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教學案例與反思
(一)學生分析:
從學生的知識水平看,他們已經學會了口算除法、估算除法,掌握了基本的筆算除法,并會進行除法的驗算。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看,他們對于“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規律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理解得不夠深入。
(二)教材分析:
《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內容。教材先通過創設“豬八戒吃西瓜”的情境為素材教學例5,使學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的規律。接著運用此規律教學例6,也就是學習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
我通過閱讀教材、教參和新課標,認為按照教材上的方法去教學這一內容,學生只能被動地學會計算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至于“商中間為什么要寫0”這一點學生根本不知道,只是盲目地按照老師所講述的分東西的例子模仿著進行計算,更不用說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數學的活動中了。所以,在教學時我準備采取以下策略:
1、創設現實情境,重視有意義的計算
[片斷1]
師:我們學校快開運動會了,為了選拔出參加跳繩比賽的人員,我昨天測試了幾個學生跳繩的情況(出示課件:兩個學生跳繩的情境):蔡芳3分鐘跳繩309下,屈代喬4分鐘跳了520下。小朋友們,如果讓你來選參加跳繩的人員,你會選誰?為什么?
思考片刻后,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可能有的說選蔡芳,有的說選屈代喬,并且各有各的理由。此時,我裝做一種很無助的樣子說:“到底選誰比較合適呢?想一想,你有什么好辦法呢?”
生1:我可以根據他們跳繩的總個數來看。
生2:不行,因為他們用的時間不一樣。我們可以算出屈代喬3分鐘跳了多少,然后再比較。
生3:你的方法太麻煩了。我認為可以算出誰1分鐘跳的多,我們就可以選誰,這樣比較公平。
師:你們同意他的方法嗎?下面請你們自己列式計算。
[反思]
新課程標準對計算教學提出了新要求,更注重的是讓學生體驗計算在生活中的意義,并能運用計算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時,我努力創設現實的問題情境,把計算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運用計算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真正理解計算的意義和作用,增強應用意識。
(二)巧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知道不學不行
[片段2]
在學生試算的過程中,當算到十位上的0除以3時,很多學生遇到了困難。這時,我問學生:“0除以3究竟等于多少呢為什么?”
生1:0除以3等于0,因為我們在二年級學過算除法想乘法,只有0乘3等于0,所以0除以3。
生2:等于0,因為把0個東西平均分給3個人,什么都分不到。
師:你們真會動腦筋。說到這兒,老師想到了一個故事(師邊出示課件,邊講述課本28頁“豬八戒吃西瓜”的故事)。聽完這個故事,現在你能算出0除以4、0除以9、0除以376分別等于多少?為什么?從這些算式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生1:0除以任何數都得0。
生2:任何數除0都得0。
生3:不對,應該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
師:為什么呢?
生1:我昨天在書上看到的。
師:不錯,你已經養成了預習的習慣。不過,書上為什么要這樣寫呢?教師出示兩個問題:2除以0等于多少?0除以0得多少?能說說你的理由嗎?(教師引導學生弄清楚此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