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比三家》教學案例與反思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數數學教材 第六冊 第4頁 《貨比三家》
教學目標:
1、結合“貨比三家”的具體情境,經歷比較小數大小以及同伴交流的過程。
2、體驗小數比較大小的策略的多樣性,會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發展數感。
3、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片段:
上課伊始我便創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
師:同學們,很高興我們又迎來了一個新的學期。新的學期,新的開始,你的學習用品都準備好了嗎?今天老師要帶同學們去文具店轉一轉,高興嗎?那就跟我來吧!(隨機出示丁丁、奇奇和豆豆三家文具店主題圖)
師:這里的商品可真多啊!你想買些什么嗎?你知道它的價錢嗎?(引導學生獲取有用的信息,同時正確讀出商品的價錢。)
生:我想買一個新書包。丁丁文具店里賣8.2元,豆豆文具店里賣8.5元。
師:請同學們猜猜看,他會去哪個文具店買呢?說說你的理由。
生:我想他一定會去丁丁文具店買。因為丁丁文具店比豆豆文具店的書包便宜。
師:他說丁丁文具店的書包便宜,你們認為呢?(學學生紛紛點頭表示同意)
師:能說說你們是怎么判斷的嗎?
生:因為8.2元是8元2角,8.5元是8元5角,丁丁文具店的書包比豆豆文具店的便宜了3角錢。
師:你可真不簡單!不僅能正確判斷出哪兒的便宜,并且很快地算出了便宜多少錢,看來你是很有生活經驗的。
師:你還什么要買的嗎?
生:我要賣水彩筆,它的價錢是3.05元。
生:我想買文具盒。奇奇文具店賣4.9元,丁丁文具店賣5.1元。
師:去哪兒買文具盒便宜呢?
(這個問題的提出,使安靜的教室頓時沸騰起來,真所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唧唧喳喳地議論開來。很快就有同學高高舉起了小手,嘴里還不停地喊到:“老師!我!我!”更有甚的是有的同學似乎已經等不急了,站起了來,再不叫他的話,恐怕答案就要脫口而出了!)
師: 先請張某說說他的想法,好嗎?”
生:我認為奇奇文具店的文具盒比丁丁文具店的文具盒便宜些。因為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5元1角也可以看成是4元11角。而4元9角<4元11角,所以去奇奇文具店買便宜。
(我點頭表示肯定)
這位同學的話音剛落,只聽到另一位同學喊到:“老師,我的想法和他的不一樣。”
師:那好,你來說說吧!
生:我也認為去奇奇文具店買便宜。我和張某一樣,也是先把4.9元變成4元9角,把5.1元變成5元1角,不一樣的是變完之后我就能直接看出哪兒的文具盒貴,哪兒的便宜。(看得出該生的臉上滿露的是自豪,似乎找到了更為簡單的方法。)
師:那好,說說你是怎樣直接看出的呢?
生:因為變完之后一個是4塊多,一個是5塊多,當然是4塊多的便宜了!
師:4塊多的便宜,也就是……
生:奇奇文具店的文具盒便宜。
(我微笑示意其坐下,該生臉上顯出得意的神情。)
生:老師,我有一種方法比他們的都簡單!(一個學生站起來說道)
師:那好,你說說!
生:如果我有5元錢的話,從奇奇文具店買文具盒不但能夠,還能剩1毛錢。但是從丁丁文具店買就不夠,還差1毛。所以奇奇文具店的文具盒便宜。
師:真行!能聯系生活實際比較小數的大小。可見,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學好數學確實很有用!(我隨即表揚他)
師:還有不同的方法嗎?(我盡可能的拓寬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比較大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