第一次上觀察課,從中發(fā)現一個問題。不僅是我,恐怕大部分的教師都會感覺時間不夠。要讓學生活動,沒有時間的保證,活動是不會有效的。但要給學生時間,我們的教學任務的完成就產生了問題。如何解決這對矛盾呢?也許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一是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小組活動結束了,該停就得及時停下,不然一等一兩分鐘就過去了,幾次活動下來,僅40分鐘的課堂已浪費了好幾分鐘了。在培養(yǎng)習慣方面還應包括記錄的有效性,組內分工的快速,活動開始的及時等。二是對觀察活動的組織。組織觀察活動時,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該放手時就放手,不能無視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把學生當成白紙,什么都去指導,時間自然不夠用。當然也不能高估學生的已有知識和能力,放任自流。只有把握了學生的實際,讓我們的教學處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最大限度地發(fā)展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說來容易做來難,還需要在實踐中多鍛煉。
《蝸牛》教學設計 篇3
概要:
讓幼兒了解蝸牛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活動特征。
教材說明:
本課教材中的蝸牛主要是用螺旋線畫出不同動態(tài)的蝸牛,并添畫環(huán)境。
教學目的:
1.掌握蝸牛的基本形象特征,正確地畫出不同形態(tài)的蝸牛。
2.通過畫蝸牛,學生能掌握畫圓形動物的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善于動腦和善于想象的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圓形并用基本形畫蝸牛。
教學難點 :
畫出蝸牛的不同動態(tài)。
教具準備:
1.老師準備:彩色粉筆、蝸牛動態(tài)變化分析圖一幅、蝸牛在潮濕的草地上活動畫一幅。
2.學生準備:塑料水彩筆、美術課本、圖畫紙。
教學方法:
講述法、演示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
1.導語 :在夏天的雨季里,同學們都見到過蝸牛爬行的情景,看它那背著自己的"小屋"在草地上自由自在蠕動的姿態(tài),真惹人喜愛。那么大家想不想把它那可愛的樣子畫下來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畫蝸牛。
2.板書課題:蝸牛
3.新授:
(1)講解怎樣畫蝸牛。
演示畫法(邊演示邊講解)。
畫法步驟(用彩色粉筆畫):
請同學們練習兩遍畫法。
(2)講解怎樣畫各種姿態(tài)的蝸牛。
師:蝸牛喜歡在潮濕的地方活動。它們有向前爬行的,有向后爬行的,有抬頭的,有低頭的等各種不同的姿態(tài)。這些神態(tài)各異的蝸牛,我們該如何去畫呢?
(出示蝸牛動態(tài)變化分析圖一幅)
抬頭的
向前爬的
向后爬的
低頭的
(教師設問,各種姿態(tài)的蝸牛哪里在變動?)
(3)教師總結蝸牛動態(tài)畫法規(guī)律。
強調:蝸牛不同動態(tài)的畫法主要是肉體的變化,圓殼不動,因此畫蝸牛先畫圓殼,再根據蝸牛的不同動態(tài)畫出肉體及觸角。
(4)啟發(fā)引導學生繪畫:
師:蝸牛喜歡在什么地方爬行?
師生共同討論:如何讓蝸牛自由自在地爬行。
(出示范畫:蝸牛在潮濕的草地上爬行。)
教師:請同學們看示范畫,畫面上的蝸牛是在干什么? 上:天空上有什么?(烏云)是什么顏色?
下:草地上有什么?(花草、蘑菇)是什么顏色?
4.課堂練習。
教師:同學們,如果你是一只蝸牛,會喜歡什么樣的活動呢?
教師:如默默地爬行,與另一只蝸牛親熱地說話等。
教師:請兩名同學說出自己要畫的場面。
作業(yè) 要求:在草地上畫出不同姿態(tài)的小蝸牛(最少五只)。
注意事項:
①抓住蝸牛圓殼和肉體的畫法特點。
②注意圓殼和肉體的比例關系。
③色彩要活潑鮮艷。
(教師巡視指導,發(fā)現問題及時糾正。)
5.課外作業(yè) :
在生活中觀察各種蝸牛的動態(tài)并寫生蝸牛。
6.板書設計
課題(板書)
演示畫蝸牛的步驟
蝸牛動態(tài)變化分析圖
《蝸牛》教學設計 篇4
一、概要:
讓幼兒了解蝸牛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活動特征。
二、教材說明:
本課教材中的蝸牛主要是用螺旋線畫出不同動態(tài)的蝸牛,并添畫環(huán)境。
三、教學目的:
1.掌握蝸牛的基本形象特征,正確地畫出不同形態(tài)的蝸牛;2.通過畫蝸牛,學生能掌握畫圓形動物的方法;3.培養(yǎng)學生善于動腦和善于想象的能力。
四、教學重點:認識圓形并用基本形畫蝸牛。
五、教學難點 :畫出蝸牛的不同動態(tài)。
六、教具準備:
1.老師準備:彩色粉筆、蝸牛動態(tài)變化分析圖一幅、蝸牛在潮濕的草地上活動畫一幅。2.學生準備:塑料水彩筆、美術課本、圖畫紙。
七、教學方法:
講述法、演示法、練習法。
八、教學過程 :
1.導語 :在夏天的雨季里,同學們都見到過蝸牛爬行的情景,看它那背著自己的“小屋”在草地上自由自在蠕動的姿態(tài),真惹人喜愛。那么大家想不想把它那可愛的樣子畫下來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畫蝸牛。
2.板書課題:蝸牛
3.新授:
(1)講解怎樣畫蝸牛。演示畫法(邊演示邊講解)。畫法步驟(用彩色粉筆畫):
請同學們練習兩遍畫法。
(2)講解怎樣畫各種姿態(tài)的蝸牛。師:蝸牛喜歡在潮濕的地方活動。它們有向前爬行的,有向后爬行的,有抬頭的,有低頭的等各種不同的姿態(tài)。這些神態(tài)各異的蝸牛,我們該如何去畫呢?(出示蝸牛動態(tài)變化分析圖一幅)抬頭的;向前爬的;向后爬的;低頭的。(教師設問,各種姿態(tài)的蝸牛哪里在變動?)
(3)教師總結蝸牛動態(tài)畫法規(guī)律。強調:蝸牛不同動態(tài)的畫法主要是肉體的變化,圓殼不動,因此畫蝸牛先畫圓殼,再根據蝸牛的不同動態(tài)畫出肉體及觸角。
(4)啟發(fā)引導學生繪畫:師:蝸牛喜歡在什么地方爬行?師生共同討論:如何讓蝸牛自由自在地爬行。(出示范畫:蝸牛在潮濕的草地上爬行。)教師:請同學們看示范畫,畫面上的蝸牛是在干什么?上:天空上有什么?(烏云)是什么顏色?下:草地上有什么?(花草、蘑菇)是什么顏色?
4.課堂練習。
教師:同學們,如果你是一只蝸牛,會喜歡什么樣的活動呢?
教師:如默默地爬行,與另一只蝸牛親熱地說話等。
教師:請兩名同學說出自己要畫的場面。
作業(yè) 要求:在草地上畫出不同姿態(tài)的小蝸牛(最少五只)。
注意事項:
①抓住蝸牛圓殼和肉體的畫法特點。
②注意圓殼和肉體的比例關系。
③色彩要活潑鮮艷。
(教師巡視指導,發(fā)現問題及時糾正。)
5.課外作業(yè) :在生活中觀察各種蝸牛的動態(tài)并寫生蝸牛。
6.板書設計 :
課題(板書)
演示畫蝸牛的步驟
蝸牛動態(tài)變化分析圖
《蝸牛》教學設計 篇5
(一)、準確把握教材本課是觀察蝸牛這樣的小動物,在活動中,我從動物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入手,在環(huán)境布置和材料選擇上有的放矢,考慮較為周詳。由于蝸牛具有膽小、怕受驚擾、喜歡黑暗潮濕的環(huán)境等生活習性,在環(huán)境布置上,我利用窗簾遮擋光線,要求學生較為安靜,不能驚嚇我們的動物朋友,營造了一個適宜蝸牛出來爬行的物理環(huán)境,課堂上的蝸牛表現得很活躍。在材料選擇上,蝸牛爬行的地方是一張明膠片,底下襯一張白紙。白紙是為了防止桌子與蝸牛相近的顏色混淆學生的觀察判斷,明膠片的利用有兩大作用,第一是減少磨擦,利于蝸牛的爬行;其二是讓學生能多角度地對蝸牛進行觀察。在材料中還用到了紙杯,一方面是蝸牛會亂爬,會影響到課堂秩序;另一方面是考慮到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的特點,把蝸牛套入紙杯中,減少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學生就會集中注意力傾聽同學的發(fā)言。
(二)給學生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科學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要以學生的主動探究為核心。本課在教學中力求體現這樣的理念。課堂中第一個活動,學生小組觀察研究蝸牛用時13分,匯報交流6到7分鐘。第二個活動學生小組觀察蝸牛殼用時6分,匯報交流9分。從時間上來說,保證了學生探究的時間,把課堂交給了學生,使探究的理念較好地落實在了課堂上。從學生的反映來看,學生對蝸牛的描述各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每個小組觀察描述的方法并不雷同,學生有了自己的觀察和思想。學生對蝸牛的觀察也不局限于課堂,通過教師送給學生的蝸牛食物,學生對蝸牛食物的探究自然就延伸到了課外,通過課外對學生的觀察,我發(fā)現學生對蝸牛依然是興趣盎然、氣氛熱烈,令我頗為欣慰。
(三)對本課以及科學教學的一些探討 1、對教學重點的把握過去的教學是一個個知識點的連接,而現在的科學教學強調的是一個個活動的連接,讓學生在活動中去經歷,去體驗,從而獲得兒童成長所需要的經驗。因此他關注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活動以及活動的價值。在本課中如果我把觀察的重點放在學生對蝸牛殼的觀察上,對學生的發(fā)展會更有利。因為學生對蝸牛柔軟部分的觀察是他們平時就會注意的內容,沒有必要在課堂上重點展開。而對蝸牛殼的觀察是學生原來忽略的,如果在課堂上作為重點觀察對象的話,會在學生心中產生對動物身體細節(jié)觀察的經歷,進而在生活中注意一些細節(jié)的觀察,產生更多的發(fā)現,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所以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兒童的角度去思考,去發(fā)現,去尋找對兒童來說價值更大的活動。 2、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問題在科學教學中,不僅是我,恐怕大部分的教師都會感覺時間不夠。要讓學生活動,沒有時間的保證,活動是不會有效的。但要給學生時間,我們的教學任務的完成就產生了問題。如何解決這對矛盾呢?唯有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提高效率可從這些方面入手。一是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小組活動結束了,該停就得及時停下,不然一等一兩分鐘就過去了,幾次活動下來,僅40分鐘的課堂已浪費了好幾分鐘了。在培養(yǎng)習慣方面還應包括記錄的有效性,組內分工的快速,活動開始的及時等。二是對觀察活動的組織。組織觀察活動時,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該放手時就放手,不能無視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把學生當成白紙,什么都去指導,時間自然不夠用。當然也不能高估學生的已有知識和能力,放任自流。只有把握了學生的實際,讓我們的教學處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最大限度地發(fā)展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3、如何引導學生生成新問題來源于學生內部的問題更能促進學生主動地尋找答案、解決問題,產生學習的內驅力。科學教學中學生如果能不斷地發(fā)現,在新發(fā)現中也許新問題就會不斷地產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造良好情境,讓學生不斷有新的發(fā)現,并在發(fā)現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比如,在一個觀察活動結束時,有意識地提問:“在觀察過程中,你還有什么新的發(fā)現?”“你還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盡管只是一句話,但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訓練,經常這樣的教學,學生會不斷地反思自己的觀察,自己的活動,從而得到更多的問題,從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決問題,開展后續(xù)活動,不再是教師要求學生去做,學生的主體性就能得到真正的發(fā)揮和發(fā)展。
《蝸牛》教學設計 篇6
(一)、準確把握教材本課是觀察蝸牛這樣的小動物,在活動中,我從動物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入手,在環(huán)境布置和材料選擇上有的放矢,考慮較為周詳。由于蝸牛具有膽小、怕受驚擾、喜歡黑暗潮濕的環(huán)境等生活習性,在環(huán)境布置上,我利用窗簾遮擋光線,要求學生較為安靜,不能驚嚇我們的動物朋友,營造了一個適宜蝸牛出來爬行的物理環(huán)境,課堂上的蝸牛表現得很活躍。在材料選擇上,蝸牛爬行的地方是一張明膠片,底下襯一張白紙。白紙是為了防止桌子與蝸牛相近的顏色混淆學生的觀察判斷,明膠片的利用有兩大作用,第一是減少磨擦,利于蝸牛的爬行;其二是讓學生能多角度地對蝸牛進行觀察。在材料中還用到了紙杯,一方面是蝸牛會亂爬,會影響到課堂秩序;另一方面是考慮到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的特點,把蝸牛套入紙杯中,減少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學生就會集中注意力傾聽同學的發(fā)言。
(二)給學生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科學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要以學生的主動探究為核心。本課在教學中力求體現這樣的理念。課堂中第一個活動,學生小組觀察研究蝸牛用時13分,匯報交流6到7分鐘。第二個活動學生小組觀察蝸牛殼用時6分,匯報交流9分。從時間上來說,保證了學生探究的時間,把課堂交給了學生,使探究的理念較好地落實在了課堂上。從學生的反映來看,學生對蝸牛的描述各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每個小組觀察描述的方法并不雷同,學生有了自己的觀察和思想。學生對蝸牛的觀察也不局限于課堂,通過教師送給學生的蝸牛食物,學生對蝸牛食物的探究自然就延伸到了課外,通過課外對學生的觀察,我發(fā)現學生對蝸牛依然是興趣盎然、氣氛熱烈,令我頗為欣慰。
(三)對本課以及科學教學的一些探討
1、對教學重點的把握過去的教學是一個個知識點的連接,而現在的科學教學強調的是一個個活動的連接,讓學生在活動中去經歷,去體驗,從而獲得兒童成長所需要的經驗。因此他關注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活動以及活動的價值。在本課中如果我把觀察的重點放在學生對蝸牛殼的觀察上,對學生的發(fā)展會更有利。因為學生對蝸牛柔軟部分的觀察是他們平時就會注意的內容,沒有必要在課堂上重點展開。而對蝸牛殼的觀察是學生原來忽略的,如果在課堂上作為重點觀察對象的話,會在學生心中產生對動物身體細節(jié)觀察的經歷,進而在生活中注意一些細節(jié)的觀察,產生更多的發(fā)現,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所以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兒童的角度去思考,去發(fā)現,去尋找對兒童來說價值更大的活動。
2、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問題在科學教學中,不僅是我,恐怕大部分的教師都會感覺時間不夠。要讓學生活動,沒有時間的保證,活動是不會有效的。但要給學生時間,我們的教學任務的完成就產生了問題。如何解決這對矛盾呢?唯有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提高效率可從這些方面入手。一是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小組活動結束了,該停就得及時停下,不然一等一兩分鐘就過去了,幾次活動下來,僅40分鐘的課堂已浪費了好幾分鐘了。在培養(yǎng)習慣方面還應包括記錄的有效性,組內分工的快速,活動開始的及時等。二是對觀察活動的組織。組織觀察活動時,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該放手時就放手,不能無視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把學生當成白紙,什么都去指導,時間自然不夠用。當然也不能高估學生的已有知識和能力,放任自流。只有把握了學生的實際,讓我們的教學處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最大限度地發(fā)展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3、如何引導學生生成新問題來源于學生內部的問題更能促進學生主動地尋找答案、解決問題,產生學習的內驅力。科學教學中學生如果能不斷地發(fā)現,在新發(fā)現中也許新問題就會不斷地產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造良好情境,讓學生不斷有新的發(fā)現,并在發(fā)現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比如,在一個觀察活動結束時,有意識地提問:“在觀察過程中,你還有什么新的發(fā)現?”“你還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盡管只是一句話,但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訓練,經常這樣的教學,學生會不斷地反思自己的觀察,自己的活動,從而得到更多的問題,從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決問題,開展后續(xù)活動, 不再是教師要求學生去做,學生的主體性就能得到真正的發(fā)揮和發(fā)展。
《蝸牛》教學設計 篇7
今天上午的美術課是畫蝸牛,蝸牛對小朋友來說不是經常見到,所以小朋友對它的經驗不是很多。我看到xx老師在范畫上畫的蝸牛的背殼是螺旋形的,我想螺旋形對小朋友來說會不會太難,是不是畫從小到大的幾個圓對小朋友來說會更簡單一些,但想想還是讓xx老師先試一試吧!
xx老師在教小朋友畫蝸牛時,重點放在了蝸牛的背殼上,給小朋友示范的是螺旋形的背殼。在小朋友作畫時,我看到很多小朋友都會畫螺旋形的背殼,但是在畫蝸牛的身體和頭時卻遇到了很多困難,很多小朋友都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如王君睿在紙上畫了五、六個背殼,畫完背殼就向我求助,“王老師,蝸牛的身體怎么畫啊?”看來xx老師突破了本次活動的重點,卻沒有把握活動的難點,即背殼、身體和頭的連接。這時,教師可以針對小朋友出現的這些情況,及時調整教案,讓小朋友暫停手中的筆,教師重點講解我蝸牛各身體部位的連接。
我們在備課時,往往更多地是從教材的角度出發(fā),或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以自己對小朋友的了解來備課。但是通過的今天的教學活動,我覺得教師備課不但要熟悉教材,吃透教材的重、難點,更要從幼兒本身的實際水平出發(fā),想想對
小朋友而言,畫畫可能出現的難點及突破策略。在活動中針對大多數小朋友出現的某些情況,及時調整教案。
《蝸牛》教學設計 篇8
六年制小學美術第一冊《蝸牛》教案
概要:
讓幼兒了解蝸牛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活動特征。
教材說明:
本課教材中的蝸牛主要是用螺旋線畫出不同動態(tài)的蝸牛,并添畫環(huán)境。
教學目的:
1.掌握蝸牛的基本形象特征,正確地畫出不同形態(tài)的蝸牛。
2.通過畫蝸牛,學生能掌握畫圓形動物的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善于動腦和善于想象的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圓形并用基本形畫蝸牛。
教學難點 :
畫出蝸牛的不同動態(tài)。
教具準備:
1.老師準備:彩色粉筆、蝸牛動態(tài)變化分析圖一幅、蝸牛在潮濕的草地上活動畫一幅。
2.學生準備:塑料水彩筆、美術課本、圖畫紙。
教學方法:
講述法、演示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
1.導語 :在夏天的雨季里,同學們都見到過蝸牛爬行的情景,看它那背著自己的“小屋”在草地上自由自在蠕動的姿態(tài),真惹人喜愛。那么大家想不想把它那可愛的樣子畫下來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畫蝸牛。
2.板書課題:蝸牛
3.新授:
(1)講解怎樣畫蝸牛。
演示畫法(邊演示邊講解)。
畫法步驟(用彩色粉筆畫):
請同學們練習兩遍畫法。
(2)講解怎樣畫各種姿態(tài)的蝸牛。
師:蝸牛喜歡在潮濕的地方活動。它們有向前爬行的,有向后爬行的,有抬頭的,有低頭的等各種不同的姿態(tài)。這些神態(tài)各異的蝸牛,我們該如何去畫呢?
(出示蝸牛動態(tài)變化分析圖一幅)
抬頭的
向前爬的
向后爬的
低頭的
(教師設問,各種姿態(tài)的蝸牛哪里在變動?)
(3)教師總結蝸牛動態(tài)畫法規(guī)律。
強調:蝸牛不同動態(tài)的畫法主要是肉體的變化,圓殼不動,因此畫蝸牛先畫圓殼,再根據蝸牛的不同動態(tài)畫出肉體及觸角。
(4)啟發(fā)引導學生繪畫:
師:蝸牛喜歡在什么地方爬行?
師生共同討論:如何讓蝸牛自由自在地爬行。
(出示范畫:蝸牛在潮濕的草地上爬行。)
教師:請同學們看示范畫,畫面上的蝸牛是在干什么? 上:天空上有什么?(烏云)是什么顏色?
下:草地上有什么?(花草、蘑菇)是什么顏色?
4.課堂練習。
教師:同學們,如果你是一只蝸牛,會喜歡什么樣的活動呢?
教師:如默默地爬行,與另一只蝸牛親熱地說話等。
教師:請兩名同學說出自己要畫的場面。
作業(yè) 要求:在草地上畫出不同姿態(tài)的小蝸牛(最少五只)。
注意事項:
①抓住蝸牛圓殼和肉體的畫法特點。
②注意圓殼和肉體的比例關系。
③色彩要活潑鮮艷。
(教師巡視指導,發(fā)現問題及時糾正。)
5.課外作業(yè) :
在生活中觀察各種蝸牛的動態(tài)并寫生蝸牛。
6.板書設計
課題(板書)
演示畫蝸牛的步驟
蝸牛動態(tài)變化分析圖
《蝸牛》教學設計 篇9
六年制小學美術第一冊《蝸牛》教案
概要:
讓幼兒了解蝸牛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活動特征。
教材說明:
本課教材中的蝸牛主要是用螺旋線畫出不同動態(tài)的蝸牛,并添畫環(huán)境。
教學目的:
1.掌握蝸牛的基本形象特征,正確地畫出不同形態(tài)的蝸牛。
2.通過畫蝸牛,學生能掌握畫圓形動物的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善于動腦和善于想象的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圓形并用基本形畫蝸牛。
教學難點 :畫出蝸牛的不同動態(tài)。
教具準備:
1.老師準備:彩色粉筆、蝸牛動態(tài)變化分析圖一幅、蝸牛在潮濕的草地上活動畫一幅。
2.學生準備:塑料水彩筆、美術課本、圖畫紙。
教學方法:講述法、演示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
1.導語 :在夏天的雨季里,同學們都見到過蝸牛爬行的情景,看它那背著自己的“小屋”在草地上自由自在蠕動的姿態(tài),真惹人喜愛。那么大家想不想把它那可愛的樣子畫下來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畫蝸牛。
2.板書課題:蝸牛
3.新授:
(1)講解怎樣畫蝸牛。
演示畫法(邊演示邊講解)。
畫法步驟(用彩色粉筆畫):
請同學們練習兩遍畫法。
(2)講解怎樣畫各種姿態(tài)的蝸牛。
師:蝸牛喜歡在潮濕的地方活動。它們有向前爬行的,有向后爬行的,有抬頭的,有低頭的等各種不同的姿態(tài)。這些神態(tài)各異的蝸牛,我們該如何去畫呢?
(出示蝸牛動態(tài)變化分析圖一幅)
抬頭的
向前爬的
向后爬的
低頭的
(教師設問,各種姿態(tài)的蝸牛哪里在變動?)
(3)教師總結蝸牛動態(tài)畫法規(guī)律。
強調:蝸牛不同動態(tài)的畫法主要是肉體的變化,圓殼不動,因此畫蝸牛先畫圓殼,再根據蝸牛的不同動態(tài)畫出肉體及觸角。
(4)啟發(fā)引導學生繪畫:
師:蝸牛喜歡在什么地方爬行?
師生共同討論:如何讓蝸牛自由自在地爬行。
(出示范畫:蝸牛在潮濕的草地上爬行。)
教師:請同學們看示范畫,畫面上的蝸牛是在干什么? 上:天空上有什么?(烏云)是什么顏色?
下:草地上有什么?(花草、蘑菇)是什么顏色?
4.課堂練習。
教師:同學們,如果你是一只蝸牛,會喜歡什么樣的活動呢?
教師:如默默地爬行,與另一只蝸牛親熱地說話等。
教師:請兩名同學說出自己要畫的場面。
作業(yè) 要求:在草地上畫出不同姿態(tài)的小蝸牛(最少五只)。
注意事項:
①抓住蝸牛圓殼和肉體的畫法特點。
②注意圓殼和肉體的比例關系。
③色彩要活潑鮮艷。
(教師巡視指導,發(fā)現問題及時糾正。)
5.課外作業(yè) :
在生活中觀察各種蝸牛的動態(tài)并寫生蝸牛。
6.板書設計
課題(板書)
演示畫蝸牛的步驟
蝸牛動態(tài)變化分析圖
《蝸牛》教學設計 篇10
小學生對動物有著天生的研究興趣,但限于他們的觀察水平,他們的認識往往是籠統的,片面的。《蝸牛》一課的教學中,我采用了“做中學”的學習方式,旨在引導學生按照科學家發(fā)現知識的過程來進行學習,讓學生親自參與對物體和自然現象的發(fā)現,讓他們通過觀察與實驗接觸現實,激發(fā)想象力,擴展思維,改善交往和語言能力。讓學生們親自動手捉蝸牛、畫蝸牛、設計實驗來了解蝸牛的生活習性,給蝸牛設計一個家,使他們通過觀察、提問、設想、動手實驗、表達、交流等探究活動,獲得對小動物豐富的直接認識。并在活動中改善了交往和語言能力,體驗到科學探究的過程、建構基礎性的科學知識、獲得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學生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個個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做到會用文字和圖畫等方式觀察記錄蝸牛的行為特征,會用簡單表格統計、整理蝸牛的食性等情況,活動過程中愿意與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課后很多學生飼養(yǎng)的蝸牛都產下了卵,孵出了小蝸牛。他們在學習中都體驗到照顧小蝸牛、觀察它的生活和成長是十分有趣的事。同時,在教學中我注重了對學生的環(huán)境思想的教育,讓學生體會到應保護好小動物,體會到小動物的樂趣。這樣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學生“學”的行為,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也成為了互相學習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