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學案(精選16篇)
三年級上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學案 篇1
一、導入新課(復習引入。)
1. 同學們,再過幾天就是國慶節了,你們喜歡這樣的節日嗎?為什么?過年、過節你都是怎樣過的?你和誰一起過呢?
2. 原來,同學們都想和自己的親人一起過節,感受家人團聚的快樂,可是,古代詩人王維卻在過節時有著另一種心情,并且寫下一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播放課件。
3. 他是誰?他的心情又怎樣呢?為什么他會有這種心情呢?我們來這首。
二、自主學習
1.自由通讀一遍,把詩讀正確。
2.抽讀,讀出古詩的節奏、韻味。
3. 了解重陽節的風俗習慣,區別課題中的“山東”和現在的“山東省”。
4. 再讀古詩:詩人當時寫這首詩時內心是什么感受?從哪里看出來?
三、探究交流
1.從哪里看出詩人的孤獨? 2、朗讀。
3. 口頭填空:讀到這個“獨”字,我就想到:
當詩人身邊的人成群結隊出去看熱鬧的時候,而他卻____;
當詩人看到有人約了親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時候,而他卻____。
4 .過渡語:詩人是如此的孤獨無助,怎能不叫他——(思念),這種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寫出了這樣的一句千古名句
5.思考:從“倍”字你能讀懂些什么?
6.口頭填空:
詩人居無定所,漂泊他鄉,平日里常常____,如今面對良辰佳節,____
詩人舉目無親,無依無靠,平日里常常____,面對今天的良辰佳節,____
7.想象畫面:請同學們輕輕地讀這兩句詩,邊讀邊想象,你的眼前將浮現出一幅怎樣的畫面。
8.指導誦讀。
四、歸納點撥
1.情境練背。學生當小小詩人,或加動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讀再上臺表演,達到背誦。
2.學寫“佳、倍”5個字。
重點強調“逢”和“佳”的橫畫,“倍、插”與形近字的區分。
3.學生仿寫,體會字體的美觀、規范。
五、當堂訓練
一.我國節日大家知。
賽龍舟,吃粽子 ——( )
吃湯圓,鬧花燈 ——( )
放鞭炮,吃團圓飯 ——( )
賞月,吃月餅 ——( )
登高,飲菊花酒——( )
二.我會根據詩句填空。
(1)這兩首詩都是寫的 ( 季節 )的事,表達的都是
之情。
(2)《夜書所見》主要通過描寫 和 表達思鄉之情,又通過孩子 的情景勾起對 的懷念。
(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主要寫的詩人 在 佳節對親人的 。這首詩中,最能表達作者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詩句是:
。
三年級上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學案 篇2
第一課時
師:同學們,秋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是一個豐收的季節,秋天的美在田野,在樹林,在果園,更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從今天開始,我們要一起來學習一組有關秋天的課文,今天先來一起學習第九課,
生齊讀課題《古詩兩首》
師: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古詩,由葉紹翁所寫的《夜書所見》請同學們自由讀古詩,要把詩句讀正確,
生自由讀古詩
師:誰能為大家來讀讀這首詩呢?
生1讀詩
師:讀得真好
生2:我要提醒大家,第三句中的挑讀第三聲,請大家跟我讀
師:很好,讓我們一起把這首詩再來讀一讀
生齊讀古詩
師:讀得很好,接下來老師想請大家再細細地讀讀這首詩,體會體會這首詩的意思,
生3:我想提醒大家,這首古詩下面的注解,我想這些注解是幫助我們讀懂詩句的吧
師:是的,你很會學習,除了看詩下的注解,我們還可以通過反復誦讀的方法來讀懂詩句的意思當然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你還可以查查字典呢接下來就請大家再讀讀古詩,體會體會詩句的意思
師:通過自己的研究,你讀懂了詩中的哪個詩句呢?
生1:通過反復誦讀古詩,我讀懂了夜書所見這個題目的意思,就是作者葉紹翁在夜里寫下了他所看到的景象
師:是在哪個季節的夜里
生2:我覺得是在秋天的夜里,我是從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這個詩句中看出來的
這首詩的大致意思就是秋風吹動著梧桐樹的樹葉,在江面上吹來陣陣秋風,讓人動情
生3:通過看課文中的插圖和注解,我讀懂了這一句: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詩人知道有小孩子在那兒捉蟋蟀,深夜的籬笆外只有捉蟋蟀的小孩子亮起的一盞燈
生4:同樣是這句話,我是這樣理解的詩人在深夜看見籬笆外的一盞燈,就知道那兒一定是小孩在捉蟋蟀
師:兩種說法都可以,看來大家剛才自學的很認真,詩的意思已經大致弄明白了,那么在剛才的學習中,你還有不理解的地方嗎?
生1:我想問問這個客字是不是客人的意思
師:在這里,客是指離開家鄉,生在他鄉的人,詩中指的就是詩人自己
生2:江面上吹來陣陣秋風,讓詩人很有感觸
師:說得很好,那么請大家想象一下,江面上吹來陣陣秋風,讓詩人想到了什么呢?
生1:秋天到了,樹葉都落下來了,詩人一定覺得一個人在他鄉特別孤單
師:是啊
生2:我想詩人一定在想,家鄉的親人到底怎么樣了
生3:也話詩人在心里對家里人說:天氣冷了,要多穿點衣服
師:秋風吹動了梧桐樹葉,帶來了陣陣寒意,也牽動了詩人的思鄉之情,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情,再讀讀這首詩吧
生齊讀古詩
師:剛才大家理解了這首詩的意思,是不是很快就能把這首詩背下來了呢?請大家自己先試著背一背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葉紹翁所寫的古詩夜書所見,接下來我們一起學習唐代詩人王維在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寫下的著名詩篇一起來讀課題
生齊讀課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師:請大家先自由地讀讀這首詩,要把古詩讀正確,
生自讀古詩
師:同學們,這首詩中有很多要認的生字,請大家看大屏幕,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生字:憶,異,逢,佳,倍,插
師:這首古詩你們會讀了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古詩
師:王維的這首詩感情真切,是抒發思鄉之情的千古絕句接下來,請同學們再去讀讀這首詩,感受一下詩句的意思,還可以跟同桌討論
生自由讀古詩
師:剛才大家細細地讀了這首古詩,你能告訴大家你讀懂了些什么嗎?
生1:我讀懂了這一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我認為這一句的大致意思是詩人一個人離開家鄉,每當過節時,他都很思念家鄉的親人,
師:這是一個膾炙人口的千古佳句,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讀第一句
師:每逢佳節倍思親,課文中的佳節就是指重陽節,同學們,你知道除了重陽節還有哪些節日可以稱為佳節呢?
生:有中秋節,元宵節,春節,
師:那不是佳節的時候,詩人思念自己的親人嗎?
生:平時,獨在異鄉的詩人也很思念家鄉的親人,只不過在過節的時候,他思念親人的感情比較強烈吧了
生1:這個倍是尤其,特別的意思
師:說得真好,每當佳節,遠離家鄉的人總是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這首詩中的倍字用得多好呀讓我們一起再把這個詩句讀一讀吧
生讀第一句
師:剛才同學們講么,這個倍是尤其,特別的意思我們要把這種感情讀出來,再試一試好嗎?
生再讀第一句
師:在古時候,每當到了重陽節,人們就有登高,插茱萸,欽桂花酒的習俗,于是,詩人就想起了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一定登上了高處,插遍了茱萸,只是少了詩人一個呀同學們,這是詩人哪句詩所描寫的呢?一起讀一讀吧
生讀第二句
師:讓我們把這首詩連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古詩
師:這么美的詩句你們想把它背下來嗎?
生自己試著背這首古詩
師: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背背這兩首古詩吧
師:接下來,我們還要一起來寫生字,請你仔細觀察一些,哪些字是需要特別提醒的
師范寫“插”字
再在就讓我們寫生字吧每個生字在田字格里寫兩遍
三年級上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學案 篇3
一、解詩題。知詩人。
1、一年級的時候學過一首詩《靜夜思》,還記得嗎?誰寫的?會背嗎?指導古詩要讀出節奏和韻味。
2、你們知道嗎,剛才背誦的《靜夜思》被稱做中國第一思鄉詩。這是香港的老百姓評選的,今天我們學習王維的一首思親佳作,它排在第五,詩題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板書詩題。
(1)了解重陽節的風俗,區別課題中的山東和現在的山東省。
九月九日:是個什么日子?古時候,人們喜歡在重陽節做什么?
憶:想念,思念、回憶。
山東兄弟是指哪里的兄弟?
(2)讀題。誰來說說題目的意思。
3、介紹詩人王維
王維(701—761),唐代著名詩人,畫家,他十五歲離開家鄉,寫這首詩時只有十七歲,他正在長安謀取功名。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寫。
今天就讓我們細細地來品味王維的這首詩,讀好這首詩。
二、解詩詞,悟詩意。(36頁)
(1)自己練讀古詩,讀正確,讀出古詩的節奏。
(2)說說你知道了什么?
相機理解:“異鄉、異客、獨、倍”等詞。
你感受到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一種什么樣的情感?
三、創情境,想意境。
是啊,整首詩里,都含著詩人對故鄉對親人深深的思念啊!
1、讀前面兩行詩,想想你看見詩人在干什么?
2、想象畫面:我們仿佛看到,重陽節這天,王維孤孤單單,一個人坐在旅店的窗前……
假如你就是詩人王維,你坐在窗前,我想問你:
1、小王維,你在想什么呢?
2、小王維,為什么今天想得這么厲害呢?
追問:重陽佳節,長安街的人都在干什么呢?看見他們團團圓圓熱熱鬧鬧過節,你的心情怎樣?
今年的重陽佳節,加倍地思念,去年的重陽佳節,是不是也這樣?
指導朗讀。
3、小王維,如果你在家鄉,重陽佳節,你最想和兄弟們做什么?
指導朗讀。
長安距家鄉太遠太遠,現在可以坐汽車,乘火車,可以打電話,可那是一千三百多年前啊,最快的交通工具就是馬車啊,你回不去呀!只能思念,只能想象。
生讀——
4、朗讀全詩。(配樂)
重陽佳節,詩人小王維,獨處異鄉,遙望藍天,不由自主地高聲吟誦起來:讀全詩。
夜晚,明月高掛,詩人小王維又一次低聲吟誦:讀全詩。
四、拓展閱讀,升華情感
1、小王維,別傷心了,我要告訴你一個好消息:你的好朋友從家鄉看你來了,你高不高興啊?看到好朋友,你想問他故鄉的什么
2、是啊,好友相見,有千言萬語要說,有無數問題要問,可小王維最終問的是什么?聽錄音
君自故鄉來,
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
寒梅著花未?
詩人問的是什么,你聽懂了嗎?
指導讀。
3、出示書法作品。
是呀,這短短的四句詩,雖然只有28個字,但是它卻能將人們的思鄉之苦、思鄉之痛準確而清晰地表達出來,所以深受人們喜愛。
看,著明書法家王硯輝老先生來自農村,為了表達對家鄉的無盡思念,揮毫寫下一幅書法作品。讀。
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把對大陸的無比思念之情寄托在他那蒼勁有力的書法作品之中。(出示一幅書法作品)讀。
許多漂泊在外的華裔僑胞也都喜歡用這首詩來表達出對祖國母親的無比眷戀:。(又出示一幅書法作品)讀。
老師相信,當你們長大以后,當你遠離家鄉,甚至遠離祖國母親的時候,你們也會不由自主地吟誦這首千古絕唱:讀——
老師更相信,將來你們也會寫下更加精彩的詩來表達你們的思鄉之情。
四、作業超市:
請同學們用自己最喜愛的方式(如:畫畫、寫詩、寫文章、打電話等)給遠方的親人寄去一份問候,以表達你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三年級上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學案 篇4
【教學目標】
1、查找有關資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2、展開豐富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句意思。
3、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會作者流露的感情。
4、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準備】
小黑板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復習學法,導入新課
1、小黑板出示:了解詩人解詩題目明白詩意體悟詩情吟誦詩文。
2、用自己話說說每一步具體做法及要求。
3、今天,我們就按同樣的方法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4、板: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二、了解詩人,解詩題目
1、這首詩是誰在什么情況下寫的?你了解他嗎?
(學生讀課外搜集資料中的有關內容)
2、題目中的“憶”是什么意思?“山東”指山東省嗎?
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在重陽節這天,王維思念家鄉的兄弟。)
三、理解字詞,明白詩意
1、學生自由讀,指名讀,直到正確流利。
(“為”這里應讀“wéi”)
2、再讀,你有哪些地方讀不懂?并在書上作記號。
3、小黑板出示學生不理解的字詞:
異客 逢 倍 遍
4、動動腦子,你如何理解這些字詞?
5、你能從字面上說說詩句意思嗎?
6、學生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意。
四、體悟詩情,吟誦詩文
1、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2、學生小小組討論。
3、交流。
我認為( )字用得好,從中我體會到了( )。你能把體會到的感情讀出來嗎?有沒有同學比他讀得更好?(注意節奏與感情) .
4、配樂吟誦。
五、課外延伸
1、這首詩中你最喜歡哪一句詩?能談談看法嗎?能有感情地吟出這句詩嗎?
2、“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你在哪兒看到過或聽到過?你知道它這時的具體含義嗎?
3、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六、作業
1、搜集“思念”主題的詩,歌曲等。
2、小練筆:改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七、板書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年級上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學案 篇5
師:同學們,讀古詩時,和著音樂的氛圍來吟誦時,會更容易走進詩的世界。聽。(音樂《寞》,師朗誦《靜夜思》)
生靜聽
師:大家也一起來和著音樂的氛圍來讀。
生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師:說說你感受到什么?(學生舉手)
生:感受詩人李白在深深的思念著故鄉。
生:感受詩人心里的憂傷。
生:覺得詩人對故鄉非常的思念。
師:是啊,每見月圓,詩人總會對故鄉思念不已,每逢佳節啊,對故鄉的思念更是深切啊。今天是(板書:九月九日),是什么節日?(學生紛紛舉手)
生:九月九日是重陽節。
師:關于這個節日,你了解多少?
生:我知道重陽節要登高吃重陽糕的。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過別人過重陽節
師:會觀察,是一種學習方法。還有誰知道?
生:重陽節要登高插茱萸。
師:你又怎么知道?
生:我從注釋里知道的。
生:我還知道重陽節又是老人節。
師:你知道的可真多。是啊,登高插茱萸是古人過重陽節時的習俗。古人啊還要在這天帶上全家,登高插茱萸避邪求平安呢。繼續看老師寫。(板書:憶)憶就是思念。(板書:山東兄弟)重陽節詩人在思念誰?(學生紛紛舉手)
生:詩人在思念山東的兄弟。
生:詩人在思念故鄉的兄弟。
生:詩人在思念遠在故鄉的親人。
師:題目中的山東就是?(學生舉手)
生:山東就是王維的故鄉。
生:山東就是華山以東的地區。
師:現在指?
生:現在的山西永濟。
師:詩人在思念故鄉的兄弟,(邊說邊圈出“憶”),那么這個題目應該這樣讀呢?
生:應該讀得慢一點。
生:應該要把聲音放輕一點。
師:好,誰來讀?
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師:誰來評評?誰再來試試?
生:讀還是要放慢速度。
(生放慢速度,沉下氣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師:把聲音放輕,速度減慢,古詩的味道可以讀了出來,思念的感覺也就讀出來了。我們今天就用這種方法去讀讀這首詩。要讀正確流利。
生自由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師:如果你認為你能讀好這首詩了,就請你舉手。
生讀
師:誰來評評?
生:他讀的慢慢的,有一點詩的味道。
師:在讀詩時,讓你感受到什么?
生:詩人在思念著故鄉。
生:獨在異鄉為異客……
生:詩人對故鄉的親人非常的思念。
師:是啊,整首詩里都含著詩人對故鄉對親人深深的思念啊(板書:思)。這思念是詩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時的嘆息,又是詩人在熙熙攘攘人群中的剎那間沉吟。讀讀詩的第一、二行,想想你看見詩人在作什么?
生默讀想象。
師:你看見了當時詩人正是怎樣的處境啊?(學生紛紛舉手)
生:詩人當時一個人在異鄉,心里覺得很憂傷。
師:你很理解詩人的心情。你還看見了什么?
生:我還看見了詩人獨自一個人在旅店里舉杯消愁,身邊沒有一個親人,朋友,心里在加倍的思念著親人。
生:我還看見了詩人一個人冷冷清清的過著節日,因為詩里說他獨在異鄉為異客。
師:因為思念,詩人的心是那樣的憂愁,那樣的冷清啊,誰來讀讀這兩句啊。(學生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你已經懂得了詩人的憂愁了。還有誰?把聲音再沉下來一點,速度再慢一點。誰還能讀,把詩人心讀的更加沉點,愁一點?
生:
生齊聲讀
師:佳節重陽,詩人身邊的人們正在干什么?
生:異鄉的人們都在團團圓圓過節。
生:他們帶著全家登高插茱萸,高高興興。
生:他們一家人圍在一起吃著重陽糕,和著美酒,非常快樂。
師:而詩人這一刻的心情卻是怎樣?讀.
生:詩人的心充滿了憂傷。
生:詩人眼前總是充滿了母親的影子,他在思念著母親。
生:他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回家去,與親人團聚。
生:在他的心里都是孤獨,寂寞啊。
師:而事實他卻只能是……。
生齊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獨在異鄉王維,憂傷凄涼的王維啊,不能不回想起在故鄉的兄弟親人們過節的情形啊。此時,在他眼里又出現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啊?一起讀第二句。
師:隨著王維的目光,你看見故鄉的兄弟在?
生:兄弟正在登高插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人。
師:兄弟登高插茱萸,卻發現,讀——遍插茱萸少一人、
生:王維的兄弟朋友們結伴分茱萸,分到最后,手里還剩下一枝總是分不出去。
師:那就是誰的?
生:那就是王維的。因為詩中說‘遍插茱萸少一人’,少的就是王維啊。
師:你來做王維的兄弟,把當時你分茱萸的樣子說給大家聽聽。當時你手拿著一束茱萸,
生:我手里拿著一束茱萸,一棵一顆地分給我的兄弟親人們,可是最后了,手里還剩下一棵。
師:此時,你的心里啊?(引導學生說完并讀詩句3、4行)
生:我手里拿著茱萸,心里很思念王維。(讀)
生:我手里拿著……心里很凄涼,王維你什么時候才能回來啊?
師:過節少了一個你,王維。讀第四行?——遍插茱萸少一人。
師:故鄉的這一切都是王維所遙知的,故鄉的親人的思念,王維更是明白,這時王維的情如何啊?
生!:王維的心就更加思念家鄉了。
生:王維的心被思念折磨了。
生:王維的心里充滿了寂寞,連眼淚都要留下來了?
師:所以王維在節日時候,他只能說……(讀全詩)
生齊讀全詩。
師:我是王維,獨在異鄉的我的心里也是那樣的憂傷啊,我只能以詩傳我情啊。(音樂凄惻婉轉。師深情朗誦)到此刻,你們已經懂得我對故鄉的思念了嗎?你懂得嗎?(學生在音樂聲中吟誦)
生:我懂得了。
師:還有誰懂得?
生:我懂了。
師:你們都懂得了嗎?(生點頭)請你們一起來讀。
生:獨在異鄉為異客…….(和著音樂聲)
師:謝謝我的兄弟親友們。我以我詩傳我的心的時候,我還是那樣的期盼能收到你們的只言片語,好讓我獨在異鄉的時候,展開那信簽,輕輕讀來,有一點點安慰啊。請你拿起你的筆,給我寫一封信吧。(音樂《遠方的書信》)
學生動筆。
師描述:你是王維的兄弟,請你告訴王維…….你是王維的老母,請你告訴王維……你是王維的好友,請你告訴王維…….告訴王維家鄉近來的人事,告訴王維你們對他的期盼與鼓勵…
學生寫信,師巡視。
師:誰把家書念出來給王維聽聽,注意你的稱呼。(學生舉手)
生:哥哥:你什么時候回來才能回來啊。家鄉的茱萸開了,有藍的、白的、粉的,真美。你不要記掛我們,我們的母親現在安好,有我們幾個兄弟侍奉著呢。重陽了,深藏著你年前戴過的茱萸還是那樣芬芳四溢。母親、親人、兄弟日夜盼望你的歸來,等你歸來,我們還是一起去賞花,吟詩,歸來吧!(掌聲)
師:我會歸來,我一定會歸來!我會等到那枝茱萸插到我頭上的那天的。還有誰能把家書念給我聽聽?
生:弟弟,你在異鄉可好嗎?你知道嗎,每當佳節,每個人心里都深深地思念著你,牽掛著你。母親每到節日吃飯時,總時要做你最愛的飯菜,然后給你留個空位。母親每天都在等你,等你忽然有一天回來,像小時候一樣,偎依在母親懷里說‘娘,您做的飯菜真好吃。’弟弟,家鄉的每一個人,甚至是一草一木都在想你。你不用牽掛,我們還留著今年的茱萸,等你回來,等你回來過下一個重陽節。(掌聲)
師:我懂得,我懂得兄弟親人的牽掛啊,但是我也是在牽掛啊,我多么想回鄉一趟,只是這一刻,我只能以詩寄我情啊……一起讀。
生齊讀
師:時間一天天的過去,可是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仍然是那樣的深沉。總想見到來自故鄉的親人問一問故鄉。那一天,年少時的老友來到長安與我一見,在激動之余,我揮筆寫下這首《雜詩》聽……
(音樂《雜詩》),在前奏部分,師吟誦“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生邊聽音樂邊輕聲和。)
師:我等啊,盼啊,終于盼到了故鄉來人了。我心里有千言萬語要問啊,問出口的卻是“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們也來幫我問問故鄉的老友吧。
師:你來問。
(生: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生: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師:那寒梅就是故鄉,所以當我“獨在異鄉為異客”時,要問:
生: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師: 那寒梅就是我對故鄉的思念,所以當我“遙知兄弟登高處”要問:
生: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師:到此時,,你可走進了王維的思念了嗎?你明白了王維在異鄉時候那深深的牽掛了嗎?(生點頭)
師:請你,請你們一起來吟誦我在九月九日寫下的思念吧。
生齊聲
三年級上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學案 篇6
學習目標:
1、 借助拼音認識“憶、異、逢、佳、倍、插”6個二類字和“憶、異、逢、佳、倍、插、遍、遙”8個一類字,能通過對比分辨出“異”上半部分“巳”與“已”的區別,知道“插”的正確筆順,正確書寫“遙、插”。
2、 簡單了解詩人王維,能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讀懂詩句的大概意思。結合王維的生活背景和自己的生活經驗,想象并體會詩句表達的詩人思鄉思親之情。
3、 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
隨著夏天的腳步逐漸遠去,我們又迎來了美麗的秋天。秋,是一個詩意的季節。秋風響起,落葉歸根,會引發多少游子的思鄉之情。今天我們學習唐代詩人王維的一首思鄉佳作,詩題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二、 了解作者,闡釋題意。
1、 說說對王維的了解,補充王維的資料。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唐代詩人,多才多藝,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流傳至今的詩歌有400余首,人們又稱他為“詩佛”。
2、題目中有一個生字——憶。指導書寫。“憶”是什么意思?圍繞這個“憶”字,你從題目中還知道了什么?請大家輕輕打開書36頁,可以結合課文后面的注釋來說。
(1)在這里“山東”不是指現在我國的山東省,而是指華山以東,詩中指作者的家鄉山西省(板書:家鄉)。王維不到17歲就與弟弟王縉離開家鄉到當時全國最熱鬧的城市——首都長安游學,也就是現在的陜西西安市。
出示示意圖,介紹兩地之間的大概距離。(兩地間高速公路路程為536千米,駕駛汽車需6小時45分鐘。如果步行,每小時走4千米,每天走十個小時,也要半個多月才能到達。)
(2)重陽節:九月九日是重陽節,是我們傳統節日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日。古時候人們過重陽有登高、賞菊、插茱萸等風俗。
(3)茱萸是一種有濃烈香味的植物,將茱萸插在頭上,據說可以消災避邪。(逐步將詩題板書完整)
你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題目很重要,是走進課文、走進古詩中的一扇門。從題目中,我們知道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重陽節這一天思念家鄉親人,想念兄弟的事。齊讀詩題,注意語調低沉緩慢。
題目平實樸素,內容也看似平常,但是為什么這首詩會流傳千古,被人們廣為傳頌呢?
三、創設情境,讀中悟情。
1、學習詩歌,“讀”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只有通過入情入境地朗讀才能有更多的收獲。讀古詩有三個層次,三種境界:讀得正確流利——讀懂意思——讀出感情。
(一)讀正確流利:
(1)出示帶注音詩句,自由讀;
(2)指名讀,糾正讀音;
(3)去音后男讀女讀,讀出節奏;
(4)提出生字并歸類,小組開火車認讀并組詞,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在這一課的生字中,你覺得哪個字最難寫,我們應該注意些什么。
左右結構:憶 佳 倍 插
上下結構:異
半包圍結構:逢 遙 遍
板書:“異”。師示范“插”的筆順,生練習書寫。
(二)讀懂意思:
1、詩句讀通了,我們還要讀懂詩句的意思。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
學法小結:查資料、看注釋、聯系上下文或生活經驗、反復誦讀。
2、先輕聲或默讀古詩,根據下面的注解與插圖,想想全詩大概是什么意思,能說出大概意思即可。同桌交流想法,指名匯報。
(三)讀出感情:
同學們對詩句的意思理解得很準確。師錯誤范讀。詩人通過詩句表達了怎樣的心情?哪些詩句或者字詞最能體現詩人孤獨、苦悶、傷心的心情?在書上圈畫出來。
1、(板書:獨)漢字是會說話的。仔細看看“獨”字,透過它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出示句式,想象說話:
遠在異鄉,當 時,王維獨自一人 。
(生病時、空閑時、遇到困難時、寫出一首好詩時……)
由此可見,當王維吟誦出“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詩句時,他心中該是多么的酸楚啊!請體會王維此時的心情,帶著王維的感受再讀第一句。
2、即使生活在繁華都市中,即使滿腹才華被人賞識,孤單無助的王維仍是一名生活在異鄉的異客,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親人,這是魂牽夢繞的思念啊。尤其是在過節的時候,這思親之情更為刻骨。詩人把滿腔思念都傾吐在哪句詩句中?(生讀)“每逢佳節倍思親”。整首詩中,這一句流傳最為廣泛,每個字都凝聚了詩人的情感和心血。
你們認為哪個字詩人用得?為什么不說“每逢佳節更思親” “每逢佳節又思親”,偏偏要說“倍思親”呢?同桌討論。(一個“倍”字,既表現出今日思親之情的強烈,又表明王維平日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家鄉的親人。)(板書:倍思親)
詩中提到的“佳節”還會是哪些中國傳統節日?生回答時,師補充相關習俗。
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最重要的是不管什么節日,都是家人團聚的大好時機。那么在不同的節日里,遠在異鄉的王維都會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出示句式,同桌交流,想象說話,說出人物的動作神情:
節到了,王維看到 ,想起家鄉的親人, 。
(師:春節——看到家家戶戶熱熱鬧鬧地一起包餃子、放鞭炮——淚流滿面)
家鄉的人,家鄉的事,即便只是一句普通的問候,一碗熱騰騰的餃子,都令王維刻骨銘心,難以忘懷,他怎能不——(配樂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好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呀,我們可以想象:
a、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歡聚一堂,遠在他鄉求學的孩子們,會在心底默默地念起:——
b、中秋來臨,遠在外地打工謀生的人們,會對著明月訴說:——
c、每到國慶節,遠在異國他鄉的海外游子,會面向祖國深情地說:——
3、雖然心中倍思親,但重陽節這天,王維還是無法與親人團聚,只能任思緒飛越千里,他會在腦海中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呢?
家鄉親人的一舉一動那么清晰地浮現在眼前,卻不能真實地擁抱、交談,這種痛苦的滋味令人心碎啊!王維只能面向東方,含淚吟誦——(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親人們團聚在一起,又會想些什么呢?的確,家鄉的親人又何嘗不在思念著王維啊!登高遠眺,無限的牽掛、擔憂、思念涌上心頭,他的親人們一定也會面對西方,大聲喊出——(讀)“每逢佳節倍思親”“遍插茱萸少一人”。
4、胸懷大志的王維年少早熟,為實現自己的理想甘心忍受離別的痛苦,只能把自己的綿綿思鄉之情融入到詩句之中,正因為對親人的眷戀,對故鄉的依戀,是人類永恒不變的美好情感,所以這首詩直到今天還能深深地打動我們的心。現在讓我們再次讀讀這首詩。(配樂背誦)
5、總結學法。
聽了同學們的朗讀,我眼前仿佛出現了眼含熱淚,神情憂郁的詩人王維。這節課,我們通過逐次逐句地品,設身處地地想,入情入境地讀,真切地感受到詩人的情懷,希望今后在學習古詩時,同學們能自覺地運用這些方法。
四、延伸課外,拓展閱讀。
古時候交通、通訊極為不便,人們長時間外出時只能靠詩歌來抒發自己思鄉思親的痛苦心情,所以自古以來就有很多思鄉詩歌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一些名篇更成為千古絕唱。
出示:
(1)學過的思鄉詩歌題目:《秋思》《長相思》《泊船瓜洲》;
(2)朗讀補充的詩歌。
渡漢江 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近鄉情更怯(qiè),不敢問來人。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樹棲(qī)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在課后繼續收集王維的詩歌或者思鄉詩歌進一步閱讀、品味。
三年級上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學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會認8個生字,會寫11個字
2.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理解詞句,想像詩歌內容。
三、教學難點體會詩人所描繪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愛美情趣,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問話導入
同學們,秋天到了,你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學生自主回答。
秋天是美麗的季節,不過,在古人看來,秋天也是容易引起人們愁思的季節,所以不少古代的詩人發出了類似的感慨!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關于秋天的古詩——《夜書所見》。(教師板書課題)請同學們齊讀題目。
(二)解讀詩題
1.“夜”是指晚上。
2.“書”在這里是什么意思呢?(寫)
3.“所見”是什么意思呢?(所看到的)。
4.題目“夜書所見”是什么意思呢?誰來說一下?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寫下來)
(三)初讀古詩,學習生字詞
1.根據拼音、注釋學生自己讀詩文,要求讀通、讀順。
2.老師示范讀并且正音,師生討論生字的認法。
蕭籬上下結構
促織深左右結構
看注釋解決蕭蕭、挑、促織、籬落的意思。
3.同學互讀詩文,糾正發音。
(四)再讀古詩,整體感知
1.默讀古詩,思考:詩人在秋天的一個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東西寫下來,那么他在夜晚看見了什么?聽到什么呢?
邊讀邊把詩人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分別用橫線和波浪線畫下來。
2師:誰來說說作者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3.學生匯報。
(師隨機板書:見:梧葉促織一燈明聽:寒聲)
如果學生回答不上來,就暫時不作解答,進入下一環節。
(五)品讀賞析,感悟詩意
1.賞析第一、二行詩
(1)下面我們更深入地學習這首古詩,先來看看前兩行詩。
(2)請男同學讀一讀這兩行詩。
(3)梧桐樹的葉子在秋風的吹動下,發出了什么聲音呢?(蕭蕭指風聲。
(4)第二行詩句這里的“客”是指誰呢?為什么說詩人是“客”?(因為他身在異鄉)
(5)請大家想想,(播放音樂渲染氣氛)蕭蕭秋風吹下梧桐葉,送來陣陣寒冷,江面上也吹來了秋風,在這樣的一個夜晚,假如你就是這個獨自在外地作客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有了這樣孤單寂寞的心情就會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學生回答:想家。
(6)看到這樣的秋景,很容易觸動了詩人的思鄉之情,這就叫做什么呀?(板書:動客情)
(7)小組賽讀這兩行詩,看看哪組最能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再指名讀,齊讀。
(9)你們真是詩人的知音人,讀出了他的寂寞,讀出了他的思鄉之情。誰可以結合詞語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說得好的給予表揚。)
詩文大意:蕭蕭的秋風吹動著梧桐樹葉,送來了陣陣寒意,在外地做客的詩人不禁想念自己的家鄉。
2.賞析第三、四行詩
(1)師:正當詩人孤獨的時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現在我們來學習后面兩行詩。請同學們默讀,邊讀邊結合插圖、注釋來想一想。
(2)找同學來說一下課本上的插圖畫的是什么。
(3)讀到這一句,你們有不懂的地方嗎?
①生提出疑問,師生一起解決。
②師也可提出疑問:在這里想問一問:“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導:你想一想,詩人是在深夜從遠處看見籬笆底下有燈火,他真的能看見那么小的蟋蟀嗎?(不能)
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
所以這個“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說)
(4)師:是的,詩人看見兒童玩得那么高興,那么投入的時候,就越會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鄉和自己的童年)
(板書:思鄉之情)
(5)詩人看到孩子們高興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獨的心,頓時變得親切了。下面,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嗎?
①指名說:生可能會直譯詩句,這時師可引導:
你是按照每個字的意思說的,可是覺得通順嗎?怎樣才能說得通順呢?有時候在把古詩變成我們的語言的時候,可以根據情況調換詞語、詩句的順序。所以可以將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順序調換一下。
②誰來根據老師剛才的提示說一說詩句的意思?(指名說)
詩文大意:他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6)指名讀詩,全班齊讀,讀出詩人當時的心情。
(六)深入朗讀,感悟詩情
1.全詩從頭到尾都融進了詩人的思鄉之情。讀的時候要注意讀出感情,讀出詩的韻味,現在請同學們聽老師讀一遍,你們認真地聽一聽。師配樂范讀。
2.你能不能讀出這種“想家”“鄉愁”的味道來?(學生自由讀)
3.誰能大膽地讀給大家聽呢?(配樂,指名讀)
4.全班齊讀。
(七)拓展延伸,質疑問難
1.在秋天的夜晚,周圍的景色觸動了詩人的心,于是就寫下《夜書所見》這首思念家鄉、親人的詩篇。你們還讀過哪些關于思鄉的古詩呢?(指名讀或背)《靜夜思》
2.小結:秋天到了,當我們離別家鄉,離別親人的時候,我們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時一草一木都會引起我們濃濃的思鄉之情。
(八)布置作業
1.背誦《夜書所見》
2.收集一些關于思鄉的古詩,把自己喜歡的背下來,還可以與大家一起交流。
(十)板書設計,突出主題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見:梧葉促織一燈明
聽:寒聲思鄉之情
感:動客情
第二課時
(一)感受課題,課前鋪墊
在遙遠的古代,當深深的思念、濃濃的鄉愁涌上心頭,許多詩人就用手中的筆來表達內心的無盡思念。今天讓我們細細地來品味一首王維的思親佳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提前板書)齊讀課題。
(二)解讀詩題
1.九月九日是重陽節。
2.“憶”是什么意思?(思念)
3.山東是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就在這一帶。
4.詩題是什么意思呢?找同學來說一下。
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王維思念遠在家鄉的兄弟。
或者說,在重陽佳節懷念家鄉的兄弟。
(三)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根據拼音、注釋學生自己讀詩文,要求讀通、讀順。
思考:詩中寫了什么時間,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誰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說出來。
2.學生回答問題。也可以根據詩題回答。
詩中寫在九月九日重陽節詩人獨自在異地他鄉思念家鄉兄弟的事。
3.同桌互讀詩文,糾正發音。
(四)抓住詩眼,感悟詩意,體會意境
詩眼是指詩中最精煉最傳神的一個字,也可以是體現全詩主旨的精彩語句。
首先,感悟“獨在異鄉為異客”。
1.說說你讀完全詩后的感受?(詩人很孤獨)
從哪里看出詩人的孤獨?出示第一句詩:獨在異鄉為異客。
2.重點體會:異鄉異客。
①同學們,本句中哪個字給你感受最深?(異)
你能從這兩個“異”讀懂些什么,體會到一些什么?
(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遠離家鄉、無依無靠、舉目無親)
②不過老師有個疑問:當時的詩人所在的城市長安是熱鬧的、繁華的,可為什么在這樣繁華熱鬧的地方,詩人卻感到孤獨寂寞呢?還從哪個字看出來?(獨)
3.重點體會“獨”。
①你對這個“獨”有什么體會?在你平時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感受?(生暢所欲言)
有孤獨的感覺,很孤獨,特別孤獨……
其次,感悟“每逢佳節倍思親”。
過渡語:詩人是如此的孤獨無助,怎能不叫他——(思念),這種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寫出了這樣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
1.出示詩句自由朗讀:你覺得這句詩哪個字寫得好?(倍)
從“倍”字你能讀懂些什么?是啊,平日里的思念尚可忍受,然而面對重陽佳節,往事歷歷在目,此時此刻王維的內心該是多么的痛苦啊!
1.想象畫面:請同學們輕輕地讀這兩句詩,邊讀邊想象,你的眼前將浮現出一幅怎樣的畫面。在這眾人團聚歡笑的重陽佳節,遠在異鄉的王維可能在哪里?他看到的什么情景?他耳邊傳來的是什么?他的心里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3.指導誦讀:指名讀,小組讀,男女讀,聽出了寂寞,聽出了孤獨,聽出了思念。當深深的思念,濃濃的鄉愁涌上心頭,王維用詩這一最美的語言,讓生活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我們,同他一起感懷,一起哀傷,也讓我們一起再來讀讀這兩句詩。
再次,感受“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一句寫了兄弟情深。
1.詩人王維在重陽佳節深深思念著家人,那家里的親人是否也在思念著他呢?從哪里看出來?
2.朗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理解詩句“遙”字你體會到什么?為什么說“少一人”?
“遙”指遠。“少一人”指少了詩人自己。
4.由于重陽節有這樣的風俗,觸景生情的王維心中該是多么難過啊!
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意。
(獨自一人身在他鄉,成為他鄉之客。每遇到美好的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鄉的親人。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5.角色體驗:
①如果你就是王維日思夜想的兄弟,你在登高時會怎樣思念自己的兄弟,在心里會對兄弟說些什么?
②哪一位愿做詩人王維,你想對你思念的、同時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說些什么呢?
(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
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
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
是多么讓人高興啊!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
不能相會……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著我呢。
而如今,這一切都只能出現在回憶之中,重陽是別人的,團聚是別人的,屬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
同學們,愿意和王維一起追憶一下那久違的畫面嗎?
讓我們閉上眼邊讀邊想。
5.角色吟誦:千言萬語道不盡雙方心中深深地思念,還是讓我們用詩句來表達吧!(王維一組讀一二三句,兄弟一組讀第四句)
(五)總結全詩,感情升華
同學們,短短的28個字,將道不盡的離愁,訴不完的思鄉,曲折有致的鋪展在我們的面前,歷經1200多年,當我們今天再次讀起它的時候,涌向心頭的又豈止是感動?在不知不覺間我們也走進了這濃濃的鄉愁中,今后無論走到哪里,同學們都不要忘記親人,不要忘記故鄉。月是故鄉明,回家的感覺真好!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夜書所見》
2.完成本課的基礎訓練
(七)板書設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倍思親
獨兄弟
少一人
三年級上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學案 篇8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首抒寫鄉情的千古絕唱,著名詩人王維直抒胸臆卸出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樣傳誦千古的名句。
如何讓學生感受是個優美的音韻,體悟完整的意境,從而理解詩人情感的生發和變化呢?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第一步:初讀古詩,首先問學生:你喜歡過節嗎?過節時開心嗎?學生興趣高漲,在學生情緒被調動起來的時候我乘機追問:但是在這樣一個喜慶的節日里卻有一個人悶悶不樂的,為什么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相信學過了課文,聰明的小朋友們一定能夠找到答案。接著讓學生自讀課文感知,并了解王維。然后我出示這首古詩:王維的詩可以說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指名讀,讓學生說說體會。第二步:精讀古詩,在學生說出感受后提問:詩人為什么這么悲傷呢?讓學生帶問題讀課文第一小節,強調王維身在異鄉長安,離開家鄉蒲州兩年了,重讀兩年。隨即引出:時間過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引述:大街上讓學生想象大街上熱鬧的景象而王維卻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我創設情境;此時此刻,如果你在異鄉,你看到這樣的情景,你的心情怎么樣?你會怎么想?王維呢?抓住課文第二句反復朗讀體會,尤其是每逢、倍思親等重點詞語進行感悟,并指名讀、評議、練讀、精讀加以感悟,體會王維的思鄉之情。
在充分悟讀的基礎上再次出示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體會每句詩的意思,并試背古詩。第三步:拓展并復習。在學完課文的基礎上再回憶李白的思鄉古詩《靜夜思》,最后在課文全部結束的基礎上第三次出示古詩,讓學生誦讀,達到課堂的深化和學生的鞏固。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我富有激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讀得很有韻味,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三年級上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學案 篇9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抒寫鄉情的千古絕唱,作者是唐朝詩人王維,他當時只有17歲,正在長安謀取功名,恰逢重陽佳節,作者孤身漂泊于繁華熱鬧的帝都,倍感孤單,非常思念家鄉親人。情之所至,詩人直抒胸臆,寫出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樣傳誦千古的名句。
如何讓學生感受是個優美的音韻,體悟完整的意境,從而理解詩人情感的生發和變化呢?本節課我分為兩步設計教學:
第一步:初讀古詩,首先問學生:
“你喜歡過節嗎?過節時開心嗎?”學生興趣高漲,在學生情緒被調動起來的時候我乘機追問:但是在這樣一個喜慶的節日里卻有一個人悶悶不樂的,為什么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相信學過了古詩,你們一定能夠找到答案。接著讓學生自讀古詩感知,說說讀了古詩后你有什么感受。
第二步:精讀古詩,在學生說出感受后提問:
“詩人為什么這么悲傷呢?”讓學生帶著問題讀一二兩句,強調王維身在異鄉長安,離開家鄉蒲州兩年了,隨即引出:“時間過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王維卻“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我創設情境;“此時此刻,如果你在異鄉,你看到這樣的情景,你的心情怎么樣?你會怎么想?王維呢?”抓住課文第二句反復朗讀體會,尤其是“每逢”、“倍思親”……等重點詞語進行感悟,并指名讀、評議、練讀、精讀加以感悟,體會王維的思鄉之情。
誦讀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在本課教學中我讓學生反復誦讀,自然成誦。將教學重難點放在了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感情上了,感受詩歌優美的音韻、完整的意境和蘊含其中的感情。
三年級上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學案 篇10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朝詩人王維在重陽節因思念家鄉親人而作。游子在外,舉目無親,正逢佳節,百感交集。全詩寫得非常樸素,感情十分自然。“獨在異鄉為異客”,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就把那種獨自在外、人地兩疏的情形表達出來,同時傳給人們一種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為下面思念的內容奠定了基礎。“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個“倍”字,真切地表達了詩人在重陽節極度思念家鄉親人的感情。此句也已成千古傳誦的佳句,表達了億萬炎黃子孫共同的生活感受。
教學這首詩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借助課本注釋理解詩題。采用這樣的方法導學:誰在什么時候憶哪里的什么人?接下來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采用同桌反復對詩的策略。幾分鐘之內,大部分學生都能背下來。然后指名學生按自己的.體會理解詩句,我引導補充。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是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由于學習預習較充分,思維較躍,所以,在教學時,學生學習興致比較濃厚。
三年級上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學案 篇11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被選入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教科書中。此詩很有名,因此詩的釋義頗多,所以疑義也就難免。為加強探討、交流,就做了點釋義與釋疑工作,寫下了這篇小文。王維,字摩詰。生于武后長安元年(701),祖籍今山西祁縣,后移至華山以東的永濟縣。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少年早慧,十幾歲就在詩歌創作上顯示出卓越才華。十五歲那年,赴長安游學經驪山見秦始皇墓,即興作《過秦皇墓》詩,詩才便很有些不同凡響。
開元五年(717),九月九日重陽節這一天,游學在外的王維,思親之情陡長,回想到以前此日與兄弟王縉頭插茱萸、登高望遠的快樂時光,便提筆賦詩一首,千古傳誦的名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此誕生了。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題目中的“山東兄弟”,是因王維的老家在華山東邊,而他當時游學在華山西部的長安(或洛陽),故稱兄弟王縉為“山東兄弟”。前兩句,為“在異鄉”、“為異客”的人們,概括出“人人心中有,但卻筆下無”的情感體驗。后兩句,正如陶文鵬先生所言,“遙知”二字,是“詩人運用從對面落筆、避實擊虛的寫法,曲折地、加倍地抒發出自己對兄弟的懷念”,“不說我想他,卻說他想我”,“將想象中故鄉兄弟重陽登高插茱萸憶念自己的情景真切展現出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除此正解之外,還有“另解”。我到河南焦作云臺山旅游,在云臺山茱萸峰準備登頂時,就見王維手不釋卷栩栩如生的塑像立于山腳下。塑像底座上,刻有王維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并注明:“公元718年……王維慕名而至,恰逢重陽登高之節,思胞弟王縉作之。”這個說明中,寫詩之時,疑似有誤;此處此時生“憶”,當然也在情理之中;但詩的內容,未見誰做些解說。這里,不妨我斗膽作些推演:王維在此登高,王縉等在彼登高,總之是親人不在一起登高,家鄉親人的登高少我王維一人了。想一想,此解似可成立,此說也就能圓:茱萸峰,俗名小北頂,海拔1300余米。王維登上峰頂,極目遠眺,黃河如銀帶,群峰似浪涌,云騰山浮,猶如仙界。他忽然憶想起兄弟,不由得詩興大發,提筆便寫下了名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是一。
其二,僅是王維在此登高,忽然遙想到兄弟王縉知道不能一塊兒“遍插茱萸”,少了兄弟一人,流露些許傷感和無奈的思弟、思親之情。但此解也有一個難點,就是登高的“兄弟”是弟不應是兄,因為“兄弟”通常作弟弟解。或許,這里也有些“ 特事特辦”的變通處理,“兄弟”也許就是兄長意……不過,“另解”雖多,我是更傾向于這一解的。
三年級上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學案 篇12
【教學目的】
1.復習前兩首古詩,能背誦并默寫。
2.學習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理解詩句的意思,邊讀邊想象,領會詩歌的意境,體會作者思念家鄉親人的思想感情。
3.有語氣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2.難點: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上節課學的兩首古詩。
1.指名背誦《望廬山瀑布》、《山行》,說說詩的意思。
2.默寫兩首古詩,糾正錯字。
二、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1.引入,激發學習興趣:上節課我們學習的是兩首寫景古詩,表達了作者贊美大自然的感情。你們聽,教師所背誦的下面這首詩,與前兩首有什么不同?
(師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感情比前兩首深沉,是寫思念親人的詩歌)
2.下面,我們就自己試著學習這首古詩,看看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學生自學)
3.你想向同學們介紹什么?(學生根據詩意,自由介紹詩意或有語氣地朗讀。)
(1)作者:王維。唐代著名詩人,九歲就以文才出名,寫此詩時年僅17歲。(還可讓學生多做些介紹。)
(2)題目:九九重陽節思念遠在山東的兄弟。
(3)第一句;獨自一人在他鄉做客,每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親人。
導:從哪個詞看出作者是獨自一人?(板書:孤獨、孤單)
從哪個詞看出作者是加倍地思念親人?(板書:加倍、更加)
導:為什么每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親?
(自己孤身在外,每逢過節時,看到別人全家歡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單寂寞,因此,比平時更加思念親人。)
(4)第二句:今天是重陽節,我想到了遠在家鄉的兄弟們登高插茱萸時少了我,一定很難過的。
(5)有語氣地朗讀。配樂朗讀。
4.配樂背古詩。
5.十七歲的王維為什么遠離家鄉?過重陽節時,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開想象,把這首詩編成故事,講給同學們聽。
學生思考后交流。推優給全班同學講。(表揚學生的獨特想象。)
三、閱讀推薦
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牧的《江南春》、李白的《山中問答》、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朱熹的《觀書有感》。
三年級上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學案 篇13
【設計特色】
1、“思”為主線,貫穿全詩教學;
2、以“思”促讀,以讀感“思”;
3、重拾傳統節日,弘揚中國文化。
【課時目標】
1、熟讀古詩,理解詩意;
2、重點理解“獨”、“異”、“倍”、“思”、“遙”等字;
3、體會游子的思鄉懷親之情,感受家庭的親情;
4、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歷史文化。
【課前準備】板書好整首古詩;多媒體課件。
【課前談話】
中國是詩的國度,有許多詩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中最有影響的十首詩分別是:
依次出示:(能背誦的指名背誦。)
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首詩
第一首 李白的《靜夜思》
第二首 孟郊的《游子吟》
第三首 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第四首 曹植的《七步詩》
第五首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第六首 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第七首 《詩經》的第一首《關雎(jū)》
第八首 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第九首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第十首 李紳的《憫農》
【教學過程】
一、重陽/習俗
1、同學們,這節課咱們學習其中的一首——唐朝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出示古詩)王維寫這首詩的時候還只有17歲,當時他正在京都長安求學。
2、請你們自由地讀讀這首“最有影響”的詩,讀上三遍,做到“字字入目,字字出聲”。
3、這首詩加上題目,一共37個字,哪些字詞你已經讀明白了?(學生說明白后,請他上黑板用“△”標在讀明白的字詞下。)
憶——思念、想念;山東——陜西有座名山叫華山,華山以東有個地方叫蒲州,是詩人王維的老家;兄弟——此處的“兄弟”可以是王維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維的親人,朋友;獨——獨自一人;異鄉——他鄉;異客——陌生的客人;倍——加倍,更加,格外;遙——遙遠;遍——都;
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點擊下列詞語:
◆ 九月九日——指的是農歷九月初九,這一天,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重陽節。
出示:重陽節是一個很古老的節日,距今已有1700 多年的歷史。在中國數字中,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二、四、六、八為陰數。因此,農歷九月初九被稱作重陽或重九。在我國古代,重陽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要舉行各種活動,如:登高、插茱萸、賞菊、吃重陽糕、喝菊花酒等。如今,這個古老的節日又增加了新的內容,成為一年一度的“老人節”。因為兩個九意味著生命長久、健康長壽。
◆ 茱萸——大家可能不太熟悉,這是一種有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陽節登高時,把茱萸插在頭上,或裝在小布袋里帶在身上,認為可以避災。
這個“萸”字很容易寫錯,看老師寫這個字。(板書“萸”,并講解寫字要領)請大家把這個字一筆一劃地寫一遍。
二、思親/懷鄉
1、這首詩的題目很長,有9個字,如果只保留一個字的話,應該保留哪個字?(“憶”,這個字和詩句中的哪個字意思差不多?“思” )這一“思”字道出了詩人王維最想說的話,那就是思念親人,想念親人。(板書:思念)
2、詩人王維僅僅是在九月九日重陽佳節思念親人嗎?(不是,“每逢佳節”)這里的“佳節”指的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除了重陽節,你還知道哪些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往往是親人團聚的日子,“每逢佳節”,王維就會格外地思念親人。)
◆ 五月初五端午節,王維看著碗里的粽子,吃得下嗎?請你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 八月十五中秋節,王維望著天空的一輪明月,高興嗎?請你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 九月初九重陽節,王維目睹著人們成群結伴,登高處,插茱萸,飲酒作樂,他只能待在旅館里,快樂嗎?請你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3、同學們,王維只是在“每逢佳節”的時候才思念親人嗎?(不是,你從哪個字感覺到的?“倍”,加倍、格外、更加,說明王維平日里也在思念親人。真是“佳節有限,思念無限”啊!)——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一起讀。
三、孤獨/寂寞
1、是什么原因使得17歲的王維“倍思親”呢?第一句、第三句、第四句中各有一個字點明了“倍思親”的原因,請你找出來。(獨,遙,少。請學生上黑板圈出這三個字)
2、怎么理解這個“獨”?(獨自一人,還隱含著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板書:孤獨)
3、第一句中,哪兩個字寫出了詩人王維的孤獨和寂寞呢?(兩個“異”。王維覺得一個“異”字還不足以表達自己的孤獨寂寞,于是又用上了一個“異”字。“異鄉”可以理解為“他鄉”或者“外地”;“異客”可以理解為“陌生的客人”。)
4、同學們,當時的京都長安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但對于17 歲的王維來說,這里的環境是陌生的,這里的每一個面孔也都是陌生的,他成了這里陌生的客人。在這舉目無親的“異鄉”,越是繁華熱鬧,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顯得孤獨寂寞。每逢佳節來臨,孤獨的感覺更加深刻,思念親人的感情也會更加刻骨銘心。——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一起讀。帶著孤獨,帶著思念之情,再讀。
四、遙遠/期盼
1、誰來讀讀最后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從這個“遙”字,你感覺到了什么?(長安與家鄉之間路途遙遠。越是遙遠,就越是容易觸發思念之情。當時,除了步行,就是坐馬車、乘船,遠在京都長安的王維回一趟家需要數月時間,回家容易嗎?他只能把無盡的思念埋在心底,寫在詩中啊!——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一起讀。)
3、“少一人”的“少”字怎么也跟王維的“倍思親”有關呢?(少了誰?王維。誰發現的?王維的兄弟、親人。在什么情況下發現少了王維呢?兄弟們都插上茱萸的時候。)
◆ 假如你是王維的兄弟,兄弟們的頭上都插上了茱萸,你的手中還剩下一根茱萸,你會怎么想呢?
◆ 假如你是王維的兄弟,你發現王維不在,你會怎么對兄弟們說呢?
是啊,少了王維,也就多了一份遺憾!重陽佳節,不只是王維在思念親人,親人也在思念王維啊!從這個“少”字,我們讀出了一份思念,也讀出了一份期盼,(板書:期盼)他們熱切地期盼王維回家團聚啊!兄弟們的這份期盼更增添了王維的思念之情!——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一起讀。
4、(指著板書)“知”,是“知道”的意思。長安與家鄉路途遙遠,當時通訊極不發達,沒有郵局,也不可能有電話、手機,王維怎么可能知道兄弟們在登高處、插茱萸呢?怎么可能知道兄弟們在期盼自己回家呢?(一是因為重陽佳節,有這樣的習俗;二是因為王維以前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候,每次重陽節,都與家人一起登高、插茱萸,享受親情,是這份親情給了王維無比的自信!是兄弟間的心有靈犀給了王維無比的自信。雖然王維遠在千里之外,但是他完全相信,親人也在思念著自己。)帶著這樣的自信,我們再讀這句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五、游子/心聲
1、同學們,(指著板書)王維為什么如此思念親人?一是因為他身處異地,感到孤獨;二是因為王維離家遙遠;三是因為王維知道,親人也在思念自己,期盼自己回家團聚。誰來讀一讀整首詩?讀出這濃濃的思念。
在王維的眼里,思念是兄弟們溫了又涼的杯中酒,是父親怎么望也望不圓的月亮,是母親手中那一截散了的線頭。誰再來讀讀這首詩?讀出這深深的思念。
2、哪一句詩最能打動你的心?(第二句)這句詩最能打動哪些人的心?(離家在外的游子,包括海外的游子。)“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廣泛流傳,成為游子思念親人思念故土的名言!游子千里萬里的漂泊,心里始終向往著一個親情的港灣;游子山重水復的奔勞,總是期盼著和家人團聚的時刻!
我們來聽一聽游子的心聲。(播放《九月九的酒》)
出示歌詞:
又是九月九,重陽夜,難聚首
思鄉的人兒飄流在外頭
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憂
回家的打算始終在心頭
走啊走,走到九月九
他鄉沒有烈酒,沒有問候
走啊走,走到九月九
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
……
咱們全體起立,每逢佳節,在你和親人團聚的時候,不要忘了遠在“異鄉”的游子。齊讀這首“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詩——(整首詩)
【板書設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孤獨)
每逢佳節倍思親。(思念)
遙知兄弟登高處,(遙遠)
遍插茱萸少一人。(期盼)
三年級上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學案 篇14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抒寫鄉情的千古絕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他當時只有十七歲,正在長安謀取功名。恰逢重陽佳節,作者孤身飄泊于繁華熱鬧的帝都,倍感孤單,非常思念家鄉親人。情之所至,詩人直抒胸臆,寫出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樣傳誦千古的名句。
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獨在異鄉為異客”,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就把那種獨自在外、人地兩疏的情形表達出來,同時傳給人們一種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為下面思念的內容奠定了基礎。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學情分析 :
學生平時積累了不少的古詩,再加上這首詩是名家名篇,學生耳熟能詳,絕大多是學生能夠把古詩背誦下來,并且學生通過兩年的語文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古詩的能力,能通過預習大概了解古詩的意思。對于詩中蘊含的思鄉之情,學生也能略有體會,但是因為詩人所處的年代與學生十分遙遠,學生的情感卻難以與詩人產生共鳴,所以設身處地地體會詩人的情感,理解詩的意境對于學生來說是最難的。
教學目標:
1、認識“憶、異”等6個生字。會寫“深、憶、逢、佳”等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懂得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學習重難點:
重點: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品重點字詞,體會作者流露的感情。
教學準備 :
教師:課件。
學生:搜集了解詩人王維。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同學們,家鄉是出門在外的游子永恒的話題,從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許多思鄉思親的千古絕唱。今天讓我們細細地來品味一首王維的思親佳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板書課題。
2、學生匯報對王維的了解,教師補充王維的資料。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唐代詩人,多才多藝,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流傳至今的詩歌有400余首,人們又稱他為“詩佛”。
3、學生質疑,理解題目中的重點詞。(重點理解“憶”、了解重陽節的風俗習慣、區別課題中的“山東”和現在的“山東省”。)
4、你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指名說)題目很重要,是走進課文、走進古詩中的一扇門。從題目中,我們知道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重陽節這一天思念家鄉親人,想念兄弟的事。齊讀詩題,注意語調低沉緩慢。
二、初通詩句,整體感知
1、出示帶注音詩句,自由讀。
2、指名讀,糾正讀音。
3、去音后男生讀女生讀,讀出節奏。
4、提出生字并歸類,小組開火車認讀并組詞,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在這一課的生字中,你覺得哪個字最難寫,我們應該注意些什么。
左右結構:憶 佳 倍 插
上下結構:異
半包圍結構:逢 遙 遍
教師范寫三個字: “異”(不要把上部寫成“已”,上面要封口)。 “遙”(要注意后寫走之部)。“插”(要引導學生寫好筆順的筆順)。
生練習書寫。
5、詩人當時寫這首詩時內心是什么感受?把你初步感受到的情感讀出來。指名回答并讀詩。
三、精讀理解、讀中悟情
(一)體會身處異鄉的孤獨之苦。
1、出示第一句詩:獨在異鄉為異客。齊讀詩句。
2、這句詩中的哪些詞深深地觸動了你?(“獨”、兩個“異”)
3、你從中體會到什么?是啊,異鄉異地,會是多么的不適應、不習慣啊!把這份感受帶到這詩句中。學生自由讀詩句。
4、補充資料:《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作者是王維,詩人十幾歲就離開了故鄉到長安去參加科舉考試,到二十歲考中進士。在這段時間內,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異地生活,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遠離家鄉、無依無靠、舉目無親,自然會產生思鄉念親之情。尤其是佳節到來之際,這種情感更加強烈。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在長安創作的。
5、創設情境讀詩句。
當詩人身邊的人成群結隊出去看熱鬧的時候,而他卻——
詩人看到有人約了親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時候,而他卻——
(二)感受佳節來臨的思親之情。
詩人是如此的孤獨無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親人,這種思念是那么深刻,以致他寫出了這樣的一句千古名句——生接“每逢佳節倍思親”!
1、出示詩句自由朗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2、你們認為哪個字詩人用得最好?為什么不說“每逢佳節更思親” “每逢佳節又思親”,偏偏要說“倍思親”呢?同桌討論。(一個“倍”字,既表現出今日思親之情的強烈,又表明王維平日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家鄉的親人。)(板書:倍思親)
3、創設情境引誦:
詩人居無定所,漂泊他鄉,多少個白天,親人無數次出現在自己的腦海中,如今——生接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詩人舉目無親,無依無靠,多少個夜晚,親人無數次出現在自己的夢境中,如今——生接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4、詩人在重陽節這天想起家鄉的親人,他只是在這個節日才想起家鄉親人嗎?“佳節”還會是哪些中國傳統節日?生回答時,師補充相關習俗。
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最重要的是不管什么節日,都是家人團聚的大好時機。那么在不同的節日里,遠在異鄉的王維都會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出示句式,同桌交流,想象說話,說出人物的動作神情: 節到了,王維看到 ,想起家鄉的親人, 。
家鄉的人,家鄉的事,即便只是一句普通的問候,一碗熱騰騰的餃子,都令王維刻骨銘心,難以忘懷,他怎能不——(配樂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5、拓展引誦:好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呀,我們可以想象:
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歡聚一堂,遠在他鄉求學的孩子們,會在心底默默地念起:——
中秋來臨,遠在外地打工謀生的人們,會對著明月訴說:——
每到國慶節,遠在異國他鄉的海外游子,會面向祖國深情地說:——
(三)體驗不能回鄉的無奈之緒。
1、王維離開家鄉已經兩年多了,此前每年的重陽節王維都是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度過的,那又是一幅怎樣其樂融融的情景呢?此時王維孤孤單單,一個人坐在異鄉旅店的窗前,看見長安街上的人們團團圓圓熱熱鬧鬧過節,他思緒萬千,他的心已經飛到家鄉去了。同學們,愿意和王維一起回憶一下那久違的畫面嗎?讓我們閉上眼靜靜地想一想。(指名匯報)
2、家鄉親人的一舉一動那么清晰地浮現在眼前,卻不能真實地擁抱、交談,這種痛苦的滋味令人心碎啊!王維只能面向東方,含淚吟誦——(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出示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4、親人們團聚在一起,又會想些什么呢?的確,家鄉的親人又何嘗不在思念著王維啊!登高遠眺,無限的牽掛、擔憂、思念涌上心頭,他的親人們一定也會面對西方,大聲喊出——(讀) “遍插茱萸少一人”。
5、角色體驗。
(1)如果你就是王維日思夜想的兄弟,你在登高時會怎樣思念自己的兄弟,在心里會對兄弟說些什么?
(2)哪一位愿做詩人王維,你想對你思念的、同時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說些什么呢?
四、情境渲染,背誦古詩。
1、配樂、教師范讀。
2、配樂、教師引讀。
又一個離家的重陽節,詩人王維獨自站在異鄉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誦著——(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又一個離家的重陽節,詩人王維獨自登上異鄉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團圓場面,大聲地吟誦著——(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陽佳節,詩人獨處異鄉,遙望藍天,不由自主地高聲吟誦起來:讀全詩。
夜晚,明月高掛,詩人又一次低聲吟誦:讀全詩。
五、總結寄語,拓展閱讀
1、同學們,詩人用了短短的28個字,將自己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情感曲折有致地展在我們的面前,雖然間隔了1200多年,當我們今天再次讀起它的時候,依然是那么感動,這就是經典,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2、老師還準備了幾首思鄉思情的詩送給大家(播放配有插圖的幾首思鄉思情古詩)——王維《雜詩》、張九齡《望月懷遠》、杜甫《月夜憶舍弟》、王安石《泊船瓜洲》),希望同學們課后找到這些詩細細品讀。
板書設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倍思親
獨 兄弟
少一人
三年級上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學案 篇15
教學目標:
1、 能熟練地,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背誦全詩。
2、 深入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感受古詩這一獨特藝術形式的美。
教學重點:深入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感受古詩這一藝術形式的美。
教學流程:
一、導言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唐代詩人王維的名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齊讀課題。課前大家都做了預習,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老師想問問大家對九月九日了解多少?
二、讀詩
(一)、出示詩,請同學們小聲的誦讀這首詩注意把語句讀通順,生字要讀準確。
(二)、強調“茱萸”
1、強調寫法
2、什么是茱萸?
(三)、同學們,讀古代的詩,不但要把它讀準確,讀的有節奏,還要讀出味道來。其他同學注意聽,看你能聽出什么感覺?什么味道?
(四)、聽了他的朗讀,你感受到什么?(孤獨思念)再來讀讀這首詩,把這種感覺讀進去,讀到字里行間。
三、解詩
這到底是怎樣的愁緒呢?下面請大家默讀這首詩,結合書中的注解,利用手里的字典,理解一下詩句的含義自己練習說給同桌聽。
(注意逐句逐字的理解)
四、品詩
為了檢驗大家是否都讀懂了,老師要問大家一個問題:你能想到詩人當時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內心是什么感受?(思念孤獨)那句話最能看出詩人的孤獨? 為什么?
(一)“異鄉異客”
背景介紹:作者王維十五歲便離開了自己的故鄉永濟,遠赴長安參加科舉考試。這首詩相傳是少年離家后第二年所做,當時的“異鄉”指的是(國都長安)那時的長安是繁盛的,唐代詩人盧照鄰在她的長詩《長安古意》中曾描述過那時的盛景(屏幕出示)
(二)“獨”
在這么好的城市,詩人又怎么會感到孤單呢?從哪個詞能看出來?(想象)假如你就是少年王維,當身邊的人親人團聚時,你這個異鄉異客只能干什么?當別人三五好友,呼朋引伴時,你這個異鄉異客只能干什么?
(三)“倍”
轉眼離家已兩年有余,徹骨的孤獨讓思念越發深刻,也讓詩人寫下了這樣一個千古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
1、那個字最能打動你?從“倍”字你能讀懂什么?“每逢佳節”單指重陽節嗎?
2、好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千多年來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
a、每當國慶佳節,還在他鄉的莘莘學子,會用詩句對家人說:——
b、中秋來臨,異地求職謀生的人們,會對著明月訴說:——
c、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歡聚一堂,異國的海外游子,會面向祖國的方向,深情地說:——
d、當深深的思念,濃濃的鄉愁涌上心頭,王維用詩這一最美的語言,讓生活在一千二百年后的我們,同他一起感懷,一起哀傷,也讓我們一起再來讀讀這兩句詩。
(四)、詩人用濃烈的情感直抒胸臆后,筆鋒一轉,又為我們鋪設了這樣一幅畫面,請同學讀后兩句。
1、是呀!離家已有兩年,此前每年的重陽節王維都會和家人一起登高遠眺,那又是一幅怎樣其樂融融的情景呢?同學們,愿意和王維一起追憶一下那久違的畫面嗎?讓我們閉上眼靜靜地想一想。
2、而如今,這一切都只能出現在回憶之中,重陽是別人的,團聚是別人的,屬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讀這兩句。
五、讀詩
(一)、音樂,教師范讀
(二)、教師渲染
1、又一個離家的重陽節,我獨自站在異鄉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誦著——
2、又一個離家的重陽節,我獨自登上異鄉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團圓場面,大聲地吟誦著——
3、全班一起讀
六、結語
同學們,短短的28個字,將道不盡的離愁,訴不完的思鄉,曲折有致的鋪展在我們的面前,歷經1200多年,當我們今天再次讀起它的時候,涌向心頭的又豈止是感動?
三年級上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學案 篇16
學習目標:
1、 會認6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體驗王維思親,思鄉之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學習重點、難點
1、理解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2、體會詩人王維的思親,思鄉之情。
一、情境導入
秋天到了,氣溫也產生了明顯的變化,你能感受到什么?
是呀,在這段時間里,我們能明顯感受到秋的涼意,大自然就是這么神奇,一年四季的溫度各不相同。其實,在我們的古詩世界里,也有他的溫度,有的古詩,讓人讀起來像是感覺到春天般溫暖,有的古詩讓人閱讀后像是身處秋夜,讓人感覺涼絲絲的。今天我們就要一起去感受古詩的溫度。
揭題: 9、古詩兩首 (大屏幕:夜書所見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在我們書香校園古詩文朗誦的活動里,我們對《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已經相當熟悉了,可是,藏在這首古詩里的溫度,我們卻未必都已感受,就讓我們先走進詩人王維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內心的冷與暖吧!(大屏幕揭題)
二、解題
1、九月九日是什么節日?
2、在重陽節這天,他在想念誰?板書:憶山東兄弟 (華山:陜西省華陰市境內,王維的家鄉在華山東面的蒲州。)
(注:這一環節著重引導學生利用古詩下方的注釋幫助閱讀理解)
三、理解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1、理解“獨在異鄉為異客”
a、王維的這首古詩是在離開家鄉兩年后重陽節的有感而發。
(大屏幕:十五歲時,他就獨自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
b、老師說過,文字是有溫度的,請你讀讀這句話,然后說說你感受到它是暖暖的,還是涼涼的?為什么?
c、讀相應的詩句,體會詩句溫度。大屏幕出示“獨在異鄉為異客”。
你認為這句詩的溫度是怎樣的?生回答后馬上讓他讀。
引導體會兩個“異”
異鄉是什么意思?它相對應的詞語是什么?異客是什么意思?
王維在異鄉為異客,他孤獨一人,而在家鄉他擁有什么?當他遇到人生各種境遇時他會想些什么?
大屏幕提示:他想,在家鄉,當他( )時,他的親人會( )。
俗話說:在家千般好,出門一日難。他不禁感嘆————引讀“獨在異鄉為異客。”
2、研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大屏幕: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到了。一大早,長安城的大街上就熱鬧起來。家家戶戶、老老小小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你覺得這句話的溫度是怎樣的?哪些詞語能體現出來?引導討論:
a、你有沒有全家上下一起出游的經歷呢?這種時候,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b、可是這樣的情形,這樣的心情當時詩人王維擁有嗎?
c、當時的場面越熱鬧,他的心里就越羨慕,想想自己孤身一人過重陽節,他的心里就更凄涼,從而更思念自己的親人。
(大屏幕:每逢佳節倍思親。)a、我們中國有哪些傳統佳節?(重陽節,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清明節,七夕節,冬至節。)詩人王維在佳節里更加思念遠方親人,你有這樣的經歷嗎?
b、同學門,現在通訊發達,當年想念遠方的親人的時候,你可以通過什么方式聯系親人呢?(你可以給在他鄉工作,學習的親人打電話,也可以用qq與親人聊天),
c、可是,在古代,通訊閉塞,不發達。重陽節這天,別人的家庭老老小小頭插茱萸,王維只能念著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過年了,家家戶戶放鞭炮,吃年夜飯,王維孤身一人,他只能念著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d、遷移想象說話:端午節的時候……
中秋節的時候……
四、放手讓學生理解“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談話,想象王維思親。
引導談話:是啊,看著別人的家庭團團圓圓,他只能沉浸在對過去美好生活的回憶中,在重陽佳節里,王維會回憶起什么,想到什么呢?
引導談話:快樂的時光總是令人難以忘懷,思念是一條線,線的這頭牽著王維,線的那頭牽著的是他的兄弟,思念是彼此的,兄弟們肯定也會非常想念他。他們在登高的時候會對遠在他鄉的王維說些什么呢?
2、朗讀,感受王維思親。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誼。這是兄弟們在思念王維,更是王維在思念兄弟們,他不禁寫道——(課件出示,學生齊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引讀:重陽節這天,王維獨自在異鄉,他猜想他的兄弟一定在干什么?請學生讀。
引讀:從前兄弟歡聚,如今唯獨少了誰?請學生讀。
引讀:王維不能與兄弟團圓,他的心情是怎樣的?請學生讀
五、誦讀詩歌,情感升華
詩人王維漂泊他鄉,兩年沒見到親人的面,沒聽到親人的聲音。重陽佳節這天,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熱鬧場面,他只能將無限的思念,凝聚筆端,化作這首流傳千古的名詩。讓我們也做一回大詩人王維,用我們的心,用我們的情來吟誦這首詩。
多么動情啊,這就是王維憶山東兄弟的情。孩子們,讓我們閉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維“倍思親”的深情吧!(學生配樂齊背古詩。)
六、會寫字的學習
詩句填空,特別提醒“異、佳、插”的寫法。異的上半部分是封口的;佳的右邊是兩個土;插的右邊先寫好千,在寫剩下部分。
七、布置課外作業
同學們,今天,我們靜靜地走進了詩人葉紹翁的心靈深處,深深地體會到了詩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其實,還有一個詩人的思鄉之情更能讓我們動容,因為他是我們龍泉的大詩人葉紹翁。明天的語文課,我們將要感受《夜書所見》中的冷與暖,所以老師先布置一個任務給你們。
1、傍晚放學,到華樓街去了解我們龍泉古代十大名人,了解葉紹翁。
2、周末到芳野曾家大屋參觀,二樓有葉紹翁的生平介紹。
3、有感情地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給家人聽聽。
4、收集有關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詩歌。
教后反思:
課上完了,應該很輕松,但是事實并沒有如此。課后仔細思量,發現如梗在喉的原來是自己引導學生對詩句的誦讀上。自認課前預設的引讀比較巧妙,可是學生朗讀出來的效果卻不太盡如人意。回過頭想想,自己是被為了整個課堂環節圓滿完成的想法所左右了,所以在有位學生一字一頓的讀詩時;在個別學生沒把握詩歌情感基調時,少了一份耐心做具體的引導,錯過了引導的好時機。
對詩句的處理上,我覺得能做到扶放結合,前兩句重點引導,后兩句放開手腳讓學生想象。理解詩句是為了誦讀詩句,我努力去這么做。我們班邱志翔的小姨在新加坡,他的朗讀水平不算優秀,但課后他對我說,剛才他在讀古詩的時候都想哭了。我想,在教師的引導下,他能在詩文誦讀里傾注了自己的情感,應該算是本節課的一點點成功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