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什么是面積》教學設計(北師大版)
(二)認識物體的表面。
1、數學書和課桌誰大誰小?你比的是哪里?(表面)用手摸一摸數學書的封面,再摸課桌面,這兩個面哪個大?哪個小?
2、再來找一找,你們身邊有沒有比課本的面小的物體?(練習本,鉛筆盒……注意要說清楚立體圖形的哪個面比哪個面小)
師:剛才我們看到的摸到的都是物體的表面,這些面有的大有的小,這些面的大小就叫這個物體的面積。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封面的面積,課桌面的大小就是桌面的面積,誰的面積大?
3、比一比,師與學生的手掌,怎么樣?有什么發現?同桌比
4、你能舉一個面積大小比較的例子嗎?
(1)1元硬幣和5角硬幣。
(2)數學課本的面和數學練習本的面。
師:我們在比它們的什么?(生:面的大小)
小結:通過觀察、操作與比較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的面積。
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它的面積。
6、說一說:現在誰能說說什么叫做面積?(齊讀面積的定義
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就叫做這個物體的面積。
7、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積),誰能把這句話完整地說說。課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幾個人說)
【設計意圖:體現了數學來自生活,并應用于生活。】
(三)、實踐活動:
1、制造認知沖突。
投影出示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讓學生比較誰的面積大,誰的面積小。(面積大小接近的,形狀不一樣的兩個圖形)
師:你們覺得哪個圖形面積大?
生:長方形面積大
生:正方形面積大。
師:看來有爭議。有什么辦法知道嗎?那現在你們就利用學具分小組來證明自己的想法吧。
2、體驗借助工具比較圖形的大小的方法。
①學生拿出剪好的一個正方形和長方形(附頁2中圖5)
②小組活動。
③學生匯報。(投影顯示活動結果,并配合課件演示幾種比較方法)
生1:我們小組是用擺硬幣的方法,長方形共擺了10個5角硬幣,而正方形共擺了9個硬幣,所以我們認為長方形面積大。
生2:我們小組是用畫格子的方法,數出長方形的格子要比正方形要多。
生3:我們小組是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發現長方形的面積要大一些。
【設計意圖:學生自己探索比較的方法,然后在小組和班級內交流自己比較的策略,如用硬幣擺、畫格子、剪拼等,并通過師生評價、生生評價,使學生從中學到比較的方法,得到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養成辦事要想策略的好習慣。】
3、師:比較面積的大小可以用多種方法,尤其是可以借助工具進行比較大小,在用畫格子,數格子的方法時,所畫的每一個格子的大小應一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