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鐘案例分析
課文簡介:《花鐘》一課描寫了各種美麗的花兒爭芳斗艷的景象,揭示了自然界花兒的奧秘.一、課的導入:本文語境優美,執教者能根據學生的興趣結合文章的特點, 播放多媒體課件──各種鮮花并配有歡快的音樂,從而創設情境,激情導入,,將學生帶入情境中,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創設了一種學生與文本、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和諧的學習氛圍。
二、課題質疑:“花鐘”這個詞在學生眼中是陌生而又新奇的。因此在提示課題之后,執教者讓學生質疑。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出,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從學生的心理需要出發設計這一環節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同時也是對學生尊重的表現。
三、語言訓練:出示兩個表達不同的句子,讓學生觀察發現,學生通過反復讀,反復思考和對比,發現問題:同樣都是花開了,可是表達方式卻不一樣,從而感受到用詞用語的精妙與生動。進一步學習表達方式和表達技巧。例如“五點左右”的辨析,也是體察學生對“大致”一詞的感悟理解。教者沒有脫離語言環境進行大量的詞語訓練,而是強調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感悟詞語,同時加強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體驗。而在陶冶性情的同時,也是在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從而體現課程標準中所指出的語文課要體現出它的工具性,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使學生的語文基本功更加扎實。
四、引讀感悟:《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注重情感體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強調“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自讀、自悟是閱讀的基礎,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地讀,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積累優美語言,享受審美情趣。”教者在精彩處做了適當的點撥、講解,讓學生能悟其義、悟其情,以讀代講,以讀促講。
五、和諧互動:恰如其分、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展現在學生的眼前,讓學生感受到花兒的美麗和花鐘的神奇。教者與學生平等對話,評價語言真摯,充滿激勵,“欣賞了這么美的句子,看到了這么多五顏六色的花,老師也想讀讀這段話,行嗎?”“聽了老師的讀,你有什么想法?你愿意讀讀嗎?”真正體現了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發展,從而喚起學生的熱情和激情。與學生進行游戲,激發了學生對各種花的喜愛之情,仿佛倘佯在花的海洋,也勾起對花鐘的好奇。整堂課充滿著一種不知不覺的美,一種不露聲色的美,一種“潤物細無聲”的美,一種和諧互動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