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我在教學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分角色表演,展開合作,通過分角色表演相互啟發、評價、激勵,彌補了自己的不足,發展了學生的特長,使學生樹立了自信心。在合作學習時,我注意了指導和參與。合作學習以學生為主體,首先應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和要求。然后由學生自主選擇合作學習方式。同時,我也參與到學生的合作之中,及時發現問題,引導交流,促進合作的實效性。最后提出這樣的問題:“那么你們喜歡陶罐還是鐵罐?”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意義深重,既啟發了學生有價值的思維,又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通過討論,珍視了學生的獨特感受、理解、體驗。在情感上引起學生的共鳴。
陶罐和鐵罐》一課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一則很有啟發性的寓言,通過體會陶罐和鐵罐兩個性格迥異的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寫,讓學生理解正確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作為第二個課時,我主要把重點放在朗讀、體會人物的對話上。在設計教學環節的時候,我考慮了兩種方案:一是按照課文中的順序,依次講解;另一種是讓學生自己去找自己印象最深的對話來分析理解。第一種教法的感覺是四平八穩,易操作,但是很死板,第二種方法靈活,能夠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但是因為課文中的四次對話的感情是層層遞進的,在操作中要很好地駕馭,就會有一定的難度,權衡之下,我選擇了后者。
在正式上課前,我試了兩次教,感覺都不太好,擔心自己會砸鍋。在何莎老師的指導下,我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仔細認真地考慮每一個教學環節,何老師說,要學會放手讓學生去說,要相信學生的能力,他們能夠說多少就說多少,人的能動性遠遠超過了教案本身所設計的內容。因此,我在將各個教學步驟了然于心的同時,還思考了學生可能有的反應。上完課后,我感覺比前兩次試教的效果要好,但是也還有很多的不足,總結了幾點:
1.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充分的、不同形式的朗讀,來體會人物說話的語氣和當時的心情,學生理解得比較到位,興趣很濃。如在讓學生理解陶罐和鐵罐的第一次對話時,我問學生鐵罐說話時是怎樣的語氣,當時學生就從課文中找出來了“傲慢”這個詞,我接著提問,“傲慢”是什么樣子的呢?于是有學生說它的意思,有學生表演傲慢的樣子,我趁勢讓學生帶著這樣的神態來朗讀陶罐的話,學生興致很高地爭著舉手。幾個環節下來,通過小組分角色讀,男女生分角色讀,同桌分角色讀,等等形式,學生讀得充分,對于人物說話的語氣、神態和動作的理解也都比較清楚。
2.語文教學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因此,我在教學中采取了先扶后放的方法,即我先來指導學習一次對話,然后總結學法,再讓學生用這樣的方法去學習其他的對話。在指導學生體會人物的個性的時候,我主要通過讓學生在課文中找關鍵詞的方法來體會人物說話的語氣和表情,然后體會人物的感情,再來有感情地朗讀他們的對話,由此對人物的性格有了全面的了解。這個環節在實際操作的時候,我感覺不是很到位,學生討論的過程比較短,我在總結學法的時候也沒有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應該在細節方面講得更清楚,小組內也要注意到人員的合理分配,一個組內應該有一個組織者,能夠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這些方面的訓練在平常也還需加強。