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說課設計
這首詩字詞的意思并不難,學生學習的難度應該不大,估計在課下通過查找有關資料學會的人應該很多。
在學習古詩中,我采用的形式是“扶”、“放”、“半扶半放”式的學習。
“扶”學生學習題目的“山東”,因為這是古今義發生變化的詞。
“放”學生解釋“獨”、“異鄉”、“異客”、“倍”、“遙”因為這些詞的解釋基本上沒有什么難點。
“放”學生根據字詞的解釋來串講全詩的詩意
“半扶半放”教師質疑為何要登高、插茱萸,檢查學生收集的資料,這樣檢查可以培養學生學習提問題的能力,并且培養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本首詩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最后課件出示教師收集的資料,為了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答案,以判斷自己的對錯。
“扶”師介紹今天的重陽節的習俗,又是老人節,從中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懂得尊老、愛老、助老。
課件出示詩中字詞句的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出示字詞句的意思,不是為了局限學生思考的空間,為了讓學生心中有個準繩,并且為體會詩人思想感情做鋪墊。
體會詩人的思想的感情,教育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親人。
第五步:反復誦讀、背誦詩歌
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讀起來瑯瑯上口,要使學生讀好。
1、學生根據所劃出的節奏,根據所體會的思想的感情,去嘗試的朗讀。
2、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帶著含義去讀、讀出節奏感
3、反復誦讀
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最后全班背誦。
第六步:總結方法、布置作業
我這堂課的設計,突出“詞義句意理解”和“理解句子含義”兩個訓練點,并突出了按照學習古詩的步驟去學習,注重了智力與技能的培養,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參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