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
"年、月、日"教學設計教學內容
。ū睅煷蟀妫┝x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69-70頁。
教材分析和學生分析
年、月、日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時、分、秒之間的關系,形成了較短時間觀念的基礎上學習的。有關年、月、日的知識具有常識性,學生在課堂上雖然沒有系統學過,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他們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經驗。有關年、月、日方面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內容中,學生有了形成較長時間觀念的基礎。但是,學生對現行歷法中年月日的制定還不夠了解,對平年、閏年的有關知識也比較陌生。因此,本節課要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借助年歷卡、多媒體課件等直觀手段,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系統地掌握了有關年、月、日的知識。
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依據這一理念, 根據新課標"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思想,將學生的觀察、操作、比較、推理、發現等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發展。整個過程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基礎,使學生真正"動"起來,使課堂真正"活"起來。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結合生活經驗,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了解平年、閏年的來歷,記住各月的天數及平年、閏年的天數,能初步判斷某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能運用年、月、日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2、過程與方法:
在經歷自主探究年月日之間關系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推理、概括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與態度:
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樂于探求知識的情感。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教育。
教學重點
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建立年、月、日的時間觀念。
教學難點
記住各月的天數及閏年的判斷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年歷卡、探索記錄卡。
教學流程
一、設置懸念
老師的鄰居家有一個孩子,叫小明。他今天過生日。同學們看(課件播放小明吃蛋糕的場面),小明吃得多開心呢!突然,小明想到了一個問題。(課件配畫外音:"媽媽,別的小朋友8歲能過8個生日,可是,我為什么只過了兩個生日呢?")
是呀,小明已經長到了8歲,可為什么卻只過了兩個生日呢?同學們想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學習了有關年、月、日的知識,你們就能幫小明解決這個問題了。(板書:年、月、日)
[說明: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數學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創設"小明過生日"的生活情境,并在情境中設置懸念,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以最佳的學習狀態投入到探究活動中。]
二、自主探究
1、從生活經驗引入
年、月、日是比時、分、秒更大的時間單位,那誰來說,你都知道哪些有關年、月、日的知識呢?(學生自由匯報。)
[說明: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入,了解學生學習的真實水平,找到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才能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