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重教學案例與反思
(3)找一找.
師:誰能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質量大約是1克重
生1:我的鉛筆頭.
生2:一片藥.
教師將學生說的物體稱一稱來驗證他們估計的結果.
有一名學生張朝宇說:"我的鈕扣可能比1克多,因為它大."另一生吳瀚反駁道:"那不一定,你的扣子要是木頭做的呢 "張說:"木頭做這么大也能超過1克."吳又反駁道:"也許它還是空心的呢 "
這時教師并沒有急于插話,一番爭辯之后,教師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鐵哪個重些 有的學生不假思索地說鐵重.小組討論之后一致認為同樣重.
師:請你們做個手勢1千克鐵有多大,1千克的棉花有多大.
師:再想想剛才的鈕扣問題,你們想說點什么
生:大的物體并不一定重,小的物體不一定輕.
4.自主探索千克和克的關系.
師:這節課我們不僅認識了千克,還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千克和克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你們能用桌子上的材料通過觀察,再稱一稱,算一算找到它們的關系嗎
學生活動后小組匯報.
小組1:我們小組認為1千克和1000克相等,因為我們小組的大袋鹽是1000克,放在秤上正好是1千克.
小組2:剛才我們稱這兩袋鹽是1千克,我們又稱了一袋鹽是500克,所以我們小組也認為1千克=1000克.
小組3:我們小組不是稱的,是看出來的,你看一袋鹽上面寫著500克呢!
有的小組沒有得到這樣的結論,教師讓他們用其他小組的方法驗證一下獲取這個結論.
師:今天你們開心嗎 有什么收獲呀 回家要跟爸爸媽媽講一講,然后再稱一稱家里的物品.〖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根據教材自身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的,從學生的學習過程看,整個教學比較成功,具體表現:學生始終以積極的態度投入每一個環節的學習中,對千克和克有了初步了解,而且能根據自己的感知準確地估計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在學習活動中真正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同時全班學生在相互學習,相互溝通,相互合作中,共同體驗到了成功.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上創設了不同的情境和氛圍,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肯于思考,樂于參與.學生喜歡游戲,以游戲的形式導入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在猜一猜,背一背中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學習數學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從而樹立了學習數學的信心.在探究新知之前,教師設疑:" 要想知道物體到底有多重該怎么辦呢 "激發學生的內部需求,引起學生的思考.
此外,情境貫徹于這一節課的始終.從孩子們喜聞樂見,看得見摸得著的事情出發來激發孩子探究的欲望,讓他們感受到這是一個需要用數學知識解決的問題,從而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所在.教師設計了"稱一稱掂一掂估一估"等學生既感興趣又容易接受的情境來促進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讓情境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為愉快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想其所想,說其所說,做其所做.
2.組織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數學要來源于現實,應用于現實.教學中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如:估計幾個蘋果大約是1千克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是1克這是學生樂于接受的.另外在實踐過程中,明確了角色的分工,如小組內有組長,監督員,記錄員等,這就使得每一位同學都能參與實踐的全過程.
整個活動都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經歷觀察,嘗試,實踐,探索,分析與驗證的過程,并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探索和思考,滿足學生探索的欲望,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