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橋》教學案例與反思
(反思:教學語言親切自然,與孩子們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同時又把對學生不同意見的歸納不事聲張地引向課文的立意所在,呼應"導入"中對課文立意的暗示,為求異思維鋪設了思維的橋梁.)
剛才幾位同學說的都很有根據的,比如某某某同學說的,"雄偉"是第一位的特點, "趙州橋的特點,一是雄偉,二是美觀."還有同學認為堅固和節省石料,都是趙州橋最主要的特點,聽上去,也是挺能言之成理的.
但他們的意見并不一致,不可能同時都對,可能是有對有錯,當然,也可能兩個都不對.某某某同學認為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才是趙州橋最大的特點.這個意見我在教學參考書上沒有看到,那是不是言之無據呀 看上去她的看法來自生活,也來自課文,聽上去像是更能言之成理的.
(反思:在最后提及的位置上著意突出了學生與教參意見相異的這一種理解,隱含對這一見解的肯定態度,是對多數學生求異思維的暗示.同時又鮮明地表明了對持有不同意見的學生的贊揚.)
以上不同的幾種意見,各有各的根據,那么,到底哪個特點是趙州橋最主要的特點呢 (反思:以上全部教學過程,歸結到一點,就是循序漸進地激發,引導并逐步加強學生求異的思維意志和思維動態,把學生的思維導向對創見的追求--這是引導學生對已有的見解,主張產生否定性懷疑,使思維向著相反的方向拓展.這是求異思維的常規類型:反向思維.)
師:下面,讓我們就來細細地品味趙州橋的第一大特點,也就是第二自然段.首先看第一,二句的關系.第一句,說橋雄偉;第二句,具體地說怎樣雄偉,使讀者對橋的"大","雄偉"有個具體了解.
生:趙州橋是一座很大的橋.
師:對.我們再看第三句與頭兩句的關系:"這么長的橋"把頭兩句的意思濃縮成五個字而組織到第三句中來了,使頭兩句與第三句的內容"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構成對比,形成襯托,從而突出了趙州橋沒有橋墩的非同尋常.如果不對橋的雄偉先作明確說明,那么沒有橋墩的橋就不會引起讀者驚嘆了,因為沒有橋墩的橋多得很.而像現在這樣,先說了橋的雄偉,再說它沒有橋墩,這就足以令人驚嘆了:啊 !我國早在一千三百我年前,就能造出這么大的沒有橋墩的橋了呀 !這樣,沒有橋墩的特點就被鮮明地襯托出來了,突出來了.所以,對橋的"雄偉"的說明,實際上是對橋沒有橋墩的特點進行說明的開始部分,一個鋪墊,一個襯托,而不是為了孤立地說橋的外觀如何,不是為說雄偉而說雄偉.這是在說明過程中,一種說明方法的運用.(板書:說明方法〈襯托〉)
師:我們還可以換一個角度,從內容上來分析.這四句都是圍繞橋的設計來說的.但是,沒有橋墩的這種設計是放在首要的突出位置上來說的,證明這一特點是有首要說明的對象,是說明的側重點.說橋梁設計的這四個句子中,就有三個句子是圍繞沒有橋墩來說的,從說明分量的分配來看,它顯然是說明的重點.再者,第三句說的是橋身主體的特點,既是橋身主體的特點,當然也是整個橋梁的主要特點了.所以,無論是從說明位置的安排,說明分量的分配以及橋身主體的設計特點在整個橋梁設計中的重要性來看,沒有橋墩,只有一個大橋洞,都是這一段的說明重點,都是這一段所說明的趙州橋的最大特點.(板書:說明重點〈沒有橋墩〉)
師:另外,"全部用石頭砌成"既是對用料的說明,更是對"沒有橋墩"這一特點的襯托.趙州橋的整個橋面全部是用石頭一塊塊拼砌起來的,這是在大體水平方向上的拼接,而不是像墻壁那樣在豎直方向上砌起來,但卻不垮,又沒有橋墩.這樣,沒有橋墩簡直就是一個奇跡."沒有橋墩"還不是最大的特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