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說課稿
一說 教學思路
這是人教社課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第六組的第一課。本組課文以“壯麗的祖國山河”為專題組織單元。這篇課文包括兩首古詩!锻扉T山》描繪了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雄奇秀麗景色!讹嫼铣跚绾笥辍氛宫F的是西湖在不同的氣侯下呈現的不同風姿。前者為唐詩,直抒胸臆;后者為宋詩,含蓄清麗。兩詩同寫山水,卻一陽剛、一陰柔,帶給我們截然不同的美感!缎抡n標》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通過語文學習,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這兩首詩有著平仄相對的音律美、豐富靈動的形象美、深遂悠久的意境美,歷來為大家所傳誦。它成了“一枝紅杏”,學生從它身上能夠更深的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借助它欣賞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滿園春色”。
三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古詩學習經驗,加上不久前剛學過兩首古詩,這對本課的理解、感悟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但長期以來,古詩 “逐句教,逐首教”的傳統模式把豐盛的古詩大餐翻譯成了索然無味的小菜。如何幫助學生品一品“這份大餐”呢?我一直在思考著。農遠工程的實施改變了過去僅憑“一本書、一支粉筆”開展教學的局面,也給了我嘗試的機會。
綜上所述,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預定為:
1、讀通讀順古詩,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大致意思,背誦古詩。
2、一邊讀一邊想像詩中的畫面。在意境中浮想聯翩,獲得讀詩的愉悅。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傳統文化的感情,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我把目標1定為教學重點,目標2定為教學難點。其中,“說說詩句意思”“背誦古詩”“培養情感”是下限目標,要求人人達到。說實話,如果是以前,我只會將目標定在到這一層上,但是,有了“農遠”工程后,我又加上了“想象詩境”“獲得讀詩的愉悅” 這兩個上限目標,作為這節課的嘗試點,要爭取達到。為此,我在電子備課時,查閱了大量ip資源,并對其中有效的資源進行重構,自己制成了課件,使教學資源和教學內容水乳交融。農村的孩子很少有到過西湖的,為了讓他們形象地感受到西湖的美,我從“小學課程資源”板塊下載了這段視頻,在布置學生預習時使用。它彌補了單一課本教學的不足,為學生和文本的對話打下基礎。《新課標》對第二學段的閱讀提出了這樣的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對身處在農村的孩子來說,挺難的。我就從“小學學習輔導”板塊下了很多的課文范讀,供上課時使用,這次也不例外。本課中的兩首古詩語言精煉卻意境悠遠。如何讓學生體悟到這種意境呢?總不能光憑老師分析吧!我想到了音樂,它和語言是相通的。我又從“小學專題教育”的“藝術熏陶”板塊選取了一段古箏曲《平湖秋月》。
總之,在教學中,我將以兩詩的文字對比為主,輔以多媒體手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說 教學設計
這節課的主體教學流程以“熱愛祖國山河”為主線,把三維目標和兩首古詩有機整合,共分為三大環節。
第一環節:整體通讀,把握基調
在開課伊始,我會將兩盤古詩合盤托出,意在整體把握,輔墊情感,營造閱讀期待。我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古詩,要求讀通讀順,想一想,這兩首古詩都是寫什么的。然后聽聽課件中的示范朗讀,一邊聽一邊畫出詩的節奏。最后通過各種方式的讀,正音、了解詩人,感知兩首古詩描繪的都是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