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橋》教學案例與反思
生:真的是奇跡! 師:我們還可以從重點詞語的含義來分析.你們看,有哪個詞語也包含著趙州橋沒有橋墩這個特點的
生:"創舉". 師:為什么是"創舉"這個詞語呢
生:"創舉"的意思是說,在趙州橋以前,只要是大橋,都是有橋墩的;到了趙州橋,才第一次沒有橋墩.
師:對!所以"創舉"這個詞,恰好肯定并且突出了趙州橋最主要的,或者叫做最大的特點是: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
師:嗯,趙州橋的最大特點到底是不是"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啊 讓我們把這段課文集體朗讀一遍,在朗讀中再體會體會它的這個特點.生:(齊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師:《趙州橋》摘寫于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一文,你們將來在初中會讀到這篇文章.《中國石拱橋》文中說,趙州橋"這座橋的特點是:(一)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4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橋."也就是說,趙州橋的最大特點是什么
生:只有一個大橋洞,沒有橋墩.
師:讀了茅以升的這一說明,可以確信,我們剛才對課文的理解是完全正確的.
(反思:點明課文出處,這是最終對學生求異思維的確認,更是對學生的鼓舞.這種做法引導學生明確了趙州橋的最大特點到底是什么.這是運用求異思維的第三種方式:側向思維;也是對學生進行第三種求異思維方式的能力訓練.在整個教學過程,針對學生的思維實際,具體結合課文內容分析,在學生對教學過程的生動,活躍的參與中,對學生進行了自然而有機的反向思維,正向思維,側向思維,求異思維的三種方式的思維訓練,并最終得到了預期的思維成果;求異思維的能力訓練同語文的閱讀能力訓練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實現了兩種能力訓練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